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瀋陽379年歷史永安橋成交通環島 清代帝王曾多次踏足

2020-12-13 騰訊網

航拍瀋陽379年歷史永安橋修繕保護成交通環島。

永安橋始建於清崇德六年(1641年),在清初是一座重要橋梁,是清朝各代帝王東巡的必經之路。

由於建造年代較為久遠,永安橋在近年來逐漸出現老化現象,已經不能承受現代化汽車每日不斷疾馳而過的壓力。

有關部門最終決定將這條「大御路」上必經之路的永安橋變成環島保護起來,途經車輛需要在橋體兩側繞行通過,以達到保護永安橋的目的。

清朝從順治元年(1644)入主中原後,凡經十位皇帝,其中有四代皇帝十次東巡,16次走在盛京御路上,並從永安橋上通過,往返於京師與盛京。他們是:東巡康熙皇帝3次,乾隆皇帝4次,嘉慶皇帝2次、道光皇帝1次。

相關焦點

  • 瀋陽「永安橋」:被譽為「瀋陽第一橋」的380歲高齡的清代石橋
    永安橋,俗稱大石橋,位於瀋陽市于洪區馬三家街道永安村。該橋始建於清崇德六年(1641年),是瀋陽市現存比較完整的一座石拱橋。永安橋在清初是一座重要橋梁,是清朝各代帝王東巡的必經之路。永安橋經歷了近三百八十年的風風雨雨,橋面一度損壞嚴重,1979年瀋陽市文物管理部門耗時三個月將其修葺一新!2019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永安橋位列其中,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代以前,瀋陽以西有史稱「南北千餘裡、東西二百裡」的「遼澤」。因有遼澤的阻礙,自古以來,從瀋陽經遼西去中原不得不繞道。
  • 瀋陽第一橋——378年的永安橋
    原創: 荊紹福瀋陽有一座近400年的古橋——永安橋。去過永安橋嗎?見過永安橋嗎?永安橋位於瀋陽城西北30裡的于洪區馬三家街道永安村。如果不專門去,還真見不到她;如果乘車去往新民經沈馬線(瀋陽到馬三家)時,如果不特殊提起,雖然路過也不會注意到她。
  • 瀋陽永安橋 讓你不能不佩服古人智慧
    如果說起瀋陽第一橋,那非永安橋莫屬,永安橋不僅極具歷史文化價值,也是建築史中的瑰寶,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座保存完好的永安橋。位于于洪區馬三家街道永安村內的永安橋,就是一座相當有年代有故事的古石橋,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 瀋陽郊外的歷史遺蹟—永安橋
    永安橋又名大石橋 ,位于于洪區馬三家鎮永安村東,乘坐339路公交車可以到達。 永安橋東西向,西偏北30度。永安橋是清初修築盛京到北京的御路時建造,清崇德六年(1641年)秋建成。永安橋原橫跨於蒲河之上,後因河道變遷,蒲河在橋北50米處折向西北 ,現橋下只有一條溪流。天旱的時候橋下沒有水。永安橋為三孔磚拱石橋,內部砌磚。橋麵條石鋪砌。橋頭兩側各有一對雌雄相望的大石獅 。
  • 加強保護永安橋
    永安橋位於紹興市越城區鬥門街道桑港社區大橋頭自然村,橫跨廟直江,現為329國道以北,越中路以東,橋南不遠就是高大的杭甬高鐵。永安橋系東西跨向四墩五孔石樑橋。全長39.15米,寬2.40米,橋高3.30米。
  • 原來清代帝王都愛吃火鍋!器材展出,像極了「一人食」小火鍋
    在我國的歷史上,許多壯美的皇宮早已灰飛煙滅,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是僅有的兩位「倖存者」。北京故宮對於北京人來說並不陌生,而位於關外的瀋陽故宮卻一直是很多人期待探訪的文物寶庫。如今,無需遠行,瀋陽故宮博物院的200餘件清代宮廷藝術珍品首次進京,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
  • 古代石橋永安橋:清皇帝東巡曾16次從橋上過(圖)
    古代石橋永安橋:清皇帝東巡曾16次從橋上過(圖) 在于洪區馬三家子永安橋村,現存一座瀋陽保存完好的古代石橋――永安橋,為清代皇太極崇德六年(1641年)所建。
  • 七位帝王賦詩讚瀋陽 _文化看點_盛京文化網
    七位帝王眼中的瀋陽  在贊詠瀋陽詩賦中,帝王的詩作總有特別迷人的地方。  楊廣(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楊堅的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煬帝,在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派遣大軍「二十四道」在徵討的路上,路經瀋陽所在「候城道」,兵臨「金山城」(今瀋陽棋盤山石臺子山城)。
  • 瀋陽故宮的歷史變遷
    距今近400年歷史,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朝入關前,其皇宮設在瀋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一共住過3位清朝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
  • 成都歷史:錦江上的永安橋
    這橋取名「永安」,還有一段歷史淵源故事呢。永安橋與九眼橋幾乎齊名,它們都橫臥府河之上,一在上遊,一在下遊。修建時代都在明朝年間。成都平原建橋比較艱難,要從山裡打石料,運到成都,造價十分昂貴。橋修好後必須經過地方官員踩橋取名,這永安橋名由來就是如此。
  • 劉墉等翰林書法作品亮相瀋陽 盡展清代書法魅力
    瀋陽故宮供圖劉墉等翰林書法作品亮相瀋陽 盡展清代書法魅力中新網瀋陽10月8日電 (韓宏)「濃墨宰相」劉墉、關東才子王爾烈等清代翰林的書風,對當時的清代書壇影響巨大。10月8日,正在瀋陽故宮舉辦的「館藏清代翰林書法展」上,41件翰林書法作品齊齊亮相。
  • 瀋陽有一條馬路,曾經叫做「雪恥路」,雖然沒有風景但是歷史深厚
    如今瀋陽比較有名氣的大街,應該是青年大街,亦有瀋陽「金廊」之美譽。但是在瀋陽是一座非常有歷史的城市,在馬路方面在當年有一條赫赫有名的馬路,被稱為「大御路」。瀋陽華山路在北京走到瀋陽,距離還是比較遠的。這條「大御路」經過的地區也很多,就像在這條路的行程中,還會路過瀋陽「第一橋」這座橋就是瀋陽永安橋。
  • 瀋陽故宮精選36幅館藏清代書法、繪畫作品在師善齋、協中齋集中展出
    當日,瀋陽故宮精選36幅館藏清代書法、繪畫作品在師善齋、協中齋集中展出,在寒風凜冽的冬季,為民眾奉上「一齋春色」的節日暖意。 1月17日,瀋陽故宮精選36幅館藏清代書法、繪畫作品在師善齋、協中齋集中展出,為民眾奉上「一齋春色」的節日暖意。
  • 盛京遊記|瀋陽旅遊 這十五個必去的景點,感受盛京歷史文化
    三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瀋陽地區已有人類活動。明朝崇禎七年,皇太極將瀋陽更名為盛京;清朝順治十四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瀋陽設奉天府, 瀋陽又名「奉天」。生活在一座城市幾年、十年、幾十年,我們越熟悉這座城市反而會覺得這座城市索然無味,其實應該去發掘那些曾被我們遺忘的一磚一瓦。
  • 康熙臨董其昌行書現身,瀋陽故宮藏清宮珍品在國博展出
    瀋陽故宮博物院以盛京皇宮為基礎建立,典藏有十分豐富的清代宮廷藝術珍品。「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出現場「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是系統展示其館藏清宮藝術珍品的一次大型文物展覽。
  • 老照片:1983年的瀋陽,東北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
    瀋陽,是清朝發祥地,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 。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於此,皇太極建盛京城,並在此建立清朝,瀋陽開始成為東北的中心城市。 1949年之後,瀋陽成為重要的重工業基地,被譽為「「東方魯爾」。本組老照片拍攝於1983年。圖為1983年的瀋陽中山廣場。
  • 細品清瓷:帝王「堂名款」瓷器賞析
    堂名、齋名一般是文人士大夫的居室之名,這種風氣在清代尤為盛行。據《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一書記載,當時有據可查的齋名、室名就有數千個。清代帝王也常將自己居住的地方冠以書齋、堂名、以明其志、抒其懷。 這種堂名、齋名之風在瓷器上也有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