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聽聞社區團購都是在疫情之後,認為他的起源地在武漢。其實不然,社區團購最早起源於2016的湖南長沙。一個小團隊從在騰訊QQ賣水果開始,搭建「你我您」平臺,這是一家以社區為入口,瞄準家庭消費場景的公司。
他們的路徑清晰目標明確,模式在早期也非常的簡單,以小區為單位去拉攏業主或者附近商店的店主成為團購「團長」。團長需要做的就是通過線上社交平臺,例如微信、QQ去發布可以團購的產品。第二天將根據下單信息配送到用戶手中,團中從銷售額中獲得推廣佣金。
但是早在2016年,國內投資人的目光並沒有集中在這裡,2018年小小掀起了一波投資熱潮,無可避免的走了一波網際網路公司的路,過快的擴張和無序競爭,使得這個行業中的大部分人資金鍊斷裂,行業從此陷入了低潮。
而自2020年的嚴峻趨勢出現後,社區團購再一次站在了聚光燈下。吸引了大批量的資本下場,就現在所知的,已有阿里、京東、美團參與了肉搏,其中京東更是劉強東親自成立項目組,人人都想抓住這塊待開發的土地。社區團購迄今為止,已經進入了戰國模式。沒有成功搶佔電商的企業想在這裡背水一戰,做成了頭部電商的企業則是要擴大地盤,競爭激烈而富有戲劇性。
說回來,社區團購的本質上是零售業,可以把他理解為「在身邊的淘寶」,有著雙重平臺的邏輯,說的通透一點就是,下單在網際網路,給到商品的團長在社區。在這其中,團長的定位非常有挑戰性,他們不僅僅是拉攏人群消費,更多的偏向於運營。搭建社群,引流,配貨,售後等等一系列,像是入駐的淘寶店主,只不過是實體店,少了直通車也少了複雜的banner。
不過,好戲不長,就在人們圍觀著這場如火如荼的資本戰時,人民日報卻發出了嚴厲的批評。提醒巨頭們不要只在意那幾捆白菜,更應該關注星辰大海。此言一出,雖然資本仍在,但是供貨商先著火了,現在已有幾家以衛龍為首的企業,提出嚴禁供貨給社區團購的批文。
因為社區團購在燒錢的時候產品價格會極具優勢,與之同行的還有廠家傳統的供應鏈挑戰。漸漸的你會發現,延續廠家傳統的經銷商們會因為銷量的下降而越來越沒有幹勁,甚至出現轉行的情況。
如果現在社區團購普通人做不了了,哪還有什麼可以做,其實今年火起來的創業行業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從1月到12月,每月一個創業熱點,但是從頭到尾堅持下來的只有公共衛生行業,1月的熔噴布和11月的社區團購身邊都有著公共衛生的身影。當所有人聚焦在其他商機時,公共衛生行業的蓬勃發展悄然無息,快速滲透了你我的生活之中,要說社區團購中,資本大廠爭得頭破血流可能也就是個不相上下,但是在公共衛生領域,雲紙物聯是絕對的主場。
據統計,至今中國有90%的公廁都不提供紙巾,而中國有13億人,其需求的缺口是顯而易見的。雲紙用免費紙巾撬動這90%的缺口,可就是他們的免費,才是最貴的。
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當你獲得某種「免費」時,你肯定在以另一種形式去支付這次「免費」所需要的成本,作為等價的交換。雲紙正是利用這個巧妙地原理盈利。表面上看用戶是在免費取紙,實際上他們付出了東西並不比紙本身便宜。取紙成本對應了相應的用戶成本,在現如今自媒體新媒體盛行的時代,用戶的獲取成本是很高的。
用戶的每一次的掃碼取紙,都有廣告主和公眾號獲得新的觀看與粉絲,用低廉的成本,撬動用戶流量池,是雲紙成功的關鍵之一。換言之,用戶與企業各取所需,對比市面上披著共享外皮的租賃經濟來說,這臺明黃色的設備才是真共享。
不論是社區團購,還是雲紙物聯,他們都為商業模型的創新提供了全新的想法,兩者同樣都是超大規模市場,不僅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廣闊的思路,還能從而攤薄科技創新的成本,即使競爭激烈,但也反映了行業的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