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21世紀經濟報導 發布時間:
作者:21世紀經濟報導 發布時間:
*文章轉自「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記者王帆,編輯李博。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選取了「2019年軟科中國最好大學排名」榜單中位列前十的高校,梳理了2018年這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選擇。
這十所高校分別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並列第七)、中山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
總體而言,畢業生大多願意留在大學所在省市找工作,或者去鄰近的發達省市,但在優質就業機會的吸引下,大學生們也會表現出「捨近求遠」的傾向。
把就業選擇從地區縮小到企業來看,廣東表現最出色。在中國的TOP10高校裡,其中8所高校畢業生去向人數最多的都是同一家企業——華為。2018年,華為給這8所高校的畢業生派發了1682份offer。
縱觀十所高校的就業報告,有一個並不意外的發現,畢業生要麼願意留在大學所在省市找工作,要麼願意去鄰近的發達省市。
這一現象在上海、廣東體現得尤為明顯。上海交大、復旦和中山大學的畢業生,留在本地就業的比例都在70%以上;浙江大學的這一比例也達到了59.69%。
上海除了留住了最多的本地畢業生之外,也成為了「收割」長三角學子的大贏家。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畢業生,首選留在本地,其次最熱衷於去上海。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碩士畢業生有22.2%去了上海,超過了留在安徽(21.8%)的比例。
反觀清華和北大,2018年留在北京就業的畢業生比例僅40%左右,當然這仍然是去向最多的區域,其次去向最多的地區是廣東。
在本科生類別中,兩所學校畢業生去向為廣東的比例均超過了留在北京的。但值得指出的是,清華和北大的本科畢業生選擇直接籤三方就業的人數非常少,分別為202人和141人,碩士和博士畢業生才是就業主力軍,這個群體留在北京的仍然佔據了較大優勢。
清北學子的就業傾向實現從北向南的跨越,或與兩所學校的生源遍布全國各地有關聯,此外在北京鄰近的地區,似乎也找不到能與幾大一線城市相媲美的就業地了。
除了「本地」和「鄰近」的規律之外,北京、廣東(擁有廣州和深圳兩大一線城市),以及上海,都會擠進畢業生去向最多區域的前幾名。從當前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看,工作機會多和薪資報酬高,仍然是一個區域對人才最大的吸引力。
顯著打破「本地」和「鄰近」就業規律的,是華中科技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2018屆畢業生中,去華東地區的佔比為30.39%,華北的為21.87%,華南的為20.72%,留在東北的僅為14.44%。
東北素有區位瓶頸以及自然條件的限制,此外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大學生「出走」似乎在意料之中。但是,華中科技大學所在的城市武漢,被視為潛力無限的新一線城市,同樣面臨著「留不住大學生」的困境。
華中科技大學2018年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指出,本科生就業人數最多的三個省市為廣東省(26.74%)、湖北省(25.56%)、上海市(10.05%)。研究生的相關數據未具體披露,僅籠統指出,研究生的就業區域集中於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其中,東部地區以廣東省、上海市、北京市以及浙江省為主,中部地區則主要集中於湖北省。
記者查詢了2019年軟科排名位於第12名的武漢大學的就業情況,2018年該校本科畢業生去廣東就業的比例為27.36%,同樣超過了留在湖北的24.14%,相比之下,去向為北京和上海的比例僅分別為5.84%和5.93%。
從教育資源來看,武漢獨佔7所211高校,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8年在校研究生13.8萬人,本專科在校生96.9萬人。這座有著百萬大學生的城市,卻一直為留不住年輕人而苦惱。2017年起,武漢大手筆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工程,希望留下更多人才。
不過,從就業報告以省份為單位的統計口徑來看,問題可能更出在「湖北為何留不住大學生」。除了武漢之外,湖北幾乎沒有其他拿得出手的城市。2018年,武漢GDP為1.48萬億元,但排名第二的城市襄陽GDP僅為4309.8億元。
另一個高教資源豐富的新一線城市是南京,2018年南京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72.16萬人,研究生13萬人。同年,南京GDP為1.28萬億元,低於武漢,這一成績僅位列江蘇第二,蘇州GDP為1.85萬億元,全省超過5000億元的還有無錫、南通、常州、徐州、揚州、鹽城和泰州。
從數據來看,南京大學2018屆畢業生留在江蘇省內的佔據了絕對優勢,本科、碩士和博士的佔比分別為44.13%、50.15%和56.66%,都遠超過去上海、廣東、北京等地就業的比例。
以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的情況來看,武漢的大學生為何更多地選擇了廣東,而不是去差不多同等距離的北京,或者距離更近的長三角?
這首先與生源有一定關聯,作為中部地區的高教「龍頭」之城,武漢吸引了諸多該地區的學子。再從廣東的高校情況來看,僅有4所211高校,與廣東經濟體量相差最小的江蘇省有11所,北京和上海則分別有26所和10所。
與經濟實力相比,廣東或許稱得上高校大學生「窪地」,這與武漢的百萬大學生資源在一定程度形成了「供需對接」。另一方面,武漢眾多的理工科高校以及專業,恰與廣東的電子信息以及各類製造產業相匹配。
廣東吸引的不止是武漢的大學生。以北京大學為例,2014年本科畢業生去廣東就業的比例僅佔10.43%,2017年和2018年,這一比例分別達到了33.59%和32.62%;2014年,碩士畢業生去廣東就業的比例僅為11.57%,2017年和2018年,這一比例分別達到了25.34%和25.25%。
為何廣東的吸引力在上升?當然,首先是廣東的大企業受到畢業生的青睞。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中國的TOP10高校裡,其中8所的畢業生去向人數最多的都是一家廣東企業——華為。這8所學校分別為清華、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復旦、中國科大、南京大學和哈工大,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山大學並未披露完整的具體數據。
在這10所高校裡,華為在浙江大學的招聘人數最多,達到444人,排在二至六位的網易、浙江大學、國家電網、海康威視、阿里巴巴在浙大招聘的總人數相加也僅為563人。
除華為外,其他廣東企業的表現也很出色。上海交大2018年就業人數10人以上的單位(非醫療)中,前六分別是華為、上汽集團、騰訊、招商銀行、上海交大和中興通訊,總部位於廣東的企業佔據4席。
復旦大學畢業生赴重點單位籤約的前十名單位裡,廣東企業同樣佔了5席,分別為華為、騰訊、平安保險、中興通訊和招商銀行。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