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論述:孩子的人格陶冶重在六歲前。
六歲以前是人格陶治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只需順著他繼長增高的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優良的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這些兒童升到學校裡來,教師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去到正他們已成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真可算為事悟功豐。(《陶行知全集》第1卷,70頁)
朱永新教授解讀
關於兒童早期教育的問題,幾乎所有的教育家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只不過在具體的時間上不完全一樣,有人認為五歲前很關鍵,有人認為七歲前很重要,有人則認為十二歲前最敏感。
但是,在什麼時候應該教育什麼的問題上,幾乎所有的教育家都特別強調:幼兒時期的品德習慣教育最重要。華德福的創始人斯坦納就認為,人生的第一個七年,是「善」的教育的關鍵時期。
陶行知先生對此也有深刻的論述。他提出,「 幼兒教育是為人生之基礎,不可不能早給他建立得穩。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兒人生所需之重費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 這就是中國吉代說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親愛的父母們,一定要記住:儘早培養核手的良好的品德與生活、行為習慣,會事半功信,會為核子的生奠定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網友感言
新峰;倡導家長接受早期教育培訓,讓核子每階段的教育 都不缺失!
蕭山教育:從小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是很重要的。
智慧與幸福:我們的很多家長會說:「孩 子還小呢,先玩玩吧,教他有什麼用啊?」原來不是這樣,好習慣還是要及早培養。
清新天空: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同樣根醒年輕的父母們人格教育要從小重視,讓核F在各種優秀給本中對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情,是不錯的選擇。
童喜喜:抓住成長關鍵期,事半功信做教育。
藍攻:進入學校的孩子,實際上已經錯過了這個關鍵期!父母們,尤其是未來的文母們啊,警惕了!
筆者體會
陶行知先生的這段論述,指出孩子在3——6歲這個階段,作為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品性人格的塑造。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像幼小的樹苗,需要培養根基,才能茁壯成長。孩子也是一樣,培養根正苗直的人格。
3——6歲這個階段,是孩子人格塑造的關鍵期,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正是這個意思。作為父母,要有目的的培養孩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從小就形成規範的道德品質!
父母同志們,千萬不要錯過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期!
(供稿:楊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