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0月30日消息:上海自貿區文化服務領域的開放像塊「磁鐵」,吸引來海外「巨石」。美國百老匯知名演藝經紀機構倪德倫環球娛樂公司日前在自貿區註冊成為中國首家外商獨資演出經紀機構。
借力上海自貿區的制度創新,倪德倫已計劃在滬運營管理四至五家2000座左右的劇院,與更多國內演藝製作企業攜手合作,期待共同將申城打造成為未來的「東方百老匯」,而市民也將有更多機會「零時差」欣賞到來自美國百老匯的精彩戲劇。
文化服務開放吸引「嘗鮮者」
「允許外商獨資成立演出經紀機構,為上海市提供服務」——這是自貿區先行先試,開放文化市場的一大具體舉措。準入「門檻」一降低,不少全球知名企業紛紛拋出「橄欖枝」。就在上月底,倪德倫成功拿到首張外商獨資營業執照,入駐外高橋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
無論是知名度、運營實力,還是國際渠道資源,倪德倫都是百老匯當之無愧的「大佬」。作為世界上最大現場演出娛樂公司之一,倪德倫家族的劇院經營歷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經過三代人的努力經營,其專業經驗涵蓋劇院管理和經營領域,幾乎涵蓋票務、管理、經營、推廣、營銷和廣告等現場娛樂業的全產業鏈。
在美國紐約,百老匯大道與第七大道交匯形成的時報廣場,周邊41街至52街最多一公裡距離的12個街區集中了38座劇院,這就是人們一般意義上認識的百老匯。今天的百老匯其實已不是一條大街或幾家劇院,而是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音樂劇演藝和商業體系,包含內容的創新、劇院的管理和資本的融合,這也是百老匯大街上製作方與資本不斷磨合和滲透的結果。
在2007年,倪德倫選擇在華成立合資公司,「試水」中國市場。倪德倫副總裁馬敏輝說,「當時,我們以為只要把原汁原味的百老匯劇目搬過來,就能在國內多個城市形成足夠的市場。但事實證明,這些壓縮後的『巡演版』反響都不如預期。」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讓倪德倫對海外投資更加謹慎,馬敏輝表示,「但我們也強烈感受到中國市場不斷在變化,會有越來越多不可錯過的機會,所以現在我們選擇從上海自貿區內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再次出發。」
藉助自貿區建立「雙向平臺」
馬敏輝告訴記者,百老匯不僅是個地名,還是一個產業。相關研究顯示,百老匯的戲劇產業可以形成「1比7」的帶動效應,即1張門票直接拉動餐飲、娛樂以及購物等7倍的各種消費。
百老匯的盈利法則只有一個,就是儘可能多地持續上演。只有當演出場次達到一定數量時,製作人才有錢可賺,當演出場次超過500場時,每多演一場都將給投資人和製作人帶來豐厚利潤。「在百老匯,一部劇只有演滿6個月才能收回成本,如果上座率連續兩周低於80%,立即會被下檔。」
「目前,倪德倫在百老匯擁有9家劇院,保持著近100%的上座率,同時還經營和管理著倫敦、舊金山、芝加哥等城市的數十家劇院。《劇院魅影》《獅子王》《魔法女巫》等眾多耳熟能詳的百老匯劇目都在倪德倫遍布全球的劇院裡上演,每年吸引觀眾將近600萬人次。」馬敏輝告訴記者,此次藉助上海自貿區平臺,公司將加速開拓在中國的文化演藝服務領域業務,同時帶動發掘更多國內優秀演藝節目進入全球市場。
「我們將在自貿區打造走出去和走進來的雙向平臺,不但要引入國際上最知名的戲劇,還會藉助自己在海外成熟的推廣、運營經驗,把中國優秀的節目送出去。藉助自貿區保稅倉儲的便利,我們可以在此建立大型的製作中心,製作改編一些充分運用中國元素,又更適合國際觀眾欣賞的劇目。」他說。
在上海造東八時區「百老匯」
在美洲與歐洲時區,紐約和倫敦憑藉金融業、文化業成為全球公認的中心城市,而在亞洲區域「領頭」的中心城市正呼之欲出。「在東八時區打造一個亞太地區的『百老匯』,上海這座城市無疑最具潛力。」面對中國市場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倪德倫對於在上海的發展充滿信心。
據介紹,倪德倫預計首期將在華投入數十億美元,先運營管理四五家2000至2500座的劇院。「我們正在與國內許多製作公司、劇院接洽,藉助自貿區的制度創新,在文化產業中大展拳腳。」馬敏輝表示,未來全球最優秀的戲劇有望在紐約、倫敦、上海三個重要時區實現「零時差」同步上演。
當然,戲劇文化市場要火起來,與城市整體的文化氛圍、文化政策息息相關,離不開場地的建設、演藝人員的集聚、觀眾習慣的培養。目前,倪德倫的教育培訓平臺也在抓緊籌備,將與國內外知名大學一起合作培養文化管理人才,同時大力投入培育更多演藝人才,「音樂劇演員除了能唱、能跳,還要會演,目前國內缺的正是這樣的全能型演員。」馬敏輝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