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賭協議遭遇疫情、不可抗力、情勢變更的破解+案例(含6個法律要點)

2020-10-18 股權飛常道

對賭協議遭遇疫情、不可抗力、情勢變更的破解+案例(含6個法律要點)

劉鵬飛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

專業領域:對賭協議案件、股權法律業務、公司法律業務、商事經濟案件

著作:《律師進階必備·11堂公司法業務課》(中國法制出版社)等等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確實是造成很多行業,如文化旅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等的業績慘不忍賭,進而觸發對賭協議當事人之間的對賭糾紛,可謂之奪命次生災害。在履行對賭協議過程中,遇到的疫情及其他意外事由是否屬於不可抗力、情勢變更呢?如何預防、破解、應對不可抗力、情勢變更事由帶來的對賭危機呢?法院在相關案件中的審查要點及裁判思路又是什麼呢?下文將詳細分享,願創投者能夠避免或減少不可抗力、情勢變更帶來的損失。

一、對賭協議、不可抗力

(一)對賭協議

這個「對賭協議」究竟是個什麼呢? 「對賭協議」又稱估值調整機制(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VAM)或「估值調整協議」, 是指投資方與融資方在達成股權性融資協議時,為解決交易雙方對目標公司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以及代理成本而設計的包含了股權回購、金錢補償等對未來目標公司的估值進行調整的協議。是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VC)、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 PE)實務中常用的一種協議文件。

【實務案例】

甘肅世恆有色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等與蘇州工業園區海富投資有限公司增資糾紛再審案中國對賭第一案)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提字第11號民事判決書

案情摘要:2007年11月1日,蘇州工業園區海富投資有限公司(「海富公司」)作為投資方與甘肅眾星鋅業有限公司(後更名為:甘肅世恆有色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恆公司)、世恆公司當時惟一的股東香港迪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迪亞公司)、迪亞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陸波(也是世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共同籤訂了《增資協議書》,協議中關於業績對賭部分的內容為:

1、海富公司增資2000萬元人民幣取得世恆公司3.85%的股權,其中114.7717萬元列為註冊資本, 1885.2283萬元計入資本公積金。迪亞公司持股96.15%;

2、《增資協議書》第七條第(二)項約定:世恆公司2008年淨利潤不低於3000萬元人民幣;如果世恆公司2008年實際淨利潤完不成3000萬元,海富公司有權要求世恆公司予以補償,如果世恆公司未能履行補償義務,海富公司有權要求迪亞公司履行補償義務;補償金額的計算公式為「(1-2008年實際淨利潤/3000萬元)×本次投資金額」;

3、2010年10月20日前上市及相關股權回購約定,以世恆公司的淨資產年化收益率是否達到10%確定回購價格。

(二)不可抗力的認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這是《民法總則》第180條第2款對不可抗力所作的描述。這裡的「不能預見」並非是當事人完全不能想像的事件,某些偶然事件由於出現的概率極小,而被當事人忽略不計,把它排除在正常情況之外,但結果這種偶然事件真的出現了,這類事件仍然屬於不可預見的事件。

根據我國實踐、國際貿易慣例和多數國家有關法律的解釋,不可抗力事件的常見範圍主要有以下幾種:

1、自然災害

此類不抗力事件如颱風、地震、洪水、冰雹、旱災、大雪、山崩、疫情等。

2、社會異常事件

社會異常事件類不可抗力可以是戰爭、動亂、罷工、軍事封鎖等

3、政府行為

政策的變化、國家政權的交替、徵收、徵用等政府行為也可能被認定成不可抗力事件。

【實務案例】

北京佳蓮偉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與北京百得利汽車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

買賣合同糾紛案

參見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9)一中民終字第7584號民事判決書)

法院認定:雙方合同第六條不可抗力條款約定:「不可抗力包括但不限於自然原因如海嘯、地震等的各種災害,國與國政治關係原因、社會原因如戰爭、罷工等引起的、以及由於國家稅費調整造成的合同價格變動。綜述以上不可抗力事件,使本合同無法履行或無法按期履行,賣方不承擔責任」。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不可抗力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觀現象。國家稅費調整引起合同價格變動,不應屬於不可抗力的範疇。但不屬於不可抗力範疇並不導致雙方約定內容的無效,該項約定應當視為附條件的免責條款,當合同約定的條件成就時,百得利公司對其不履行合同的行為免責。

(三)不可抗力事由引起的法律後果

1、免責

《民法總則》第180條第1款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民法典》第590條(《合同法》第117、118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合同的延期履行與解除

當不可抗力影響了對賭協議的正常履行時,如果並不影響合同目的的實現,原則上對賭協議要繼續履行,但是,若不可抗力致使對賭協議的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民法典》第563條(《合同法》第94條)規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該條法律將不可抗力規定為解除合同的條件,當不可抗力的條件具備時,解除權人可直接行使解除權,將合同解除,使合同關係消滅。

3依法中止訴訟時效、順延訴訟期間

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不能行使請求權,權利人可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94條第1款第1項的規定主張訴訟時效中止。因不可抗力耽誤法律規定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訴訟期限,當事人可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83條規定申請順延期限,人民法院應當根據不可抗力的形式以及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情況綜合考慮是否準許,依法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

二、疫情是否屬於不可抗力事由

對這個問題,我們以2020年的新冠疫情為例進行說明。首先,新冠疫情的爆發是一種異常的突發性事件,即便是相關醫學專家也無法預見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因此新冠疫情肯定是無法預見的;其次,當前全世界都仍未研發出治療新冠肺炎的有效藥物和預防疫苗,可見本次疫情的蔓延是不可避免的;最後,新冠疫情對於合同當事人來說是無法克服的。因此,新冠疫情屬於不可抗力事件。

2020年2月2日中國貿促會向浙江湖州某製造企業出具全國首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助力企業最大限度減輕因疫情造成不能履行合同的責任,維護企業合法權益。2020年2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就疫情防控有關法律問題答記者問時指出,「當前我國發生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了保護公眾健康,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疫情防控措施。對於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當事人來說,屬於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該答覆將疫情及其防控,一併認定為法律規定的不可抗力。

三、疫情是否屬於情勢變更及與不可抗力的關係

對於情勢變更,2009年4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合同法解釋(二)》(法釋〔2009〕5號)第26條規定,「合同成立以後客觀情況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於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於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公平原則,並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者解除。」

2020年5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布的《民法典》在第533條規定:「合同成立後,合同的基礎條件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不屬於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於當事人一方明顯不公平的,受不利影響的當事人可以與對方重新協商;在合理期限內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根據公平原則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例如,國家出臺新規定進行管制,造成大幅漲價,戰爭導致的封鎖、禁運等在個案當中可能被認定為情勢變更的事由

值得注意的是,與《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6條相比,《民法典》第533條的規定刪除了「非不可抗力造成的」, 可見,「情勢變更」的事由與「不可抗力」的事由並不是相互矛盾的,甚至可以說 「不可抗力」事由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也可能適用「情勢變更」制度。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於2020年5月15日發布的《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法發〔2020〕17號)第14條規定,「對於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等受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影響嚴重的公司或者其股東、實際控制人與投資方因履行'業績對賭協議』引發的糾紛,人民法院應當充分考慮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對目標公司業績影響的實際情況,引導雙方當事人協商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當事人協商不成,按約定的業績標準或者業績補償數額繼續履行對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根據公平原則變更或者解除合同;解除合同的,應當依法合理分配因合同解除造成的損失。」

車丕照在《合同落空、情勢變更與不可抗力》一文中認為,不可抗力規則與情勢變更制度不是一個維度上的問題。不可抗力是一個原因,是一項條件,就不可抗力規則的適用而言,不可抗力事項的發生,致使繼續履行合同對於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的,可以適用情勢變更制度。可見,不可抗力為因,情勢變更制度可為果。

四、對賭中融資方應對不可抗力、情勢變更的方法措施

對賭協議中,融資方的義務相對於投資方的出資義務來說就更加複雜,不可抗力、情勢變更對融資方的履約影響更大,因此,融資方無論從抗辯的角度、風險防範規避的角度、應對方法措施的角度都更應該積極作出專業、充分的準備。

(一)融資方運用「不可抗力」進行抗辯的必備要件及相關義務

融資方如以不可抗力為由進行抗辯,需要滿足如下基本條件:

1、在不可抗力發生期間,目標公司的經營狀出現惡化,融資方無法正常履行對賭協議約定的義務。

2、不可抗力因素對目標公司的經營帶來重大影響,導致對賭協議無法正常履行,且不可抗力與融資方的違約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係。

3、融資方要及時履行通知義務。

(1)融資方必須將不可抗力及其對履約的影響及時通知投資方;

(2)隨後應根據不可抗力事件的變化及目標公司的後續變化不斷更新通知;

(3)如不可抗力事件將導致對賭協議中的對賭目標無法實現,對賭協議難以履行或無法履行,並可能觸發股權回購或補償條款,則應將全部情況及時通知投資方。通知中應明確融資方是否主張對協議作出變更、解除或其他主張。

4、融資方要在合理期限內及時採取減損措施,並將已經採取的減損措施通知投資方。

5、鑑於對賭協議的特殊性,提醒注意一點:若融資方對賭當事人(一般是原股東)並非直接受到不可抗力事件的影響(一般是目標公司受不可抗力的影響),則融資方對賭當事人(一般承擔股權回購義務、現金補償義務)以不可抗力進行抗辯的理由可能不被法院支持。

(二)融資方適用情勢變更原則應具備的條件

適用情勢變更原則,所遇事由一般須具備如下條件:

1、合同賴以存在的客觀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

2該重大變化是訂立合同時,當事人所不能預見的;

3該重大變化不屬於商業風險;

4重大變化發生後,繼續履行合同,則對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

5、情勢變更的事實發生於合同成立之後,履行完畢之前;

6、情勢變更必須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也就是其他意外情況所引起。

【實務案例】

成都鵬偉實業有限公司江西省永修縣人民政府、永修縣鄱陽湖採砂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採礦權糾紛案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08)民二終字第91號民事判決書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鵬偉公司在履行本案《採砂權出讓合同》過程中遭遇鄱陽湖36年未遇的罕見低水位,導致採砂船不能在採砂區域作業,採砂提前結束,未能達到《採砂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合同目的,形成巨額虧損。這一客觀情況是鵬偉公司和採砂辦在籤訂合同時不可能預見到的,鵬偉公司的損失也非商業風險所致。在此情況下,仍舊依照合同的約定履行,必然導致採砂辦取得全部合同收益,而鵬偉公司承擔全部投資損失,對鵬偉公司而言是不公平的,有悖於合同法的基本原則。鵬偉公司要求採砂辦退還部分合同價款,實際是要求對《採砂權出讓合同》的部分條款進行變更,符合合同法公平原則和本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六條規定的規定,本院予以支持。

(三)融資方應對不可抗力、情勢變更法律風險的方法措施

融資方為了規避或減小法律風險,應當採取一系列的應對方法措施。

1、從預防的角度考慮,在制定對賭協議時,要寫入不可抗力、情勢變更條款及免責事由。該條款並非基於法律規定產生,而是基於當事人的約定出現,屬於合同條款,是當事人為明確特定交易中不可抗力、情勢變更事由的範圍,就該等事項作出的約定。

2、發生不可抗力、情勢變更事由後,融資方要及時審查對賭協議中的相關約定,依約處理合同事務及糾紛。協議中如果對事務的處理程序、期限、方式方法有約定,融資方應首先根據協議處理。審查的協議除了對賭協議之外還應包括增資協議、股權轉讓協議、股東協議、補充協議、公司章程以及其他任何相關文件。

3、融資方應及時評估不可抗力、情勢變更事由給對賭協議的履行造成的影響,考慮是否適用不可抗力規則。若不可抗力對融資方繼續履行對賭協議沒有必然的影響,此種情況不可輕易以不可抗力為由主張免責,可以考慮適用情勢變更原則主張繼續履行協議顯示公平,要求變更協議。

4、融資方應與投資方積極磋商,尋求解決方案,可能變更對賭協議效果會更好。

5、融資方要注意保留收集證據,形成完整、清晰的證據鏈。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為例,要充分準備多方面的證據,如融資方及時向投資方履行通知義務的證據、中國國際貿易促委員進會或其分會出具的不可抗力的證明、政府因疫情要求停工的證據、因疫情調整生產策略、變更經營方向等。

6、融資方還應時刻關注相關部門針對不可抗力的發布的指導意見、文件等,及時主動地做好應對策略。最高人民法院於2020發布了《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一)(二)(三)》,地方法院的,如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於2020年3月4日發布的《疫情之下企業經營風險與法律應對》。

7、對賭協議及不可抗力、情勢變更法律事務對處理人員的法律素養和業務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建議專業的事情最好聘請專業人士協助處理。

五、對賭中投資方應對不可抗力、情勢變更的注意事項與措施

雖然投資方的主要合同義務是出資,發生不可抗力、情勢變更事由時一般履行完了出資義務,但是,如果對不可抗力、情勢變更事由應對不利,可能造成的損失很大程度上最終會轉嫁給投資方,因此投資方也不能放鬆對相關事由的應對。具體注意事項和應對措施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從預防的角度考慮,在制定對賭協議時,要寫入不可抗力、情勢變更條款。注意在訂立不可抗力條款時,如果採用的是排除型或限縮型條款,一定要慎之又慎,因為這兩種類型的條款效力在司法實踐中存在很大爭議。如果一定要採用的話,投資人與融資方對賭義務人應進行充分協商,並固定協商過程,以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以便應對法院或其主體對條款效力提出異議。

2、投資方應當注意識別不可抗力、情勢變更事由對目標公司影響的真偽,及是否存在直接因果關係等。

3、投資方要向融資方收集受不可抗力、情勢變更事由影響的相關證據。

4、就不可抗力、情勢變更事由,投資方要注意與己方的投資人充分協商溝通,避免自己受到第三方的追責。

5、如果可能的話,投資方盡力不要選擇合同上的對立,可以考慮讓渡一些當下的合同利益,與融資方「共克時艱」,用以換取未來更有利的合同安排。

六、法院在對賭協議涉及不可抗力、情勢變更案件中的審查要點及裁判思路

關於對賭協議涉及不可抗力、情勢變更的糾紛,法院會綜合審查對賭協議的籤訂時間、主張或抗辯事由是否屬於不可抗力、情勢變更,相關事由的發生及持續時長、對賭義務人是否已盡到了通知及證明義務、對賭義務人是否採取了減損替代措施、是否存在其他原因導致對賭協議履行障礙等事實。就此類案件,法院會在對不可抗力、情勢變更的定性進行判斷的基礎上,根據對賭義務人提出的不同主張,有針對有側重的進行審查裁判。現將常見的法院相關審查要點及裁判思路歸納如下:

1、因無法實現對賭協議目的,而主張解除合同的

此種情況,法院重點審查對賭協議目的是否無法實現、對賭協議目的無法實現與不可抗力之間是否存在直接因果關係,從而判斷是否解除對賭協議。

2主張免責的

對賭義務人主張免責的,法院會嚴格審查不可抗力與對賭義務人違約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存在何種程度上的因果關係,從而判斷是否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對賭義務人的違約責任,或延遲履行對賭義務。

3、根據公平原則主張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可適用情勢變更規則

若不可抗力事件給對賭協議的履行造成重大影響,繼續履約顯失公平,從而某方當事人要求變更或解除對賭協議的,人民法院可能適用或參照適用情勢變更規則,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根據公平原則變更或者解除合同;解除合同的,依法合理分配因合同解除造成的損失。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法發〔2020〕17號)第14條規定,「對於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等受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影響嚴重的公司或者其股東、實際控制人與投資方因履行'業績對賭協議』引發的糾紛,人民法院應當充分考慮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對目標公司業績影響的實際情況,引導雙方當事人協商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當事人協商不成,按約定的業績標準或者業績補償數額繼續履行對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根據公平原則變更或者解除合同;解除合同的,應當依法合理分配因合同解除造成的損失。

'業績對賭協議』未明確約定公司中小股東與控股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就業績補償承擔連帶責任的,對投資方要求中小股東與公司、控制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共同向其承擔連帶責任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4、就對賭義務人可能提出的以上幾個訴求

法院在充分綜合考慮當事人所處的客觀環境、主觀過錯等情況下,也可能根據《民法總則》第6條(《合同法》第5條)規定的公平原則,運用自由裁量權,平衡對賭當事人之間的利益。

【備註】

對賭協議相關文章敬請關注法務之家《<九民紀要>之對賭協議四大問題解讀與對策》 《律師解讀<九民紀要>:對賭協議公司關聯擔保的效力、履行與對策》及後續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法律人看過來 | 疫情影響下的情勢變更和不可抗力的適用
    6.5萬億美元),同比實際下降1.6%。其次,我們來看看不可抗力和情勢變更的案例。新冠肺炎發生後,城市交通癱瘓,出行困難,對旅遊業、餐飲業、娛樂業等多個產業造成非常大的衝擊,噴絨布等物價飛漲,這些都屬於不可抗力和情勢變更。
  • 新冠肺炎疫情、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
    就最高人民法院而言,早在「非典」肆虐期間, 於2003年6月11日發布的《關於在防治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期間依法做好人民法院相關審判、執行工作的通知》(法〔2003〕72號)中即指出,「因政府及有關部門為防治『非典』疫情而採取行政措施直接導致合同不能履行,或者由於『非典』疫情的影響致使合同當事人根本不能履行而引起的糾紛,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和第一百一十八條的規定妥善處理」。
  • 疫情影響下「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規則在施工合同中的適用
    但是,不可抗力規則本身不具備變更合同條件的法律效果,此類問題還需藉助情勢變更規則解決。五、情勢變更規則與不可抗力規則的效果、區別和交叉在我國法律條文中,情勢變更和不可抗力是被明確區分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六條規定,合同成立以後客觀情況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於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於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 疫情帶來的法律困惑——不可抗力&情勢變更&公平原則適用之爭
    因此,新冠病毒疫情(包括政府或者主管部門的強制行為)具備不可抗力的構成要素。不少論者指出,疫情是否構成不可抗力,要看疫情導致合同履行的結果而定。如果疫情導致合同確實無法履行,尤其是在疫情嚴重的區域,疫情應歸為不可抗力;如果疫情的發生僅對合同的履行造成困難但完全可以繼續履行,或者僅使債務人的費用增加,則不應歸為不可抗力。本文不認可上述區分的觀點。
  • 盈科原創|新冠疫情視角下關於合同糾紛中 「不可抗力」與「情勢...
    合同當事人能否以「不可抗力」或「情勢變更」為由主張部分或全部免除責任、變更或解除合同尚存在爭議,本文作者為北京盈科(長春)律師事務所法人戰略與風險防控法律事務部賈翔宇、蓋楠南、趙子赫律師,旨在通過對「合同當事人能否因疫情以不可抗力或情勢變更作為履約抗辯事由」這一問題進行實證分析,為民商事合同當事人履行合同提供指引。
  • 應景選讀:疫情不可抗力的司法認定及其與情勢變更的銜接
    事實上,當年「非典」過後,實務中有案例也是以「非典」為不可抗力,而酌情減免了承租人的部分租金和空調使用費。[25](二)疫情作為不可抗力減輕責任或免除責任的類型化根據上文的分析,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果在具體案件中構成不可抗力,則可能產生全部免除責任的法律效果,也可能產生減輕責任的法律效果,其類型主要有如下幾種。
  • 因疫情引發合同糾紛如何認定適用不可抗力和情勢變更
    情勢變更與不可抗力的區別,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情勢變更是解決合同履行過程中發生問題時遵循的原則,情勢屬於人為造成的情形;不可抗力是客觀發生的自然災害和社會災難。(二)不可抗力屬於法定免責事由,當事人只要舉證證明因不可抗力導致合同履行不能,即可獲得免責,法官對於是否免責無自由裁量餘地;情勢變更不是法定免責事由,使當事人享有請求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請求權,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權。
  • 因疫停業 何以減租 ——不可抗力or情勢變更
    上述倡議書是否對業主、房東具有普遍約束效力,餐館、酒店等經營者(承租人)在履行支付租金義務上是否可基於疫情成立責任減免事由?如存在減免相關民事責任的法定事由,那麼應該是最近「出鏡率」頗高的不可抗力還是另一相近法律概念——情勢變更?疫情之殤下的經濟損失,在承租人和業主之間究竟應當如何合法合理的分配?筆者將針對上述問題作簡要法律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
  • 採安建工 | 不可抗力影響下情勢變更規則的適用
    一、引言情勢變更(也稱情事變更)規則在1999年合同法立法時最終沒有被寫入合同法條文當中,從此情勢變更規則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一直處於極其尷尬的地位,直到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合同法解釋(二)》)。
  • 情勢變更和不可抗力的區別是什麼,兩者有哪些區別?
    2020年一場新冠狀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給諸多合同的履行帶來了困難。當合同當事人起訴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時究竟是應當適用不可抗力還是應當運用情勢變更,那麼情勢變更和不可抗力的區別是什麼,兩者有哪些區別?網友諮詢:情勢變更和不可抗力的區別是什麼,兩者有哪些區別?
  • 韓寧|| 行政協議中的情勢變更——與嚴益州博士商榷
    也有論者對特權的具體內容作出進一步的列舉,包括:(1)選擇契約對方當事人的權利;(2)決定合同標的的權利;(3)要求對方當事人本人履行義務的權利;(4)對契約履行的指導、監督的權利;(5)對不履行契約義務的相對方的直接強制執行權;(6)作為制裁手段的直接解除契約的權利;(7)對嚴重違約構成違法的相對人實施行政制裁的權利;(8)在情勢變更原則下單方變更或解除契約的權利;(9)對行政契約的解釋權。
  • 商事仲裁對股東對賭協議條款性質和效力的認定
    2016年5月,申請人與六被申請人籤訂《補充協議》,約定丁公司應當實現二個經營目標:一是2016年底的利潤達到52000000.00元;二是2018年12月31日前向有權機關報送上市申報材料並被受理。如不能實現,則申請人可在2018年12月31日起6個月內,以書面形式要求六被申請人回購申請人所持有的丁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份。另外,《補充協議》對回購價格作了約定。
  • 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情勢變更,傻傻分不清?
    提到"不可抗力"你能想到什麼?不可抗力就是意外事件嗎?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又有什麼關係?不懂就問快跟著小編一起認識「不可抗力」!04不可抗力VS情勢變更?情勢變更,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後,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發生情勢變更,致合同之基礎動搖或喪失,若繼續維持合同原有效力顯失公平,允許變更合同內容或解除合同。
  • 「思考」疫情,屬於不可抗力嗎?
    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的關係「情勢」原則規定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六條,「合同成立以後客觀情況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於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於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公平原則,並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者解除
  • 疫情下的情勢變更原則
    由於當事人意志之外的原因,導致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合同無法如預期般執行,如果繼續履行,可能對合同一方極為不利,顯失公平,為了重新分配交易雙方在交易中應當獲得的利益和風險,追求價值目標的公平和公正,合同法規定了情勢變更原則,2020年5月28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533條也明確了這一原則。
  • 北京市一中院 | 關於民營企業法律風險防範的九條建議:疫情原則上...
    新冠肺炎疫情下民營企業法律風險防範及建議1.新冠肺炎疫情原則上可構成不可抗力。2.新冠肺炎疫情能否適用情勢變更需要個案判斷。從法律層面應對當下民營企業面臨的困境,首先要準確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在法律上的性質和可能產生的後果。簡言之,要分析新冠肺炎疫情與不可抗力、情勢變更之間的關係。_(一)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_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一般來講,不可抗力產生的法律後果有二。
  • 法眼:疫情下,哪些情況才算「不可抗力」
    最近兩個月,由於新冠疫情的出現,讓「不可抗力」這個詞頻繁出現在了公眾視野,而且往往是與合同履行有關的問題一起出現。有人認為新冠疫情就是不可抗力,因此已經籤訂的各類合同,如租賃合同、買賣合同等,就可以被變更或解除。發生了疫情,就一定是不可抗力、一定會影響合同嗎?
  • 新冠肺炎疫情屬於不可抗力
    不過小編不得不提醒建築企業遭遇不可抗力的責任分擔,需以合同約定或法律規定為基礎,應因時、因地、因事而定。2020年2月4日,南昌市住建局發布緊急通知:因疫情防控導致的建設工期延誤,屬於《合同》約定中的不可抗力情形,應將約定的工期順延。
  • 新冠疫情下不可抗力的法律後果
    合同法第117條: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2. 《民法總則》第180條: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如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義務,未履行義務一方可據此主張全部或部分免責。
  • 王敬波:論政府行為作為行政協議訴訟中的不可抗力
    對行政機關提出政府行為作為不可抗力事由,法院應綜合考量政策變化、規劃變更等政府行為中行政機關的預見能力和控制能力,對行政機關採用嚴格審查的標準。釐清違約、情勢變更和不可抗力,防治司法實踐中已經出現的行政機關利用不可抗力逃避法律責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