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收藏家曹興誠:文物的最好歸宿只能是國有機構?未必

2020-12-13 澎湃新聞
中國臺灣地區藝術收藏家曹興誠  澎湃新聞記者 張新燕 圖

       在前英國蘇富比主席James Stourton出版的《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書中,中國臺灣企業家、收藏家曹興誠被列入1945年以來當代最偉大的一百位收藏家。在這份名單裡,僅有收藏家仇燚之、趙從衍以及曹興誠三位華人藏家入列。

       2014年3月,來自中國湖南的藏家群體通過洽購的方式從紐約購回 「皿天全方罍」(簡稱「皿方罍」),促成這件青銅重器「身首合一,完罍歸湘」,由湖南省博物館永久收藏。早在2001年的一場拍賣會上,曹興誠便與一位外國買家競爭過這件青銅器,當時雖未能得到,卻為今春的皿方罍歸湘做了幕後牽線的工作。在他看來,市場與國家一樣都具有文物保護的能力和責任,對於已有市場價值的東西,國家不必和市場爭,市場自然會發揮保存的作用。

皿天全方罍  CFP 資料圖

       上世紀90年代進入收藏領域以來,曹興誠的收藏涵蓋了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商周青銅器、瓷器、書畫、藏傳佛像、當代雕塑和油畫等多個門類,藏量達到數百件。近期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曹興誠表示他已慢慢將精力轉至佛學,對收藏亦抱著「舍」的態度,不僅收藏節奏明顯放緩,未來還計劃逐漸將現有藏品流入其他藏家。

國家與市場應該互補        

       澎湃新聞:

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發展二十多年來,拍賣場上的高價拍品以及藏家的收藏偏好,多集中在清三代官窯文物。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態?

       曹興誠:

很多的收藏與藝術無關,美的東西放在市場上沒人競爭,大家就比較沒興趣。這與藝術沒關係,是「投資眼光」造成這種現象。

       清三代文物在更早以前,例如清末民初的古董圈子裡沒有人收,因為年代太近太普通。鄰國日本也不收清代的文物,日本很少展出清代瓷器,而是展覽商周青銅器、隋唐陶器、宋瓷。日本現代美學推崇古樸,很大程度上受宋代影響。

        澎湃新聞:

中國大陸的文物政策對收藏市場有何影響?

       曹興誠:

文物政策的初衷是為了保護文物、防止盜劫。根據文物政策,凡是出土的文物所屬權應該為國家,私人擁有就是贓物,所以嚴格禁止挖掘地下文物。這樣一來,文物政策就把市場給封殺了。所以,收藏者要找市場性的東西,只能是晚近的,大家只有玩清三代等晚近的了。文物政策確實造成這個結果。

        澎湃新聞:

最近,有不少新聞報導,說某地村民挖掘出或發現了重要文物,按照規定必須上繳當地文物機構。你認為,文物產地的居民,可以用什麼方式與政府共同保護文物?

       曹興誠:

我覺得國家把所有東西當成國有,全部收進公家倉庫,這對文物並不是很好的保護。北京故宮有180萬件文物,能展出的大概9000件。臺北故宮的文物號稱80萬件,能展出的3000件,說是輪流展,其實也沒有,有些文物譬如「翠玉白菜」一天也拿不下來,大家都喜歡看。有些文物永遠被鎖在庫房裡,和老百姓是隔絕的。其實,文物保管不需要這樣,一個地方如果有出土文物,真的需要由國家來保管的其實十分之一都不到。其他的可以允許放在市場上,所得就由當地人分享。

        澎湃新聞:

這是目前文物政策的禁區。

       曹興誠:

在這方面,國家需要檢討。前提是你是把文物當成可以傳承的、民族價值美學傳遞的重要承載,還是只用財務眼光看待。現在文物政策很大部分認為文物是國家財務,只用財務眼光看,要被國家統統收起來,誰弄了文物就是倒賣。你仔細想,國家是把文物當成財務來看的。持有這個觀念,並不是著眼於文物帶給民族文化傳承所發揮的作用。現在,大部分文物放在博物館,雖然拿出來一些給大眾看,但是很難,好的東西大家都要看,輪到你看只是驚鴻一瞥,沒看完就被別人推走了。隔著玻璃也很難欣賞,文物跟民眾是隔閡的。只是留給少數的學者專家看,造成文物上的階級和專制主義。從事考古的人把持文物的欣賞、研究和發言權,百姓根本接觸不到。文物作為財產被國家把持,沒有發揮它應該有的文明傳承的效用,這是需要檢討的。

        澎湃新聞:

你說要打破「文物上的階級和專制主義」,這會引起「財富階層」對文物的壟斷,例如用上億元的「成化雞缸杯」喝一口茶。或許能接觸到文物的人更少了,還不如放在博物館裡。

       曹興誠:

這當然有幾個方面想法。我們常常說文物到海外是流失。其實很多時候,文物在海外受到的呵護、珍藏、研究及發揚無與倫比。我最近有幾件東西被借到日本MIHO美術館。對方先來測量我裝文物的箱子,再定製大的鋁皮箱。鋁皮箱底下有輪子,但他們不推的,而是抬著。在車上、飛機上,文物都是坐商務艙座位的,位子上綁著帶子,旁邊的人還扶著,一路運到日本。文物被當成人一樣對待。你說「流失」,其實人家當寶貝一樣看護,卻是在自己國家有時會受到虐待。不是說我們的人不愛護,而是愛護的方法不當,就像皇帝一樣,把文物放進深宮六院,與世隔絕。

       收藏家買東西,要花大量金錢,把文物當命一樣保護,收藏家對文物是有愛的。我常說收藏家對文物,就像娶回來的嬌妻一樣,要呵護。我對文物比對太太好多了。所以文物在收藏家之間,是在愛的中間傳承、呵護、研究。

       你看到日本和歐洲的古董商如何呵護文物,會很感動的。唐朝這樣昌盛,留下文物那麼多,但是很少傳世的,只有出土的。其他都毀了。

        澎湃新聞:

不少唐代文物,都到了日本正倉院。

       曹興誠:

對。在日本,文物可以從唐代一直到今天都保存完整。所以你說誰更重視中國文物?今天為什麼大家重視文物了?因為它值錢。基本上還是看著錢。我們今天說市場,一個市場,總是財務導向的。談到文物市場,就是把文化藝術的含量降低了。

        澎湃新聞:

近幾年,人們對重要文物的認識越來越來自於市場的行為,博物館、美術館對公民的文物教育反而不及了,你怎麼看?

       曹興誠:

是,所以媒體要發揮引導作用。文物不是由我們給它定的價格來決定價值的。文物價值的界定,應該從文明的角度來界定。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大作用的東西是一級文物,但在市場上可能一點價值都沒有。國家應該注重保護這類文物。例如,明代早期發明的紙幣大明寶鈔,對世界金融歷史和中國金融發展有很關鍵的佐證,很重要。可能沒有人收集,因為它不值錢,但國家應該收集。相反,已經有市場價值的東西,國家就不要去和市場爭。有市場價值的東西,市場會發揮保存的作用,可就怕沒有市場價值的東西會受到摧毀。

收藏家的兩難        

       澎湃新聞:

你在很多訪談中也提到過買文物買古董就像談戀愛一樣。你有多少戀愛對象?

       曹興誠:

我很少,幾百件。

        澎湃新聞:

有什麼作品在拍場上錯失了?

       曹興誠:

像今年春拍時回到湖南的皿方罍。2001年,我在紐約標沒有(競)標到,差一口。對方的老外不懂青銅器,人家跟他講這是中國國寶,價格和畫比只有一個零頭,他就要買,他不懂文物,管那個叫中國花瓶。2001年,連佣金1000萬美元。當時,我只是看圖片、聽故事,沒有當場感覺拍品,如果看到,可能會出得更高。但即便我出得再高,恐怕那個老外也志在必得。有些人跑到拍賣場志在必得,最後我就算沒有買到,也是搗他一個蛋,給他扛了很多下,讓人家花了很多錢。其實,收文物沒有哪個一定要,哪個一定不要,收東西就是賞和玩。

        澎湃新聞:

2001年錯過皿方罍,這次蓋身合體,聽說你也參與促成此事。

       曹興誠:

2013年我知道皿方罍今年會拿出來拍,當我碰到大陸博物館單位時就說,應該找一個博物館出來拍,至於競標方面我會勸導勸導。後來我發微信微博,業內人士也幫我吆喝。我覺得這是人類共同的文明遺產,我們要促使它的完整性。有人說我這樣有點風險,如果中國人不聽我的,不拍,老外又把它很便宜拍回去怎麼辦?不過,外國人一聽這個故事就不拍了,應該讓它合起來。外國人對文物的認識是比我們這兒高,把中國的文物當成人類文明,但我們現在動不動說這是中國的、國家的,這種觀念是比較狹隘的。

        澎湃新聞:

你的收藏經歷超過20年,在這個過程裡,你是如何慢慢確定自己的收藏方向和藏品類型的?

       曹興誠:

我心目中沒有文物的分類。看到美的東西都喜歡。但有些藝術品力所不及,一幅畢卡索玫瑰時期的《抽菸鬥的男孩》非常好,賣了1億多美元,買不起,買了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呢,像這樣的就算了。

        澎湃新聞:

有什麼契機使你選擇了現在的藏品?

       曹興誠:

緣分吧,喜歡的東西恰好碰到了,有時候可能喜歡卻又碰不到,或別人出的錢比你更多。東西跟著誰走,是有點緣分的,跟人一樣。緣分。不可強求。

       三人行必有我師。拍賣會一般會有預展,收不收東西都要去看,預展與一般美術館展覽不同,是商業性,大家會比較、品評,討論,有時一句話會給你很大啟發。我的朋友張宗憲先生,今年八十多歲了,收藏界的傳奇人物。我剛剛進拍賣場的時候,他說:「小曹,買東西買不到不要難過,你省了錢麼。錢又不會和你作對。而且你不要買你不是很喜歡的東西,浪費錢,你要集中力量作主力決戰。」我覺得他講得非常好。

        澎湃新聞:

收藏了20多年,這個階段的購藏速度會不會放緩?

       曹興誠:

這幾年,我慢慢把心思轉到佛教上。佛教說「舍」,身外之物,要捨得,所以收得比較少了。一般來講,如果一個文物市場正常發展的話,一定後浪推前浪。新藏家的市場參考價格比較高,老藏家參考價格比較低,不能適應新的情況,會被淘汰,這是健康的現象。我現在在淘汰的邊緣。

        澎湃新聞:

既然你已有了「舍、離」的想法,那幾百件文物,未來要怎麼處理?

       曹興誠:

我以前認為收藏家最大的成就是捐贈給博物館,這代表你手上東西不錯,第二你小孩教養得不錯,都能自食其力,不要老爸的東西。一次一個拍賣行總經理和我聊天,他們在徵集文物時發現家裡有好文物的人家的子女沒有不打官司爭奪遺產的。文物收藏如果不妥善處理,會給子女找麻煩。可是捐給公家,公家又不像我這麼愛它們,保不齊隨便一擺,永不見天日。

       所以,我現在的看法是,還是應該自己負責。自己的事,自己解決。慢慢地還是會流到其他收藏家手裡,但這可能也有困難,文物收藏後有感情,講是講流出去,最後還是留在自己手裡。這是收藏家的兩難。現在加強鍛鍊身體,拖延決策時間。

       

       (受訪者言論不代表澎湃新聞觀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收藏家佛山辦博物館:抵押家產也要抱得國寶歸
    在民國時期,因為經濟面臨崩潰,通貨膨脹,1萬塊錢在頭一天可以買一袋米,第二天就只能買半袋了。丁方忠聽得入迷,也漸漸開始收藏起了各式的錢幣。  2009年,丁方忠和其他錢幣收藏家在首都博物館舉辦了「中國首屆歷代紙鈔展覽會」,作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慶典的獻禮。也是因為這次展覽,丁方忠開始從紙幣收藏走向青銅器收藏。他記得,很多文博界的專家都去了現場。
  • 白頭偕老未必是所有姑娘最好的歸宿
    遇見媚姐之前,我一直以為一個姑娘此生最好的歸宿莫過於尋一心人,然後白首不相離。媚姐大我十五歲,因生得端莊大方,加上活得夠精緻,因此坐在我身邊,身形樣貌竟如同姐妹。這位顛覆我價值觀的女人,二十七歲結婚生子,一路走來,家庭事業兼顧得相得益彰。她四十五歲時,兒子正好十八歲。
  • 流散文物回歸靠捐贈? 收藏家:只能靠血本回購
    兩尊獸首的被「捐贈」,究竟是開闢了一條文物回歸的新途徑,還是一場披掛著捐贈外衣的「買賣」?海外流散文物未來的回歸之路應該如何走?本報誠邀各路專家各抒己見。    我相信,隨著我們國力的不斷增強,流散海外的文物、特別是眾多真正的國寶級文物,也有機會以此種方式回歸祖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宋向光:不要太糾結於文物回歸這件事    法國皮諾家族捐贈圓明園獸首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普通的事。收藏家或者某個機構將自己的收藏捐贈給博物館,乃至原屬國,國際上這樣的事例並不罕見。
  • 專訪臺灣收藏家、寒舍公司董事長王定乾
    臺灣收藏家、寒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定乾在搜狐文化新聞中心工作間接受我們的專訪…… 2009年11月6日至9日,「藝術北京2009——經典藝術博覽會」
  • 臺灣收藏家揭露:上海私人博物館假貨泛濫
    文匯報報導,日前,我國寶島臺灣收藏家曹興誠在上海對私人博物館假貨泛濫現象進行了揭露。曹興誠不久前去南方某省參觀了幾家私人博物館,其中一家博物館上下兩層擺的全是假貨。藏品雖然標的年代多為商代、周代、漢代,但一眼就能看出是現代仿品,而且手段相當拙劣。曹興誠直言,假的東西登堂入室是混淆歷史事實,誤導後人,汙染民族文化。
  • 英國媒體:中國收藏家正在世界各地追尋中國文物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導:「中國收藏家正在世界各地追尋中國文物。」   ▲上海著名藝術品收藏家劉益謙出價4500萬美元,拍得明永樂御製紅閻摩敵刺繡唐卡。  英國倫敦古籍經銷商安德烈亞·馬佐基稱:「一些中國買家認為他們的過去被奪走了,因此希望買回自己的一段歷史。
  • 臺灣知名收藏家徐政夫:好藝術顧問就像好醫生
    原標題:臺灣知名收藏家徐政夫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分享古玩收藏經驗:  好的藝術顧問就像好的醫生一樣重要在我國臺灣地區素有「收藏教父」之稱的著名投資及收藏家、臺灣最具影響力的文物收藏團體清玩雅集的發起人徐政夫先生應主辦方中藝邀請,在現場給廣大藏友作專業分享,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其對古玩及工藝品的審美鑑別經驗和投資收藏體會。在此期間,徐先生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獨家專訪。  ■簡介  徐政夫,中國臺灣地區著名收藏家和古董商人,臺灣畫廊協會前理事長,臺北觀想藝術中心董事長。
  • 最值得欽佩的收藏家:2億多買3000件文物,成立博物館,免費開放
    如今收藏家確實是越來越多了,這個名銜其實是很容易有的,只要酷愛收藏文物,其實就可以稱之為收藏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幾乎所有收藏家收藏古董,其實就是為了賺錢,所謂愛好收藏其實無非是個藉口而已,而真正為了收藏而收藏的人,其實是很少的,這些人把收藏當作自己的終身愛好,不會為了錢去賣掉自己的藏品。
  • 圓明園迎來馬首銅像,民間收購海外中國文物之路有多遠?
    非國有博物館守護著眾多回流文物  像丁方忠一樣,廣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館館長蒲重良的博物館內也有許多海外回流中國文物。「做收藏必須到處跑,不管是紐約、巴黎、柏林,拍賣會我們都要去。」  民間企業家和收藏家往往兼具雄厚的經濟實力和一定的文物鑑賞修養,因此能夠從海外收購競拍回具有較高價值的文物。對於許多沉迷文物的藏家而言,將自家寶貝無償捐贈,無異於割捨下自己的「心頭肉」。
  • 著名愛國收藏家張雅宗先生在京仙逝 中醫文物領域痛失泰鬥
    著名收藏家、著名中醫史學家,被譽為「中國中醫史文物收藏第一人」的張雅宗先生近日在京仙逝,享年73歲,追悼會於12月15日在八寶山舉行。張雅宗一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推廣,致力於中醫史學研究及相關文物收藏,一生中為搶救國寶級中醫文物殫精竭慮,宵旰憂勤,成績斐然。他的離去,是我國中醫史研究領域的重大損失,令中醫史文物收藏事業失去了引領方向的舵手。
  • 圓明園流失文物"虎鎣"回家! 文物歸家"路在何方"?
    國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後立即開展信息收集、鑑定研究,在基本確認青銅「虎鎣」為圓明園流失文物後,數次通過多種渠道聯繫英國相關拍賣機構,希望通過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問題。  4月10日,國家文物局發表聲明,強烈反對並譴責該機構執意拍賣流失文物的行為,表示將繼續按照國際公約和中國法律規定,通過一切必要途徑開展流失文物追索。
  • 名副其實的文物大市!濟南國有館藏文物達20餘萬件
    濟南國有館藏文物達20餘萬件 2020-12-25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國家級文物鑑定機構在北京成立 每件收費三五百
    昨天一家具有國家級文物鑑定水準的文物鑑定機構——北京德隆寶文物鑑定中心在位於金融街的富凱大廈成立。有關專家表示,雖然目前文物鑑定中心多如牛毛,但有權威的中心太少,希望「德隆寶」的出現能進一步促進文物收藏的良性發展。據悉,該中心近期將抽出一天免費鑑定文物。
  • 五部門印發《涉案文物鑑定評估管理辦法》 41文物機構博物館可鑑定...
    《辦法》所稱涉案文物鑑定評估,是指國家文物局指定的國有文物博物館機構,為配合辦案機關依法打擊文物違法犯罪活動,依委託向辦案機關提供文物鑑定評估意見的專業諮詢活動。國家文物局表示,《辦法》將充分發揮涉案文物鑑定評估對依法打擊文物違法犯罪活動的支撐作用。
  • 買有收藏價值的鐘只能通過拍賣行和收藏家洽購
    由於在收藏中曾經中招,他提出,要買到有收藏價值的鐘,只能通過國際性的、有信譽的拍賣行和國際知名的收藏家洽購。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實習生 孫林  從幫人修表中迷上藏表  石永聯是一名機械工程師,從事機械製造近幾十年,材料、鑄造、熱處理、機加工、安裝、調試等各項工種都幹過,他曾當過8年機械廠廠長。
  • 美方歸還中國361件流失文物 私人收藏家掠奪偷運被FBI查獲
    中國日報2月29日電 當地時間2月28日,美國政府向中國返還361件(套)流失文物。這些中國流失文物,由美國聯邦調查局印第安納波利斯分局近幾年查獲,涉及多個文物門類且時間跨度長。從文物來源分析,主要是古代墓葬隨葬器。這是今年1月中美再次籤署限制進口中國文物政府間諒解備忘錄後,首次中國流失文物自美國返還。也是自2009年備忘錄籤署以來,美方第三次、也是規模最大一次中國流失文物返還。
  • 他是中國收藏家,將文物以450萬美元賣給我國,卻無償捐贈給美國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在歷史長河中,不僅有數不清的經典名著,而且還有不同尋常的文物寶貝。一八六零年,在西方列強的燒殺搶奪下,我們的圓明園被毀得不忍直視,園中珍品被掠奪殆盡,園內陳設、所有都被掠奪一空,不計其數的文物就在那時流失到海外。
  • 保護紅色文物·北京人民公社舊址——御窯金磚收藏家王忠華在行動
    讓文物活起來,保護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利用傳統文化遺產,是國之根本,國之重器……祖國的聲音時刻在耳邊響起。祖國,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要用我的全部精力保護好這個北京人民公社舊址,這麼完整的人民公社舊址在北京已經是唯一一處了……含著眼淚,北京御窯金磚收藏家王忠華在同參觀的遊客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今天下午受捐34件珍貴文物史料
    央廣網瀋陽9月16日消息(記者張靜 通訊員王添翎 白宇)今天下午,「銘記歷史 勿忘九·一八——抗戰文物史料捐贈儀式」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多位文物收藏家和愛好者向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捐贈抗戰時期的文物、史料共計34件(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