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除法在小學數學的運算教學裡一直是重難點,小學生學到小數除法時,往往會發現學習難度陡增。這一階段的學習內容是小學學習生活的一個轉折,小數除法這1單元的知識強度較大,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要求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小數除法計算以四年級整數除法為基礎,添加了小數點的處理方式。在計算過程中要求學生的注意力進行兩次分配,分別是小數點位置的確定和除法的試商與運算。
注意力的分配就是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分配到兩種或幾種不同對象或活動上的能力。注意分配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在同時進行的兩種或幾種活動中,只有一種是不熟悉的,需要以集中的注意去觀察它和思考它成為注意的中心,而其一的動作都已達到自動化的程度,無需特別注意,如果對所做工作的各個方面都是生疏的,那麼就很難進行注意力的分配。
學生學習小數除法的運算方法是需要具備熟練的進行除數是兩位數的整數除法運算的能力,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會學生如何確定小數點的位置為重點。也就是說要求學生對除法運算的基本技能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學生的注意力才能分配到小數點的確定這一節課的教學重點上。如果學生在前期沒有具備良好的除數是兩位數的整數除法的試商能力,後期在學習新知識時,既要顧及試商又要學習確定小數點位置的方法,新舊知識比較起來,確定小數點位置事實上就成了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自然會認為它的難度較小,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就會轉到試商的方法上,忽略了小數除法的學習重點,自然影響學習效果。
小學一至四年級的學習內容較高年級簡單,成績差異不明顯,家長不容易發現孩子在知識的積累和學習習慣上的問題。因此,就會出現孩子在學習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內容時的轉折情況,很多家長不理解,明明孩子上五年級以前的數學成績與其他同學不相上下,為什麼到了五年級就出現這麼大的差距?其原因就是小學數學的知識為螺旋式上升,每一個看似簡單的數學問題都是後續學習的基礎,這如同蓋樓,根基不穩時蓋一層還好,多蓋幾層必定倒塌。
家長和教師可將學生剛剛進入高年級這一階段的學習,作為檢驗孩子先前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的試金石,以這一階段的學習為節點發現問題,彌補不足,為學生的後續學習與教師的教學工作鋪平道路。
小學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找到學習的不足,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建立認知,在學習的過程中及時反饋,在教師潛移默化的指導中逐步提升學習能力。例如:在講小數除法的運算之前,教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整數除法運算的摸底,在反饋的過程中讓學生看到自己先前學習的不足之處,教師一方面可以充分了解本班及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整體情況,也可引導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主動反思了解自己,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彌補不足。
這樣在教師進行計算方法的講解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不熟悉的小數點定位的方法上,就會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