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成熟的字典應該能夠接受讀者的檢驗,在實際使用中展現自己的特色。《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凝聚了百位專家的11年心血,號稱以「規範」為最大特色,完全以國家標準為準繩,對國家標準還不明確的語文現象也按約定俗成的原則儘量確立了規範。那麼讀者對規範詞典的「規範」是怎麼看的呢?
鄭明先生是一位有著多年經驗的老校對工作人員,他的工作就是和文字打交道,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詞典。他告訴記者,從他對《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短短幾天的使用來看,這本詞典確實在規範方面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特別是把以前很多辭書都沒有明確的語文標準用詞典的形式確立下來,給使用者帶來了很大方便。
說到這本詞典的特色,接觸過大量詞典的鄭明表示,他感覺《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特色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規範明確,二是服務功能好。
規範方面,主要表現在嚴格按照《簡化字總表》收入字條和釋義,沒有廢止的字儘量收入,已經廢止的字都特別註明。比如「煙波浩渺」的「渺」字,很多詞典都寫做「淼」,其實按照國家標準,「淼」這個字已經廢止了,應該統一用「渺」字;再比如「趟水」,很多詞典上寫的都是「蹚水」,這個「蹚」字同樣也是已經廢止的字。
另一方面,有些按照國家標準應該保留的字在有的辭書裡面卻被列為異體字,《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特別把這些字收入了進來,比如「瘀血」的「瘀」字,有的辭書統一成了「淤」,按照國家標準來說,是不夠規範的。
另外,這本詞典用提示的方式明確標出哪些用法不妥,對於使用者是非常方便的,比如「標誌」這個詞,有的辭書說通「標識」,其實「標誌」的說法要規範得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明確指出不宜使用「標識」,讀者一目了然。
收詞量大,是《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又一個特色,這本詞典收詞近7萬條,超過了很多通行的中型詞典,特別是有些比較專門的詞語,一般詞典不收,但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其實又比較廣泛,《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也收入了。比如「門巴」這個詞,是藏族人對醫生的稱呼,這個詞連《辭海》都沒有收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裡卻能查得到,因為它的使用率還是比較高的。
除了規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在使用上顯然也考慮了讀者的方便,除了提示不規範的用法之外,它在附錄上面也下了不少的功夫,比如標點符號的用法,比如最常見的姓氏,特別是收入了《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等國家標準性質的規範,為讀者做出判斷提供了依據。
那麼,這部以規範為特色的詞典在規範方面是不是就完美無缺了呢?恐怕也不盡然,雖然使用這部詞典的時間還不長,鄭明還是發現了《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是使用率極高的「惟一」這個詞,《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標註說:現在一般寫做「唯一」。這恐怕是不夠準確的。這個詞沒有明確的國家標準,但從實際的使用率來看,寫做「惟一」的要多,不知道《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是如何得出應以「唯一」為主的結論的。
另外一個例子是用途同樣廣泛的「當做」一詞,《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說「現在一般寫作『當作』」,其實「當作」的寫法是不夠規範的。對於使用率這麼高的詞語,《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收入 了比較有爭議的用法,當然可能也有一定的依據,但就「規範」來說,恐怕也還是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新京報 塗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