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國房價收入比為9.3 對經濟正向拉動效應現拐點

2020-12-15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中國2018年房價收入比為9.3 房地產對經濟淨貢獻出現標誌性拐點

長江商報記者 蔡靜 綜合報導

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房地產不斷發展壯大,2000年以來房地產開發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一直在15%以上。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主題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18年房地產對宏觀經濟增長的正向拉動效應出現拐點。儘管2018年表面上中國房地產投資對經濟增長有0.6左右百分點的帶動貢獻,但是其擠出效應已大於帶動效應。

社科院測算結果顯示,隨著房價收入比的提高,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正向拉動效應不斷變小、負向擠出效應不斷增大,拐點處的房價收入比為9左右。也就是說,當房價收入比超過9以後,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將得不償失。

房地產對經濟存拉動和擠出效應

房地產市場存在價格泡沫風險和結構性風險,雖然近年來房地產去庫存效果顯著,但最近出現了反彈苗頭。房地產金融風險正在快速積累,但總體可控。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來看,房地產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有多大?2000—2013年期間房地產開發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儘管存在波動,但多年來基本維持在10%以上。

那麼,房價越高,經濟發展就會越快嗎?當然不是那樣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倒U關係。房地產對經濟增長存在正向的拉動效應與負向的擠出效應。當房價水平較低時,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正向拉動效應超過負向擠出效應,此時房地產的發展有利於經濟增長;當房價水平過高時,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負向擠出效應將超過正向拉動效應,此時房地產的發展將不利於經濟增長。因此,有必要全面考察房地產在經濟增長中所扮演的角色。

2018年房地產對宏觀經濟增長的正向拉動效應出現拐點。《報告》基於2010年至2016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與2003年至2015年中國285座城市數據,綜合利用計量回歸等方法測算了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正向拉動效應與負向擠出效應。研究發現,房地產對經濟增長負向效應超過正向效應的臨界房價收入比為9(房價收入比,也就是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測算結果顯示,隨著房價收入比的提高,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正向拉動效應不斷變小、負向擠出效應不斷增大,拐點處的房價收入比為9左右。也就是說,當房價收入比超過9以後,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將得不償失。

2018年中國城市房價正處於正向效應超過負向效應的拐點水平上。按照2018年中國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來計算,2018年中國房價收入比為9.3,剛超過拐點9,這意味著如果未來中國城市房價繼續上漲,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負向效應將超過正向效應。從不同城市來看,北京、上海、廣州與深圳等一線城市與廈門、福州、杭州、珠海、天津等大部分二線城市房價收入比都已經超過9這一臨界點,上述城市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負向效應已經超過正向效應。對於房價收入比過高的城市,在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應切實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讓收入跑贏房價,將房價收入比保持在合理區間內。

房地產與產業結構存倒U關係

近年來,中國經濟房地產化日益明顯。一方面,社會資金和銀行貸款中相當一部分流入了房地產行業,根據央行2019年發布的《2018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2018年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38.7萬億元,同比增長20%,全年增加6.45萬億元,佔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39.9%,房地產開發貸款餘額10.19萬億元,同比增長22.6%,增速比上年末高5.5個百分點。另一方面,2018年以來,製造業企業面對國內外的經濟形勢、房地產的高回報以及製造業發展的不確定性,投資房地產成為重要的選擇。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A股3600多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72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佔比近一半,持有房地產價值佔資產比重也不斷升高。

房地產與產業結構存在著倒U關係。這種影響的後果顯而易見,首先,企業最終會在生產性投資與非生產性投資之間權衡,並將更多資源投入到房地產投資性資產中,抽空生產性投資和創新性投資,形成配置效應。同時,低效率的實體生產者將會因為無法負擔提升的要素成本,逐漸增加房地產投資比重,最終退出實體經濟生產,剩下效率較高生產者留在實體經濟內,形成篩選效應。

《報告》選擇使用2004年至2016年間全國城市房價和房價增長速度(分總體房價和住宅市場房價)衡量房地產發展的影響,對應年份中不同地區間以專利轉讓數為代表的創新要素、進入退出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經營水平等。通過運用多種計量方法分析發現,隨著房價上升,產業存在三種發展方向,遷移、多元化和升級,三條產業升級的路徑作用不同,造成總體房價與產業結構的倒U關係。

實證結果發現,在微觀層面上,在房價增速較高的城市,進入企業和留存企業的生產率都會更高,說明確實存在篩選效應,即「房價擠出生產」,同時,房價對於上述公司企業的生產率和多元化呈現非線性影響,即倒U型曲線關係,房價對企業生產效率和綜合發展存在拐點。

《報告》指出,隨著房價的提升和增速的加快,企業被迫需要在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之間做出選擇。一部分有能力創新的企業選擇通過產業升級來提升回報和覆蓋成本,另一部分企業則只能選擇退出高房價的市場,將產業轉移到低房價的地區,形成產業轉移。實證顯示,房價每提高1%,進入該地區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了0.139%,而退出該地區的企業則下降了0.024%。當前大部分城市的房價增速已突破拐點,很可能導致當地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下降。

由此不難預估下一步針對產業結構的房地產政策。首先,在產業轉移方面,應根據產業特徵,合理布局產業分布。其次,在產業多元化方面,應盡力打造專業化產業集群。最後,應打造城市間產業升級相關要素的流通機制,讓專利、人才、創新企業能夠自由流轉於不同城市之間。經過推進上述政策,有望將房價納入市場調節要素流動的大格局中,通過房價促進地區間企業分工,實現合理多元化,並最終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來源:長江商報

相關焦點

  • 正確理解房地產對經濟增長正負效應的拐點值
    社科院近期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主題報告)》顯示,2018年房地產對宏觀經濟增長的正向拉動效應出現拐點。如果未來中國城市房價繼續上漲,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負向擠出效應將超過正向拉動效應。從理論意義上看,這項研究客觀分析了房地產拉動效應和擠出效應的消長關係,駁斥了那種大力吹捧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而忽視房地產對經濟增長負作用的錯誤觀點,為正確看待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提供了全面而系統的理論分析框架。從實踐意義上看,這項研究測算出了房地產對經濟增長效應的拐點值——房價收入比9。
  • 用消費券拉動經濟,發揮「乘數」效應是關鍵
    新冠疫情防控局勢漸穩,社會經濟回暖迫在眉睫。據美團數據顯示,截至3月27日,全國生活服務業商戶復工率已達77.4%,全國餐飲商戶復工率達到83.0%,但消費復甦率與商戶復工率之間,仍存在較大剪刀差。為促進消費復甦,提振民眾消費信心,各地政府陸續祭出消費券「大招」,以期重振因疫情受阻的線下消費。
  • 電解液價格戰罷現拐點,龍頭復甦正當時
    本文來源:中銀國際證券 原文標題《價格戰罷現拐點,龍頭復甦正當時》盈利觸底疊加溶劑漲價,電解液價格戰有望告一段落。規模效應和成本管控是行業基本競爭因素,海外供應鏈溢價是行業短期看點,新型鋰鹽和添加劑方面的技術進步是行業長期競爭因素。
  • 從2010~2018年房價收入比數據,看房價如何影響南寧的人口出生率
    2018年的人口出生率降到了2014年的水平,主要原因是相比2014年5.06‰的死亡率,2018年的死亡率達到了5.4‰。但跟2010年相比,人口出生率還是有小幅提高。我們再看看2010-2018年南寧人口出生率與房價收入比的變化情況。
  • 高房價壓制消費,為何只能穩房價?
    再說消費派生效應,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裝修、家具家電、購車等大額消費,對其他日常消費也會有顯著的擠出效應。其實,與房價上漲促消費相比,更多人開始關注高房價對消費的擠出效應。高房價的擠出效應當房價收入比(一套住房平均價格與家庭年平均收入之比)較高時,人們為買房節衣縮食,就會產生明顯的消費擠出效應。
  • 高房價壓制消費,為何不能降房價?
    (1)財富升值效應 對多套房用戶而言,房價上漲可直接轉化為租金增長,亦可高位套現,能帶來直接的收入增長,對消費有促進作用。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房價上漲的財富效應更多地是一種財富幻覺,即購房人的「身價」水漲船高,消費潛力被激活。
  • 2019年上半年全國50城房價收入比排行榜:哪些城市房價比較「良心」?
    中商情報網訊:近日,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2019年上半年全國50城房價收入比報告》,上半年50城房價收入比均值為13.6,相比2018年的13.9小幅下降。深圳房價收入比最高為36.1,長沙房價收入比最低為6.4。
  • 三大積極因素顯現 家電行業拐點已至?(附股)
    工信部數據顯示,2019年1-9月,全國家用電器行業營業收入12035.9億元,同比增長3.6%;利潤總額939.4億元,同比增長5.9%。其中,家電行業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家電行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8612.76 億元,同比減少2.98%;淨利潤703.56億元, 同比增長16.78%。2019年家電行業呈現出營收增速放緩,但利潤快速增長加快的現象。
  • 長沙房價收入比,真的只有6.4嗎?
    深圳動輒萬人搶房,杭州「螞蟻概念房」一漲就上百萬元,哈爾濱則苦心勸解地產企業降房價。堅決「房住不炒」和房價「不高」的長沙,近期再被全國輿論拎出來捧為「樓市調控模範生」。12月3日,長沙市住建局官網發布消息稱,長沙房地產市場調控經驗做法獲得全國推廣。緊接著,有關「全國樓市調控學長沙」的各類自媒體文章廣泛傳播開來。
  • 任志強博鰲論壇駁樓市拐點論 稱政策有拐點
    原標題:任志強博鰲論壇放言房產 樓市無拐點政策有拐點  東方網特派記者劉華賓、姚莉莉、靳慧4月11日海南博鰲報導:正在海南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08年年會的北京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今天表示,媒體和公眾對房價有誤解,房地產業遠沒到所謂的「拐點」,如果說2007年樓市有拐點的話,有的也只是「政策拐點」。
  • 我國一線城市的房價波動與政策調控
    目前為止,一線城市最近的三輪房價上漲期分別為:2009—2010年、2012—2013年、2015—2016年,這三輪上漲期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和吻合性,幾乎是每隔3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期間伴隨著政府限購等相關抑制房價政策的出臺。
  • 運用心理學中的拐點效應:讓人生狀態在最底部進行反彈,曲線上升
    好變得不好,或者不好變得好的那個點,稱為拐點。什麼是拐點呢?在數學上來說:指改變曲線向上或者向下方向的點,這個點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但是在某一個時刻就會出現。那麼延伸到心理學中,就出現了一種效應:拐點效應。那什麼是拐點效應呢?每一件事都有一個發展周期,從一個周期過渡到另外一個周期產生的一系列不同的變化,出現了拐點的現象,稱之為拐點效應。
  • 越過7到10億的山丘,哪些國產半導體設備企業將突破盈利加速拐點?
    儘管北方華創、中微半導體和盛美半導體三家公司已實現較好的整體盈利,其中政府補助和泛半導體設備業務版塊的拉動,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如何實現IC設備板塊盈利-研發的正向循環,是半導體初創企業實現盈利加速的重要問題。
  • 長沙樓市調控經驗獲熱捧 房價收入比真的只有6.4嗎
    引人注目的是,各類文章重點提到,目前長沙的住宅均價僅為1萬元/平方米左右,長沙房價收入比僅為6.4,在全國50個典型城市的房價收入比排名中位居末位。也就是說,在長沙,如果市民不吃不喝,奮鬥6.4年即可較為輕鬆地購買上一套住宅。
  • 任澤平等:發揮好房地產的實體經濟屬性
    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2018年,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房地產業和房屋建築業佔比達10.4%。2019年全國2.9億農民工中,房屋建築業人數佔比約11.5%。(3)房地產相關收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財源。2018年,通過土地和房地產相關稅收、行業稅收、土地出讓收入等多種渠道,房地產直接為地方財政貢獻收入9.1萬億元,佔地方政府本級收入的53%、可支配財力的38%。
  • 稅收凸顯經濟平穩向好——2018年稅收增長背後的中國經濟
    來源:中國財經報  財政部日前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2018年1-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56401億元,同比增長8.3%;非稅收入26951億元,同比下降4.7%。  「總體上看,2018年稅收增長是我國經濟運行平穩向好的突出表現。
  • 減稅降費、經濟增長與市場利率
    降低增值稅稅率的具體措施,包括將製造業等行業16%的增值稅稅率降至13%,交通運輸和建築等行業10%的增值稅稅率降至9%。根據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全面實施營改增試點一周年評估報告》中提及的各稅率佔增值稅收入比重數據(見表1),筆者測算:16%檔降至13%檔實現的減稅額為6211億元左右,10%檔降至9%檔實現的減稅額為887億元左右,加上其他措施的影響,合計減稅約為8000億元。
  • 豆油帶動棕櫚油價格大幅上漲 油脂化工行業供需拐點已現
    根據美國農業部預測,2019年全球大豆產量3.47億噸,較2018年減少1500萬噸,主要由於美國大豆產量大幅低於預期,2019年美國大豆預計產量1.05億噸,同比降低15.4%,為6年以來新低,美豆產量的下降將有望推動國際豆油價格上漲。
  • 天津房價每平米暴跌5000元?其實早有預兆
    9月10日,中新經緯發布了標題為《天津房價進入下降通道:1平米降5000元、兩周降價72萬》的報導,這一篇報導激起千層浪,該媒體記者走訪了天津多家房產經紀門店,從中介口中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相較於2017年,市區內的房價每平方米平均降了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