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猿人遺址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15公裡處的公王嶺,是中國直立人化石及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物出土地點。轟動世界的「藍田猿人」(簡稱「藍田人」),就是在這裡的公王嶺發掘的。
公王嶺是個東西走向的黃土梁,海拔855米。1964年5月,由著名學者賈蘭坡率領靜考察隊在公王嶺紅土底部的鈣質結核土壤中,發現一個不完整的中年女性頭骨化石。頭骨寬闊而圓純,輪廓呈楔形,高度很小,頭骨壁板厚,前額低而寬平,眉脊粗壯,眼眶略呈方形,鼻子短而扁,頜部前伸,牙齒粗大,齒冠粗短。頭顱耳高7 1毫米,腦量778. 4毫升,低於北京猿人的850~1300毫升,更低於現代人的1400毫升,而與印尼爪哇人腦量775~900毫升大體相同。表明它是一種剛剛脫離古猿類不久的人類,顯示了藍田猿人有明顯的原始性。
藍田猿人經測定距今約110萬年至115萬年,屬第四紀更新世早期。因發現在藍田,屬於亞洲人種,按照國際科學記名慣例,定為直立人藍田亞種,我們通常把它叫做「藍田猿人」或「藍田人。
據介紹,遠在第四紀中更新代早期的第一個間冰期裡,這裡氣候溫暖溼潤,自然條件宜人。在茂密的森林和廣闊的草原上活動著的動物可供猿人獵取,植物可供猿人採集,河水可供猿人飲用。
當時藍田人就勞動、生息在這一帶,過著極其艱苦的群居生活。藍田猿人的文化遺存,主要是打制的粗石器。這些石器多發現在與猿人遺骸出土地相近的紅土層中,共5 0餘件,若加上周邊地區中出土和採集的共有200餘件。這些石製品由於地層相當,製作技術差別不大,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大尖狀器及石球。
石器製作粗糙原始,其中「三稜大尖狀器」與華北地區的西侯度、河、丁村等遺址出土的相似。另外,在公王嶺化石層裡還發現幾處灰燼和炭屑。砍砸器是砍砸東西的用具。刮削器多用石片或碎石塊加工而成,是用來剝取獸皮和刮削木棍的用具。
藍田猿人製造石器採用的原料,多為石英石和礫石。他們對體形較大的石塊,先用撞擊法進行第一步加工,然後慢慢敲打整修。由於生產技術水平低下,石片多不規則,有的未經第二步加工就使用了。器物以單面加工為主,手法極為粗糙。
藍田猿人用這些簡單的工具與自然界進行鬥爭是十分艱苦的。現在已知與他們同時存在的動物有3 0多種,既有大角鹿、水鹿、斑鹿、大貓熊、獼猴和鼠類等可供獵食的森林草原動物,也有豺、虎、獵豹、野豬、劍齒虎等猛獸。其中很多都是屬於熱帶地區的動物。
藍田人遺址因其年代古老和特殊的考古研究價值。1982年,國務院將藍田猿人遺址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重大發現之一,陝西省20世紀十項重大事件之一。藍田猿人又是亞洲北部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直立人類,被國際考古界譽為20世紀60年代考古重大發現。最近國家文物局準備將藍田猿人遺址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