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判例:未批先佔的救濟方式

2021-01-09 徵地拆遷法律知識

【裁判要旨】

對於徵地批覆獲得前的違法佔地行為,在行政機關未出臺補償方案和補償措施,涉案土地的補償標準及補償程序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司法權不能代替行政權進行先期裁量,應當由行政主體先行處理,因此人民法院直接確定賠償數額的裁判時機並不成熟。待涉案土地被依法批覆徵收之後,行政機關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標準及時履行相關的土地補償安置義務,對涉案土地尚未補償的部分予以補償到位。若當事人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補償安置行為不服,可另行主張權利。上述分析在肯定了後續行政程序的必要性、對行政機關提出義務性要求的同時,亦強調了被侵權人的救濟途徑,能夠產生《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六條有關「採取補救措施」的相似效果。

【裁判文書】 (2020)最高法行賠申302號

北京京康律師事務所主任、西北政法大學物權與土地研究所聯席所長史西寧律師提醒各位朋友們:對於「未批先佔」的情況,先向相關部門申請政府信息公開,如果政府信息公開表明沒有徵地批准文件,可以向自然資源部門提出土地違法查處申請,請求國土資源部門對地方政府的違法徵地或相關企業的違法佔地行為進行查處。

如果自然資源部門涉及行政不作為,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六項之規定,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覆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向管轄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人民法院維護被佔地人的合法權益。

相關焦點

  • 最高法判例:違法佔地的認定和救濟
    ☑ 裁判文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 政 裁 定 書(2020)最高法行申7327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黃文明,男,漢族,住河南省。被申請人長葛市人民政府、老城鎮政府始終未提供「千畝人造龍鳳湖項目」的立項審批手續和建設用地審批手續,缺乏發改委審批項目建議書以及可行性研究報告,始終沒有提供規劃選址、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手續,違反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和規範新開工項目管理的通知》的規定。案涉行為違反了2019年修正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屬未批先佔違法建設行政行為。
  • 最高法院判例:村委會侵犯了村民合法權益行為的救濟途徑
    最高法院判例:村委會侵犯村民合法權益行為的救濟途徑——張雲泉訴東陽市政府、東陽市國土局不履行法定職責案【裁判要旨】村民委員會作出的侵犯村民合法權益的行為有兩條救濟途徑:一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二是由鄉、鎮人民政府責令改正。
  • 最高法判例:對「城中村改造行為」不服如何尋求救濟
    符合條件的當事人有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主張權益,尋求救濟。行 政 裁 定 書(2020)最高法行申4570號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段清軍,男,1962年10月10日出生,漢族,住河北省邯鄲市
  • 違法佔地該如何認定及相應的救濟方式
    【最高法院判例】違法佔地該如何認定及相應的救濟方式裁判原文:徵收項目建設工程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若相關行政機關未提供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不能證明其佔地行為符合法律規定。裁判文號:(2020)最高法行申7327號
  • 最高法判例:對違法佔地及損失賠償問題的處理
    ☑ 裁判要點因修建鐵路佔用土地,被訴行政機關對土地及房屋未依法履行徵收補償程序,人民法院應判決確認該行政行為違法,同時可責令被訴行政機關採取補救措施,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履行法定徵收職責。相關案例:最高法判例:未批先徵行為不宜撤銷怎麼判最高法判例:違法佔地行為的行政賠償標準最高法判例:行政機關違法佔地期間造成的損失如何計算☑ 裁判文書
  • 最高法院判例:非訴行政執行裁定的救濟途徑
    【裁判文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 政 裁 定 書(2017)最高法行申2885號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何恬,女,1958年12月23日出生,漢族,住重慶市兩江新區。委託訴訟代理人沈彩蓉(何恬之母),住重慶市兩江新區。
  • 最高法:竣工驗收後,發包人以未批先建為由 不支付價款的,不予支持!
    ,屬於未批先建,其過錯和責任也主要在於發包人和建設單位。【最高人民法院判例】(2020)最高法民申1137號 撫順某公司合同糾紛再審審查與審判監督民事裁定書【簡要案情】一、2011年12月,撫順某公司作為招標人,中機某公司作為投標人,雙方採用邀請招標的方式,雙方籤訂了總承包合同;約定中機某公司承包供熱改造項目EPC工程;二、2012年3月2日,正式開工;三、
  • 法國行政法判例對法規範的影響:創造、解釋抑或破壞?[1]
    在今天,判例作為法規範創造者的地位雖未完全消失,卻也日益弱化:由於行政法領域內成文法的發展,判例日益表現為對成文法規範的解釋。此種地位的轉變似乎與對於何為良好品質之行政法規範的理解的轉變相勾連。而對於判例對法規範的破壞性影響,筆者認為此點無法與判例的創造性影響及解釋性影響相分離。
  • 賠償請求人選擇救濟途徑之後,不可隨意變更
    【最高法院判例】賠償請求人選擇了救濟途徑且未被準許撤回,其不能再隨意變更救濟途徑裁判精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九條第二款規定,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也可以在申請行政複議或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併提出。
  • 最高法判例:房屋承租人對補償利益如何尋求救濟?
    ☑ 裁判要點所謂「有利害關係」,可以理解為被訴行政行為有可能對起訴人的權利義務造成區別於其他人的特別損害或者不利影響,且起訴人無法通過其他有效方式尋求救濟本院於2019年10月31日作出(2019)最高法行申3265號行政裁定,決定提審本案。提審後,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現已審理終結。
  • 最高法判例:強拆行為被確認違法後,當事人是否有權通過行政補償程序要求對其補償?
    ☑ 裁判要點 行政機關未依法先進行補償就強制拆除了當事人的房屋,其在實施強拆後,以及法院確認其強拆行為違法後,仍然未主動履行補償職責。在當事人申請房屋補償及物品賠償後,行政機關 未及時依法作出補償決定,其作出的行政賠償決定,既未尊重當事人對貨幣補償的選擇權,也未載明對物品賠償的標準和依據,確有不當。
  • 判例解讀 最高法:通過順豐郵寄不產生訴訟時效中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8〕11號)第十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當事人一方以發送信件或者數據電文方式主張權利,信件或者數據電文到達或者應當到達對方當事人的,應當認定為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產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 最高法判例:因不動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歸屬發生爭議的救濟途徑
    申言之,即使當事人因超過法定期限無法對不動產登記行為通過提出複議或者提起訴訟的方式尋求救濟,也仍可以選擇其他途徑尋求救濟。 裁判文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書 (2020)最高法行申3804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馮行州,
  • 什麼是「未批先建」?
    然而,《意見》和《通知》的出臺尚未能夠對"未批先建"所有的法律適用問題予以明確。為明晰"未批先建"法律適用的路徑,同時促進建設項目的合法合規開展,本文對"未批先建"違法行為展開四個方面的討論:一、什麼是"未批先建"?二、"未批先建"將面臨哪些處罰?三、"未批先建"兩年內未被發現,不再處罰?四、"未批先建"建設項目如何"獲批"?
  • 最高法判例:非訴行政執行中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產生爭議後當事人的救濟途徑
    【裁判文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 政 裁 定 書(2017)最高法行申2885號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何恬,女,1958年12月23日出生,漢族,住重慶市兩江新區。根據《重慶市沙坪垻區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細則(試行)》的規定,重慶市沙坪垻區房屋管理局未徵收而先評估,對不需要徵收的範圍違反法律規定進行行政徵收,也沒有依法向被徵收人送達徵收決定和徵收補償決定書。2014年9月,沙坪垻區政府向重慶市沙坪垻區人民法院違法提出司法強拆的請求,2014年9月26日,重慶市沙坪垻區人民法院對何恬位於站東路200號怡馨大廈12-8室的家實施了強制搬遷。
  • 最高法院判例:不動產所有權、使用權歸屬爭議的多種權利救濟途徑
    同一房屋多次轉移登記情況下的權利救濟方式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房屋登記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五條的規定,同一房屋多次轉移登記,原房屋權利人、原利害關係人對首次轉移登記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 最高法判例:賠償請求人提出賠償申請後再行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時機
    ☑ 裁判要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九條第二款規定,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也可以在申請行政複議或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併提出。對於上述規定中設置的求償途徑,賠償請求人可以自行選擇。賠償請求人選擇了救濟途徑且未被準許撤回,其不能再隨意變更救濟途徑,否則將造成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對其請求同時進行處理的局面,不符合司法最終原則。
  • 最高法判例:重開行政程序應持謹慎態度
    相關案例:最高法判例:行政程序的重開最高法判例:行政行為的約束力與行政程序的重開最高法判例:行政機關應當審慎選取自我糾錯方式☑ 裁判文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 政 裁 定 書(2019)最高法行申1919號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董漢斌,,漢族,住陝西省。
  • 最高法判例:強拆宅基地房屋的賠償方式,當事人主張比照國有土地上房屋進行賠償的判斷
    但各方均未提交涉案集體土地已經過安置補償程序、當事人曾經已經領取過土地徵收補償款以及其擁有國有土地使用權等證據。行 政 裁 定 書(2020)最高法行賠申270號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葉賢國,男,,漢族,住安徽省安慶市
  • 最高法案例:一審判決後未上訴,不得申請再審
    對於無正當理由未提起上訴的當事人,一般不應再為其提供申請再審的特殊救濟機制。——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民申4560號案件案情簡介方大公司原為河港集團設立的國有全資子公司。對於無正當理由未提起上訴的當事人,一般不應再為其提供特別救濟程序,否則將變相鼓勵或放縱不守誠信的當事人濫用特別救濟程序,從而使得特別救濟程序異化為常規救濟程序。這不僅是對訴訟權利的濫用和對司法資源的浪費,也有違二審終審制的基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