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判例:因不動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歸屬發生爭議的救濟途徑

2021-01-08 騰訊網

裁判要點

現行不動產管理領域,當事人對不動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歸屬發生爭議的,應當先行協商解決。協商未果的,可以結合爭議的實質與雙方當事人是否持有不動產權證等情況,分別選擇針對不動產權證提出複議或者提起訴訟解決爭議,或者針對不動產權證申請啟動更正登記程序解決爭議,或者通過權屬爭議處理程序解決爭議。

申言之,即使當事人因超過法定期限無法對不動產登記行為通過提出複議或者提起訴訟的方式尋求救濟,也仍可以選擇其他途徑尋求救濟。

裁判文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書

(2020)最高法行申3804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馮行州,男,1944年9月7日出生,漢族,住海南省定安縣。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馮行川,男,1949年1月16日出生,漢族,住海南省定安縣。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馮行斌,男,1950年10月23日出生,漢族,住海南省定安縣。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馮行哲,男,1954年9月5日出生,漢族,住海南省定安縣。

四再審申請人的委託訴訟代理人馮乃召(系馮行川之子),男,1977年10月4日出生,漢族,住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海南省定安縣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李開文。

委託訴訟代理人符太珍。

委託訴訟代理人劉嘉玉,海南海地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海南省定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法定代表人劉移灰。

原審第三人陳德新,男,1944年10月15日出生,漢族,住海南省定安縣。

再審申請人馮行州、馮行川、馮行斌、馮行哲(以下簡稱馮行州等四人)因訴被申請人海南省定安縣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定安縣政府)、海南省定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下簡稱定安縣自規局)及原審第三人陳德新土地行政管理一案,不服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9)瓊行終362號行政裁定,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查,現已審查終結。

馮行州等四人申請再審稱:1.定安縣政府及定安縣自規局頒發定安國用(定城鎮)字第150號《國有土地使用證》(以下簡稱150號《國土證》)、定國用(2000)字第909號《國有土地使用證》(以下簡稱909號《國土證》)及瓊(2017)定安縣不動產權第0001463號《不動產權證書》(以下簡稱0001463號《不動產權證》)均未進行公告,剝奪馮行州等四人的知情權。2.150號《國土證》頒證的依據不足,馮行州等四人持有的1953年《土地房產所有證》可以作為涉案土地的權屬依據。請求撤銷二審裁定第二項,改判支持馮行州等四人的訴訟請求。

定安縣政府提交意見稱,馮行州等四人提起本案訴訟的時間距150號《國土證》頒發之日起已經超過二十年法定起訴期限。909號《國土證》和0001463號《不動產權證》系兩次換證行為,所登記的內容與150號《國土證》的登記內容均未發生變化,對馮行州等四人的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請求駁回馮行州等四人的再審申請。

定安縣自規局提交意見與定安縣政府意見一致。

本院經審查認為,150號《國土證》系定安縣政府於1990年6月頒發,而馮行州等四人提起本案訴訟的時間為2018年9月4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第二款關於「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規定,馮行州等四人提起訴訟的時間距150號《國土證》頒發之日起已經超過二十年,故對於馮行州等四人超過法定期限的起訴,人民法院應當不予立案受理,已經立案的,應當駁回起訴。因涉案土地於2000年7月、2017年9月兩次進行了變更登記,並分別頒發了909號《國土證》和0001463號《不動產權證》,該兩證所登記的內容與150號《國土證》的登記內容一致,面積與四至均未發生變化。因此,對馮行州等四人的實體權益產生影響的是1990年的初始登記行為。因馮行州等四人已喪失對初始登記行為起訴的權利,且初始登記行為已經生效,土地權屬亦已明確,故頒發909號《國土證》和0001463號《不動產權證》並未設定新的權利義務,對再審申請人的權益亦未產生新的影響。故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第十項規定,並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房屋登記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五條有關「同一房屋多次轉移登記,原房屋權利人、原利害關係人對首次轉移登記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原房屋權利人、原利害關係人對首次轉移登記行為及後續轉移登記行為一併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就在先轉移登記行為提出的訴訟請求,或者因保護善意第三人確認在先房屋登記行為違法的,應當裁定駁回原告對後續轉移登記行為的起訴。原房屋權利人、原利害關係人未就首次轉移登記行為提起行政訴訟,對後續轉移登記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規定精神,對馮行州等四人針對頒發909號《國土證》和0001463號《不動產權證》行為的起訴,也應裁定駁回。因此,二審法院裁定駁回馮行州等四人對涉案三次頒證行為的起訴,符合法律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十九條規定,權利人、利害關係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關係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登記機構予以異議登記的,申請人在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不起訴,異議登記失效;異議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申請人請求損害賠償。《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七十九條規定,權利人、利害關係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有錯誤,可以申請更正登記。權利人申請更正登記的,應當提交下列材料:(一)不動產權屬證書;(二)證實登記確有錯誤的材料;(三)其他必要材料。利害關係人申請更正登記的,應當提交利害關係材料、證實不動產登記簿記載錯誤的材料以及其他必要材料。第八十條第一款規定,不動產權利人或者利害關係人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機構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確有錯誤的,應當予以更正;但在錯誤登記之後已經辦理了涉及不動產權利處分的登記、預告登記和查封登記的除外。第八十一條規定,不動產登記機構發現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應當通知當事人在30個工作日內辦理更正登記。當事人逾期不辦理的,不動產登記機構應當在公告15個工作日後,依法予以更正;但在錯誤登記之後已經辦理了涉及不動產權利處分的登記、預告登記和查封登記的除外。

上述規定說明,現行不動產管理領域,當事人對不動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歸屬發生爭議的,應當先行協商解決。協商未果的,可以結合爭議的實質與雙方當事人是否持有不動產權證等情況,分別選擇針對不動產權證提出複議或者提起訴訟解決爭議,或者針對不動產權證申請啟動更正登記程序解決爭議,或者通過權屬爭議處理程序解決爭議。顯然,本案馮行州等四人與陳德新屬於土地權屬爭議,如其四人能提供充分證據證明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上的登記內容確有錯誤,則可向不動產登記機關申請不動產更正登記尋求救濟。如馮行州等四人能提供長期實際使用爭議土地等證據的,也可按照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土地登記發證後提出的爭議能否按權屬爭議處理問題的復函》(國土資廳函〔2007〕60號)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規定,向地方人民政府申請權屬爭議處理程序。

綜上,馮行州等四人的再審申請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一條規定的情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一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裁定如下:

駁回再審申請人馮行州、馮行川、馮行斌、馮行哲的再審申請。

審判長  耿寶建

審判員  寇秉輝

審判員  李光琴

二〇二〇年六月十八日

法官助理 張巧雲

書記員 章 淼

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北京再審」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

李啟來,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建設工程與房地產法律專業委員會委員,(ENR)/《建築時報》2015最值得推薦的中國工程法律60位專業律師,(ENR)/《建築時報》2017最值得推薦的中國工程法律60位專業律師。 微號:li_1649

相關焦點

  • 最高法院判例:不動產所有權、使用權歸屬爭議的多種權利救濟途徑
    同一房屋多次轉移登記情況下的權利救濟方式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房屋登記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五條的規定,同一房屋多次轉移登記,原房屋權利人、原利害關係人對首次轉移登記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 最高法判例: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的審查處理
    集體所有的林木林地,應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記造冊,發放證書,確認所有權或者使用權。對於林木林地已經登記發證的,林木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就依法得到了政府確認,如果一方當事人認為另一方持有的林權證侵犯其林木林地權屬,應當通過請求撤銷對方的林權證,或者通過提出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申請來尋求救濟。
  • 最高法判例:土地權屬爭議與土地行政登記的區分處理
    第十七條規定,土地登記過程中的土地權屬爭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進行處理後,再行登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則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根據上述規定,只有權屬來源清楚,不存在土地權屬爭議的,才能依照法定程序註冊登記、頒發土地證書。
  • 最高法判例:因佔用承包地要求給予補償的幾種救濟途徑
    可提出相應事實根據並在法定期限內依法提起行政訴訟;其次,如果當事人認為作為民事主體的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存在臨時佔用其承包地的行為,有權依法提起民事訴訟;再次,如果當事人主行政機關應當另行支付補償款,除行政機關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情形外,當事人應當向其主張的行政主體提出相應申請,起訴時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之規定依法提供其已提出支付申請的證據及相應事實、法律依據;最後,如果當事人認為尚與他人就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存在權屬爭議
  • 【土地使用權】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的處理規則和處理程序
    對於林木林地已經登記發證的,林木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就依法得到了政府確認,如果一方當事人認為另一方持有的林權證侵犯其林木林地權屬,應當通過請求撤銷對方的林權證,或者通過提出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申請來尋求救濟。在處理林權爭議案件過程中,生效林權證是處理林權爭議的主要依據,只有當林權證存在重大且明顯違法的情況下,權屬爭議處理機構才可以不採信該林權證,並根據其他有效證據對權屬爭議進行處理。
  • 最高法院判例:「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和最長起訴期限 ——張尚義、張尚奇訴五臺縣政府行政處理案
    不動產所在地法院能夠就近調查、勘驗、取證、測量,以及就近執行判決。實踐中,對於何為「不動產」並無爭議,一般是指不能移動其位置或者其位置移動後就會引起其性能、價值、形狀等改變的財產,主要指土地(包括灘涂、草原、山嶺、荒地等)及其地面附著物。真正存在爭議的是何為「因不動產」,亦即如何界定「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
  • 誤將款項匯入被凍結帳戶之救濟途徑
    B公司因與某小額貸款公司借款糾紛,在高郵公司匯款之前帳戶已經被凍結,由於帳戶餘額不足,高郵公司匯入的款項被自動凍結。2019年9月17日,高郵公司以B公司不當得利為由,訴至法院,要求B公司返還不當得利9500元。 因司法實踐中關於誤匯款項應當通過何種途徑救濟存在不同的觀點和判例,故本案中高郵公司應當提起何種訴訟以及訴訟請求能否得到支持,產生了爭議。
  • 不動產登記結果在訴訟中具有何種證明效力?
    問 題 解 惑關於不動產登記結果在訴訟中的證明效力問題, 《物權法》第九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等規定,不動產登記是物權變動的法定公示手段,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
  • 最高法關於 宅基地確權案件 司法審查 的裁判要點
    ——(2019)最高法行申12588號3.宅基地的所有權屬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可以依法取得宅基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也因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喪失而喪失。當事人不具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也不能繼承宅基地使用權,其與爭議土地不具有直接利害關係。
  • ...的實際使用人與土地使用權人不一致時,如何確定房屋的所有權歸屬?
    關注我們↑☑ 裁判要點農村住宅房屋的實際使用人與土地使用權人不一致時,判斷該房屋安置補償行為是否有效,應當取決於房屋的所有權歸屬,包括部分房屋是否已經賣出,以及房屋是否存在倒塌重建以及重建後的權屬問題,上述問題應當通過民事途徑予以解決,一般情況下不屬於徵收補償案件的審查範圍
  • 最高院:非訴行政執行中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產生爭議後當事人有何救濟途徑
    邏 輯 和 經 驗 去 感 知 法 律 生 命 的 溫 度往期文章精選1.最高院判例||  上市公司提供「暗保」的法律效力如何認定2.最高院:輪候查封不屬於正式查封,債務人以輪候查封超標的額為由而提出異議時不予支持3.最高院判例||  「籤字蓋章」與 「籤字、蓋章」作為合同生效條件的區別4.最高院
  • 最高法院判例:非訴行政執行裁定的救濟途徑
    【裁判要旨】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規定,是屬於行政性的還是司法性的,所產生的爭議尋求何種救濟途徑,歷來存在爭議
  • 最高法院裁決:「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及最長起訴期限
    不動產所在地法院能夠就近調查、勘驗、取證、測量,以及就近執行判決。 實踐中,對於何為「不動產」並無爭議,一般是指不能移動其位置或者其位置移動後就會引起其性能、價值、形狀等改變的財產,主要指土地(包括灘涂、草原、山嶺、荒地等)及其地面附著物。真正存在爭議的是何為「因不動產」,亦即如何界定「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
  • 最高法院判例:村委會侵犯了村民合法權益行為的救濟途徑
    最高法院判例:村委會侵犯村民合法權益行為的救濟途徑——張雲泉訴東陽市政府、東陽市國土局不履行法定職責案【裁判要旨】村民委員會作出的侵犯村民合法權益的行為有兩條救濟途徑:一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二是由鄉、鎮人民政府責令改正。
  • 最高法判例: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可以依法由城鎮戶籍的子女繼承並...
    根據《繼承法》規定,被繼承人的房屋作為遺產由繼承人繼承,按照房地一體原則,繼承人繼承取得房屋所有權和宅基地使用權,農村宅基地不能被單獨繼承。《不動產登記操作規範(試行)》明確規定,非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含城鎮居民),因繼承房屋佔有宅基地的,可按相關規定辦理確權登記,在不動產登記簿及附註欄註記的該權利人為非本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住宅的合法繼承人。
  • 最高院判例|| 執行程序中接受以部分在建工程抵債的權利人不能對抗善意受讓整體在建工程的權利人
    用  邏  輯  和  經  驗  去  感  知  法  律  生  命  的  溫  度往期文章精選1.最高院判例||  上市公司提供「暗保」的法律效力如何認定2.最高院:輪候查封不屬於正式查封,債務人以輪候查封超標的額為由而提出異議時不予支持3.最高院判例||  「籤字蓋章」與
  • ​【土地權屬爭議與土地行政登記】最高法裁判||土地權屬爭議與土地行政登記爭議的區別處理
    第十七條規定,土地登記過程中的土地權屬爭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進行處理後,再行登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則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根據上述規定,只有權屬來源清楚,不存在土地權屬爭議的,才能依照法定程序註冊登記、頒發土地證書。
  • 最高法出臺物權法司法解釋 明確如何解決不動產登記與確權爭議
    央廣網北京2月24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今天發布,共22個條文,將於今年3月1日起施行。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 最高法判例:非訴行政執行中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產生爭議後當事人的救濟途徑
    【裁判要旨】涉非訴行政執行中,當事人如認為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不合法,目前可以有以下兩種救濟途徑
  • 最高法院案例:農村房屋所有權一般依附於宅基地使用權
    房屋所有權一般要依附於宅基地使用權。 【案件編號】(2019)最高法行申14151號 北京京康律師事務所主任、西北政法大學物權與土地研究所聯席所長史西寧律師提醒各位朋友們:房屋依附於宅基地之上,房屋所有權與宅基地使用權具有不可分割性,如果否認宅基地使用權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