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說到了我到了我的寶貝兒子明年就要上幼兒園了,我做了兩方面的準備: 一方面是認真挑幼兒園,另一方面是給我兒子和我自己作上幼兒園的準備。
我認為家庭為孩子上幼兒園準備的目標重點有二——減低分離焦慮(孩子父母都會焦慮),做好家庭到幼兒園的過渡。
我們都知道school transition(過渡期)很重要。然而,孩子上幼兒園是孩子從家庭向著「集體生活」的轉換,是用接下來的一(或幾年)學習如何向小學過渡(預演)。
一個好的過渡, 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而一個好的過渡也能有效地減低分離焦慮。
接下來,我想和你分享,我自己和我三位朋友送孩子去幼兒園前的準備。
「不奢望她孩子能夠在幼兒園裡出類拔萃,但至少不要掉隊。」
媽媽:妙妙 兒子:明明 (4歲)
為了能更全面地展現中國和澳洲家庭如何為孩子上幼兒園作準本,我採訪了一位在中國廣州生活的朋友。想看看生活在中國的媽媽是如何為孩子上幼兒園作準備的。
妙妙是我一位在中國廣州生活的朋友。
她告訴我,她就是要她的孩子學會寫自己的名字,學會數到100。同時,她每天晚上堅持不懈地給孩子讀英文繪本。她不奢望她孩子能夠在幼兒園裡出類拔萃,但至少不要掉隊。
她又說,她羨慕我,說中國和澳洲不一樣,很多孩子在幼兒園年紀就開始學英語,學數學,她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在孩子開始上幼兒園時,她就為孩子報了一個英語班,一個圍棋班,一個體能班。她知道這樣孩子會累,她自己也累,但她卻不得不去做。
(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我不太贊成報興趣班來為幼兒園作準備,但我明白每個父母都對孩子的未來有著期待,並且為之努力。我們只能做我們知道的並認為對的事情。
反思自己,如果我也置身其中,我身邊的家庭都是把課外時間(興趣班)安排得滿滿的,我又會有怎麼樣做呢?我會不會更為瘋狂?我會不會同樣地「雞娃」?
畢竟一個人的遺世獨立終究難以與社會的洪潮匹敵。
在教育介不斷地呼籲「還孩子一個童年」的時候,在反對幼兒園小學化的時候,在兒童焦慮症頻頻被報導的時候,社會導向還是不停地在逼家長報班、逼孩子長大。
而再放眼望去,報課外班興趣班的澳洲家庭也不在少數。但只要真的是符合孩子的身體發展規律並且出自孩子的興趣,興趣班也沒有壞處。畢竟興趣班可以為孩子創造建立友誼、開拓視野的機會。
熟悉幼兒園作息,培養自主進食
媽媽:安琪 女兒:果果 (3歲)
安琪是一位新移民媽媽,在澳洲生了二胎。家裡的老人也抽不出身來幫忙,而安琪也不想他們來辛苦。所以,安琪就把果果送進了幼兒園。
安琪最大的擔心是孩子在幼兒園的溝通問題。他們習慣在家裡說普通話,安琪很擔心孩子沒有辦法溝通她的需要。所以在上幼兒園之前,她會教她的寶寶果果基本的英語溝通,比如餓了、要小便、要大便、吃飯、洗手、睡覺等等。
她說,「也不知道孩子到了幼兒園會不會說,但在家裡教了,就當自己求個安心。現在就是怕其他孩子會欺負人,果果到時候被欺負也說不清。」
這個擔心我也深有體會,我家樂樂太冷靜而且不愛哭。幼兒園那麼多孩子,同樣作為媽媽的我會擔心「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我們的孩子不愛哭不愛鬧,就變為被遺忘的那一個。
正因為有一樣的擔憂,有一樣地顧慮,所以,我們抱團取暖。因為有當過老師的經驗,我建議她在Orientation的時候嘗試多和老師溝通,和老師建立友好互信關係,多和老師交流果果的喜好。最重要一點,要對老師有信心,相信老師能照顧好孩子。
安琪還拿了班裡的Routine (作息表)然後,在去幼兒園前一個月慢慢和果果調整的作息。這個可以增加果果在幼兒園裡面的掌控感,從而減低對陌生環境的焦慮。同時和果果玩扮演上學的遊戲,熟悉一下在英語裡面關鍵詞怎麼說。
(圖片來自:網絡)
同時安琪開始鼓勵果果自己吃飯。果果不愛自己吃飯,所以在生二胎以前,安琪都有在幫忙果果吃飯。但是,上幼兒園的話,果果就需要自己吃飯了。
她在我的建議下,讓果果先「玩」食物,讓果果用不同的感官去體驗食物。
耐下性子讓果果自己慢慢地吃,不要介意食物掉到地上。她還在小寶睡覺的時候帶著果果一起準備食物。
模擬幼兒園的一天
媽媽:仁仁媽 兒子:仁仁 (2歲)
仁仁媽也是一位新移民媽媽,她和她的媽媽在墨爾本生活,她的先生在中國賺錢搏殺。仁仁媽是我見過最用心的媽媽,她對孩子特別有耐心,而且她的陪伴是全身心的,她會用很豐富的語言和寶寶解釋周遭發生的一切。
同時我覺得仁仁媽也很有魄力,她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英語,便果斷地送孩子去了一家Rating 不錯的幼兒園(就是我上一篇文章說的那家不喜歡的幼兒園A)。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不太滿意這家幼兒園就把迅速把孩子轉到另外一家的幼兒園裡。
她和我說她的準備就是每天都和她的仁仁聊天,跟他說說幼兒園裡面的事情。而最令我覺得驚豔的是,仁仁媽還為仁仁用Duplo搭建了一個幼兒園,從洗手間,玩玩具的桌子,到室外的滑梯,再到幼兒園裡的老師和孩子都細緻地重造出來。她會鼓勵孩子用想像力去模擬他在幼兒園裡度過的一天。這樣也可以和孩子討論出現了問題的時候如果和去解決以及對建立幼兒園的熟悉感。
同時,她還在幼兒園的旁邊去建造了一個辦公室,並告訴仁仁當你在幼兒園努力的時候,媽媽爸爸也在奮鬥。爸爸媽媽下班的時候就會到Duplo 幼兒園來接你。這給孩子有效地建立對世界的認識,並同時給予他一定的掌控感。
(圖片來自:仁仁媽)
(*文末附《在澳父母必備:孩子入幼兒園清單》領取方式)
為自己的想法發聲,敢於說No
媽媽:星星(我自己) 兒子:樂樂 (快3歲)
可能有在幼兒園工作過的經驗,我覺得一家合格的幼兒園的老師應該會觀察到每個小朋友的需要,所以我不太擔心吃飯,換衣服的問題。因此,我自己並沒有特別去為孩子上幼兒園作任何突擊準備,但我們的準備是在這三年慢慢的積累。
其實,我也有在暗暗地「雞娃」,只是我「雞」的方向可能和別人有點不一樣。我比較看重的是培養孩子的安全型的依戀關係、受挫後的恢復能力和有效的溝通能力。這些聽起來不像「自己吃飯」、英語班,圍棋班那樣明確的可以丈量的目標,但這些看似虛無飄渺的育兒目標卻能夠使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到的人,能「治癒」孩子的一生。
在前文我寫到我會擔心樂樂在幼兒園受傷或傷心時不會哭鬧,都是乖乖的,安安靜靜的。所以,我和安琪討論過後,知道我們必須讓老師知道我們的擔憂也同樣讓她們留意一下這些安靜的孩子。
我在這兩個月開始,有開始教樂樂去為自己的想法發聲。遇到不喜歡的事情要說No,如果和其他人起衝突了或者遇到難題應該怎麼處理——爸爸一般設置情景,我在旁邊去問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圖片來自:網絡)
除此之外,我還不斷強化自己的信念,你看其他去幼兒園的孩子還不是都好好的。我感覺當需要送樂樂去幼兒園那一天,我的分離焦慮絕對不會被孩子少。唯一能做的是,不讓我的情緒影響到他。然後告訴他幼兒園裡面有好多小朋友很好玩。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憂是因為愛,而放手也是因為愛。相信愛到深處的爸爸媽媽都懂。
送不送孩子去幼兒園?應該多大才送?該送sessional kindergarten還是long day care?其實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考慮,並不能一概而論。同樣地,每個家庭也會根據自己孩子的需要去為孩子打好基礎。
有一點值得提出的是,現在在墨爾本的metro 4 歲的kindergarten 是有政府支助的(支助直接給幼兒園)。雖然不是必須去上,但這個對孩子上小學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說2021年的4歲kinder 是免費,有興趣了解的爸爸媽媽可以搓這個連接:
https://www.education.vic.gov.au/childhood/providers/funding/Pages/freekinder2021.aspx
最後,我來匯報一下和媽媽們聊天以後,他們發現孩子去了幼兒園以後的轉變。
而三位媽媽都是一致表示,去幼兒園利大於弊。媽媽們的觀點分別是:
· 作息調整得比較有規律。晚睡晚起的小朋友,現在都早早睡覺,媽媽時間變多了。
· 慢慢學會自己吃飯,還會小聲鼓勵自己「Well done!That was a big mouthful.」 (應該是老師平時說的)
· 小朋友學會一些英語
· 參加了很多老師設計的活動,在中秋節時還和老師做了月餅
· 學到一些禮貌用語
· 性格比之前變得開朗
· 因為有了分離的時間,媽媽脾氣變好。對著孩子,變得比較有耐心
· 容易生病!一開始每周都感冒一次,後來平頻率慢慢下降了,免疫力也慢慢上來了。
· 想爸爸媽媽。特別是一開始在過渡時間(具體看孩子的性格和老師們的專業水平,短則幾周,長則幾個月),當爸爸媽媽離開時,哭得肝腸寸斷的。但這些情況都會有改善的。
· 有時候會受一點小傷,孩子磕磕碰碰也還是會有的。
希望這篇分享文章能夠為家長們提供一些參考以及焰起一些思考的小火花,為我們社會的未來做好每一次的過渡。
《在澳父母必備:孩子入幼兒園清單》領取方式:
只需在「澳洲辣媽聯盟」公眾號後臺
回復
入園清單
即可獲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