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nie,3歲女寶媽媽。青島悠貝親子圖書館館長、親子閱讀推廣人、閱讀規劃師、閱美講師、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手繪達人、公眾號育心育己作者。
孩子為啥總說「我不會」?
有個奇怪的現象,明明買了玩具是給孩子玩的,想著解放自己,結果孩子一直讓你玩,你讓她玩吧,她就說「我不會」,這是個啥原理呢?
先講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吧。
玩動力沙
我記得糖豆2歲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動力沙就很開心,先用小手摁了兩下,然後抓起一把捏了捏,然後又放下,又重新拿起一小塊,放在手心裡拍了拍,我沒有打擾她,她在很專注的觀察,我感覺她可能在想這是什麼呢,有點像沙子,又有點像橡皮泥,好神奇。
等了一會兒,確認她已經把玩結束,開始準備玩一玩這些沙子的時候,我就正式加入了,她拿起一個小模具,開始把沙子填進去,我就拿起其他模具在旁邊玩起來,她時不時會跟我互動一下,玩得很專注。
後來幾天我比較忙就沒顧上跟她玩,她奶奶一直陪著她,也是每天跟她一起玩動力沙,可是每次我回來看到一堆做好的東西,我都會先問一句「這是糖豆做的麼?」,結果都是奶奶做的。詢問奶奶,發現糖豆自己基本不玩沙子了,要求奶奶做這做那。
這個問題讓我也很苦惱,我就在想為什麼之前玩得好好的,現在不樂意自己動手了。我不甘心,於是決定嘗試一下,有一天晚上,我跟糖豆說,我們一起玩動力沙吧,糖豆說好,然後我們就坐在陽臺上,開始玩起來。
糖豆果然就坐在那無所適從的感覺,看著我在那抓沙子,捏沙子,完全沒有動手的意思,然後拿了模具讓我給她做東西。我說:「糖豆也一起做吧。」糖豆搖搖頭:「我不會做。」我意識到可能是奶奶在陪著玩的時候,過多的引導了玩法,看到奶奶做得那麼好,糖豆自己失去了探索的興趣,還有一點挫敗感。
不會做該怎麼辦?
我不動聲色地開始在掌心搓成一個小圓球,然後假裝是炮彈,直接用這顆炮彈壓碎了一個之前做好的城堡,嘴裡一邊說著:「膨,炸掉這個城堡,我要把你的城堡夷為平地」,然後糖豆立馬被點燃了,拿起一塊沙子就開始攻擊我旁邊的物體,不出一會兒,重新變成了一盤散沙。我就開始像揉面一樣搓揉,糖豆也很快加入了,跟我一起揉面,我注意到她把沙子弄到了地上很多,但我一句話也沒說,繼續跟她一起玩。
我瞥到模具筐裡有一個我之前給她買的伸縮的鱷魚嘴巴,我就拿起鱷魚嘴巴開始假裝,「哇嗚,我好餓啊,糖豆你的麵包店開門了麼?」糖豆立馬說:「啊,開門了開門了,你等等哈」我:「我可等不了,我是個飢餓的鱷魚,你最好快點給我做一個蛋糕。」
糖豆飛快的拿了一個模具,往裡面填充沙子,做了一個不算很好的小蛋糕,鱷魚立馬張開大嘴一口吃掉了。糖豆開心得不得了「鱷魚好餓了,不著急哈,我這就給你做好多蛋糕。」然後糖豆一個接一個的開始做各種各樣的東西,蛋糕,蘋果,還有自己用手捏的包子,餃子等等,總之玩得不亦樂乎,後來我有點累了,說不玩了吧,糖豆說不行,我還要玩。
我提議:「我們一起看繪本吧,不然鱷魚要撐死了可怎麼辦?」糖豆這才戀戀不捨的起身去洗手。雖然弄得地上到處都是,但我也僅僅用了幾分鐘就收拾利索了,用這幾分鐘來換糖豆的快樂和自主,我覺得值。
做了什麼讓結果不一樣?
分析糖豆前後的變化,不難看出同樣是動力沙和一些模具,不同的人陪玩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那到底是哪裡不同呢,我總結了四點:
1. 是否以孩子為中心來推進活動進行。
2. 是否因為其他因素限制孩子自由探索。
3. 是否表現出過強的能力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4. 是否激發孩子自己的創造力。
我們一點一點來看。
首先,我們在陪孩子玩遊戲的時候,要明確活動的主體應該是孩子,要讓孩子感覺快樂,要圍繞著孩子的感受推進活動,而不是自己玩得不亦樂乎,孩子感覺到很大的挫敗感。
其次,如果因為害怕弄髒地板或者其他因素就給孩子加很多不合理的限制,也會極大地幹擾孩子,比如上面例子裡,如果孩子弄一點沙出來就會受到指責甚至警告,估計孩子只能坐在一旁兩手一攤:「媽媽做。」
第三點,如果遇上個表現欲極強的媽媽或者爸爸,自己用超高的技巧做出很多精美的東西,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無力感,因為她很難做出來那麼好的東西,結果往往是家長玩得很high,孩子很無聊,甚至下次再也不要自己做了。
第四點,親子互動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和孩子享受快樂,一個是促進孩子的發展,需要時刻關注孩子在活動中是否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開放式玩具的優點就是沒有固定的玩法,所以最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所以啊,我們在陪娃玩的時候,要注意,如果這個活動不能給娃帶來快樂,也不能讓娃有所發展,那這個活動無疑就是失敗的。我們最好是能放下手機,放下心事,全身心的投入到跟娃的遊戲中,發揮我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跟娃一起完成一次有意義的親子陪伴之旅,這樣娃娃才能在一次次愉快的玩耍中增長自信,增長本領。
最後有個終極陪娃大招送給你:
下次孩子再說「我不會」的時候,把要做的事情拆解成小步驟,然後從最簡單的版本開始,一邊做一邊假裝自己不會,讓孩子來幫忙,或者假想一個有趣的場景,來讓孩子參與,適當的示弱,反而能夠激發孩子的能量,如果娃實在不感興趣,那就先換個活動吧,反正孩子的能力發展又不是只有這一種方式。
育兒路上,少一些執著,多一些方法,就會少很多焦慮和煩惱,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