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結拜時總會說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就連我們所熟知的「桃園三結義」中,劉關張在結拜時說的也是「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同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求同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但是,我們是否又知道「皇天后土」指的又是麼呢?
皇天即指道教神話中的皇天上帝、昊天上帝。舊時常用與「后土」並用,合稱天地。《左傳·僖公 十五年》:"君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
上帝詞乃是原於古的華夏文明,史書中最早出現上帝一詞的記載的書籍是《尚書》和《詩 經》,是昊天上帝(尚書)或皇天上帝、蒼天、青天、天爺的總稱。上帝在中文的本意為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自古就在中中出現。明代瑪竇將天主教傳至中國,為於傳教,將God 翻譯成中文本基準有的上帝。據民國學術經典文庫出版的王治心著作的《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稱,在上古神話傳說中,「以昊天(皇天)上帝為最尊,其次則有五方帝:東方蒼帝,主木,其明曰靈威仰;南方赤帝(炎帝),主火,其名曰赤熛;中央黃帝,主土,其明曰樞紐;西方白帝,主金,其名曰白招據;北方黑帝,主水,其明曰葉光紀」。由此觀之,上帝只有一個,即「皇天(昊天)上帝」,位最尊。其他「帝」則有不少。當「帝」字在《詩》、《書》、《易》和鐘鼎、甲骨中單獨使用時,一般均指「上帝」。郭沫若說:「上下本來是相對的字,有上帝一定已有下帝」。所以,,上帝只有一個,把其他「帝們」稱為「下帝」似乎不算太過分。實際上,即使神話傳說中的五方帝,我們都很容在歷史中找到他們做為「類領袖」的影子。唯有上帝是絕對的神,是萬帝之帝,萬王之王。
后土在道教中被為四御之一,與玉皇帝管天上相反,她是主宰大地之神。她是一位神, 被人們稱為"地母",而玉皇大帝就被稱為"天公"。
對於后土的崇拜,實際上來源於上古時代人們對大地的崇拜,後來才把它人格化和神格化。根據道家的陰陽思想,由最開始的男性神轉化成為性神,特別是到隋朝(581-618年)以後,逐漸定型。在為她建立的神廟,人們把她塑造成一位端莊的性,一般民眾稱她為"后土娘娘"。人們相信,該神是農業獲得豐收的保護神,還是生育之神、大地之神。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為根本的國家,所以,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崇拜該神。在中國的歷史上,每都要舉對該神的大型祭祀儀式,許多時候由皇帝親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