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遊蹤│以約行之(七)風中的哭泣

2021-02-07 一壁殘陽

  

以約行之宗教與信仰——

風中的哭泣

  

李 惠 生

  

  當我站在隔離牆邊,看著巴勒斯坦人民那憤怒的吶喊,內心的悲哀無以言說。歷史為何如此殘酷無情,遲遲不肯翻過這血腥的一頁?為何在這應許之地,缺位的永遠是應許的和平?

  在巴以之間的衝突對抗中,最大的癥結就在於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也是巴以問題的矛盾核心所在。這個幾千年來被一次次地屠城、一次次地重建、又一次次崛起的城市,至今,仍是兩個民族爭奪的首都。世界上還有哪個城市經歷如此的慘烈這般的動亂?刀光劍影背後,是更深層次的宗教爭端,只因她是萬古傳說中的神跡之城,三大宗教的至上聖地!

  以色列是世界上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古老的猶太教、後來的基督教、以及公元七世紀才創立的伊斯蘭教,都發源於此,發端於猶太教。三教創造了後世幾千年的文明,極其深遠地影響了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對於陌生的宗教領域,我無意去探討其經典教義,只藉助一些相關的故事和傳說,來解開心中一些纏繞不清的糾結……

  

  ▼先看看下面這張圖,也許有助於我們了解三教之間的關係。(圖片來自網絡)

  

  猶太教源於其先祖亞伯拉罕的一神崇拜,形成於摩西與上帝立約之時。相傳摩西率眾出埃及,在西奈沙漠上與自稱上帝的耶和華相遇。因其對保護猶太人的承諾,猶太人也承諾把他當成唯一的神來崇拜、嚴格遵守他所制定的「十誡」並與之立約。從此,猶太人有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自覺為「上帝的特選子民」,形成了一個系統的信仰體系。

  

  古猶太國建立後,耶路撒冷便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在此修建的猶太教聖殿,是其最神聖的所在。傳說聖殿裡面的約櫃,存放著「上帝之約」刻有十戒的兩塊石板。

  

  ▼這是根據聖經所描繪的猶太教聖殿(圖片來自網絡)

  

  之後,古猶太國接連被入侵,受外族輪番奴役的猶太人,堅信上帝必將派遣救世主「彌賽亞」來救他們這些「上帝特選子民」。這個人真的來了,他就是耶穌!作為一名猶太神父,耶穌在傳教中宣稱自己是上帝耶和華的兒子,以「救世主」行走於社會底層受壓迫的猶太人中間……在他被視為「異端」釘死在十字架又復活後,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的這部分猶太人,最終從猶太教中分離出來,成立了新的教派——基督教

  基督教在耶穌受難、埋葬並復活的地方修建聖墓教堂。這座教堂位於耶路撒冷猶太教聖殿遺址不遠處,是全世界基督徒心中的聖地。

  

  ▼聖墓教堂外觀

  

  相距基督教形成幾百年後的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才逐漸興起。出生於麥加的穆罕默德,年輕時曾在中東接觸到基督教和猶太教且非常尊崇。後來,面對阿拉伯部落的野蠻落後和多神宗教,他以猶太教和基督教信奉唯一神的宗教信念,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的意思就是「順服上帝的旨意」,「穆斯林」的意思就是「皈依者」。穆罕默德假以上帝最後一任先知的名義,把穆斯林對安拉的信仰與對先知的服從統一起來,集政教大權於一身,使之成為一種社會制度和思想體系。從而整合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結束了阿拉伯部落間紛戰割據的局面。


  伊斯蘭教傳說,穆罕默德曾乘飛馬從麥加飛到耶路撒冷,在亞伯拉罕獻祭之處踏石登天,升入天堂聆聽真主安拉的啟示。穆斯林因而將聖殿山上「夜行登霄」的登霄石視為神跡。阿拉伯帝國佔領迦南地後,便在上方蓋起了登霄石清真寺,也就是現在普遍所稱的圓頂清真寺

  

  

  正因為猶太聖殿在此、耶穌受難復活地在此、穆罕穆德夜行登宵的圓頂清真寺也在此,使得已有5000多年歷史的耶路撒冷,被三教共同奉為神聖之地。因而既為世界聖城,又是互為衝突的中心。而中心的中心,便是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長期以來相互爭奪的焦點,耶路撒冷的聖殿山

  原本,關於巴以分治方案中,將耶路撒冷置於聯合國的管轄之下。但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聯軍之一的約旦國佔領了此地;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反佔了整個耶路撒冷,約旦軍隊堅守著聖殿山不肯退出。經聯合國決議,聖殿山上地面部分屬於阿拉伯人,地面以下部分屬於以色列。以約雙方達成協議,聖殿山治安權由以色列控制,兩大清真寺的管轄權仍歸約旦。

  此後,雙方的軍警共同守衛著這裡,還是發生過多起嚴重流血衝突事件。如今,這方因宗教而聖、因宗教而戰的彈丸之地,已成為耶路撒冷的著名遊覽地。但依然是兩教間最為敏感之處,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強烈反響。


  聖殿山是猶太教第一大聖地、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這裡聚集了兩教的聖跡:昔日猶太教聖殿的遺址西牆位於山腳;山上除了圓頂清真寺,還有伊斯蘭第三大聖寺——阿克薩清真寺。

  

  ▼遠望聖殿山,圓頂清真寺就在西牆上方。圖中右邊與整體景觀格格不入的木橋,本來是為了修建一條永久性的上山橋梁而臨時搭建的。但在以色列作前期勘探時被認為是破壞聖地,直接導致周邊穆斯林國家發出戰爭威脅。以色列只好保持現狀,從2004年加固至今。這是遊客上山的唯一途徑。

  

  ▼聖殿山上的入口附近,就是外表非常樸素的阿克薩清真寺,意為「極遠之寺」,是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的伊斯蘭第三大聖寺。

  

  ▼與其遙遙相對的圓頂清真寺。兩寺之間的小廣場有軍警把守。

  

  ▼非穆斯林不得進入清真寺

  

  ▼非常精美的建築

  

  ▼金光閃閃的黃金圓頂,是已故約旦國王海珊捐贈,在周圍圓頂中熠熠生輝。

  

  ▼處於各式宗教建築四面包圍中,圓頂清真寺雄踞山頂廣場中央。

  

  在漫天白雲的映襯下,眼前的清真寺雍容華貴。面對這般聖景,也許可以單純地欣賞她的美麗。然而周邊荷槍實彈的身影,讓我的心底透出絲絲涼意……

  及至山下,「哭牆」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反差實在太大,好悲涼好壓抑!仿佛猶太人幾千年遭受的苦痛都壓在這一面牆下,壓得你無法呼吸。


  哭牆又稱西牆,約長50米高18米,是古代猶太國第二聖殿西面護牆的一段,也是聖殿兩度修建、兩度被毀的僅存遺蹟,被尊為猶太教的第一聖地。之所以被稱為"哭牆",據說從前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到聖城耶路撒冷時,便會來這面石牆前低聲禱告,哭訴流亡之苦。因而成為猶太民族千百年來流離失所的精神家園、民族苦難的象徵。

  

  ▼哭牆下的禱告是猶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對哭牆男左女右,中間隔著屏風,有桌椅供人讀誦經文。猶太人相信它的上方就是上帝,讓腦袋直接對著上帝是不敬的。男士必須戴上傳統帽子,女人出來時需面對牆壁倒著走。

  

  ▼哭牆的石頭縫隙中塞滿了紙條,據說上帝會看到紙條上的願望。

  

  ▼人手一本聖經,沉浸在與上帝的對話中。

  

  ▼哭牆周圍,穿著傳統猶太服飾的人在這裡比比皆是。那些一身黑色西裝、大帽簷黑色帽子、兩鬢各有一縷螺旋狀捲曲鬢髮的他們,是傳統猶太教徒、猶太教中的保守派。還有這些從小接受猶太教義的孩童,他們將會帶給猶太教和這個國家怎樣的未來?

  

  走進聖殿山,讓我明白這方聖地為何如此敏感,也為這眼前的一切感到悲哀。其實,從發端的脈絡可見,三教所信仰的是同一個神,只不過各自音譯的代稱不同:猶太教稱雅威,基督教稱耶和華,伊斯蘭教稱安拉。但三教除了一致認為摩西是偉大的先知,對其他先知及耶穌的救世主身份認同,卻存在很大差異。猶太教不認同耶穌是救世主,認為救世主還沒有降臨;基督教認為耶穌是救世主,而且等待著其二次降臨;伊斯蘭教也不認同耶穌是救世主,但認為是先知之一。而對於被伊斯蘭教奉為至聖先知、真主使者的默罕默德,猶太教和基督教都不承認。

  這種信仰本身的差異及爭端,已然埋下宗教互斥的基因。但不難看到,真正給三教間帶來殺戮的,信仰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益和領土,三者相加,才是導致宗教戰爭的本源!巴以之爭便是如此。歷史上阿拉伯人佔領迦南地時,以色列人早已散落世界各地,伊斯蘭教與猶太教之間不存在直接的矛盾。直到猶太復國,為了領土及利益才你死我活。

  種種的不可調和落在聖城耶路撒冷,便蒙上了一層陰鬱低沉的悲劇色彩,濃重得抹也抹不開!

  ……

  當我站在聖殿山對面的橄欖山上,俯瞰著美麗的耶路撒冷老城,心中更是感慨萬千,仿佛跨越千年的恩怨情仇橫亙眼前!這簡直就是一本歷史書啊,從亞伯拉罕到本古裡安……古城全景,猶如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厚重而深遠!

  

  ▼遠眺古城,鏡頭拉近可以看到,城牆下不同歷史時期的層層石牆,刻著漫長歲月的印記。

  

  ▼城牆外,穆斯林墓地與猶太人墓地遙遙相對。無論是猶太人、穆斯林、基督徒,都在等待被上帝救贖重生。整個古城在層層墓地包圍中,似乎生與死只在一牆之隔。

  

  ▼猶太人墓地很樸素,沒有鮮花和祭品,只在墳頂放上撿來的石塊,以示紀念。偶遇一群看似神學院學生在墓地祈禱,不知是做什麼儀式?

  

  ▼看到這些密集的墳墓,腦海裡莫名閃現出那一長串辛德勒名單……

  

  面對這個天國與塵世之城,陣陣晚風拂來,似乎聽見風中的哭泣……。古城上方的那團烏雲,何時才能散去?這座城市的悲劇,不知還要怎樣沒完沒了?這一切,上帝如何拯救?諷刺的是,這個當今世界最缺少和平、最不安定的城市,竟然擁有一個「和平之城」的美稱,因為耶路撒冷的英文名由Jeru(城市)和Salem(和平)兩個詞根組成。什麼時候,她才能真正名副其實?想起那句話:「若世界有十分的悲傷,九分在耶路撒冷;若世界有十分美,九分也在耶路撒冷」!話雖誇張,卻也道出了其迷人之處:耶路撒冷似乎不屬於任何人,又似乎存在於每個人的想像當中……

  悠悠冥想中,天空已然晚霞絢爛!霞光穿過烏雲直射聖城,氣勢磅礴得撲朔迷離,幾分滄桑幾分神秘!也許,這才是古城屹立千年本該擁有的色彩,一層神聖一層憂傷、一層紛亂一層安詳……而那一層耀眼明麗的金黃,應是和平與希望!

  

  ▼夕照中的耶路撒冷老城

  

  

點擊以下連結閱讀

  

以約之行(一)沙漠變綠洲

------

以約之行(二)美麗的海岸

------

以約之行(三)歷史與遺蹟

------

以約之行(四)歷史與文化

------

以約之行(五)硝煙依然未散去

------

以約之行(六)無聲的吶喊

       

  

   作 者 簡 介

   

  李惠生,潮州老知青,1969年上山下鄉到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三師三團(現海南農墾新星農場),後調往團、師、兵團文藝宣傳隊工作。1975年讀書後在廣州從事平面設計、廣告策劃工作。

  

  作者在耶路撒冷橄欖山

    

相關焦點

  • 紅米房 ▏知青歲月:難忘的普威之行
    音樂:快樂的囉嗦普威之行,是我步入人生課堂的第一課,也是我知青生涯的第一課。離開成都1969年1月27日,我和我校——成都24中(東城根街中學)數百名老三屆初中畢業生一起,在親友們依依不捨、含淚相送下,帶著簡易的行李,分乘數十輛帶蓬的解放牌大卡車,向千裡之遙的大涼山深處的西昌專區德昌縣駛去。
  • 【知青往事之十一】鄉親
    在吳址那些年,我們這些知青也基本上都學會了河南話。據說河南人最早遷入安吉,歷史上有過兩次遷移時期。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第二次是在解放前大概1930年左右的時候。不僅是吳址,在安吉的東部、北部都有不少這樣的移民村,而在臨近的安徽廣德、長興泗安等地分布更廣。有人曾把河南人的地域性格和人格特徵歸納為:儒骨道風,忠厚本色,外柔內鋼,外厚內直。
  • 七名天津「知青」回「娘家」河北青縣探親(圖)
    七名天津「知青」回「娘家」河北青縣探親(圖) 七名「知青」與鄉親們共進午餐。從這一天起,這些在大城市長大的知識青年開始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並與當地老鄉同吃、同住、同勞動,時間長達八九年。「我們在農村學會了勞動,學會了吃苦,學會了生活,學會了做人。當年我們才十七八歲,鄉親們拿我們當自家的兒女一樣看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你們對我們的教育之恩銘心刻骨,我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 知青淚——記知青回家過年
    我暗自在慶幸,總算擠上來了,車下不少知青還在往窗口中爬,還有許多女知青,焦急地待在火車下面,期盼著能上火車。我又暗自慶幸,在這樣擠的列車上,不可能檢票了,我是逃票的一員,在黑土地上辛辛苦苦幹了一年,工分可以講掙得比農民兄弟還多,全年刨去口糧錢,只分到98元錢,平均每個月下來,只有8元多一點的月「工資」,除了回一趟寧波,還有一年的生活費全在這上頭了,我無能為力買火車票。
  • 知青往事:夏至水門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夏至水門開」,是我們在鹽場經常聽到和講到的一句話。意思就是說,一到農曆「夏至」節氣,淮北沿海灘涂一帶的雨水就增多了,也就意味著靠太陽蒸發曬制的海鹽生產由此開始轉入淡季。
  • 知青往事:在版納過的第一個春節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版納的夜晚,天空一片漆黑,在南臘河畔,在膠林深處,有幾排用泥磚造的屋子,淡暗的小油燈閃出微弱的光線,在頂頭的那間大屋裡,傳出了女知青們陣陣的哭泣聲……這是大年三十的夜晚,這是一九七一年我們來版納過的第一個春節。
  • 知青 | 驚魂之旅,一個知青的遭遇
    因條件所限平時我們知青就很少回家,每年就一兩次,多數是年終大家一起回家過春節。但都是集體一塊走或多人結伴而行。而且,我們女知青一個人平時很少外出去較遠的地方。我這次就因特殊情況,一個人回家了。返回我們知青所在村子那天,我在父母慈祥、關照、留戀的眼光下,多次的囑咐聲中,晨光裡戀戀不捨地告別他們,一個人登上了西去的綠皮火車,在長長的汽鳴聲中離開古城,踏上了一次使我終身難忘的行程。當年的火車行進速度很慢,差不多每個小站都停。
  • 「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 」——習近平的七...
    知青上山下鄉,在「文化大革命」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發展成為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全國共有1600多萬城鎮知青奔赴農村和邊疆。其中,首當其衝的是1966年、1967年、1968年畢業的三屆城鎮初、高中生約400萬人。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就屬於這400萬「老三屆」知青,我就主要說說這個時期的情況。
  • 知青的母親
    >早些時候,李重民的博客中寫到:「隊裡曾來過一批四川宜賓的知青,近二十人。在農村短的舊的就行了,我這麼想特意沒有放進背包想留給小妹。可是,母親是如何知道我沒帶這件棉襖的?還又帶著它,在這茫茫人海中找到我,是憑心靈感應,還是憑血緣相吸而至?我扯下紅花,快步走過去,卻不敢與母親對視,把眼睛望著小妹,硬著心腸,澀澀地說:「不用穿這件了,你們快回去,別讓人笑話。」排著隊上車了,遠遠地聽到母親哽咽地喊到:「要吃飽,多穿衣服啊」!
  • 我的「知青」生活
    會後, 肖老師找我談話, 還說到他的家鄉之美:「遠安是個山區, 但望山不走山。花林寺有個觀音洞, 每當春天雨後天晴, 瀑布勝過廬山風景。」「知青」下鄉的號角一吹響, 想到肖老師的花林寺, 我就直接報名去遠安縣的花林寺觀林大隊。幾十年來, 大山成全了我, 大山也不斷地嘲弄著我。到山區農村, 我白天拼命幹農活, 晚上訪貧問苦, 為貧下中農扎針治病。
  • 「知青歲月」南疆往事
    (一)哭泣......版納的夜晚,天空一片漆黑,在南臘河畔,在膠林深處,有幾排用泥磚造的屋子,淡暗的小油燈閃出微弱的光線,在頂頭的那間大屋裡,傳出了女知青們陣陣的哭泣聲。我站在連隊的場地上,面向上海,聽著這哭聲,眼前浮現出半個月前離開上海時父母姐妹的哭泣,火車站上的哭泣聲......
  • 說說當年知青的「衣食住行」
    為了敘述的方便,還是按傳統的「衣、食、住、行」說法,再加一個「用」字,依此去寫。在寫「衣、食、住、行、用」之前,又不得不首先說明,當知青們剛到農場時,每月的工資是20元。因此,大家每月的生活費,都是由那20元支配的。如今我們要穿衣,到商場地攤去買就行了,然而,我們還清楚記得,當年買布買衣服,是要憑布證的!每人每年可以買多少布?1丈3尺6寸!
  • 知青丨「上山下鄉運動」始末
    1955年10月,在七屆六中(擴大)全會上,許昌地委書記趙天錫將第15期《互助合作》通過中央農工部副部長廖魯言轉呈到※※※手中。據悉,天津、河北、湖北、山東、哈爾濱等十多個省市的團組織,也相繼組織了50餘批、約3.7萬人參加遠徵墾荒。1956年一年,全國就有近20萬名城市青年志願加入到了墾荒隊伍中。
  • 知青生活逸事丨江南知青(13)
    記得那時砍柴的那座大山,當地人稱作打石坡,迷信說法:經常聽得叮噹鑿石之聲,卻不見人影,讓人聽得頭髮直豎。 半山有顆好大的楊梅樹。端午時節,掛滿一樹紅絨絨而壯實的楊梅。 這天,我與夏柳湘上山砍柴,走到林茂之處,只聽得有物踏得枯枝亂響。抬頭望去,只見密林深處,一白色龐然大物在那來回走動。 嚇得我倆趕緊蹲下,大氣不敢出。那物也受驚,一晃沒影了。我倆麻著膽子,走進密林一看,坡地上竟有碗口大的腳印,雜亂無章。 後社員們說,是野山牛。以後只見過麂子,卻再未見過山牛。
  • 兩個知青一座山‖作者/解放日報/顧許勝
    老子看經峰前,他們駐足而立,玉京峰頂上他們冒雨共謀宏篇,三清宮裡秉燭夜談話人生,一直護衛著這位羸弱的小妹妹,劉鵬飛身上的那件黑尼大衣,使楊七芝熬過了一個又一個深山寒夜。 畢竟16歲就考上上海美校,楊七芝在「一窗風雨悽涼夜,半間破屋作畫圖」的磨礪中畫技日見長進,她以三清山為題材的國畫創作很快就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大畫家謝稚柳先生在《楊七芝三清山畫選》中寫道:七芝之畫「風馳雲奔、木石靈動」。
  • 知青歲月回憶錄:我的上海知青戰友
    拍攝於1971年,九連門口)一九七0年的五、六月份,我們這些從小喝著黃浦江水長大的十六、七歲的懵懂少年,憧憬著熱帶雨林的神秘,抱著對西雙版納的迷茫,懷著「建設邊疆、保衛邊疆」和「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豪情壯志,從繁華的大上海來到了西雙版納,來到祖國的西南邊疆「屯墾戍邊」,開啟了我們八年多的蹉跎歲月。
  • 知青劉平
    不祥之物,免得以後又招惹禍事嗎?   這將是一個永遠的謎。  幼小的劉平不敢問,也不想問。對於曾經有過的痛苦, 忘記。有時可能是最好的精神撫慰辦法。   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清高、傲氣、執著並帶著幾分迂腐的知識分子。   在劉平的身上,似乎也能讓我察覺到:他在不經意之間也會流露出其父親的某些特質。
  • 黃狗的遭遇(知青雜憶之四)
    唯一的例外,是在知青點插隊時,自己相對說了算,將村裡老百姓不願養的一條小黃狗,領過來養了大半年。沒成想,這次養狗經歷,留給我的卻是一段令人痛心的記憶。 當我從老鄉家牽回那條約有半歲大的小狗時,它的樣子很是有些可憐巴巴的。這是一條很普通的鄉村土狗,毛色黃白相雜,瘦骨嶙峋,兩耳耷拉著,身上髒兮兮的。只有那雙溼潤的眼睛,透著溫順、良善,惹人愛憐。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我說:行!我也有個條件, 我要把家裡的小書櫃和美孚燈帶走。我有用。1969年1月16日, 那是個雨雪天, 大卡車載著我那小書櫃和行李駛向餘杭縣太平公社 (現鸕鳥鄉) 。這是個山區, 據說抗日時期, 國民黨鄉、鎮、區、縣、市五級政府遷至這裡, 日本鬼子難以進山侵犯, 故有「太平」之名。我終於成了一名上山知青。
  • 最後上調的知青
    我是溫蛟的第一個知青,也是清流最後上調的一個知青,在農村待的時間,頭尾有12個年頭,因此也是清流插隊最長的知青。溫蛟第一個知青由於家庭出身的原因,從小我就比較邊緣化自己。從公社到包地翻山越嶺走了40裡才到,包地雖然偏僻荒野,但因為是我自己的選擇,而且也是預料中的,沒什麼可抱怨。倒是第二天已經七點多,在清流是吃過早飯的時間,可是講好早上會來叫吃飯的人,卻沒有一點動靜,不禁有種被遺棄的感傷。迷迷糊糊像又睡去,看到我那過世的祖母,巍顫顫地走到我床前,叫我小名說:&34;睜開眼卻什麼也不見,我不禁潸然淚下,說不清楚是一種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