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引發合同糾紛如何認定適用不可抗力和情勢變更

2021-01-08 和訊網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正常的工作生活節奏,也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體現在經濟活動中,已經籤訂的大量合同遲延履行或者不能履行,需要變更或者解除合同,承擔違約責任。那麼,這場疫情是屬於不可抗力還是情勢變更?如何區分兩者關係?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和適用不可抗力、情勢變更?準確處理好這些問題,有利於分清責任,化解糾紛,穩定社會關係,促進經濟順利發展。

一、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律屬性

疫情尚未結束,糾紛已經出現。近日,寧波市海曙區法院網上受理了一起租賃合同糾紛案件。一名網約車司機與某車輛租賃公司於去年11月籤訂租賃合同,期限為1年,租金每月3000元。網約車司機於今年2月15日訴至法院,稱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市政府採取小區封閉政策,該情形構成不可抗力,請求解除租賃合同,退還押金9400元。租賃公司辯稱原定於2月10日復工,希望與司機繼續履行合同,表示若正常復工,願意減免10日租金,若延期復工,與司機協商租金減免事宜。經法官調解,司機最終接受公司方案,繼續履行合同,共同承擔因疫情影響減少的租金損失,並撤回起訴。

像這樣受疫情影響不能正常履行合同的糾紛很多,如買賣合同、借款合同、旅遊合同、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承包合同、租賃合同以及其他合同。隨著時間推移,糾紛更多。法院在審理這類糾紛時,對疫情的法律性質有不同認識,是屬於不可抗力還是情勢變更?據統計,因2003年非典疫情起訴到法院的案件,大多數認定為不可抗力,少數認定為情勢變更。學術界大多數觀點認為不可抗力,只有少數人認為是情勢變更。不可抗力是指不可預見、不可避免、不可克服的客觀情況。分為自然災害和社會災難兩種,前者如地震、颱風、水災、火災、旱災、瘟疫等,後者如戰爭、罷工、交通事故等。此次疫情就像地震、颱風、水災一樣,同樣屬於自然災害,人們無法預見、無法預防、無法克服,符合不可抗力的構成要件。需要做的是反應迅速,積極應對,採取措施儘可能減少損失。

實踐中情勢變更經常與不可抗力相混淆。情勢變更是合同法中的一項原則,是指合同籤訂後,由於雙方當事人以外的原因,構成合同基礎的情勢發生重大變更,致使合同繼續履行將導致顯失公平,則當事人可以請求變更和解除合同。如國家政策、產業政策調整、價格暴漲暴跌等屬於情勢。與不可抗力相比,是人為行為,屬於主觀情形。對情勢造成合同顯失公平的,允許當事人協商解決。情勢變更原則實質上是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履行中的具體運用,目的在於消除合同因情勢變更所產生的不公平後果。

情勢變更與不可抗力的區別,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情勢變更是解決合同履行過程中發生問題時遵循的原則,情勢屬於人為造成的情形;不可抗力是客觀發生的自然災害和社會災難。(二)不可抗力屬於法定免責事由,當事人只要舉證證明因不可抗力導致合同履行不能,即可獲得免責,法官對於是否免責無自由裁量餘地;情勢變更不是法定免責事由,使當事人享有請求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請求權,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權。(三)不可抗力的效力系當然發生,而情勢變更的效力,由法官根據發生的情勢作出自由裁量。(四)不可抗力是從違約角度出發,解決是否承擔責任的問題,而情勢變更從合同履行角度出發,解決是否繼續履行合同的問題。

二、如何認定和適用不可抗力情形

讓我們看一個案例。孫秀豔與瀋陽新中城房產開發公司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上訴案,法院認為:至於新中城公司提出的非典疫情屬於不可抗力,應免除新中城公司違約責任問題。雖然2003年春夏之間我國爆發非典疫情,但新中城公司在與孫秀豔籤訂《協議書》時(2003年6月21日)應當預見非典疫情可能對其正常施工造成影響,但其仍然在《協議書》中約定在2003年9月底將商品房交付孫秀豔,且新中城公司自認「2003年9月初,工程基本完工,只差驗收」,其在2003年9月28日與孫秀豔籤訂的《商品房買賣合同》亦約定「交房日期為2003年9月30日前」,表明非典疫情並未對其交付房屋造成影響,故在本案中不能免除新中城公司承擔全部逾期交房的違約責任,本院不予支持。本案提煉的觀點:籤訂合同時各方已知曉非典疫情,延期交房不能適用不可抗力免責。

再看一例。華墾國際貿易公司與山西倫達肉類工業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上訴案。法院認為:關於華墾公司上訴所稱的2003年發生非典疫情這一不可抗力事件,應予免責問題。根據雙方合同的約定和合同法第118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並應該在合理期限提供證明。本案中,華墾公司並未舉證證明通知倫達公司不能履行合同,且非典疫情期間並未封鎖交通、限制貨物交易,故對華墾公司這一上訴理由,本院不予採納。華墾公司應承擔逾期供貨違約金。本案提煉的觀點:非典未影響合同履行,且非典疫情發生後當事人一方未履行通知及提供證明的義務,不可主張免責。

這兩個案例對如何認定和適用不可抗力情形,提供了一些啟示。我國法律對不可抗力的適用已作出明確規定。《民法總則》第180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合同法》第117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要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程度,判斷是否免除違約責任。第118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這個條文規定當事人負有通知義務,應及時通知對方,並承擔舉證責任,主動減少損失。《民法典(草案)》第590條基本上沿襲了《合同法》的規定,增加了「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其違約責任。」條款,是對審判經驗的總結提煉。法院在認定是否適用不可抗力情形時,應著重考察不可抗力情形對合同履行的影響程度、履行結果以及因果關係3因素。實踐中注意把握以下幾點:(一)不可抗力屬於客觀情況,對當事人來說不是由於本身的過失或者疏忽造成的,而是無法預見、無法預防、無法避免的事件。(二)不可抗力情形必須發生在合同籤訂後、合同履行完畢前。籤訂合同時對後來發生的不可抗力情形不可能知道。如果不可抗力情形發生前籤訂的合同,不適用不可抗力。如地震、颱風、瘟疫發生後,籤訂合同時,應當預見合同遲延履行或者不能履行的情形可能造成的後果。(三)發生不可抗力情形後,當事人不能履行合同時,負有通知義務,應當及時通知對方,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否則對造成的擴大損失部分承擔責任。

(四)當事人在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情形的,要承擔違約責任。因為當事人有過錯,根據過錯責任原則,不能免除違約責任。

(五)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發生不可抗力情形的適用訴訟時效中止。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發生的不可抗力情形,中止訴訟時效,待情形結束後,重新計算訴訟時效。

(六)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對主張不可抗力的訴訟請求,負有舉證責任,在合理期限內承擔舉證責任,提供有關證明。否則,承擔舉證不能的後果。

(七)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程度,部分或者全部免除違約責任。法官根據當事人的舉證、質證情況,準確判斷不可抗力與合同履行的因果關係,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以及影響程度的輕重。根據實際情況,能履行的要繼續履行,或者變更合同後繼續履行,保持合同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維護正常經濟秩序;如果沒有履行的可能或者繼續履行沒有實際意義,則判決解除合同,違約方不承擔責任。

三、如何認定和適用情勢變更原則

關於情勢變更問題,現行的《合同法》沒有涉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6條規定:「合同成立後客觀情況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於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於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公平原則,並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者解除。」2009年4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通知》,指出:「如果根據案件的特殊情況,確需在個案中適用的,應當由高級人民法院審核。必要時應提請最高人民法院審核。」司法實踐中,對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嚴格把握,中、基層法院不能自行決定適用,應逐級報高級法院審核。

隨著經濟活動日益活躍,對適用情勢變更的呼聲越來越多。去年底公布的《民法典(草案)》第533條在總結司法解釋的基礎上,對適用情勢變更原則作出寬鬆的規定,「合同成立後,合同的基礎條件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時無法預見的、不屬於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於當事人一方明顯不公平的,受不利影響的當事人可以與對方重新協商;在合理期限內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根據公平原則變更或者解除合同。」這條規定與《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6條規定相比,最明顯變化是在情勢變更適用範圍上不再排除不可抗力,也就是說,發生不可抗力情形,可能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對適用情勢變更的程序沒有作出明顯的限制。目前《民法典》還是草案,不能適用。司法實踐中,對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情勢變更中的情勢,既不同於不可抗力,也不同於商業風險,是指國家政策、產業政策的變化、價格暴漲暴跌等事件。

(二)情勢必須是在籤訂合同後出現的。出現變更的情勢後,法律賦予當事人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請求權,可以與對方協商;協商不成,有權起訴到法院請求解決。

(三)當事人在庭審過程中對主張的情勢承擔舉證責任,舉證不能承擔敗訴後果。

(四)法官在審理中有自由裁量權,依據公平原則,結合案件的實際履行以及舉證、質證情況,做出判斷,並且層報高級法院乃至最高法院批准,才能判決變更、解除合同。

作者為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高級法官、全國審判業務專家任生林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

相關焦點

  • 疫情影響下「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規則在施工合同中的適用
    「新冠疫情」事件的法律性質2.無法適用不可抗力免責的情形3.不可抗力事件導致工期延誤、費用增加的風險分擔4.不可抗力規則無法解決人工、材料價格上漲等問題5.情勢變更規則與不可抗力規則的效果、區別和交叉6.情勢變更規則在施工合同糾紛中的適用障礙和解決7.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的建議
  • 應景選讀:疫情不可抗力的司法認定及其與情勢變更的銜接
    [29]因此,關於疫情應一般性地認定為不可抗力還是情勢變更的分歧,並沒有因為《合同法解釋二》的出臺而消除。《合同法解釋二》的出臺只能保證在同一起案件中,或因同一基礎事實引發的若干案件中,對某一客觀情況的認定不能同時認定為不可抗力和情勢變更,而只能擇其一;但並不能避免在全國各地的司法實踐中,對相似的客觀情況,甲法院認定為不可抗力,而乙法院卻認定為情勢變更。
  • 新冠肺炎疫情、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
    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疫情及其防控是否屬於不可抗力?而爭議最大的,則是疫情及其防控導致繼續履行合同對於一方當事人顯失公平的可否適用情勢變更制度?   一、不可抗力規則   疫情及其防控是否屬於不可抗力?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討論前述所有其他問題的法律基礎和邏輯起點,因而最為關鍵。不可抗力包括法律規定的不可抗力規則和當事人約定的不可抗力條款。
  • 疫情帶來的法律困惑——不可抗力&情勢變更&公平原則適用之爭
    在此背景下,疫情使得大量合同的履行陷入困境,甚至難以履行,或者讓合同當事人蒙受了一定損失。可以預計,圍繞新冠病毒疫情引起的民商事合同糾紛將不斷湧現。近期,法律界不少同仁紛紛點評解讀,對本次新冠病毒是否構成不可抗力抑或情勢變更,以及可否適用公平原則處理由此帶來的民商事合同糾紛,各抒己見,貢獻才智。
  • 盈科原創|新冠疫情視角下關於合同糾紛中 「不可抗力」與「情勢...
    合同當事人能否以「不可抗力」或「情勢變更」為由主張部分或全部免除責任、變更或解除合同尚存在爭議,本文作者為北京盈科(長春)律師事務所法人戰略與風險防控法律事務部賈翔宇、蓋楠南、趙子赫律師,旨在通過對「合同當事人能否因疫情以不可抗力或情勢變更作為履約抗辯事由」這一問題進行實證分析,為民商事合同當事人履行合同提供指引。
  • 法律人看過來 | 疫情影響下的情勢變更和不可抗力的適用
    在疫情的影響下,出現了諸多因無法履行,或履行顯失公平的情況,今天就來看看不可抗力和情勢變更的適用。在新冠肺炎席捲之前,不可抗力在司法實踐中作為法定免責條款時有適用,而情勢變更在中國司法歷史中出現較晚,在實踐中運用也較少。新冠肺炎以來,不可抗力和情勢變更案件比例陡然上升。
  • 採安建工 | 不可抗力影響下情勢變更規則的適用
    但該條文並沒有明確表述為「情勢變更」,而是採用「無法預見、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於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的表述方式。從字面上看,這樣的表述是否可以理解為只有因非不可抗力造成的客觀情況變化才能適用該解釋,若因不可抗力引發的客觀情況變化則不能適用這一解釋?實踐中,因汶川地震引發的人工費、建築材料成本大幅上漲,導致建築施工合同繼續履行存在困難和不公平,就屬於不可抗力引發的客觀情況變化。
  • 上海高院:因疫情防控合同不能履行,可認定為不可抗力
    根據疫情對合同履行產生的實際影響,要堅持利益衡平衡,在具體案件審理中,既依法平等保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強調推動當事人在友好協商、互諒互讓、共克時艱基礎上,妥善化解矛盾糾紛,切實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 對賭協議遭遇疫情、不可抗力、情勢變更的破解+案例(含6個法律要點)
    在履行對賭協議過程中,遇到的疫情及其他意外事由是否屬於不可抗力、情勢變更呢?如何預防、破解、應對不可抗力、情勢變更事由帶來的對賭危機呢?法院在相關案件中的審查要點及裁判思路又是什麼呢?下文將詳細分享,願創投者能夠避免或減少不可抗力、情勢變更帶來的損失。
  • 因疫停業 何以減租 ——不可抗力or情勢變更
    如存在減免相關民事責任的法定事由,那麼應該是最近「出鏡率」頗高的不可抗力還是另一相近法律概念——情勢變更?疫情之殤下的經濟損失,在承租人和業主之間究竟應當如何合法合理的分配?筆者將針對上述問題作簡要法律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
  • 情勢變更和不可抗力的區別是什麼,兩者有哪些區別?
    2020年一場新冠狀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給諸多合同的履行帶來了困難。當合同當事人起訴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時究竟是應當適用不可抗力還是應當運用情勢變更,那麼情勢變更和不可抗力的區別是什麼,兩者有哪些區別?網友諮詢:情勢變更和不可抗力的區別是什麼,兩者有哪些區別?
  • 審判研究(第九期)‖疫情之下合同履行糾紛的審判研究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對群眾生活將會產生重大影響,更會使合同履行產生諸多問題,隨著「新冠」疫情逐步被控制,由此引發的涉疫案件也將會大批進入審理程序。本文將就疫情對合同履行糾紛的影響及可能出現的法律問題展開探討,並提供相應的裁判思路。
  • 新冠疫情在合同中可以認定為不可抗力嗎?
    但需注意的是2003年爆發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在司法實踐中亦有判例將其認定為情勢變更的情況。二、新冠肺炎疫情能否產生不可抗力的法律後果?既使新冠肺炎疫情構成了不可抗力,並不是每個不能履行的合同能以不可抗力為由主張免責。
  • 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情勢變更,傻傻分不清?
    如果當事人可以預見事件的發生,即便該事件阻礙了合同履行,也不能構成不可抗力。2無過錯首先,過錯的認定必須是依據客觀標準判別,需要當事人提交證據證明或者是普通人的理性認定。其次,過錯認定只能成為排除不可抗力的直接依據,沒有過錯並不一定構成不可抗力。
  • 「思考」疫情,屬於不可抗力嗎?
    肺炎疫情屬於不可抗力嗎;2. 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的區別為何;3. 肺炎疫情將如何影響合同履行;4. 企業該如何舉措以儘可能減少疫情影響?疫情屬於不可抗力嗎?對照SARS期間,《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防治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期間依法做好人民法院相關審判、執行工作的通知》「因政府及有關部門為防治「非典」疫情而採取行政措施直接導致合同不能履行,或者由於「非典」疫情的影響致使合同當事人根本不能履行而引起的糾紛,按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和 第一百一十八條的規定妥善處理」。
  • 因新冠疫情而產生的合同糾紛,是否可適用不可抗力的規定處理?
    不可抗力,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一)項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
  • 疫情下的合同約定如何適用不可抗力規則?
    前 言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範圍內肆虐,已經並將持續影響民商事領域不少當事人的利益。每逢這種重大疫情或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不可抗力都會被援用作為合同履行障礙的護身符。但是不可抗力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要用到這個規則?企業在疫情下應該如何適用好這一規則,從而降低自身的損失?這些都是當下我們必須面對且亟待回應的現實問題。
  • 創財經法律講堂:對於籤訂合同之後才出臺的限購令,是否能適用情勢變更原則?
    專注於房地產、合同糾紛、刑事經濟類犯罪業務,是廣東地區多個公共媒體點評律師。《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六條解釋主要講情勢變更及合同履行的問題。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公平原則,並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者解除。
  • 情勢變更對合同長期履行僵局的適用
    到起訴之時,由於情況的變化,合同不論是繼續履行還是解除,都可能導致利益嚴重失衡。此時應當區分具體情況,慎重考慮適用情勢變更規則,以在化解僵局的同時維持利益平衡。  案情  原告杜小寶與被告杜月娣為姐弟關係,原先關係較為和睦。上海市曲陽路650號1808室房屋(以下簡稱系爭房屋)為被告所有。原告早年在外地工作,2002年初返回上海後,被告提供系爭房屋給原告居住。
  • 本次疫情是否屬於不可抗力?如何適用不可抗力?
    江蘇博事達律師事務所律師  陳佳  1、本次疫情是否屬於不可抗力而根據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防治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期間依法做好人民法院相關審判、執行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由於非典疫情原因,按原合同履行對一方當事人的權益有重大影響的合同糾紛案件,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適用公平原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