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中國歷來已久的傳統,從古時候傳到現在,雖然現在沒有那麼多泡茶方式的講究了,但是大家還是喜歡在閒暇時光泡泡茶喝喝茶,作為一種飲料或者日常飲用水一般來引用。茶的身影已經刻在中國每一戶家庭之中,待人會客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去別人家做客,而主人卻拿不出茶來,客人會覺得主人並不歡迎自己。
而茶的歷史知道的人卻鮮少,今天就由小編來給大家科普一下茶文化的歷史。茶是什麼時候出現在中國的呢?早在戰國時期就有文獻記載,當時已經出現了茶這個詞彙,並對其解釋字音。而在西漢的時候,就已經有喝茶的風俗了。而西漢時期的馬王堆漢墓裡,也有歷史學家發現盛茶的器皿,足以看出當時喝茶已經蔚然成風。
中國的歷史有多長,喝茶的歷史就有多長,但是各個朝代喝茶的方式卻是不同的,從遠到近可以分成粥茶法、末茶法、散茶法三種方式。首先來說說粥茶法,這是西漢以來的喝茶方式,但是卻跟我們現在喝茶的方式大相逕庭,是把茶作為食材的一種,放在鍋裡煮出來,然後喝湯。
跟茶一起煮的東西有蔥、姜等一些現在大多用來調味的食物。聽起來是不是極不可思議,但是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卻是習以為常的。所以這種煮茶的方式叫粥茶,特別形象地表達煮茶像煮粥一樣的做法。但其實這樣的做法在唐代的人就已經不可思議了,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哪裡是喝茶啊,明明就是喝粥,掩蓋了茶的香氣不說,白白浪費了茶的美味。
這種煮茶的方式在南方更加盛行一些,一些君主都會在宴請上以茶代酒。但是婉約的南方人樂意這麼幹,北方人可不樂意這麼幹,北方人習慣了豪放,這樣詩情畫意的方式不是他們能接受的。北方人大多還是比較喜歡牛奶和酒,並且輕視南方喝茶的行為,也只有南方的人來了北方,才會讓他們喝茶。
第二種末茶法是最精緻的喝茶方式,也是手續最複雜的。在唐代的時候,喝茶的風俗已經普及全國了,在普通百姓家裡,也是跟食鹽一樣的常見。而北方人也因為需要提神,所以也漸漸開始喝茶,像現在喝咖啡一樣,用來提神醒腦。除此之外,茶聖陸羽的功績,帶來了茶的繁榮。
陸羽有一套自己的「貴族」喝茶法,他建議將茶葉的大小碾壓到只有米粒這麼大,將水煮開,再把茶葉放進去,攪拌到茶葉鋪滿了整個水面,就可以喝茶了。在唐朝末年的時候,又出現了一種「點茶法」,其實是末茶法的分支,跟現在表演性的衝茶法相似。就是把茶末放在茶盞裡面,再衝以開水,這種方式在宋朝成為主流。
除了這種點茶法之外,宋朝人還喜歡把茶做成茶餅。在選取原料方面,只要茶葉的茶心,別的不要,先用泉水浸泡,在放在鍋上面蒸熟,再去除它的水分,達到茶葉變白的目的。之後研磨茶葉,至少一天,加上香料和薄粥,糅面一樣製作成茶餅。這樣一來,這樣的茶餅又白又香,既符合了審美,又符合了味道。
但是這樣複雜的製作工藝,茶餅的價格自然便宜不到哪裡去,名家製作的更是一茶難求。當然喝的時候不會只喝茶餅,要把茶餅碾壓成茶末,越小越好,然後放在罐中儲藏。而泡茶的時候,如果直接衝入熱水會影響到喝茶的口感,所以要先把茶杯加熱,再進行加水衝泡,泡的過程中還得進行攪拌,這就需要很高的泡茶技巧了。
當然這樣的泡茶方式在元代就不受歡迎了,因為過於複雜,而元代的統治者也不再是漢族人而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自然接受不了這樣精緻的泡茶方式。於是散茶法就應運而生了。散茶法已經跟現在的喝茶方式很接近了,把茶葉炒幹,直接放在茶壺裡加熱水進去泡開就好,前面的什麼澱粉、香料和複雜的製作工藝,統統不要。
而因為喝茶方式改變了,自然後來的人也無法理解前人泡茶的複雜了,對前人的文獻也出現了誤解。但是這喝茶的方式也可以看出古代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從粗糙到精緻又到講究效率,小中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