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約行之宗教與信仰——
風中的哭泣
李 惠 生
當我站在隔離牆邊,看著巴勒斯坦人民那憤怒的吶喊,內心的悲哀無以言說。歷史為何如此殘酷無情,遲遲不肯翻過這血腥的一頁?為何在這應許之地,缺位的永遠是應許的和平?
在巴以之間的衝突對抗中,最大的癥結就在於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也是巴以問題的矛盾核心所在。這個幾千年來被一次次地屠城、一次次地重建、又一次次崛起的城市,至今,仍是兩個民族爭奪的首都。世界上還有哪個城市經歷如此的慘烈這般的動亂?刀光劍影背後,是更深層次的宗教爭端,只因她是萬古傳說中的神跡之城,三大宗教的至上聖地!
以色列是世界上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古老的猶太教、後來的基督教、以及公元七世紀才創立的伊斯蘭教,都發源於此,發端於猶太教。三教創造了後世幾千年的文明,極其深遠地影響了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對於陌生的宗教領域,我無意去探討其經典教義,只藉助一些相關的故事和傳說,來解開心中一些纏繞不清的糾結……
▼先看看下面這張圖,也許有助於我們了解三教之間的關係。(圖片來自網絡)
猶太教源於其先祖亞伯拉罕的一神崇拜,形成於摩西與上帝立約之時。相傳摩西率眾出埃及,在西奈沙漠上與自稱上帝的耶和華相遇。因其對保護猶太人的承諾,猶太人也承諾把他當成唯一的神來崇拜、嚴格遵守他所制定的「十誡」並與之立約。從此,猶太人有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自覺為「上帝的特選子民」,形成了一個系統的信仰體系。
古猶太國建立後,耶路撒冷便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在此修建的猶太教聖殿,是其最神聖的所在。傳說聖殿裡面的約櫃,存放著「上帝之約」刻有十戒的兩塊石板。
▼這是根據聖經所描繪的猶太教聖殿(圖片來自網絡)
之後,古猶太國接連被入侵,受外族輪番奴役的猶太人,堅信上帝必將派遣救世主「彌賽亞」來救他們這些「上帝特選子民」。這個人真的來了,他就是耶穌!作為一名猶太神父,耶穌在傳教中宣稱自己是上帝耶和華的兒子,以「救世主」行走於社會底層受壓迫的猶太人中間……在他被視為「異端」釘死在十字架又復活後,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的這部分猶太人,最終從猶太教中分離出來,成立了新的教派——基督教。
基督教在耶穌受難、埋葬並復活的地方修建聖墓教堂。這座教堂位於耶路撒冷猶太教聖殿遺址不遠處,是全世界基督徒心中的聖地。
▼聖墓教堂外觀
相距基督教形成幾百年後的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才逐漸興起。出生於麥加的穆罕默德,年輕時曾在中東接觸到基督教和猶太教且非常尊崇。後來,面對阿拉伯部落的野蠻落後和多神宗教,他以猶太教和基督教信奉唯一神的宗教信念,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的意思就是「順服上帝的旨意」,「穆斯林」的意思就是「皈依者」。穆罕默德假以上帝最後一任先知的名義,把穆斯林對安拉的信仰與對先知的服從統一起來,集政教大權於一身,使之成為一種社會制度和思想體系。從而整合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結束了阿拉伯部落間紛戰割據的局面。
伊斯蘭教傳說,穆罕默德曾乘飛馬從麥加飛到耶路撒冷,在亞伯拉罕獻祭之處踏石登天,升入天堂聆聽真主安拉的啟示。穆斯林因而將聖殿山上「夜行登霄」的登霄石視為神跡。阿拉伯帝國佔領迦南地後,便在上方蓋起了登霄石清真寺,也就是現在普遍所稱的圓頂清真寺。
正因為猶太聖殿在此、耶穌受難復活地在此、穆罕穆德夜行登宵的圓頂清真寺也在此,使得已有5000多年歷史的耶路撒冷,被三教共同奉為神聖之地。因而既為世界聖城,又是互為衝突的中心。而中心的中心,便是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長期以來相互爭奪的焦點,耶路撒冷的聖殿山。
原本,關於巴以分治方案中,將耶路撒冷置於聯合國的管轄之下。但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聯軍之一的約旦國佔領了此地;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反佔了整個耶路撒冷,約旦軍隊堅守著聖殿山不肯退出。經聯合國決議,聖殿山上地面部分屬於阿拉伯人,地面以下部分屬於以色列。以約雙方達成協議,聖殿山治安權由以色列控制,兩大清真寺的管轄權仍歸約旦。
此後,雙方的軍警共同守衛著這裡,還是發生過多起嚴重流血衝突事件。如今,這方因宗教而聖、因宗教而戰的彈丸之地,已成為耶路撒冷的著名遊覽地。但依然是兩教間最為敏感之處,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強烈反響。
聖殿山是猶太教第一大聖地、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這裡聚集了兩教的聖跡:昔日猶太教聖殿的遺址西牆位於山腳;山上除了圓頂清真寺,還有伊斯蘭第三大聖寺——阿克薩清真寺。
▼遠望聖殿山,圓頂清真寺就在西牆上方。圖中右邊與整體景觀格格不入的木橋,本來是為了修建一條永久性的上山橋梁而臨時搭建的。但在以色列作前期勘探時被認為是破壞聖地,直接導致周邊穆斯林國家發出戰爭威脅。以色列只好保持現狀,從2004年加固至今。這是遊客上山的唯一途徑。
▼聖殿山上的入口附近,就是外表非常樸素的阿克薩清真寺,意為「極遠之寺」,是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的伊斯蘭第三大聖寺。
▼與其遙遙相對的圓頂清真寺。兩寺之間的小廣場有軍警把守。
▼非穆斯林不得進入清真寺
▼非常精美的建築
▼金光閃閃的黃金圓頂,是已故約旦國王海珊捐贈,在周圍圓頂中熠熠生輝。
▼處於各式宗教建築四面包圍中,圓頂清真寺雄踞山頂廣場中央。
在漫天白雲的映襯下,眼前的清真寺雍容華貴。面對這般聖景,也許可以單純地欣賞她的美麗。然而周邊荷槍實彈的身影,讓我的心底透出絲絲涼意……
及至山下,「哭牆」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反差實在太大,好悲涼好壓抑!仿佛猶太人幾千年遭受的苦痛都壓在這一面牆下,壓得你無法呼吸。
哭牆又稱西牆,約長50米高18米,是古代猶太國第二聖殿西面護牆的一段,也是聖殿兩度修建、兩度被毀的僅存遺蹟,被尊為猶太教的第一聖地。之所以被稱為"哭牆",據說從前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到聖城耶路撒冷時,便會來這面石牆前低聲禱告,哭訴流亡之苦。因而成為猶太民族千百年來流離失所的精神家園、民族苦難的象徵。
▼哭牆下的禱告是猶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對哭牆男左女右,中間隔著屏風,有桌椅供人讀誦經文。猶太人相信它的上方就是上帝,讓腦袋直接對著上帝是不敬的。男士必須戴上傳統帽子,女人出來時需面對牆壁倒著走。
▼哭牆的石頭縫隙中塞滿了紙條,據說上帝會看到紙條上的願望。
▼人手一本聖經,沉浸在與上帝的對話中。
▼哭牆周圍,穿著傳統猶太服飾的人在這裡比比皆是。那些一身黑色西裝、大帽簷黑色帽子、兩鬢各有一縷螺旋狀捲曲鬢髮的他們,是傳統猶太教徒、猶太教中的保守派。還有這些從小接受猶太教義的孩童,他們將會帶給猶太教和這個國家怎樣的未來?
走進聖殿山,讓我明白這方聖地為何如此敏感,也為這眼前的一切感到悲哀。其實,從發端的脈絡可見,三教所信仰的是同一個神,只不過各自音譯的代稱不同:猶太教稱雅威,基督教稱耶和華,伊斯蘭教稱安拉。但三教除了一致認為摩西是偉大的先知,對其他先知及耶穌的救世主身份認同,卻存在很大差異。猶太教不認同耶穌是救世主,認為救世主還沒有降臨;基督教認為耶穌是救世主,而且等待著其二次降臨;伊斯蘭教也不認同耶穌是救世主,但認為是先知之一。而對於被伊斯蘭教奉為至聖先知、真主使者的默罕默德,猶太教和基督教都不承認。
這種信仰本身的差異及爭端,已然埋下宗教互斥的基因。但不難看到,真正給三教間帶來殺戮的,信仰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益和領土,三者相加,才是導致宗教戰爭的本源!巴以之爭便是如此。歷史上阿拉伯人佔領迦南地時,以色列人早已散落世界各地,伊斯蘭教與猶太教之間不存在直接的矛盾。直到猶太復國,為了領土及利益才你死我活。
種種的不可調和落在聖城耶路撒冷,便蒙上了一層陰鬱低沉的悲劇色彩,濃重得抹也抹不開!
……
當我站在聖殿山對面的橄欖山上,俯瞰著美麗的耶路撒冷老城,心中更是感慨萬千,仿佛跨越千年的恩怨情仇橫亙眼前!這簡直就是一本歷史書啊,從亞伯拉罕到本古裡安……古城全景,猶如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厚重而深遠!
▼遠眺古城,鏡頭拉近可以看到,城牆下不同歷史時期的層層石牆,刻著漫長歲月的印記。
▼城牆外,穆斯林墓地與猶太人墓地遙遙相對。無論是猶太人、穆斯林、基督徒,都在等待被上帝救贖重生。整個古城在層層墓地包圍中,似乎生與死只在一牆之隔。
▼猶太人墓地很樸素,沒有鮮花和祭品,只在墳頂放上撿來的石塊,以示紀念。偶遇一群看似神學院學生在墓地祈禱,不知是做什麼儀式?
▼看到這些密集的墳墓,腦海裡莫名閃現出那一長串辛德勒名單……
面對這個天國與塵世之城,陣陣晚風拂來,似乎聽見風中的哭泣……。古城上方的那團烏雲,何時才能散去?這座城市的悲劇,不知還要怎樣沒完沒了?這一切,上帝如何拯救?諷刺的是,這個當今世界最缺少和平、最不安定的城市,竟然擁有一個「和平之城」的美稱,因為耶路撒冷的英文名由Jeru(城市)和Salem(和平)兩個詞根組成。什麼時候,她才能真正名副其實?想起那句話:「若世界有十分的悲傷,九分在耶路撒冷;若世界有十分美,九分也在耶路撒冷」!話雖誇張,卻也道出了其迷人之處:耶路撒冷似乎不屬於任何人,又似乎存在於每個人的想像當中……
悠悠冥想中,天空已然晚霞絢爛!霞光穿過烏雲直射聖城,氣勢磅礴得撲朔迷離,幾分滄桑幾分神秘!也許,這才是古城屹立千年本該擁有的色彩,一層神聖一層憂傷、一層紛亂一層安詳……而那一層耀眼明麗的金黃,應是和平與希望!
▼夕照中的耶路撒冷老城
點擊以下連結閱讀
以約之行(一)沙漠變綠洲
------
以約之行(二)美麗的海岸
------
以約之行(三)歷史與遺蹟
------
以約之行(四)歷史與文化
------
以約之行(五)硝煙依然未散去
------
以約之行(六)無聲的吶喊
作 者 簡 介
李惠生,潮州老知青,1969年上山下鄉到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三師三團(現海南農墾新星農場),後調往團、師、兵團文藝宣傳隊工作。1975年讀書後在廣州從事平面設計、廣告策劃工作。
作者在耶路撒冷橄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