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提高臺灣戰略地位 美國會成立「臺灣小組」(圖)
布希就任總統以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一連串動作備受關注,先是布希表示要「不惜一切代價協防臺灣」,後來又給予陳水扁和呂秀蓮「過境美國」的待遇,再到允許臺「國防部長」湯曜明訪問4月10日,美國會又悍然成立「臺灣小組」,變著法兒地「提升與臺灣的戰略關係」。 自從美國總統布希發生「口誤」,把臺灣稱為「共和國」以來,美國朝野乃至輿論界一些人又叫囂著要「提升與臺灣的戰略關係」。 眾議院「臺灣小組」出籠4月10日,由85名美國眾議員組成的「臺灣小組」(又稱「美國國會臺灣連線」)正式宣布成立。
-
美學者:美國將臺灣納入亞太戰略是個大錯誤
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美國智庫高級研究員史文、容安瀾、卜睿哲等中美兩國關係專家學者100餘人參加了此次研討會,並就中美經貿關係、臺灣問題、朝核問題、南海問題等一系列雙邊關心的議題進行討論並交流了看法。 正值川普政府內部紛紛擾擾,許多高層官員尚未到位,而美國國會正在推動提升美臺關係,川普政府會否調整對臺政策,引人關注。
-
蔡英文訪南太趁機彰顯臺美關係,港媒:臺戰略失衡,對臺灣並不利
據臺灣《聯合報》24日報導,蔡英文預定27日過境夏威夷期間,將以視頻會議形式參與美國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的一場研討會,並發表演說。「傳統基金會」公布的信息稱,美國東部時間27日下午3時,將舉辦特別政策對話,蔡英文以視頻方式參與。她的演講將聚焦臺灣在印太區域中扮演的角色。這場會談的其他參與者包括「傳統基金會」創辦人佛納和美國聯邦參議院亞太小組主席賈德納等。
-
「臺北法案」將把臺灣困死在美國戰略棋局
在全世界都全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美國卻加大對華打「臺灣牌」力度,圖謀利用臺灣問題遏制中國大陸崛起。「臺北法案」表面上是要助臺拓展國際活動空間,但本質上卻只把臺灣當成「以臺制華」的一個籌碼,是要把臺灣「棋子化」的地位法律化,讓臺灣難以逃脫美國的掌控。
-
美國對中國及中國臺灣最真實的戰略判斷
貿易戰只是其乖張性格表現的一部份,中國更警惕的是他在臺灣問題上玩火。從當選後跟蔡英文通話到有議員提出派海軍陸戰隊駐紮臺北辦事處,都威脅著中美關係的基本紅線。如果川普在臺灣問題上走得太遠,將是一場災難。因為,從尼克森時代開始的對華政策及遵守「一個中國」原則,符合了美國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請注意,這是美國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而不是出於對中國統一的熱忱。
-
謝鬱:美國大選後的兩岸關係態勢
一邊是川普政府密集出手狂打「臺灣牌」,頻頻挑戰中國主權紅線,中美關係急速惡化。另一邊是蔡英文當局全力配合美國,倚美謀獨抗中,兩岸互信互動基本為零,對立對抗升至歷史新高,臺灣海峽從風高浪急演進到兵兇戰危。12月中旬,美國大選終於塵埃落定,民主黨拜登確定勝選,對選後的中美戰略態勢與兩岸關係走向,筆者有以下幾點觀察。
-
拜登核心外交幕僚:臺灣關係法符合美國利益 鼓勵兩岸...
他重申任一美國政府重申臺灣關係法是符合美國利益的,有機會也應當擴大與臺灣往來,提升臺灣在貿易及科技方面的經濟地位。坎貝爾也是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他在今天(12月17日)出席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中心(CSIS)的視頻研討會中表示,美國當前的重點是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復甦,需要與亞太以及歐洲盟友加強往來關係,而他認為臺灣能扮演此角色。
-
美國會報告揚言提升AIT級別,國民黨「立委」:將給臺灣帶來風險
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是美國政府2000年10月通過國會授權設立的,負責監督和調查所謂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國家安全和貿易問題;成員由兩黨國會議員任命,每年發布年度報告,被認為是美國國會、白宮決定美中政策的重要指南。12月1日, USCC發布長達587頁的年度報告,聚焦美中戰略競爭、大陸兵力投送與遠徵能力以及臺灣與香港等多項議題。
-
美國與臺灣地區關係大好?臺學者鐵口絕不可能建交
針對美國與臺灣地區關係,前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邵宗海27日在論壇上舉兩個例子闡明美國到底是口惠,或實作?邵宗海說,美國至今在臺灣要參與WHA(世界衛生大會)都沒有任何承諾,美國國務院近期說明臺灣要「不希望臺灣以主權國家的身份」進入WHO(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由此可見。
-
臺戰略教官:只要大陸決定開打 臺灣幾乎就已輸了 中美關係悲觀?
當前美中關係緊張,是否打上一仗?是許多政治評論員、學者、媒體及民眾熱議的話題。前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戰略教官、中華亞太安全治理學會理事柯畊宇28日從軍事戰略角度、戰爭思維分析,暫時給出「不會」的答案。國軍的戰場是「打在建軍備戰」;同樣中國大陸面對美國的挑釁亦是如此,兩岸畢竟同文同種,很多戰略文化、戰爭思考差不多的。 柯說,雙方交戰前一定會評估彼此實力。如果彼此都想打一場「有限戰爭」,大國當然可規劃短時間內屈服小國;但萬一兩國實力相當卻想打「有限戰爭」就有困難。
-
美專家:若拜登勝選,美國與臺灣關係將加強
編輯:陳彧今年的美國大選已經進入衝刺階段,到底是川普還是拜登贏得大選即將在11月揭曉答案。大選過程中,雙方都使出渾身解數拉攏選民。沒錯,川普的確行事怪異,有時前言不對後語自相矛盾,也的確喜歡毀約「退群」,對國際規則缺乏敬畏之心,然而,他的那句「America first」讓他贏得了無數美國人特別是中產階級的心和選票,加之他極具煽動性的演講,他能戰勝希拉蕊登頂總統寶座也就不足為奇了。很可惜,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讓大選重新產生懸念,讓年邁的拜登有了翻盤的希望。
-
臺灣問題︱蔡英文上臺以後的兩岸關係
兩份法案的其他涉臺內容還有諸多加強和提升美國與臺灣地區軍事關係的建議,包括探討極具挑釁性的美國與臺灣地區軍艦互訪的可能性等。這些有關美國與臺灣地區軍事關係的內容儘管不具有約束力,但勢必對行政部門形成一定程度的壓力。其次,2018年3月正式成為法律的《與臺灣交往法》認為美國不應該在美國與臺灣地區高層交往上「自我設限」,而鼓勵雙方高層官員互相往來。
-
在臺灣「駐軍」?美國是有多焦慮!?
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為重要和最為敏感的核心議題,也是事關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隨著中美戰略博弈的加劇,利用臺灣問題對華施壓,成為川普政府的一個重要抓手。
-
美國在臺協會:美國若重新駐軍臺灣 將破壞中美關係...
美國在臺協會:美國若重新駐軍臺灣 將破壞中美關係正常化條件 文/editor2020-10-23 07:30:14來源:FX168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美國在臺協會(AIT)理事主席Richard Bush表態稱,重新在臺灣駐軍將破壞中美1970年代關係正常化所設定的條件。
-
石齊平:臺灣對中國大陸有三方面的戰略意義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今天美國跟日本結合什麼軍事同盟、對付中國,很重要的一個實質基礎是跟臺灣有關係的,所以我剛才前面講,一個地方戰略的價值是隨著時間跟主體而去改變的,這個話對21世紀的中國來講,同樣適用。竹幼婷:是,我們已經談到21世紀的中國,您又怎麼看臺灣對於中國的戰略意義?
-
美國對華與東亞戰略:悖論與困境中的蹣跚
戰略錯位:行動失當風險提升冷戰後美國沒有真正的戰略統籌或者一個大棋盤,因為它認為進入了一個單極世界,沒有大國可以與其對等地在全球進行戰略競爭,世界由於失去了二極化,很多地區內歷史積累的「宗教-民族-種族-邊界」問題就藉機爆發出來,美國要管,管不過來;但又想管,其所謂的西方價值與道德的優越地位也在推動其進行評判與幹預。
-
美專家:美國對臺戰略模糊性已死
美國臺海問題專家葛天豪(David Keegan)指出,美國對臺戰略的模糊性已死,因為北京相信美方會幹預臺海戰事,臺北深知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這些都是很清楚的。不清楚的是,美國是否具備能力來兌現保持對臺戰略模糊性。
-
蘇貞昌訪美提3R原則:臺灣要努力贏得美國幫助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13日(當地時間)在華盛頓智庫發表演說,就臺灣內部、兩岸與「臺美關係」提出責任、和解與再平衡3項「指導原則」。 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環球網綜合報導 記者李柏濤】臺灣「中央社」報導,民進黨主席蘇貞昌13日在華盛頓智庫發表演說,就臺灣內部、兩岸與臺美關係提出責任、和解與再平衡3項指導原則。
-
臺美關係提升"三大動作"之機構變動
25日,臺當局曝光了三大提升「美臺關係」的大動作,包括美方同意將「臺灣和美國對等放入(臺)事務機構名稱」、首次實現「臺美斷交」40年來的「國安首長」會晤、美臺官員首次共同與臺「邦交國」官員會面。蔡英文當局極力渲染「臺美關係的大突破」,炫耀這是「美挺臺新高點」。但在島內輿論看來,美國在名義上提升所謂的「臺美關係」,只是為了打「臺灣牌」,增加對大陸的籌碼,蔡英文當局緊抱美國大腿對臺灣而言危險重重。
-
蔡英文要為美國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作貢獻」:國臺辦八字回擊
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1] 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臺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