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態扶貧故事」冉勇華:懷揣情懷 初心不改

2021-01-15 瀟湘晨報

我生態扶貧的故事

我叫冉勇華,男,1986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貴州松桃人,貴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2014年參加工作,系銅仁市生態環境局幹部,中級工程師,於2019年1月22日下派到泉口鎮大元村任第一書記。

自擔任第一書記以來,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動擔責,協助攻堅隊落實做好各項工作,得到廣大群眾一致認可。在我和攻堅隊全體成員共同努力下,使得2019年銅仁市全市貧困發生率第一的村貧困發生率由2019年初的41.31%下降到0。

心中有一顆情懷

主動請戰

2006年9月我懷揣著大學錄取通知書,卻難以啟口告訴家人。家庭的突變讓我幾乎絕望,在松桃老家,父親因車禍瘋瘋癲癲,母親一個人要照顧兩位70多歲以上的老人,其中奶奶癱瘓在床,自己3個弟弟還有1人在讀書,另外兩個弟弟只能輟學養活自己。

因為供我讀書,父親在寨英農村信用社借款5000元,沒有及時還上。當我拿著通知書再去借款時,銀行告知我,我們借不了。隨後我向所有親戚朋友求助,也只籌集到1810元,然後就去了遵義師範學院報導,好在化學系的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得知我情況後,申茂慶書記說絕不讓我因為家庭貧困而輟學,並協助我在學校辦理了助學貸款,書本費1800元以打借條的形式交上。從那時起,我就有一顆初心——努力學習和工作,盡全力回報社會。

在遵義師範學院四年裡,我靠上家教和打零工的方式解決了生活費,沒有向家裡要1分錢,畢業當年,考上了貴州大學碩士研究生。

2019年1月,春節前夕,銅仁市生態環境局擬派人員到德江縣泉口鎮大元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知曉後,主動請戰,當家人得知我要去很遠的地方駐村時,有些不理解,但我總是對家人說,自己努力這麼多年已經脫貧,但是還有許許多多的困難群眾還未脫貧,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何況我們是國家幹部,組織有要求,群眾有需要,我們本應義不容辭。在我耐心解釋下,我的家人由不理解變為全力支持。春節假期剛結束,我就告別了父母、妻子以及剛滿兩周歲的女兒,趕赴大元村。

我到大元村駐村時,大元的冬天冰雪覆蓋,水電保障非常困難,但我沒有懊惱,也沒有叫苦,毅然的在冰天雪地中走訪群眾,了解民情。駐村20餘天后,我的本子記得密密麻麻,全村200餘戶的「家長裡短」都記得清清楚楚。

眼裡有一份期盼

為民務實

隨著對村情民意的深入了解,看到群眾期待的眼神,我坐不住了。每時每刻無不在思量如何才能進一步發揮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如何緊扣補足「兩不愁三保障」短板、如何才能發展一個像樣的產業等等,我把想到的問題逐一梳理出來,找到攻堅隊的老同志商量,虛心請教,逐一提出解決方案,並廣泛動員群眾積極參與。

2019年3月7日晚,大元村飄起了鵝毛大雪,我及時安排飲水安全排查工作,並帶領大家踏著冰雪,走家串戶排查。

2019年3月12日,在走訪農戶申修林家,了解到申修林的三兒子申傑非常厭學,讀到初二就輟學在家,我反覆四次上門耐心做思想工作,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同意繼續上學,我及時聯繫車輛親自送申傑去泉口,把小孩安頓好,已經是7點半,飯都來不及吃,就直接去鎮裡開會。如今申傑已經到德江縣中等職業學校讀中職。

2019年7月,村民申某13歲的女兒因家庭經濟困難,在學校沒有一件像樣的衣物,我知道情況後,拿出200元解燃眉之急。

2019年8月,我包的黃泥坡組,因水管進空氣,導致群眾飲水困難,我親自爬山洞水源地找原因,疏通水管,及時解決了百姓無水喝的問題。

2019年9月,經我與上級的積極對接,為大元村申敏敏、付海燕、田江湖和田宏林共4人考上大學的學生各爭取到5000元獎學金,2020年1月初,我走訪大元村易地搬遷到大龍安置點3個社區的農戶,並詳細了解他們在大龍的生產生活情況和面臨的困難,主動對接德龍新區、德龍三期、龍江新區相關負責人。

2020年9月,我與楊銀桂同志積極協調社會幫扶資金5000元,解決了田進波上大學的燃眉之急。同時積極為田秋豔、申江、田進波在網上辦理助學貸款提供便利。

身上有一種責任

兢兢業業

作為大元村第一書記,我既要爭取各類幫扶部門資金、落實好各類幫扶資金,抓好村黨組織建設,又要抓好全村基礎設施建設,更要牽頭謀劃產業發展。

我白天帶著攻堅隊員督促基礎設施建設,晚上還要加班加點填報各類表冊。一年多以來,爭取各級各部門幫扶資金63萬元,協調社會幫扶資金到村9.7萬元;落實銅仁市生態環境局2018年支部聯建資金2萬餘元用於修建村垃圾池10座,落實了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70萬元,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涉農整合資金及其他項目資金約130餘萬元。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我紮實抓好支部黨的建設工作,為大元村發展了1名積極分子和3名黨員,村黨支部凝聚力不斷加強,「兩委」班子更加團結,2020年11月19日黨支部順利通過縣級達標驗收。全村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全面完成,「兩不愁三保障」全面解決,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並形成長效機制,實現了全村人居環境大改觀大提升。

產業發展突破瓶頸,2019年管護野生獼猴桃500畝、種植紅心獼猴桃220畝、嫁接改良野生獼猴桃200畝,種植烤菸320畝、養蜂830桶、肉牛存欄280頭、生豬存欄150頭,通過創新產業發展機制,強化利益聯結,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3戶643人產業全覆蓋,戶均增收600元以上。2020年在繼續加強管護野生獼猴桃和種植紅心獼猴桃,種植烤菸620畝,養蜂870桶,肉牛存欄300頭,生豬存欄180頭,種植天麻4000平米,進一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戶均增收800元以上。

2020年7月,組織上排我參加思南縣孫家壩鎮脫貧攻堅現場普查工作,因工作表現突出,被鑑定為優秀。

肩上有一份擔當

戰「疫」守土盡責

臘月二十九,剛從連續作戰的脫貧攻堅一線返回家中,正是陪伴家人的美好時光,我突然接到銅仁市生態環境局通知要求上報武漢來銅人員情況報告,自己即刻上報家人情況後,馬上想到幫扶的大元村,立即在大元村攻堅隊微信群裡與隊員們討論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大元村抗疫指揮所,並迅速安排村支兩委開展排查武漢及外省來村人員,第一時間拉響疫情防控警報。

正月初三我更是顧不上妻子孕吐反應及剛滿3歲女兒,我火速到村,投入抗「疫」工作中,連續奮戰2個月,中途僅輪休2天,與駐村幹部一起入戶排查做工作,在返鄉人員摸排中,堅持做到「不漏一戶一人」,時間緊,任務急,但沒有阻擋認真負責的決心,我與攻堅隊員挨家挨戶排查,詢問身體健康狀況,講解疫情知識,深入地宣傳有關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的政策措施,做到了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普遍提高了群眾自我防護意識。

因研究生期間學的是藥物化學,正好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交流到老百姓家中去,為下一步疫情防控奠定基礎。為有效控制村卡點流動車輛,防止疫情擴散,我還發動駐村幹部、村支兩委、村內入黨積極分子、生態護林員等志願執勤值班人員共計28餘名,積極投入抗擊一線,分片網格化管理,責任到人,每天3名工作人員負責村卡點值班,各組組長負責每天匯報當天來組外來人員情況,志願執勤值班人員不畏嚴寒,24小時輪守值班,對全村路口進行嚴格管控,對車輛和人員進行登記。

為克服受疫情影響,積極為外出務工人員辦理外出務工證明65張,隨時關注他們外出動向,了解在外生產生活情況,隨同孩子就學情況。

困難挫折面前

永遠向前

駐村一年多以來,我3次經歷車禍,都勇敢面對,永遠向前。

第一次是2019年7月7日,根據縣裡統一安排,大元村攻堅隊派我和同事梁昔洪一起參加交叉檢查,梁昔洪同志駕車,在泉壩鎮到土地坳鎮的路途中發生了車禍,當時安全氣囊都彈爆了,好在人都沒有受傷,經與同事商量報鎮領導同意,繼續換乘另一輛車匆匆趕往德江縣青龍街道辦事處參加交叉檢查。

第二次是2019年10月11日,當時接到通知,縣領導要到村內檢查工作,我當時和楊銀桂同志一起乘坐一輛私家車從泉口鎮鎮上到大元村的途中,經過馬喇村時與對向駛來的車發生刮擦,對向車頭正好撞在我乘坐位置外面車門上,好在車的質量好,沒有受傷,經與司機商量,及時更換車輛返回了大元村迎檢。

第三次是2020年3月28日早上,參加鎮裡組織的交叉檢查,在去先壩村的路上,由於當時下雨路滑霧大,車輛途經豬場村發生側翻,車輛受損,經幾個村參加檢查的攻堅隊人員共同努力將車拉上路後,我與同事繼續參加交叉檢查。

一年多以來,我先後獲得泉口鎮「全鎮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德江縣「全縣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在獎勵面前,我沒有驕傲自滿,我仍然不畏艱難,眾志成城,衝鋒在前,為了村民的幸福美好生活、生命安全和健康我默默的在盡心工作,「放棄了」小家,一心想著群眾的幸福安康和利益無私奉獻,把健康和安全留給群眾,把危險留給自己,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一心投入在脫貧攻堅和抗「疫」一線,兌現了一名共產黨員「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承諾,隨時聽從黨的召喚,以實際行動踐行堅守初心,勇擔使命,更加堅定了打贏脫貧攻堅和疫情防控的信心和決心,讓黨旗在脫貧攻堅和疫情防控第一線高高飄揚。

作者:冉勇華

編輯:秦聲

編審:梁雋

【來源:貴州省生態環境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地評線」天府網評:從習近平扶貧故事中悟初心、決心和恆心
    <br><br>  《習近平扶貧故事》由67篇扶貧故事組成,按照時間順序,系統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先後在陝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直到擔任總書記,都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帶領困難群眾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生動記錄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扶貧開發、馳而不息推進脫貧攻堅的精彩瞬間,展現了習近平同志「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
  • 「我的初心故事」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是黨保持永遠年輕的重要法寶;是黨始終銘記歷史的重要力量;是黨不斷開創未來的重要基礎。自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以來,蔡家坡高級中學黨支部牢牢把握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牢牢把握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錘鍊忠誠乾淨擔當的政治品格、努力實現理論學習有收穫、思想政治受洗禮、幹事創業敢擔當、為民服務解難題、清正廉潔作表率的具體目標,把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貫穿始終,注重四項措施一體推進,把學和做結合起來,把查和改貫通起來,邊學、邊查、邊改,以學促嚴、
  • 從習近平扶貧故事中悟初心、決心和恆心
    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人民領袖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人民日報海外版組織編寫的《習近平扶貧故事》,近日在全國發行。《習近平扶貧故事》由67篇扶貧故事組成,按照時間順序,系統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先後在陝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直到擔任總書記,都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帶領困難群眾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生動記錄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扶貧開發、馳而不息推進脫貧攻堅的精彩瞬間,展現了習近平同志「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
  • 「我的扶貧故事」七年風雨扶貧路 只為鹿窩換新顏丨息烽縣鹿窩鎮...
    認真監督扶貧工程建設標準和質量2014年大學畢業,我通過息烽縣事業單位考試招錄到被稱為「邊、遠、窮」的鹿窩鄉(2016年撤鄉設鎮)。作為一名有志青年,我主動請纓來到扶貧工作站,我認為青年就要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為人民利益譜寫奮鬥的華章。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告訴群眾我的初心和使命丨興義市倉更鎮...
    2019年,在組織的安排和家人的支持下,我離開了熟悉的講臺,將正在上五年級的孩子轉到縣城上學後,便踏上了我的扶貧之路——到距離興義市區62公裡的倉更鎮老王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初來乍到,在走村入戶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問題和困難。由於基層工作經驗不足、對貧困戶情況不了解,加上群眾的不理解、不信任等等,導致工作開展得並不那麼順利。但是,從小就不服輸的我,並沒有因此而沮喪。我暗下決心,將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告訴大家,我扶貧的初心和使命。
  • 「我的扶貧故事」仙人街上的旅遊大使丨石阡縣龍井鄉關口坪村第一...
    我叫楊光復,是貴州師範大學的一名教師。在脫貧攻堅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響應黨中央號召,經過層層選拔,於2019年初赴石阡縣龍井鄉關口坪村擔任第一書記。我憑著知識分子的悲憫情懷和黨員幹部勇於擔當作為的精神品質,扎紮實實地推進了關口坪村精準扶貧的各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只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情懷丨錦屏縣林業局...
    人是感性的動物,我與彥洞村的扶貧故事莫過於一個「情」字。該村是彥洞鄉的薏仁米主產區,但由於地理條件限制,市場打不開,群眾的種植積極性不高,產業難成規模。村寨地勢偏遠,群眾守舊思想根深蒂固,地方陳舊習俗濃重,尤其是放炮陋習泛濫、酒席大操大辦、人居環境差、基礎設施缺乏。  產業是脫貧的基礎,要想突破發展瓶頸,就得因地制宜,精準發力。
  • 「我的扶貧故事」讓大山裡的孩子同樣精彩丨施秉縣馬溪鄉中心小學...
    1997年黔東南凱裡民族師範畢業後,懷揣著對農村教育的夢想和對家鄉教育的情懷,一頭扎進最貧困、最邊遠的山區農村學校——施秉縣馬溪鄉中心小學任教,一幹就是23年,青春雖逝,但初心未改、默默堅守、無怨無悔。讓身處大山的農村娃在求學的道路上一個也沒落下,培養了農村的學生學到了自信,學到了知識,學到了精彩的人生。
  • 初心不改,靜待花開丨聆聽張靜文老師的主題教育故事
    第三篇章:競            談完我的教育初心,接下來我想向大家展示我所在的團隊的初心。      加入二附中2017級團隊是我人生中最辛苦但是心不苦的一段可貴經歷,我們這個團隊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忘初心,牢記肩上的職責和使命,用一種合作競爭的意識砥礪奮進,攜手做最好的自己!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身邊的初心使命」武漢鼎:生命不息初心不改奮鬥不止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部署安排,全市廣大黨員幹部正按照「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在學思踐悟中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 「我的初心故事」一個關於愛、關懷和尊重的夢想故事
    編者按: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從2019年6月開始,在全黨自上而下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是黨保持永遠年輕的重要法寶;是黨始終銘記歷史的重要力量;是黨不斷開創未來的重要基礎。
  • 李斌們的「情懷」到底有沒有卵用?
    估計這是一篇招恨的文章,好在我的公眾號沒有留言功能,為微信點讚!文章可以說寫的有血有肉,行雲流水,不失文採。相信已經讓很多不了解李斌,不了解蔚來的人對這個企業、這個人有了新的認識。而那些蔚來車主們,自然又要「例行」面對微信爆炸的一天。
  • 「我不為了取悅別人,我就是我自己」|百家故事
    #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配方一改再改,出樣品,請消費者試用,修改、再試。第12版之後,他們終於得到了滿意的回答。基於消費者的需求修改和調試成了完美日記的基因,直到現在也是。接受採訪時,陳宇文提到,如今他們依託於與天貓的合作,「依託大數據,跟客戶做很多產品開發的共創。」每一款產品背後,都有消費者的影子。
  • 「扶貧故事」紅棗的故事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新聞特寫」「小故事」裡的大情懷
    「教育扶貧是我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這是一段我將銘記於心的青春記憶,也是一段我永遠珍藏的奮鬥歲月……」日前,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文化活動中心,工作剛滿兩年的鄉村教師譚海燕講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教育扶貧故事。
  • 把家國情懷融入奮鬥中去
    家鄉是我們生身立命的故土,是我們魂牽夢縈的樂園,是走不完的羊腸小道,是看不夠的綠樹群山,是離不開的鄉親父老。今年上映 的《我和我的家鄉》中五個平凡的小人物,五件家鄉的小故事,笑中帶淚、哭中帶笑的觀影中再次激發了廣大人民的「家國情懷」。 不改初心,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我的扶貧故事」家裡亮堂了!我給貧困戶搞「三改」|晴隆縣光照鎮...
    我叫鄧仁波,是貴州黔西南晴隆縣人民法院派往光照鎮新益村的駐村扶貧幹部。  2018年初,根據院黨組的工作安排,我告別了新婚的妻子,割捨下熱愛的審判事業,捲起行囊成為了縣法院派駐新益村的第三輪駐村扶貧幹部,從法官變成了村官。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爭當生態環保鐵軍」演講比賽(二)
    比賽選手結合生態環保工作實際,暢談了各自投身環保的初心和使命,抒發各自服務環保、改善生態環境的理想和情懷。今日起特別推出第二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爭當生態環保鐵軍」演講精彩語句摘錄,展示選手演講風採,深入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廳黨組成員、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楊曉蔚為此次演講比賽二等獎獲得者頒獎。
  • 「我的扶貧故事」三地扶貧人 一生扶貧情|遵義市匯川區沙灣鎮人民...
    在脫貧攻堅基礎設施戰場上,我帶領部門、村(居)打響了從危房改造、老舊房屋整治到「三改三化」,從通村通組公路到農村安全飲水等一場又一場硬仗。在大家的奮勇拼搏下,我們建設了通村路13條63.5km、通組路79條173.979km,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項目14個,覆蓋農戶1170戶、479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