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什馬都是浮雲
維生素D缺乏先關的疾病是我國兒童重點防治的疾病之一,維生素D主要作用是調節體內鈣磷的代謝和促進腸內鈣磷的吸收和骨鈣化,進而維持血鈣和血磷的平衡。佝僂病是人類在進化、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營養性代謝症候群,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由於骨礦化不良表現為不同症狀,在兒童期表現為佝僂病,成年後表現為骨軟化症,老年表現為骨質疏鬆。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多見於3歲以內嬰幼兒。維生素D在人體內需要通過維生素D受體結合才能後發揮作用。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維生素D缺乏引起體內鈣磷的代謝異常,導致兒童生長期間的骨組織礦化不全,從而產生以骨骼病變為特徵的全身性慢性營養性疾病,與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維生素D的缺乏主要是因為胎兒期通過胎盤獲得儲存不足,因為在母體內的儲存不足導致出生後不能滿足自身需求;缺少日光的照射,皮膚光照合成減少,嬰幼兒缺少室外活動導致維生素D生產不足;攝入不足也是導致體內維生素D缺乏的原因,部分魚類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D外,日常的穀類、蔬菜和水果幾乎是不含維生素D的;再有就是生長過快,還有一些胃腸疾病導致吸收障礙。
兒童時期的維生素D缺乏對於長大後的很多慢性疾病發生有關,如呼吸道感染、過敏性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腺癌、心梗。心衰、糖尿病、哮喘等。
圖片來源網絡
維生素D缺乏導致佝僂病的表現在早期即6個月內的嬰兒,尤其是3-6個月期間可有患兒愛哭鬧、易激惹、睡眠不寧、多汗(與室溫和季節無關)及枕禿等神經精神表現,這時候無骨骼的變化,輔助檢查可有血鈣血磷的正常或降低,血25-(OH)D3降低;激期(活動期):常見於3個月至2歲的小兒,除了神經精神症狀更為明顯外,主要表現骨骼改變,6個月內的可見顱骨軟化(觸之桌球感),大約6個月的可見方顱(多見於8-9個月以上嬰兒)、手(腳)鐲、肋軟骨溝、O型腿、X型腿、雞胸等,這時血鈣可正常可降低,血磷降低明顯,血25-(OH)D3(血液25-(OH)D3( 正常值10~80ng/ml )和1,25-(OH)2D3 ( 正常值0.03~0.06ng/ml )在佝僂病活動早期已明顯降低)、1,25-(OH)D顯著的降低,骨X線見幹骺端增寬,呈現毛刷狀或者杯口狀骨骺軟骨盤增寬大於2mm;恢復期:在早期和活動期後經治療或者改變生活方式及日光照射後症狀消失逐步恢復,留下後遺症的進入後遺症期:多在3歲以後,因嬰幼兒期嚴重的維生素D缺乏致佝僂病遺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不論在任何時期進行血清25-(OH)D3的檢測是判斷維生素D情況的最佳指標。維生素D缺乏不僅僅是骨骼的病變,還會有其他系統的變化:肌張力降低、肌肉鬆弛、免疫力低下、反覆感染。
預防: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發生主要與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通過暴露於陽光下,膳食合理餵養、平衡飲食、改善不良偏食、挑食的習慣對於預防佝僂病有著積極的作用。孕婦應該多進行戶外活動,適當進行鈣磷的補充,冬季的時候適當進行維生素D的補充。嬰幼兒期間,家長應陪護嬰兒進行戶外活動,每日2小時左右,暴露其頭面及手足部。嬰幼兒在出生後第2周開始攝入維生素D400單位/天(預防劑量)至2歲。,對於雙胞胎、早產兒、低體重兒應該在出生後開始補充維生素D800單位/天,3個月後可改為預防劑量持續補充到2歲。
治療的目的是為了控制病情及防止骨骼畸形改變,治療以口服維生素D製劑為主,其劑量、療程應根據具體病情而定,應該個體化給藥治療。常用劑量為2000-4000單位/天,一個月後改為預防劑量,若口服困難或者患兒產生腹瀉,可用大劑量突擊治療,15萬-30萬單位/次肌注後2個月左右再以400單位/天進行維持治療。使用藥物治療需要定期隨訪,如1月後各項表現及血清學檢查無明顯改變是需要考慮其他疾病(如呆小病、軟骨營養不良、腎臟方面的疾病、內分泌及骨代謝疾病等),同時也應注意過量補充,其過量及中毒表現為:煩躁厭食、低熱、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嚴重可有高熱、尿量改變、嗜睡、抽搐等表現,可因高血鈣而導致軟組織內鈣沉著,腎功能衰竭。
文章來自寶寶知道,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