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吳謹言主演的《皓瀾傳》又火了。
最吸引我的是,皓瀾對嬴政的教育理念:「孩子不願意的堅決說不,尊重孩子的決定」。
尤其是皓瀾在處理孩子東西被搶的時候,給我們提供了教科書式的方法。
我的就是我的:東西被搶時要據理力爭
生活中孩子的東西被搶,時有發生。看似一件小事,考驗的是家長的處事水準和人生態度,影響著孩子的人生格局。
《皓瀾傳》中有一段是,在花園閒逛的太后看到嬴政和成蛟兩人為一個弓箭起爭執,拿出長輩的姿勢,執意讓嬴政把弓箭讓給成蛟。
最初的理由就是成蛟又小又弱,嬴政應該讓著成蛟。
沒想到,嬴政根本就不買她的帳,說這是自己的父親給的心愛之物,自己要好好珍惜。
嬴政的不合作惹惱了太后,說嬴政是一個不知「孝悌友愛」的孩子,下令手下人從嬴政手中強奪弓箭給成蛟。
讓人驚呆的是,嬴政寧可玉碎不可瓦全,「啪」地摔碎了弓箭,吼道:這是我的!誰也不能搶!
太后怒不可遏,贏政眼看就要受到責罵了。然而,皓瀾一出面,局勢頓時出現了逆轉。她沒有因為太后生氣訓斥贏政,而是先護住了孩子。
大家的情緒稍微緩和一下後,皓瀾拿太后喜歡的碧玉簪問太后:您是否願意把自己的心愛之物讓給他人?太后不知是計。惱怒地說:當然不願意。這正好給皓瀾抓住了把柄,她輕描淡寫地說:「大人都不願意將自己的心愛之物送給他人,何況一個孩子呢?」
太后無言以對,自知剛才的處理不當。
回過頭來,她又柔聲安撫成蛟:想要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商量,徵得別人的同意才行,不能硬搶。
整個過程皓瀾處理得有理、有據、有節。
東西被無故搶奪時,要搶回來,皓瀾的教育對贏政的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此硬核的母親才能培養出傲視群雄的人物。也難怪有網友讚嘆,這樣的母親教出了最靚的仔!
遊戲有規則:弄壞了可以賠,但不能要我的
孩子雖然小,但並不意味著他們什麼都不懂。遊戲有規則,入戲需遵守。
當孩子被人無理要求「做出讓步」時,父母的表現非常關鍵。
我朋友的孩子。5歲時和小朋友玩賽車,把一個叫南南的小朋友的賽車給撞壞了。南南和他姥姥拿著被撞壞的賽車來朋友家索賠。
看到南南的姥姥面有怒容,朋友好聲安慰表示會給一個好答覆。
在了解事情後,朋友為了雙方面子好看不把事情鬧僵,拿出和賽車等價的錢讓南南再買一個新的。
哪知南南不答應,還扯起嗓子開哭,非要兒子那輛不行,說是動力足,跑得快。
令人不解的是,南南的姥姥也在旁邊碎碎叨叨著:南南就看好了你家孩子手裡的那個,把它給了就完事了。
看著這一老一小,朋友無奈地讓兒子把車趕緊給南南,息事寧人。
兒子卻不幹了,堅決不給。還說,自己的賽車讓小朋友撞壞了好幾輛,也沒找個人賠。賽車質量有好有壞,玩壞了都要對方賠,誰再和你玩兒。
其實,兒子說得不錯,也確實是這麼個理兒。
兒子還教育大人說:「玩遊戲有規則,自己的質量不好就來要別人的,就是耍賴。」
大人以為孩子小不懂道理,其實是大人自己裝作不懂而已。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寫到:父母不應強制孩子把東西「禮讓」給別人。如果每次你都要他不情願地禮讓,孩子會覺得,不僅是小朋友,就連大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都想搶走他的東西,會加強他對東西的佔有欲。
時至今日,朋友說:「孩子當年那句話讓他思考了很久。他很慶幸當年自己沒有強行逼兒子讓出心愛之物,讓孩子有自己的主見和定力。」
世間任何事包括孩子玩的遊戲,上天都提前定好了規則。
孩子守規則,大人更應該從修好自身做起。
不給孩子貼標籤:一件小事,不能說明道理問題
人常說,每個成功的孩子背後站著一個優秀的家長,每個熊孩子的身上都有熊家長的影子。熊孩子不可怕,可氣的是熊家長。
知乎上有個媽媽一針見血地擊潰了熊孩子和熊家長。
有個小女孩蹲在沙灘上用一個小鏟子鏟沙堆房子,玩得正起勁。
過來一個男孩喜歡上了小女孩手中的鏟子。男孩媽媽直接走過來要小女孩的鏟子給自己兒子玩一會兒,女孩看著一對陌生人,把拿鏟子的小手放在背後。
媽媽對男孩說:這個小姐姐真小氣,咱不和她玩兒,去問問那邊的小哥哥。
坐在旁邊的女孩媽媽不愛聽了,站起來向男孩媽媽借200元錢。在男孩媽媽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女孩媽媽拉起女孩的手說:咱們走,離開這小氣的阿姨。
反應過來之後,男孩的媽媽紅了臉。
就像《皓瀾傳》中,嬴政沒有按照太后要求把自己的弓箭給成蛟,被冠上不「孝悌友愛」的標籤,被太后收拾。
皓瀾告訴太后說,我的孩子,自己教育。
女孩媽媽及時的懟,保護了女孩的心理不受傷害。小孩子不借給別人東西是孩子的本能反應,不是道德問題。
大人不要小題大做。
孩子的行為不能以善惡來定義。大人不能以自己的是非觀念、評價標準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因為你的是非標準不一定正確。
你要等一會兒,我先來
曾經在網上看了一篇文章,說的是一位生活在德國的中國媽媽領孩子坐鞦韆的事。
媽媽帶孩子在廣場玩,孩子想做鞦韆,沒有空餘的,孩子就安靜地在旁邊等。
直到15分鐘後才有孩子倒下來的空位。女兒剛坐下來一回兒,來了兩個十多歲的少女。
其中一個問,是否可以讓給自己坐一會兒。媽媽看著自己的孩子剛坐上有兩三分鐘,本不想讓。
出於少女友好的態度,媽媽不顧孩子的意願,讓自己的孩子下來倒給對方坐。
孩子十分不願意,撇著嘴想哭,還是被媽媽拉去玩其他項目了。
接下來的幾天,孩子一直都悶悶不樂的。原來,孩子覺得媽媽不講理,一點也不愛自己。本來自己等了好久才等到的,卻被別人搶了去。
心理學專家李群峰在《兒童行為心理學》中(喜歡搶別人的東西——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說:「孩子的東西被強行奪走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思維定式,致使其變得越來越懦弱,漸漸地就會形成優柔寡斷、不敢反抗、不會拒絕的性格。」
事後媽媽說,自己以後不會在那樣對待女兒了,孩子也是經過先來後到才等到的。不能因為別人在等就強行讓孩子讓給別人。
而另一邊,一位德國爸爸的做法值得借鑑。德國爸爸是這樣說的,「你要等一會兒,我們先來」。
德國爸爸「不大方」的做法,讓孩子感受到了有秩序下的利好,孩子玩的也有時間分寸,不拖佔。
先來後到,排隊有序。在公共場所,禮讓是一種美德,但也要讓孩子享受到有秩序帶來的利好。當利好長期被冠以美德的禮讓,孩子會抱以委屈不是快樂。
一位北大老教授講道:聰明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教他「謀生」,更重要的是改變他的缺陷,補充圓滿他的遺憾。
我們是聽著孔融讓梨的故事長大。接受的教育是,成全別人是一種美德。
我們的「禮讓」通常是父母教育應該這樣做而不是出自內心的自願。
我們在成全別人的時候也需要他人來成全自己。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要孩子分享的同時,首先要對自己好,只有自己好了才能再去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