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我國核心技術創新力

2020-12-11 求是網

  今年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這篇署名文章可以看作一線普通科技人員對總書記關切的積極回應,期待引起科研管理者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關注和討論,匯眾智、聚共識,從而祛除痼疾、改善環境,使科研人員各展其才,人盡所能,推動我國核心技術創新力更上層樓。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終於成為世界工業大國,但並非工業強國。實踐一再證明,大國與強國的差別,就在於你掌握了多少重要產品的核心技術。

  關鍵核心技術還有較大差距

  最近發生在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再次表明,我國「關鍵的核心技術」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而國家有關方面也正在努力提高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這是對的。我們的確需要檢討一些問題。比如,個別單位長期完不成一項科研生產任務,分析時,動不動就說是「設計問題」。但你「百分百」仿製別人,有什麼設計問題?設計的問題在哪裡?

  有人分析說這是「工藝問題」,這有些靠譜,但究竟是什麼工藝環節出的問題卻沒有指出來;怎麼去解決,也沒有提出可操作的具體方案。

  個別單位的工作模式是「沙裡淘金」,成品率極低,並不追求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

  還有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片面追求發表文章。這是一種歪風。一個國家的實力不是靠幾篇文章來標誌的,而是靠品種齊全的高質量工業產品,包括科研生產來標誌的。

  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都知道:核心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到產品質量的高低。

  那麼,什麼是「核心技術」?應該說,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定義。對某些現代產品來說,或許可以這樣定義「核心技術」:

  1.認識上的真知灼見、準確的理論設計,即準確的計算機設計軟體(由於實際問題的複雜性,許多理論往往是在作了一些假設之後才能給出描述問題的公式或解釋,這樣的理論公式或解釋是不能給出精準的理論設計的,所以這裡特別提出「準確的理論設計」)。

  2.能夠提供所需的合格的原材料、合格的元器件(要明白合格的標準是什麼)。

  3.有確保產品質量的技術平臺與合理的工藝及流程。

  4.有足夠的實時(在工藝流程過程中)監測質量的儀器和設備(含實用的分析軟體)。

  5.有能夠在現場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正確解決方案的合格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和熟練技術工人。

  五個條件中最關鍵的是最後一個,即有關人員的素質和水平。

  如何判定一個部門是否掌握了有關的核心技術?或許可以提出這樣的標準:這個部門是否能夠自主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高性能一致性的產品;產品的生產是否有高的成品率(比如70%到80%以上);是否能夠順利通過環境考驗和壽命考核。

  從國產汽車產業看「技術引進」

  汽車是西方發明的,直到一百年前中國人才見到汽車,上海等地有了汽車修理店,有了汽車維修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後來,中國一些著名大學建立了汽車工程系,有了教授、院士,他們著書立說、培養學生。1953年,蘇聯幫助我國建立了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開始了我國製造汽車的歷史。

  可是直到改革開放,我國依然沒有掌握汽車生產的核心技術,於是花大筆資金從日本、義大利、法國、德國等國家引進一條又一條生產線。一步步走來,我們終於成為汽車生產大國。但如今,非洲大沙漠嚴酷環境中舉行的汽車拉力賽裡,人們讚賞的主要還是西方國家的產品。只能說,汽車生產方面引進技術的模式獲得了一定的成功。

  技術引進的確幫助我們迅速發展了一些工業技術,我們嘗到了甜頭。理所當然地,我們想要進一步引進一些更高級的技術。可是那些重要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技術(比如先進的晶片技術),西方國家根本不讓我們接觸。

  怎麼辦?我們應該去思考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1999~2000年,我在美國的一年裡幾乎天天與那裡的教授、工程師、技術工人打交道。他們常常說「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他們思考的問題常常是「創新」。

  史蒂夫·賈伯斯在斯坦福演講時說過一個名詞叫「另類思維」(think differently),其要旨也是鼓勵年輕學子追求「創新」。

  我們學習發達國家的技術,更要學習他們的創新精神。

  令人痛心的是,我們以前在一些科研領域尤其是軍工領域已經形成的一點點具有創新精神的工作模式也隨之淡漠了。

  與日本人比較,我們應該感到慚愧。近代,日本也從西方引進技術,他們在引進西方技術的同時也學習了西方的「創新精神」,而後者卻被我們忽略了。

  上世紀80年代末,國際上晶片研製方興未艾。我應皇家學會的邀請赴英國從事MMIC(單片微波集成電路)方面的合作研究,兩次應邀到英國電信設在依布希維奇的巨大而現代化的實驗中心(BTRL)參觀。在那裡的一個實驗室,我坐在屏幕巨大的阿波羅計算機邊上,觀看一位劍橋畢業的博士工程師設計一個微波晶片。設計中的這款晶片的複雜程度令我吃驚!我問他:「晶片這麼複雜,要許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在工藝過程中你們是怎麼監控質量的?」他回答:「晶片上的元器件尺寸非常纖細,採用不損傷這些元器件的超短電磁脈衝方法是可行的。」

  回國後,我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得到資助,開展了超短電磁脈衝的研究;並與航天部二院相關研究所合作,在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申請了一個課題開展了我們的實驗研究工作(在材料方面獲得了中科院半導體所和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的幫助)。我們發表了一篇文章,希望有關部門重視國產晶片的在線質量監測問題(俄羅斯很快在他們的《電工文摘》上介紹了這篇文章)。

  天津大學的兩位教授看見這篇文章,來北京找我,希望能夠與我們一道為我國晶片的在線檢測做一點工作,但終因經費嚴重缺乏——事實上並不需要多少錢,這項科研工作就此終止了。

  後來我才知道,當時一些人正在考慮「把西方國家最先進的晶片生產線引進中國」的「大事」,而沒有把重點放在發展我們自己的研究上。

  攻克難關與引進技術

  應有不同管理模式

  全靠「引進技術」的單位,那些技術難題早被外國專家解決了,相當長的時間裡管理者的職責是把單位組織得井井有條,大家努力生產;了解國內外的行情(包括新技術的發展動態);打通材料購買渠道,購買質優價廉的材料;廣開銷售渠道,增加盈利……

  相反,需要攻克「核心技術」的單位,管理者的職責首先是弄明白,他們的課題需要去攻克什麼樣的技術難關,怎麼組織人員去攻克這些技術難關。這樣的單位應該有什麼樣的管理模式?

  其實,這個問題早就清楚了。

  當年美國為研製出世界上首枚原子彈,實施了曼哈頓計劃。項目行政領導是格羅夫斯少將——負責日常繁雜的管理、協調和指揮。項目的科技領導是奧本海默——負責全部科學、技術工作,他長年在第一線與同事們一道分析和解決那一個又一個預期到的和沒有預期到的實際問題和理論認識問題,直到圓滿完成曼哈頓計劃。他那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和解決問題的水平,令同事們欽佩。他們自主解決了研製原子彈的全部核心技術,並最終取得了成功。奧本海默由此被譽為「原子彈之父」。

  格羅夫斯將軍在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的職責使他成為一位極願意圓滿完成項目任務,而又不會與科技人員爭功的仲裁者。他的存在使「文人相輕」毛病的影響降到最低,使奧本海默和參與曼哈頓計劃的絕大多數科研工作者都能夠發揮積極性。

  奧本海默和格羅夫斯的貢獻都是巨大的。

  上世紀我國開始發展自己的航天事業。項目行政領導是張愛萍上將,項目的科技領導是錢學森——他們兩人分別扮演著同格羅夫斯將軍和奧本海默在曼哈頓計劃中一樣的角色。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國自主解決了有關的全部核心技術問題,中國成為世界上的航天大國。

  張愛萍和錢學森的貢獻都是巨大的。

  別的一些成功單位也是這樣的管理模式。

  一些人埋怨「沒有人才」,其實管理者只要立於公心,是會發現人才的。關於誰是大專家,誰的水平高、誰的水平低只是相對的。奧本海默在參加曼哈頓計劃之前並沒有研製過原子彈,錢學森在以前也沒有承擔過規模那樣大的實際項目。要明白,「人才是在實際工作中經過鍛鍊脫穎而出的」。

  細節決定成敗

  1958年回國到中科院電子所工作的黃國祥先生有句話,對我很有啟發。

  黃先生很有實際工作經驗。他曾經在美國一家公司負責研製行波管,獲得過美國政府的獎勵。

  上世紀60年代初,他是我們的室主任。他見我在閱讀剛來的英文刊物上一篇美國專家發表的文章,並用透明紙仔細把一幅圖描下來(當時沒有複印機)。

  他對我說,你按照這幅圖去做,根本就做不出來,因為一切細節(包括工藝程序)你都不知道……

  後來,我看見一些仿製項目(不少是其他行業的),「百分之百」照樣品仿製,非常辛苦,大多是做不出來;個別做出來,也是成品率很低,指標也不太好。這印證了黃國祥先生的那段話是很有道理的。

  舉一個最簡單的事例來說明:

  大家都不太注意片狀零件各處的厚度公差。某單位在光刻鉬質(複雜圖形)零件的過程中發現,光刻時,有的地方的細絲都被刻蝕掉了,而別的一些地方鉬片還沒有透。分析原因才發現,訂購來的尺寸只有兩張郵票大小的鉬片的厚度竟然很不均勻,標稱0.03毫米,有的地方是0.027毫米,也有的地方是0.032毫米。明白了失敗的原因,解決了問題,光刻也就成功了。

  下面這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

  一位長年堅持在一線的科研人員發現,國外樣品中的某種結構性能不好,於是構思了一種新結構。經過零件加工、工藝流程改良,終於製作出來了。實際使用表明,新結構性能的確優良,於是他成功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一位同事看了一眼這種新結構,認為太簡單。於是這位同事自己也設計、加工、製作出類似的結構。一檢驗,發現性能並不好。解釋原因,這位同事竟然認為「那個新發明根本不成熟!」

  這就奇怪了,別人已經成功的結構,你去仿製竟然做不出來!那位專利擁有者一看那位同事的結構,哈哈大笑,因為在一個極簡單的問題上,那位同事居然沒有弄明白。

  眼高手低的人並不少見,什麼都簡單、什麼都容易,都可以誇誇其談。可是他們自己一上手,什麼都是問題。同一個課題,他們長期努力都做不出來,說遇到了「難啃的硬骨頭」。交給別人做,短時間就完成了任務,又說「課題太簡單」——這樣的邏輯是很奇怪的,卻在很多地方通行。

  ■結語

  可見,為了提高我國攻克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我們不應過分依賴技術引進,而是應該在引進技術的同時提倡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精神,鼓勵那些自主創新的科研團隊與生產企業;科研單位應改進體制,在重大項目上實行行政領導與科研領導分開的管理模式;著力培養實幹的科技人才。只有真正懂技術的、實幹的科技人才大量湧現,並切實發揮出他們的能力與才華,我國攻克核心科技的創新能力才有希望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作者: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我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制約的幾個根本性問題
    我們要抓緊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補齊各種制約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短板,加快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洞悉國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提高把握技術趕超機遇的能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必須關注世界科技變革趨勢和動態,根據出現的科技趕超機遇窗口性質以及機遇變化情況動態配置創新資源,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
  • 從論文引用數看我國科技創新力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綜合國力有了極大提高,科技事業也有了長足進展。作為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的產出標誌之一,我國科技論文的發表數量20餘年來也一直快速上升。2006年我國在國際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已達17.2萬多篇,僅次於美國,為世界第二。 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判斷一篇論文的內在價值及其創新力,該論文發表後被他人引用的次數是重要指標。全球學術研究和科技創新領域信息解決方案供應商Thomson Reuters(湯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團就用這些量化數據來預測諾貝爾科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和經濟學)得主。
  • 國有企業提升創新力的五個維度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強調「增強國有經濟創新力」,既是國有企業更好發揮優勢、履行責任的應有之義,也是適應產業變革新趨勢的重要舉措。一方面,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理應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當好排頭兵,率先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創新能力建設,通過系統提升創新能力,更好地適應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 改善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結構 提升廣東樂器製造的創新力——廣東省樂器協會成功舉辦2019年度樂器製造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班
    為使廣東樂器製造業專業技術人員不斷學習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信息,改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術人員自主創新能力,在廣東樂器製造業中建設起高素質創新型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生產出高品質的樂器產品,夯實人才基礎。
  • 大學去行政化,建立我國科技創新體制的第一步
    9月11日最高領導人對我國科技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科學並實事求是地指出了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如種子、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能源原材料的進口依賴性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生物醫藥、醫療設備滯後性問題等。
  • 掌握核心技術,讓小企業煥發大能量,北京華宇創新的成功經驗
    從人工加工到智能製造   噴絲頭品質進一步提升   噴絲頭的衝孔和檢測是噴絲頭製造的關鍵技術。據介紹,在我國噴絲頭傳統的衝孔一直是人工衝孔。為此,公司引進了自動數控檢測儀,所有衝針由一臺檢測儀來檢測,其一致性和準確性顯著提高,同樣孔的一致性也相應提高,使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   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北京華宇創新還實現自己生產鉭片和合金片。
  • 如何打造具有創新力的高校信息化隊伍?
    信息化部門不但要擅長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組建一支具備持久創新能力,能支持信息化業務快速迭代升級的隊伍。高校信息化是促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有效途徑,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建設,信息化已深深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管理服務等核心事務。
  • 原始創新打地基 核心技術北京造
    原標題:原始創新打地基 核心技術北京造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與市科委昨天聯合召開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重大創新成果」發布會上了解到,近年北京市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和國家重大需求,緊緊圍繞基礎科學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全面發力,不斷增強源頭創新能力和技術引領能力,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
  • 中國電科:樹立企業技術創新核心價值觀
    亟需我國在國土安全、網絡空間安全、反恐維穩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大幅提升軟硬實力,構建適應信息化戰爭的武器裝備體系。搶佔新一輪技術革命制高點,迫切需要提升電子信息技術創新能力。  二、正確樹立企業技術創新核心價值觀  明確機遇挑戰,認清使命責任,把握創新規律,中國電科形成了技術創新的基本觀點。
  • 邊戰疫邊創新 中央企業攻下這些關鍵核心技術!
    通過對MEMS結構釋放背腔刻蝕、雷射劃片等工藝路徑開展專項技術攻關,對核心工藝設備進行優化升級改造 ,經過多次試驗,工藝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最終實現了熱電堆紅外溫度傳感器晶片產能大幅提高。  2  核心技術,攻克!
  • 自主創新 加快GRAPES核心技術發展
    嘉賓:數值預報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沈學順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宛霞 通訊員 管成功  近五年是我國國家級數值預報業務新舊技術體系交叉並逐步向新體系過渡的時期。
  • 高校如何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創新素質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是當代華夏子孫的偉大夢想,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核心目標。而大學生是我國發展的希望,也是國家的根本,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新時代大學生的創新實施發展就業戰略,戰略指出:科技創新是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提升源泉,必須擺在國家發展的核心位置。
  • 施工圖敲定 國企多維度提高核心競爭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為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勾勒出了更明晰的施工圖:國企要聚焦主責主業,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提高核心競爭力。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和企業人士表示,下一步,國企將從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聚焦主責主業推進重組整合、三項制度改革行動落地等多維度發力,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
  • 人民日報評論員:增強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吉林考察時強調,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增強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此前在寧夏考察時,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不懈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 中科院攻關數控系統:數次核心技術突破,提高中國製造話語權
    高檔數控系統作為高檔數控工具機的「大腦」,是決定其性能、功能、可靠性和成本的核心關鍵部件。國外對我國國防工業急需的高檔數控系統,至今仍封鎖限制。為擺脫這種狀況,「十一五」期間,國家啟動「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以下簡稱「04專項」)。
  • 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 勇闖創新「無人區」
    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些關鍵技術出現了「卡脖子」問題,需要科技工作者以更寬廣的視野、更加自覺的使命擔當,勇攀科技高峰,勇闖創新「無人區」。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活水。我國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根子在於基礎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 變革力·競合力·影響力——凝聚行業高質量發展合力
    未來的競爭,不僅是實力的競爭,也是思維的競爭,更是創新力與變革力的競爭。在當前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蓬勃發展的新形勢下,中國建築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和生機。如今,變革力已經成為佼佼者的核心特質,身處這個不進即退的洶湧時代,「變革」不斷推動著中國建築業破浪前行。全球的互聯互通,促使人們思考競合的必要性。
  • 十三五規化:生物醫藥的「網際網路+」的核心就是「+思維+技術+創新+...
    「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新藥專項「十三五」實施計劃也應當加快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取消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研製重大新藥,突破核心觀念技術,產出標誌性的產品,加速我國由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轉變的進程。由此工信部在《醫藥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也提出,要推動生物醫藥實現重點突破。
  • 特斯拉成功的關鍵因素:產品力的核心驅動作用
    一、外部驅動因素2009年以來,我國政府陸續出臺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推進並扶持產業高速發展,而車企「騙補」事件的發生導致國家政策從最初的普惠性政策逐漸轉變為針對新能源技術創新和市場環境下扶優扶強型政策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提升及補貼退坡影響,新能源汽車市場逐漸從政策驅動型市場向產品力驅動型市場轉變,眾多具備競爭力的主流車型在豐富細分市場產品陣容的同時優化產品結構,從而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
  • 如何讀懂2.12%背後的含義——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創新高
    國家統計局13日發布最新數據,根據科技綜合統計年快報初步測算結果,2017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7500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增速較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12%,較上年提高0.01個百分點。2. 12%,除了說明我國研發投入強度創下新高,還意味著什麼?如何讀懂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