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毛澤東口才與文筆俱佳,不愧是使用漢語言的大師。
糖衣炮彈
「炮彈」和「糖衣」兩個詞的距離甚遠,有些風馬牛的感覺。毛澤東偏偏把他捏在一起,造就了一個新詞「糖衣炮彈」。
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奪取天下在望,許多共產黨人產生了勝利者的自滿情緒。這時,毛澤東說話了:
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徵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
以後的日子裡,毛澤東多次使用「糖衣炮彈」這個詞警示黨內同志。1953年8月12日,他在《反對黨內的資產階級思想》中說:「資產階級一定要腐蝕人,用糖衣炮彈打人。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這是對「糖衣炮彈」一詞的具體闡釋。
「糖衣炮彈」的話語,生動地揭示了執政者面臨的挑戰,可惜的是,如今一些人,既不知道「炮彈」殺人之厲害,更無視「糖衣炮彈」之危害。他們忘記了毛澤東的話語。面對「糖衣炮彈」,有的心嚮往之,甚至「將計就計」,於是他們就被「糖衣炮彈」打中了
八九點鐘的太陽
毛澤東的詞語、思想系統中,多使用比喻和形容詞。他喜歡以文學境界來表述他的政治思想。把青年比作「八九點鐘的太陽」,便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1957年11月17日,毛澤東在莫斯科會見我國留學生和實習生時的談話中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八九點鐘的太陽」,那是蒸蒸日上的景象,用它來形容青年人是再合適不過了。毛澤東的這一席話一出,掌聲雷動。
以太陽喻年齡,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西晉初,李密為拒絕徵召出仕,上《陳情表》,文辭委婉懇切,特別是文中關於祖母劉氏「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保夕」的陳述,令人動容。毛澤東很喜歡這篇《陳情表》,1940年1月,他在一次政治演說中引用過其中的話:「封建主義的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是進了歷史博物館的東西了。資本主義的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已有一部分進了博物館(在蘇聯);其餘部分,也已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快進博物館了。惟獨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磅礴於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
在新中國,毛澤東的話語是主流話語、強勢話語,加上「八九點鐘的太陽」生動、陽光,所以此語一出,傳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