明治維新背後的國家體制重構,幕府政治背後的危與機!

2020-12-15 世界史圖鑑

與當時的晚清政府相同,日本在19世紀下半夜也經歷了自己的國恥。國門被美國軍艦打開,而在社會上也與晚清相同,一系列的巨大社會變革在仿效西方社會制度的前提之下進行。幕府新政,明治維新最終扭轉了自己國家的發展歷史與清政府分道揚鑣。那麼日本是在什麼樣的社會巨變之下完成的政治體制重構?從而使自己擺脫殖民危機,破舊立新成為了除西方之外唯一一個亞洲的帝國主義國家?其中又有什麼值得思考的客觀意義和價值,值得我們探索?

一部分 日本傳統政治體制的介紹——幕藩體制和幕府天皇二元制

日本在進入中世紀以後,天皇制度和天皇權威樹立,但是這一歷史過程並沒有持續太久。律令制的政治體系隨著土地兼併,封建土地莊園化而遭到破壞,天皇權威衰落。由此也形成了有別於世界其他地區獨特的武家統治。武家統治最初是1192年建立的鎌倉幕府。隨後是室町幕府,併到德川幕府結束。幕府統治都是世襲的為了減少日本社會對幕府統治的阻力,這些幕府經常打著天皇的招牌。

雖然曾經也與天皇發生過競爭,甚至是戰爭,但是天皇依然被幕府保留下來。幕府掌握實際的國家權力,而天皇則是名義上的精神領袖。這種日本社會下的二元政治架構使日本社會長久以來保持相對穩定。當西方傳教士和荷蘭人進入日本以後,他們基本上將這種二元政治架構理解為西方的皇帝和教皇,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固化了自己對日本的認知,而日本當時的封建莊園制,也與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制度相類似。

雖然兩地遠隔萬裡,但是其社會架構卻有獨特而有相似的特性。但是當西方國家進行新大陸的發現,新航路的開闢的時候,日本這個與西歐具有獨特相似性的東方國家,依然處於封建傳統政治之下,並進行閉關鎖國,落後於西方世界。

二元體制不復存在,幕府權力衰落

這種二元政治架構在和平年代可以相互安好,而一旦遭受殖民威脅時,幕府政權和天皇的權威都會受損。尤其在1853年,美國與德川幕府籤訂日美親善條約和友好通商條約。這時的幕府沒有了主意,他們希望天皇出面,但是天皇並不願意擦這個屁股,並聲稱國政大權交與幕府,此事應由幕府妥善處理,為了緩解巨大壓力,並繼續掌握政權,德川幕府被迫讓步,開國籤約。

這給日本社會上早已不滿足幕府統治的各地資本主義化的大名和啟蒙學者以機會,聯合反對幕府統治。這場反對幕府的統治並非一蹴而就的,其思想浪潮一波接著一波。幕府也進行了打擊和壓制,但是由於打擊面過寬,殺戮過重,這種鐵血政策並沒有給幕府帶來轉機,反而傳統的二元政治架構被打破,天皇被反幕府者樹立為日本的真正領袖。這一領袖並非是精神和名義上的,更應該是政治上的。這導致了幕府體系中政治統治集團的分裂與崩潰,幕府權威衰落,獨裁統治動搖,從而觸發了日本近代社會的政治轉型與架構重組。

即便幕府權威不在,但是幕府的實力依然無可動搖。反幕府主義者依然要將天皇奉為最高領袖。號召社會各個階層,尤其是新興階層,團結在天皇周圍,共同反對幕府。只是這一歷程充滿波折與反覆。

第二部分 幕府權力的終止與天皇的改革

首先幕府與聚集在天皇周圍的勢力進行了長期的接觸。這可能與我們傳統的認知不同,因為幕府並不希望發生類似於革命或者民變的現象。他們希望能通過傳統政治制度之下的一種新政,消弭與這些不激進的倒幕派之間的利益糾紛,甚至對天皇也採取讓步措施,為天皇命令為首。但是這並沒有給幕府在日本的傳統地位帶來任何提升,而是十分清楚的向日本社會表明幕府權力真的已經不如從前,而使倒幕派得寸進尺。

在第2個階段當中,幕府和尊王攘夷派開始了激烈的交鋒。在此之前,由於德川幕府對天皇採取惟命是從的政策,這也使天皇朝廷對這個數百年來掌握日本實權的大家族採取一種友好的和解態度,這給當時的尊王派很大變數。他們不希望這樣,不希望幕府和天皇講和。如此自己的利益包括最終國政方針,都會被幕府顛覆。而當時尊王攘夷派手中的牌太少了,他們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應對外來侵略。

在他們看來,與西方列強籤訂不平等條約是日本的恥辱,日本不應當承認這些不平等條約,而將矛頭直指德川幕府。這一階段德川幕府又陷於被動,但是尊王派也並未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到了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1863年,激進的尊王派策動政變,在各地發動尊王攘夷運動。甚至直接向殖民者進攻,英國,荷蘭,法國,美國的軍艦都遭受日本各地的進攻,但是由於軍事實力存在巨大差距,日本各地武裝損失慘重。而對於日本這一個國家而言,幕府有著名義上的政治權威,所以擦屁股的事還必須要幕府出面。這也就是意味著幕府只能向列強進一步妥協,出賣國家利益,而這又正重尊王派的下懷。

經歷多次反覆,倒幕運動和倒幕派的實力逐漸發展起來。倒幕運動已經成為社會現實,而天皇也瞅準時期,公然幹政。在一系列的政治外交經濟的壓力之下,德川幕府大失人心,同時又因為幕府內部的腐敗和無能,使得民眾認為社會一切後果和原因,都是因為日本幕府造成的,倒幕運動也能成為民心所向。

而此時幕府的最高領導人並是最後一任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繼任。在當時德川慶喜已經沒有能力對倒幕勢力採取任何攻勢。而此時的天皇剛剛繼位,倒幕派佔據上風。德川慶喜希望以退為進,支持大政奉還,公議政體,並提交辭呈。1867年,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號令廢除德川幕府。天皇朝廷重新掌握日本政權。

隨後召開日本御前會議,討論德川慶喜的善後處理問題。不僅剝奪了德川的一切職務和榮耀,而且要求其必須交出所有轄地。倒幕派不會給幕府以任何的機會,還想要將德川逼上絕路,德川退無可退,起兵反抗。

暫且不說德川慶喜,就天皇本身而言,王政復古,這一和平政變結束以後,明治政府獲得了日本的最高統治權力,而且這種權利是久未在日本天皇手中的實際權利。在處理完幕府事宜,鎮壓了社會上的民主運動以後,天皇在1889年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從而完成了制度化的政治重構,這對日本非常重要。

第三部分 明治時期的社會結構重鑄的過程

大日本帝國憲法完成頒布為止,從王政復古開始,整個日本的社會結構,其重構的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是鎮壓幕府反抗。當時德川慶喜,對於天皇給自己的待遇和最終處置結果十分不滿,並要求清君側。集結數萬軍隊向政府軍發動進攻,在1868年遭到失敗,政府軍也就是天皇趁機圍剿。與此同時天皇發布5條誓文,以穩定當時徘徊在官方政府和幕府之間的實力派。

具體的內容是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上下一心,文武一圖,以至於庶民。各隨其志,人心不倦。破除舊習及天地之公道。求知識於世界,大鎮皇基。5條誓文經常被認為是日本天皇為了日本社會改革而作出的一項決策,目的是引入西方的民主價值觀念。但實際上天皇發布5條誓文是對那些地方實力派說的。

在當時以及日後日本帝國憲法頒布以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能夠萬機決於公論的參與者都是那些地方實力派,都是在這場戰爭當中脫離幕府,依附於天皇的地方大員。德川慶喜一看大勢已去,最終選擇投降交出江戶城,改為東京,而天皇對德川慶喜也採取寬容態度。至此新政府站穩了腳跟,中央集權的建立也因此奠定了最基礎的政治模式,即天皇專制。

在初步平定幕府叛亂以後,天皇隨即發布廢藩制縣令,徹底剝奪領主的殘存權利,將土地歸屬於新任政府,直接劃分地方區劃和任命地方官員。共設三府72縣。具體內容是全國一律廢除藩,實施縣制,政府任命官員管理地方,而地方華族身份待遇不變,但必須請辭所有官位,遷往東京居住,所有的財政和債務由政府直接接管。由此天皇前所未有的加強了自己對地方的直接統治權力,並且建立新軍,頒布徵兵令,強化了中央集權,同時也有了一支自己的軍隊,而且是現代化的職業軍隊,一舉樹立了新政府的權威。日本政治架構的建立主幹已經完成。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日本政治制度架構的建立已經完成,還有很多事情等待日本天皇的進一步改革。當時日本的政治架構雖然建立起來,但在社會上它的階級構成還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尤其是那些曾經依附於幕府的武士集團,還處於社會游離狀態,他們並非真心聽命於天皇,只是在表面上歸順天皇而已,而且他們在地方也有著巨大的經濟政治實力,他們在地方的影響力一時也難以消除。

而且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對近代化,對是否學習西方學到什麼程度?都分為多個派別。政治集團混亂不堪。在當時主要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派別是近代內置派,另一個派別是守舊徵韓派。雙方因為向西方學習,對於半島土地的佔有和侵略,更主要的是國家政治制度應以何種方式建立進行了激烈的爭端。

最終徵韓派下野,日本內製派控制政府以鐵腕政策的形式破舊立新,富國強兵,置產興業,文明開化。 日本由此也走上了獨特的資本主義化道路,日本的社會政治架構也由此基本變革完畢。成為了一個以天皇制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同時政權和軍部,有並非所屬關係。再加上固有的封建傳統,日本極具封建性,資本性的政治特點,對外極具侵略性。

第四部分 明治維新的變數與作用

其實這一漫長的改革,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疾風驟雨。畢竟天皇奪權,再加上明治維新,環環相扣,雖然並非在數年同時完成,但是期間發生了很多事情,只要局部有所出路或與設想的不同,日本都會產生於已知歷史大不相同的歷史演進方向。而且在這種傳統社會架構被打破並重新確立的階段,實際上資產階級化的封建武士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同時他們所得到的利益也是最少的。

在明治維新時期身份及社會階層地位進行了重新的劃分,皇族華族士族良民,原先的封建武士對這種政權和社會地位的分配表示不滿,甚至在日後以暗殺的手段洩憤。很多政界人士也因此成為犧牲品。而且地方實力派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也組織有效抵抗,在1874年到1876年甚至爆發了一場進攻明治政府的叛亂,最終導致6000餘軍人戰死,萬人負傷才平息了這場叛亂。

而且社會政治架構的重新建立,並不會因為幕府的倒臺,明治維新和武士的反叛而結束。雖然一系列危及天皇統治和新政的力量都已經被消滅,但是政府內部的權力鬥爭依然持續。尤其是在日本民間,日本的民眾希望能夠獲得選舉權和政治權,希望能夠開設國會,減輕稅收,並修改與外國籤訂的不平等條約。甚至要求明治政府進行第2次變革,徹底廢除獨裁政體,進行真正的君主立憲。

天皇政府為了消除民間對自己的怨恨,同意開設國會並制定憲法和內閣。並且也是這麼做的,但是做了極大的權力保留,與所謂的英國君主立憲制相距甚遠。但此時天皇的統治權力已經穩固,並且社會由於經濟的發展民眾的怨恨情緒也有所減弱,天皇趁機出臺了有利於自己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並且在精神層面上重視日本傳統文化,塑造日本獨有的民族性。最終形成了穩定的革命軍隊與天皇高度集權的寡頭統治。日本完成了近代以來自身傳統政治架構的重組,實現了向資產階級革命的一種蛻變,使自己成為黃種人當中唯一一個帝國主義列強。並勇敢的進入國際競爭,西方國家側目。

相關焦點

  • 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這一切都是因為統治者害怕日本一些大名和商人私下通商,在武力和經濟上都超越幕府。 值得一提的是,到這個時候,日本幕府還提倡「武士」,以宣傳武術為重,對武器、槍枝等認識非常少。而德川幕府的衰落也正因國家的「閉關鎖國」。
  • 任人擺布的明治天皇,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明治維新?
    然而,綜觀現有不少的文章和書籍,對於明治維新的描述大多集中在國家層面以及領導人物的傳記上,但關於這場日本近千年以來最大革命的核心人物──明治天皇的討論卻相對地少得可憐。這種說法,相信會讓不少閱讀過明治天皇相關傳記的讀者會立即站出來表示不同意,但我並非想惡意冒犯這些作者,我關注的是不少文章都或多或少有一個硬性的框架。
  • 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崛起為東方的列強,並走向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十九世紀中期的日本是由德川幕府掌權的時代,它是日本最後的一個幕府,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德川幕府時代。德川幕府對外實行的是閉門鎖國的政策。只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同時還嚴禁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
  • 【老照片】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新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且天皇一切權力集於一身。
  •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其前、後三傑中有五人是從王陽明心學獲得了...
    日本明治維新是一場震天動地的國家改革,改革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明治維新使日本徹底擺脫了西方的殖民統治,迅速崛起為世界級強國。 日本之所以會發生這種奇蹟,正是因為有一批被王陽明心學力量武裝的明治維新的鬥士,包括明治維新前三傑: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和坂本龍馬;明治維新後三傑中的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
  • 楊達 | 儒家文化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國民教育路徑
    明治天皇即位後,新政府改稱江戶為東京,並圍繞此政治中心來著眼新的國家體制建設。新的政治體制雖於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頒布後才塵埃落定,不過日本在開啟明治維新後便通過「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文明開化」等重要政策朝近代國家迅速轉型。日本還進行多種改革,如通過貫徹「廢藩置縣」,建立中央集權國家體制,並設立文部省來從國民教育層面鞏固中央集權。
  • 明治維新時的刺殺活動,明治元勳大久保利通,為何最後遇刺身亡?
    在明治維新前的尊王攘夷運動中,刺殺就成為了當時日本一種獨特的景觀,無論是倒幕派、還是幕府派,相互之間的刺殺總是層出不窮。可以說日本的明治維新,完全建立在了武士的刀劍之下。然而當戊辰戰爭結束,日本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後,這種刺殺反而又活躍了起來。新政府與舊武士階層的衝突,最終再次演變為了刺殺。維新三傑的大久保利通也成為了刺客們的刀下之鬼。
  • 同樣是維新變法,為什麼明治天皇成功了?光緒皇帝卻失敗了?
    吉田松陰,被日本稱之為近代的「維新思想之父」,生於1830年9月,屬於武士階層,是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及理論奠基者。早年遊歷了日本許多地方,是一個十足的旅遊愛好者。因為肚子裡有些筆墨,又愛思考,看到強大的中國被列強的船堅利炮打得一塌糊塗,所以,他開始反思自己的國家日本,能不能通過變法走向富強。
  • 讀《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輿論研究》有感
    明治維新改革本身,使得日本迅速地崛起,通過學習西方列強,主動「脫亞入歐」,維新派改革了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逐步廢除了之前與西方籤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徹底擺脫被殖民的危機。明治維新大致包含六個方面:軍事改革、社會司法、大興教育、殖產興業、文明開化、政治改革。
  •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私立大學為什麼興起?
    除了原有的國立大學之外,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大學等私立大學紛紛在這一時期湧現並逐漸壯大,成為日本教育界的主力軍,為什麼私立大學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能夠興起呢?特殊的時代背景十九世紀中葉,處於幕府末期的日本內憂外患,政府腐敗,天災不斷,百姓遭殃。
  • 明治精神再理解
    ■ 伊藤博文(1841~1909年),明治維新元老。結束巖倉使團之行後,伊藤博文參照俾斯麥領導下的德國君主立憲制,親自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維新成功後,負責處理外交事務。與此同時,發現西方的長處,引進技術為我所用的選擇,在一些同樣面臨著被殖民威脅的亞洲國家身上出現了不同的反應模式。
  • 歷史上的今天,1868年5月3日,日本幕府統治正式結束
    江戶幕府,是日本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幕府政權,從創始者德川家康從(圖)1603年受封徵夷大將軍開始,直到1867年末任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在江戶幕府時期,徵夷大將軍是實際上政權的控制者、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號稱日本國大君,天皇朝廷不過是被幕府架空甚至被監控的象徵性元首。
  • 德川幕府的最大危機:日本史上「倒幕運動」與「明治政府」的建立
    19世紀中葉,隨著美國海軍佩裡艦隊登陸日本以來,一場巨大的政治衝擊在日本國內爆發,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其他方面來看待這場促成近代大和民族覺醒的政治變化,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西方資本主義浪潮和世界殖民體系的衝擊,統治日本200餘年的德川幕府迎來了最大的危機。「倒幕運動」的到來加速了幕府的垮臺,倒幕派與守舊派不可避免地將在全日本為了最高權力展開死鬥。
  • FGO明治維新攻略 明治維新選哪個勢力
    活動流程FGO明治維新攻略,明治維新選哪個勢力?此次的活動中將會引入一個新的系統,就是勢力戰系統,雙方勢力將會進行對抗優勝者將會獲得獎勵,獎勵就是本陣營的點數,但是最後雙方的陣營點數肯定是都要刷完的。所以這個可以隨意選擇,選一個比較好刷的即。
  • 他是推翻幕府的大功臣,事後卻起兵討伐明治天皇,兵敗後切腹自盡
    19世紀中期,仍處在德川幕府封建統治下的日本有識之士,為了日本的命運,開展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沉重打擊德川幕府統治。1867年孝明天皇離奇死亡,由皇太子睦仁繼承皇位,即明治天皇。次年,倒幕派以明治天皇的名義,向德川幕府發動最後的決戰,史稱「戊辰戰爭」。
  • 日本「這樣不好嗎」運動:任何反常的背後,都有極為正常的原因
    巧合的是,運動開展半年後,260多年的德川幕府,果然倒掉了。1868年夏,明治維新志士們,掀起武裝倒幕運動,打到了最後一代將軍——德川慶喜,迎來了明治維新。日本,果然改世道了。2,對幕府的嘲諷飽含自嘲的「這樣不好嗎」,迅速點燃了那個時代,人們對幕府統治的不滿情緒,順勢演變,最初發展為一場瘋狂、不可控的騷動。其背後,固然有倒幕派的興風作浪,但最根本的,是幕府本身的腐朽和無能。
  • 脆弱的權力平衡:明治憲法體制的進步與危險
    日本的傳統問題是幕府體制與天皇一系的關係問題,究竟誰是日本政治領導力的主體,這個問題數百年來都是隱晦不明的,所謂道統、法統與政統高度糾結、矛盾和緊張,二元體制理據不足,正當性缺失,七百年來一直難以成立。
  • 266年的德川幕府為何倒臺?明治天皇為何變法?日本近代化不簡單
    在日本境內,任何傳教士,都會被德川幕府逮捕,有效地阻止了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再者,其他國家前往日本貿易的船隻,會受到德川幕府的嚴密監視。整個貿易活動,雖然幕府不參與,卻需要全程監督。1633年到1639年,這個時候是明王朝接近滅亡的時期。
  • 公元960年的宋朝和明治維新
    以安祿山之亂為典型,唐朝因地方軍閥叛亂而衰退,在被稱作五代十國的國家分裂狀態下滅亡,所以,人們試圖設計出一種可持續的集權體制。首先,宋朝全面廢除了貴族制度,實行了皇帝獨裁政治。其次,宋朝創造了一個使經濟和社會徹底自由化,而政治秩序卻通過某個唯一勢力的支配來維持的體制。
  • 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自上而下,為何明治成功了,光緒卻失敗了
    光緒帝的「百日維新」和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一比的話,那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假冒偽劣產品。光緒的百日維新為什麼不能像明治維新一樣成功?原因就在於雖然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但是光緒的「上」和明治的「上」卻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