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鵬:《創榛闢莽:近代史研究所與史學發展》序

2021-02-08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趙慶雲新著《創榛闢莽:近代史研究所與史學發展》即將付梓,我已先睹,寫下幾句話。

 

近代史研究所「十七年」間的故事,現在很少人講得完全了。我雖有16年時間擔任研究所的負責工作,又在「文革」前進所,雖耳聞一些零星故事,也不能系統講清楚近代史所與「十七年」史學的故事。我長期以為,近代史所的文書檔案因「文革」動蕩,早已不存於世,不免生有遺珠之憾。現在讀了趙慶雲的新著,方才知道他找到了近代史所「十七年」的文書檔案,加上科學院的早期檔案和個人日記以及回憶等資料,努力復原了近代史所「十七年」的歷史,真是可喜可賀!

 

 

▲  1960年劉大年與井上清於近代史所會議室前合影。左一為翻譯龐春蘭。(提供者:劉潞)

 

近代史所的歷史,如果加上前身,已經過了70年。它的歷史,它在中國科學院的地位和作用,它在新中國成立後對全國史學界的影響和發揮的作用,已經很少有人能說清楚了,包括今天在事領導諸公在內。這些已成為歷史,成為歷史學家的研究對象,成為一門學問了。趙慶雲的研究意義也在於此。

 

70年前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奮鬥的產物。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新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當然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中國科學院建立,在史學領域,為什麼首先建立近代史研究所,而不是首先建立歷史研究所,這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

 

 

▲  范文瀾先生1969年攝影(提供者:劉明遠)

 

范文瀾作為延安馬列研究院歷史研究室主任和華北解放區華北大學歷史研究室主任,他的史學專精在中國古代史,他下的功夫也在《中國通史簡編》,雖然他也編著了《中國近代史》上冊。為什麼他堅決主張中國科學院首先要成立近代史研究所?我想這要回顧延安的整風運動。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非常鄭重地提出要改造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他認為黨內的學習存在三個方面的弊病:不注重研究現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應用。他認為這是極壞的作風。談到研究歷史,他說:「不論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國史,在許多黨員心目中還是漆黑一團。許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者也是言必稱希臘,對於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他還進一步指出:「對於自己的歷史一點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特別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近百年的經濟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軍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簡直還沒有人認真動手去研究。」為了克服黨內學習方法的三個弊病,它有三個針對性的提議。在研究歷史方面,他提議:「對於近百年的中國史,應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無組織的狀態。應先作經濟史、政治史、軍事史、文化史幾個部門的分析的研究,然後才有可能作綜合的研究。」《改造我們的學習》是1941年5月在延安幹部會議上的報告,它和《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都是黨的整風運動的基本文獻。學習和貫徹這三篇基本文獻,極大地改善了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提高了全黨特別是高級幹部的理論水平和政治水平。三篇文獻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文獻,是中國共產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思想保證。

毛澤東所做研究近百年史的提議十分明確、具體。我們知道,范文瀾在延安與毛澤東在研究中國歷史問題上是有交流的。范文瀾對毛澤東的思想理論水平是心悅誠服的。我認為,毛澤東在延安的這個提議,就是范文瀾堅持在中國科學院首先成立近代史研究所的最重要的根據。

 

我在1964年8月進入近代史研究所,報到後兩天就被所裡派去參加1964年北京科學討論會,任政法組秘書。1964年北京科學討論會是新中國建國以後舉國家之力舉辦的一次最重要的國際學術討論會,與會學者包括了文、史、哲、經以及自然科學各學科。我看到范文瀾所長、劉大年副所長都是中國代表團組成人員,很活躍。在政法組,我看到劉桂五先生,也是很活躍的成員。劉桂五那時是近代史所的學術秘書,地位很重要。我在會上認識了安藤彥太郎先生和岸陽子小姐,他們兩位後來結為夫妻,劉大年是他們兩位的紅媒。

 

 

▲  1961年在雲崗石窟   前排左起:范文瀾、呂振羽、翦伯贊

 

說起劉桂五,我想起十多年前的一個故事。某年我在京西賓館出席社科基金評審會。那裡還有兩院院士遴選會議在同時進行。我剛進房間坐定,就有人敲門。來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植物所一位老研究員。他進來對我說,看見社科基金的評審會在這裡,他猜想一定會有近代史研究所的人參加,到會務組打聽,知道了我的房間。他一進門就說,看見近代史所的人很親切。他告訴我,1951年中國科學院作抗美援朝動員報告,報告人是近代史所的劉桂五。他說,劉桂五說話聲情並茂,舉手投足,他都印象深刻。老院士還說,近代史所在科學院的地位極其重要,很不一般。劉桂五不是近代史所負責人,科學院請他在全院作抗美援朝動員報告,這件事情在今天不可想像。劉桂五說話聲情並茂,與我的了解是相同的,可見這位老院士的記憶是準確的。

 

趙慶雲早些年從我攻讀博士學位,研究范文瀾、胡繩、劉大年與中國近代史學科體系問題,畢業後留所工作,很有成績。他現在進入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理論研究所,是學有所歸。

 

研究近代史研究所與「十七年」史學的關係,不是僅僅一個近代史所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全國史學發展方向的問題,很有理論意義。我覺得,他的研究值得學術界關注,特作贅言如上。

 

張海鵬

2019年3月16日於東廠胡同一號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這一深具典型意義的史學機構切入,探討「十七年」間(1949~1966)史學發展的具體狀況。近代史所與延安史學機構一脈相承,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國家級史學機構,在海內外有深廣的影響力。本書著力挖掘相關史料,超越單純的史學文本研究,重返當時的時空語境,梳理近代史所的淵源脈絡,將學人之「學」與其「行」結合起來加以考察,呈現學人在政治與學術之間的實際作為,展示「十七年」間史學發展豐富與複雜的形態,在此基礎上察其得失之所由。

 

 

 

作者趙慶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

 

出版時間  2019年 4月

 

目 錄

 

緒論

 

第一章 近代史所的淵源及籌設背景

 

  一 延安史學機構之沿革

 

  二 近代史所之籌設

 

  三 近代史所組織結構之嬗變

 

  四 學術機構中的黨組織

 

第二章 集聚人才與科研組織工作

 

  一 研究隊伍之組建

 

  二 近代史所的「舊學人」

 

  三 集體研究與個人撰著的糾結

 

第三章 學術研究之理念和取徑

 

  一 以資料建設為中心

 

  二 由專題研究到通史撰著的研究取徑

 

  三 史學研究與現實需要

 

第四章 近代史所與中國近代史學科發展

 

  一 中國近代史學科地位之躍升

 

  二 近代史所與中國近代史分期論爭

 

  三 推進中國近代史學科建設之努力

 

  四 近代史學術刊物建設

 

  五 中國近代史通論性著述之編纂

 

第五章 近代史所與全國史學界

 

  一 全國性近代史會議之醞釀組織

 

  二 組建「反修歷史小組」

 

  三 近代史所與「四史」運動

 

  四 推動「近代社會歷史調查」

 

  五 近代史所與中國史學會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相關焦點

  • 書訊 | 張海鵬文集(全7卷)
    作者張海鵬,著名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卷前贅語1964年8月,我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一卷,名為「中國近代史學理論的研究與探索」,包括三部分:中國近代史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近代史基本規律研究、中國歷史學科建設研究,匯總我在中國近代史史學理論探討方面的思考,收入19篇論文。第二卷,名為「中國近代史基本問題研究與探索」,集中了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到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方面的研究論文,展現我對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若干具體問題的學術研究與思考,收入25篇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即將在復旦大學舉辦
    正是在這樣的處境下,我在近代史研究所度過了兩年難忘的時光,對近代史研究所的青年學術論壇有所了解,並逐漸體會到其中所蘊藏的深厚的學術魅力。從1999年開始,「青年學術論壇」由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張海鵬發起,到今年已是20周年,眼下就要舉辦第21屆了。從三年前開始,近代史研究所開始與全國高校合辦青年學術論壇,先後與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和海南師範大學合辦。
  • 全球史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九...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高士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主編、研究員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2019年度學術會議計劃匯總表
    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五四運動相關主題 近代史研究所圍繞經濟、制度、社會、文化、生態等問題進行學術交流和研討 中國近代社會史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中心
  • 堅持百家爭鳴 繁榮歷史科學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在新的世紀,我們要在認真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史學發展的新鮮經驗和深刻教訓的基礎上,更好地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鼓勵不同意見的歷史學者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確保史學研究事業的健康發展。
  • 劉大年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1950年5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擔任研究員,兼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副局長,主編《科學通報》,並為科學院黨組成員。1954年以後,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文化大革命」中被作為走資派批判,下放勞動。1978年恢復工作,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張海鵬:學術人生——我的理想與追求
    編者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原任會長張海鵬先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學殖深厚,著述宏富,造詣精深,為推動中國近代史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 《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本文通過東南亞地區華僑的一個側面,從僑匯和投資與中國經濟關係的角度,利用社會調查的具體資料,就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東南亞華僑對中國(主要是閩粵兩省)社會經濟發展作用問題進行探討,略抒已見。劉少奇與一二九運動的轉折 唐寶林對劉少奇領導一二九運動及其為鞏固和發展運動成果所作的貢獻,有些史學論著及當年運動參加者的回憶錄,作了不少評述,觀點不盡一致。本文就此談一點意見,供商榷。1936年3月,劉少奇參加了瓦窯堡會議後,奉中共中央的委派,來到天津主持北方局,從而開始了對一二九運動的領導。
  • 《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關鍵詞   二八五團 中共幹部 婚戀 根據地 黨性 作者簡介   黃道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關鍵詞   斯賓塞 章太炎 知識生產 不可知論 東學 作者簡介   彭春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 新書:王爾敏《史學方法》
    史學方法¥48.00作者: 王爾敏著發布日期:2018-04-12中圖分類法:K092版次:1-1
  •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推而廣之,我們應當怎樣看待史學研究中各種各樣的「理論」、「模式」、「規範」?本期的另一組重要文章,為三篇書評。這三篇書評的評論對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第一輯的三部著作。這三部著作的作者都是本所的青年研究人員,三部著作均為他們在本所進行博士後研究的出站報告。因此,或許可以說,這三部著作代表了社科院近代史所青年研究人員的研究水平。
  • 徐秀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1950年5月1日,中國科學院設立了近代史研究所,這是該院設立的第一個歷史學研究所,也是第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所之一。中國史學傳統「厚古薄今」,當代人治當代史不被認可。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央研究院在史學領域只有歷史語言研究所,該所未將近代史列入研究範圍。
  • 張龍平:從《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說起
    大陸、臺灣、香港的57位學者共同撰寫的《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日前在大陸出版。該書從計劃提出到定稿完成歷時5年之久,是在兩岸關係前8年和平紅利之下兩岸文化交流的產物。當前,兩岸關係面臨嚴峻挑戰,島內「原民史觀」、「臺灣史觀」抬頭,「去中國化」沉渣泛起,因此,有必要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大局來理解《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 近代史研究所「文瀾講壇」第一講:著名歷史學家金衝及漫談做學問的...
    近代史研究所「文瀾講壇」第一講:著名歷史學家金衝及漫談做學問的基本功   著名歷史學家金衝及     2020年11月11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講壇由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金民卿主持,所內全體同仁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近代史系的研究生百餘人參加。
  • 王建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近代史研究的發展,獲益於社會的進步,獲益於平等的學術對話,獲益於社會的開放與對外學術交流的拓展。中國近代史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學術高度,並形成了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中國共產黨「厚今薄古」的倡導,改變了這一狀況,中國近代史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獲得空前發展。應該說,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發展不僅僅是政策的推動,實際上是適應了一個變動的社會的需求。社會的發展對重新解釋新近的歷史提出了要求,人們需要認識剛剛過去的歷史,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簡言之,社會的需要造成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大踏步發展。
  • 金以林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外珍稀文獻的收集與開放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是研究近代中國歷史的專業學術機構。早在1971年受周恩來總理的指示,近代史研究所就成立了民國史研究室,是大陸民國史研究的開端。當即引起海峽對岸的高度重視,臺灣「教育部」曾專門組織島內專家與大陸競爭,撰寫《中華民國建國史》。1991年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之際,近代史研究所曾代表大陸學界首次組團赴臺參加學術研討會,是大陸最早開展對臺學術交流的單位。
  • 唐啟華:唐啟華教授在近代史研究所作學術講座
    講座由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主任張俊義研究員主持,近代史研究所同仁、近代史系研究生及所外師生40餘人出席。唐啟華教授是近代中外關係史領域的著名學者,早年畢業於臺灣東海大學,1991年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獲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臺灣中興大學、政治大學,現為臺灣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