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說「我不會」,除了焦慮我們還能做點啥

2020-12-18 騰訊網

作者:Annie,3歲女寶媽媽。青島悠貝親子圖書館館長、親子閱讀推廣人、閱讀規劃師、閱美講師、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手繪達人、公眾號育心育己作者。

孩子為啥總說「我不會」?

有個奇怪的現象,明明買了玩具是給孩子玩的,想著解放自己,結果孩子一直讓你玩,你讓她玩吧,她就說「我不會」,這是個啥原理呢?

先講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吧。

玩動力沙

我記得糖豆2歲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動力沙就很開心,先用小手摁了兩下,然後抓起一把捏了捏,然後又放下,又重新拿起一小塊,放在手心裡拍了拍,我沒有打擾她,她在很專注的觀察,我感覺她可能在想這是什麼呢,有點像沙子,又有點像橡皮泥,好神奇。

等了一會兒,確認她已經把玩結束,開始準備玩一玩這些沙子的時候,我就正式加入了,她拿起一個小模具,開始把沙子填進去,我就拿起其他模具在旁邊玩起來,她時不時會跟我互動一下,玩得很專注。

後來幾天我比較忙就沒顧上跟她玩,她奶奶一直陪著她,也是每天跟她一起玩動力沙,可是每次我回來看到一堆做好的東西,我都會先問一句「這是糖豆做的麼?」,結果都是奶奶做的。詢問奶奶,發現糖豆自己基本不玩沙子了,要求奶奶做這做那。

這個問題讓我也很苦惱,我就在想為什麼之前玩得好好的,現在不樂意自己動手了。我不甘心,於是決定嘗試一下,有一天晚上,我跟糖豆說,我們一起玩動力沙吧,糖豆說好,然後我們就坐在陽臺上,開始玩起來。

糖豆果然就坐在那無所適從的感覺,看著我在那抓沙子,捏沙子,完全沒有動手的意思,然後拿了模具讓我給她做東西。我說:「糖豆也一起做吧。」糖豆搖搖頭:「我不會做。」我意識到可能是奶奶在陪著玩的時候,過多的引導了玩法,看到奶奶做得那麼好,糖豆自己失去了探索的興趣,還有一點挫敗感。

不會做該怎麼辦?

我不動聲色地開始在掌心搓成一個小圓球,然後假裝是炮彈,直接用這顆炮彈壓碎了一個之前做好的城堡,嘴裡一邊說著:「膨,炸掉這個城堡,我要把你的城堡夷為平地」,然後糖豆立馬被點燃了,拿起一塊沙子就開始攻擊我旁邊的物體,不出一會兒,重新變成了一盤散沙。我就開始像揉面一樣搓揉,糖豆也很快加入了,跟我一起揉面,我注意到她把沙子弄到了地上很多,但我一句話也沒說,繼續跟她一起玩。

我瞥到模具筐裡有一個我之前給她買的伸縮的鱷魚嘴巴,我就拿起鱷魚嘴巴開始假裝,「哇嗚,我好餓啊,糖豆你的麵包店開門了麼?」糖豆立馬說:「啊,開門了開門了,你等等哈」我:「我可等不了,我是個飢餓的鱷魚,你最好快點給我做一個蛋糕。」

糖豆飛快的拿了一個模具,往裡面填充沙子,做了一個不算很好的小蛋糕,鱷魚立馬張開大嘴一口吃掉了。糖豆開心得不得了「鱷魚好餓了,不著急哈,我這就給你做好多蛋糕。」然後糖豆一個接一個的開始做各種各樣的東西,蛋糕,蘋果,還有自己用手捏的包子,餃子等等,總之玩得不亦樂乎,後來我有點累了,說不玩了吧,糖豆說不行,我還要玩。

我提議:「我們一起看繪本吧,不然鱷魚要撐死了可怎麼辦?」糖豆這才戀戀不捨的起身去洗手。雖然弄得地上到處都是,但我也僅僅用了幾分鐘就收拾利索了,用這幾分鐘來換糖豆的快樂和自主,我覺得值。

做了什麼讓結果不一樣?

分析糖豆前後的變化,不難看出同樣是動力沙和一些模具,不同的人陪玩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那到底是哪裡不同呢,我總結了四點:

1. 是否以孩子為中心來推進活動進行。

2. 是否因為其他因素限制孩子自由探索。

3. 是否表現出過強的能力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4. 是否激發孩子自己的創造力。

我們一點一點來看。

首先,我們在陪孩子玩遊戲的時候,要明確活動的主體應該是孩子,要讓孩子感覺快樂,要圍繞著孩子的感受推進活動,而不是自己玩得不亦樂乎,孩子感覺到很大的挫敗感。

其次,如果因為害怕弄髒地板或者其他因素就給孩子加很多不合理的限制,也會極大地幹擾孩子,比如上面例子裡,如果孩子弄一點沙出來就會受到指責甚至警告,估計孩子只能坐在一旁兩手一攤:「媽媽做。」

第三點,如果遇上個表現欲極強的媽媽或者爸爸,自己用超高的技巧做出很多精美的東西,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無力感,因為她很難做出來那麼好的東西,結果往往是家長玩得很high,孩子很無聊,甚至下次再也不要自己做了。

第四點,親子互動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和孩子享受快樂,一個是促進孩子的發展,需要時刻關注孩子在活動中是否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開放式玩具的優點就是沒有固定的玩法,所以最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所以啊,我們在陪娃玩的時候,要注意,如果這個活動不能給娃帶來快樂,也不能讓娃有所發展,那這個活動無疑就是失敗的。我們最好是能放下手機,放下心事,全身心的投入到跟娃的遊戲中,發揮我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跟娃一起完成一次有意義的親子陪伴之旅,這樣娃娃才能在一次次愉快的玩耍中增長自信,增長本領。

最後有個終極陪娃大招送給你:

下次孩子再說「我不會」的時候,把要做的事情拆解成小步驟,然後從最簡單的版本開始,一邊做一邊假裝自己不會,讓孩子來幫忙,或者假想一個有趣的場景,來讓孩子參與,適當的示弱,反而能夠激發孩子的能量,如果娃實在不感興趣,那就先換個活動吧,反正孩子的能力發展又不是只有這一種方式。

育兒路上,少一些執著,多一些方法,就會少很多焦慮和煩惱,與大家共勉。

相關焦點

  • 面對焦慮的孩子,除了「等待」我們還能怎麼做?
    前幾天貝貝媽媽跟我說,貝貝很想來上機器人課程,但一說到上課就開始扭扭捏捏不想來。媽媽要是說「算了算了,不上就不上了吧」,這孩子又開始不高興。其實類似的情況有很多,比如說笑笑儘管喜歡跳舞,但一直不願意上臺參加表演。媽媽和老師始終沒有強迫她,但早就發現坐在臺下當觀眾的笑笑並不開心,看著小夥伴在臺上表演,眼裡儘是羨慕和失落。
  • 總是焦慮怎麼辦?做到這三點,保證你不再焦慮
    你們點進來的,真的是賺到了!!這篇文章我花了好幾天時間,想了又想,整理了3000字精華,毫無保留地送給大家。(有點長,擔心看不完可以先收藏~)你是不是也經常焦慮,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了,但就是看不到結果啊,也不知道堅持下去會不會有收穫。
  • 除了後半夜不準孩子玩遊戲,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除了後半夜不準孩子玩遊戲,我們還能做點什麼?我們還能為孩子做一點什麼呢?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除此前報導的未成年人單次遊戲充值不得超過100元外,《通知》還要求嚴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網路遊戲時段時長。
  • 育兒這樣做,爸媽不焦慮,孩子也快樂,還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一旦孩子展示出平凡人的樣子,父母就著急了:「隔壁老王還沒我的學歷高,怎麼他兒子1歲就會講話了,我兒子還只會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大概都有這種育兒焦慮,好比沙溢就在某期節目上聊過他的焦慮。
  • 寶貝上幼兒園有分離焦慮,除了傾聽,我還可以做什麼?
    寶貝上幼兒園分離焦慮我可以做些什麼?因為我受上班時間限制,下午由外婆去接孩子,而且總是去的最早。晚上我回來,也一直陪她玩,告訴她爸爸媽媽很愛她。除此之外,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她根本不允許提幼兒園,一提,就很急躁的樣子。
  • 除了報「補習班」,還能如何緩解家長的焦慮
    那麼,「補習班」真的能緩解家長們的焦慮嗎?暑期補習班招生,家長帶巨額現金排隊報名前不久,山西太原市一家課外補習機構開始暑期招生,市民李女士早晨六點多就揣著幾萬元學費去給孩子報名,到了門口卻發現,自己還是來晚了,一打聽,前面的家長五點不到就來排隊了。在現場,家長們還自發地組織了放號,以保證公平。
  • 生活越來越好,我們卻不會教孩子了:「販賣」焦慮,請適可而止
    我們的智商好像也沒比別人低多少吧?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父母之心從沒有變!那到底是什麼變了呢?是什麼讓我們愈發焦慮,愈發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了呢?是我們生活條件好了變得「矯情」了嗎?也不是!昨晚看到一則廣告,躺下休息的時候突然醒悟:以前的父母們也會焦慮,只是那個時候沒有人在向他們「販賣」焦慮。
  • #我的育兒日記#【面對孩子的為什麼,除了回應我們還能做什麼?】
    相信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身邊鬼靈精怪的小天使們總會用各種各樣的為什麼來「拷問」媽媽。由此媽媽們不得不搬出十八般武藝、調動大腦中各個存儲信息來進行回應,一不留神還會給自己挖個坑,讓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讓不少媽媽們直呼「我太難了!」 那面對孩子們的各種問題時,我們作為家長除了及時回應孩子的問題外還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 孩子總說「我不會」,家長需要反思三件事
    身為父母,都盼著孩子早點獨立,早早地從一個小屁孩長成大孩子。但孩子的成長曆程,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總是伴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我們想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孩子總是不假思索地說「我不會」。這三個字直接切斷了親子間的溝通,父母可能會想:這孩子怎麼回事,這都不會?
  • 辣椒除了吃,還能幹啥?
    辣椒除了吃,還能幹啥?雖然說辣椒我每天都吃,但是第一次正兒八經接觸辣椒素是在大學做超臨界萃取實驗,提取的就是辣椒素這玩意兒。當時用的是印度魔鬼椒的幹辣椒(辣度超過100萬「史高維爾」),我還清晰的記得自個兒誤食了一小片幹辣椒而肚子疼了兩天的痛苦遭遇。不過最終我們還是分離出了純度達到80%的辣椒素。
  • 孩子總說我不會我不敢,遇到困難就退縮,怎樣鼓勵才有用?
    當然,我們自己可能從小就沒聽過什麼像樣的鼓勵,也很難無師自通的去有效鼓勵孩子,失望之餘說出來的話,很可能非但無法起到鼓勵的作用,甚至還有反效果:你明明就可以做到!還沒試過,你怎麼知道你不行?這有什麼不會的,這多簡單啊!膽子大點,咱們是勇敢的小朋友!輸就輸了,有什麼關係!
  • 「不許哭」「不要跑」:除了說「不」,我們還能說什麼?
    那麼除了說「不」,我們還能說什麼?結果,我說我的,他喊他的!現在我可不一樣啦!「果果,姑姑看的出來你很興奮,想要對大家表達你的這種感覺,你再想想,除了大喊大叫還有別的方法可以表達你現在興奮的心情嗎?果果小朋友停止了尖叫,想了想說到:「嗯~還可以唱歌。」「好啊,那歡迎小果果給大家唱首歌!」
  • 除了洗衣服,以後的咖啡店還能做啥?
    推開咖啡館的門,和熟悉的咖啡師打個招呼,點好咖啡,打開電腦,開始工作。很多咖啡館帶給人的意義就是喝一杯好咖啡,同時完成其他任務。除了約會、見面、寫策劃,咖啡店還有新玩法?有的。看到店招上那隻撩起衣服的熊貓,我就是知道到達了目的地。店面不算大,站在路面就能一看見裡面的一排排洗衣機和小吧檯。擺弄好洗衣機,買一杯咖啡等待。看著衣服在洗衣機裡不停地翻滾,喝著咖啡,非常愜意。感覺這樣做,可以坐上一天也不會膩。如何管理時間,是現代人不停思考的問題。
  • 媽媽我們會不會沒有吃的?疫情引發焦慮,孩子的擔心別忽視
    3、媽媽,這麼多的蝗蟲會不會搶我們的糧食吃,我們要不要多買些東西,我們家的吃的還夠不夠?看到孩子擔心的樣子,我想,應該是最近的疫情的狀況引發了他們的小焦慮,所以對災難性新聞也會格外敏感,甚至產生了小恐慌。
  • 老說「我不會」的孩子,是陷「習得性無助」,3點幫孩子恢復自信
    導讀:老說「我不會」的孩子,是陷「習得性無助」,3點幫孩子恢復自信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老說「我不會」的孩子,是陷「習得性無助」,3點幫孩子恢復自信!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總是為孩子的學習成績而焦慮,費斯汀格法則:幫你做情緒的主人
    要解釋這個現象,我們首先得了解,什麼是焦慮,又是什麼造成了焦慮。焦慮是指個體即將面臨並可能造成危險的緊張、不安、焦慮等複雜的情緒狀態。焦慮是由危險的不確定性、人們的警惕性、緊張性、不安性等引起的。恐懼可以為人類的生存提供功能保障,幫助兒童在陌生的環境中隨時保持警惕,使人們保持良好的謹慎。
  • 孩子快開學了,我們首要需要做的是:解決自己的焦慮!
    文 / 秋堯 一直覺得自己是佛系媽媽,可當經歷孩子幼升小的事情之後,我發現自己的體系崩塌了。即將進入小學的大班孩子們,不是學習拼音就是學習手腦速算外加寫字,回頭一看,我家姑娘啥都沒學。剛開始我也不覺得有啥,後來聽過來人傳授經驗,聽得過程中,我再也佛不下去了。某小學,一個班級就兩個孩子沒有學拼音,這位家長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一個。結果是,家長被老師說了一通,無非就是人家孩子都學拼音,為啥你家就特殊?我開始焦急萬分,坐立不安,拼音,寫字,數學,全部在暑假提上日程。
  • 為什麼這屆孩子越來越無法忍受無聊?除了給娃手機,還能做點啥?
    還記得剛剛宅家運動的時候,全網挑戰做涼皮、做蛋糕,人們以此來排解無聊的情緒。可是娃不行啊,有事沒事嘴裡的口頭禪就變成了:「媽媽,我好無聊啊,你陪我玩會兒吧!」前段在家工作最忙的時候,娃總會「媽媽媽媽媽媽~」連環轟炸,讓你啥啥都幹不了。
  • 拒做焦慮的職場媽媽,培養孩子自主成長的好習慣
    都說中國孩子累,其實我們中國的媽媽們更累,最辛苦的當屬又要上班又要管娃的職場媽媽們。上班的時候,只要閒下來就得想幾秒娃:「娃在學校/家怎麼樣了?」,正想著,沒準就湊巧被老師騷擾一下,看著老師們的電話,這些媽媽們心裡就開始打鼓:「神啊,這又發生了啥?」;看到老師的微信發消息過來,恨不得多讀幾遍,不能漏掉一絲一毫的信息,內心還想著能否讀出點其它意味深長的東東來?!
  • 入園焦慮的不是孩子,是我自己
    當媽後,你什麼時候是最焦慮的?鳳凰網2017年公布的「中國媽媽焦慮指數」顯示,除了孩子健康外,媽媽們最焦慮的是孩子教育。其中熱搜關鍵詞:學區房、入園、升學 。入園,是媽媽和孩子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分離,擔心孩子在外面受欺負、不能適應、分離焦慮...都是媽媽們的焦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