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千年前,中國人對大自然中芳香花卉所散發出來的「香氣」,即有美好、愉悅、乾淨的感覺,認為「香」是一種享受。但「香」的應用,因為香料取得不易,一直稀有高貴,所以大多仍流行於皇親貴族間,代表著道德的自律和性格的調養,香與琴、棋、書、畫、詩、酒並列文人七藝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大型的焚燒、薰香等活動,以及各種節日、慶典、祭祀及驅魔的歷史記載。
中國歷史上運用香,是取材自植物有香味的部位,透過物理方法提取或加工,或應用香草萃取物製作成的香膏、線香、環香,用以焚香(加熱而使香氣瀰漫於特定的空間),如同今日的點香,使用相當普遍。
漢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從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一件竹製的燻籠,使人們注意到漢朝已有普遍的薰香使用法。《古文觀止·禮論》中提到「稻粱五味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芷所以養鼻也。」說明漢朝人們講究「鼻子的享受」。此外,香也運用於祈神祭禱·,漢武內傳》描逃朝廷「七月七日設座殿上,以紫羅薦地,燔百和之香」。當時薰香用具名目繁多,有香爐、燻爐、香匙、香盤,燻籠等,還有一種奇妙的賞香形式:把水沉香、檀香泡在燈油裡,點燈時就會有陣陣芳香飄散出來,稱為「香燈」。到了盛唐時期,不單各種宗教儀式要焚香,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大量使用香料,並將調(調配天然香料)、薰香、評香、門香發展成為高雅的藝術,後來傳入日本演變成「香道」流傅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