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9日,在河南平頂山一礦職工食堂裡,今年55歲的孫春銘師傅正在製作滷肉,在孫師傅工作的食堂裡,有一種叫「牛皮火燒」的特色美食,他和同事剛剛滷出來的肉,就是專門用來做這種火燒的。一般情況下他們十天滷一次肉,每次滷製1500斤生肉,需要分三大鍋才能完成。
牛皮火燒,乍一聽這名字,感覺至少和牛肉有點兒關係,而實際上卻沒有任何關係,之所以叫牛皮火燒,是因為烤出來的火燒色澤金黃似牛皮。據介紹,這種火燒五十多年前由該單位食堂的一位廚師發明,後經多任廚師改良,逐漸形成了今日深得職工喜歡的口味。
做牛皮火燒的第一步是滷肉,這是做好牛皮火燒的關鍵,因為火燒的口感取決於餡料,而餡料的主要成分就是滷肉。精選過的豬肉分割成一尺來長的肉條,清洗乾淨後放到有20多種佐料的老湯鍋裡進行滷製,整個滷製過程持續一個半小時,然後撈出放涼備用。
滷肉晾過之後,就可以拌餡兒了,首先把滷肉切成鵪鶉蛋大小的肉塊,大蔥切成小段兒,然後按照肉七蔥三的比例混合,之後再加入鹽、醬油和五香粉攪拌均勻。
孫師傅和同事在另外一個操作間裡滷肉,其他幾位同事就在這個操作間裡負責包饃和烤制。包饃用的是發麵,三個人相互配合,一人負責掐面劑,一人負責擀麵皮,一人負責填餡包饃。
在寬大的案板上,放著掐好的面劑,據王在山師傅介紹,這一個面劑有六兩重,他們會把剛開始掐的幾個稱重,然後就按照那個標準快速地製作。掐好的面劑被旁邊的同事擀成橢圓形的麵皮,以方便包餡。
包饃的時候,把餡料放在橢圓形麵皮的上半部,然後雙手掂起下半部快速地往前扣壓,之所以要快速地進行,是因為要在饃內留有一定的空氣,這樣不管是饃胚還是烤好的火燒,都會鼓起圓圓的肚子。
包好的饃胚,看起來個頭不小,在剛才包的時候,每一個火燒填的餡料都是要上秤看重量,每個放餡兒三兩,這是多年未變的標準。
為了讓烤好的牛皮火燒色澤金黃、外焦裡嫩,在放饃胚的烤盤上,事先刷上植物油,然後在饃胚放進去之後,還要進行塗抹雞蛋液的工序,這種做法不太常見,大概也是牛皮火燒的獨特之處。
進爐烤制,是做牛皮火燒的最後一步,據師傅介紹,烤的時候要先用高火,直到把肉味烤出來之後,再用低火慢烤,讓肉味和面味充分融合。
這樣的牛皮火燒是五塊錢一個,個個色澤金黃、外焦裡香,還有就是分量有9兩多重,可以說吃一個就飽了,個別飯量大的礦工能吃兩個甚至更多。
牛皮火燒熱涼都可以吃,熱的更好吃一些,平時孫師傅他們一天要做五六百個,逢上節假日則需要製作一千多個,因為現在這種火燒名氣在外,大家回鄉探親的時候都想帶上幾個,讓家裡人也嘗嘗這種已有五十多年歷史的老味道。攝影記錄|張根棟(圖文鄉土河南原創,剽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