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的十六字校訓為何被腰斬(轉載)

2021-02-19 大秀才

  大學要有獨特的靈魂,也就是說,大學不僅要有靈魂,而且要獨特。  
  哈佛的校訓是,讓你與柏拉圖為友,讓你與亞里斯多德為友,重要的,讓你與真理為友,這就是哈佛的精神;耶魯大學的校訓是「真理和光明」;斯坦佛大學的校訓是「願學術自由之風勁吹」;早稻田大學則是:學問獨立,培養模範國民。  
  校訓顯示出這些世界知名大學的獨特靈魂。關鍵是,這些大學在實踐中秉承著校訓傳達的精神,讓其經過一代又一代師生的傳遞,深入內心,深入骨髓。
   
   一
  清華的校訓,原本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獨立精神,自由思想」而現在卻被攔腰斬斷,只剩下前面8個字。
  實際上,清華還曾經有過一些校訓,那時候的口號是「又紅又專」、「聽話出活」、「工程師的搖籃」和「做黨的馴服工具」等等。
  那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獨立精神,自由思想」被腰斬的前半截,還是在20世紀90年代才恢復的。 
  原本16字的校訓,為什麼無端地被砍去一半?原因不言而喻。就是有人不喜歡,甚至懼怕「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學者餘心曾指出:「校訓被腰斬了,沒有了『精神』和『思想』,清華的傳統也就丟失了,剩下的,就只是教你做個好奴才的訓誡。」 
  20多年前,清華就發誓,要在校慶100週年也就是2011年的時候,建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不知當初信誓旦旦的當權者,作何感想?
   
  原因何在?人們想過嗎? 
  時下人們正在發問:中國高等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大師級的人才?發問者不少,回答的不多。從上到下,全都昏昏然,茫茫然,即使隔靴搔癢地說幾句,也都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其實,許多人很明白,就是不敢說出來。或許可以從這個被腰斬的清華校訓中找到答案。 
  餘心在「被腰斬的清華校訓」一文中指出,如果有獨立精神,就不會甘於做奴才,就不會輕易被驅使,就不會只做工具和炮灰。如果有自由思想,就不會唯唯諾諾,人云亦云,就不會溜須拍馬,趨炎附勢,就不會全國只用一個腦袋想問題。 
  這就是「獨立精神,自由思想」不被當權者認可的原因所在。當權者需要的是「聽話出活的奴才」和「忠誠馴服的工具」,不是具有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叛逆。

  孔老夫子不是早就說過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也是清華成不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中國高等教育培養不出大師級人才的癥結所在!

   
  
  北洋軍閥政府,能夠任命反對派的蔡元培做北大校長,而蔡元培校長能夠拿著政府的經費,並同時拒收政府的公文。蔡元培校長寧肯自己辭職,也要救出被捕的北大學生。 
   為北大奠定「兼容並包,思想自由」大學精神的蔡元培先生,早在1919年就提出了中國現代大學的三項基本原則:  
  「第一,大學應當是獨立的和自主的;第二,大學應當具有思想自由和學術自由;第三,大學學術與思想自由,需要相應的自由的社會政治環境。」(1919年6月15日,《不肯再任北大校長的宣言》) 
  這是中國大學實現大學精神的基本條件,缺乏這三個條件,中國大學躋身世界一流將永遠只是夢想。
  那時的北大,學術水平低下、教學態度惡劣的教員,一律被解聘;教授絕大多數都30歲左右,最年輕的僅24歲。既有激進民主主義者陳獨秀、李大釗,也有保守的劉師培、謀求復闢的辜鴻銘;既有主張白話文的胡適,也有反對白話文的黃侃,真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那時候的胡適,能夠喊出「爭你自己的自由,就是爭國家的自由,爭你自己的權利,就是爭國家的權利。因為,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同理,世界一流大學也不是一群奴才能夠建造得起來的! 
  「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是高等學府的靈魂!沒有「獨立精神」的結果是,上面不讓說的話不能說,上面不讓研究的問題不能研究。沒有「自由思想」,就得揣摩領導意圖,領導允許怎麼想才能怎麼想,領導喜歡怎麼說才能怎麼說。全國上下只有一個腦袋想問題,其他人跟著忽悠就行了。  
  外國總統來清華演講,學生提出的問題也都是一個模子裡倒出來的,什麼時候鼓掌,都是和上面的要求相一致的。堂堂清華,連一個有點獨立精神的問題都提不出來,還談什麼世界一流大學?! 
  蔡元培治北大,提出思想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網羅各色人才,領一時風氣之先。 
  被譽為「清華之父」的梅貽琦校長,也很推崇蔡元培先生的大學精神。他說:「對於校局,則以為應追隨蔡孑民先生兼容並包之態度,以克盡學術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謂新舊,今之所謂左右,其在學校應均予以自由探討之機會。」 
  清華校訓之被腰斬,並非僅僅清華之悲哀,它標誌著中國大學精神的迷茫和丟失。大學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徵,大學精神的迷失意味著民族精神的淪喪。
   
   三 
  如今,對大學的批判正日益成為一種潮流,對大學的結構和風氣進行全面反省,也成為一種廣泛的呼聲,這時候,將今日的中國大學置於橫向和縱向的坐標中考量是必要的。  
  的確,無論是將當下中國的大學放入歷史序列中進行縱向考量,還是放眼世界將它作橫向比較,結果都是沮喪的。   
  我們自己曾經有過輝煌的大學精神,但如今失去了它;我們可以洞察國外優秀大學的精良和完善,卻仍然無法企及。 
  用「縱向」和「橫向」這兩把標尺,輕易就可丈量出今日中國大學之頹喪。 
  前者以蔡元培、胡適等教育家為標幟,曾為當時乃至今日之中國,構建出氣度、風骨以及人文精神——這種精神使大學獲得聲譽,並在一個政治和軍事上略顯灰暗的年代,融入幾代人的精神血脈,規束民眾道德,催生出文化繁華;後者,許多世界名校,則標示著大學的構制之善和風氣之謹嚴。 
  在這個坐標之內評判中國今日之大學,不難發現,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改革,我們已經失去如此之多,距離好大學卻仍然遙遠。中國的大學失去了獨立、自由之精神。 
  歷史上,這種獨立,部分靠行政系統對大學和知識分子的敬重,部分靠大學校長的骨氣乃至勇氣獲得;在某些更優越的教育系統中,這種獨立則更多依賴於精心設計的教育體制來獲得。但如今,大學正日益成為附庸,校長們對官員而不是對學生負責──他們自己也更像官員而不是教育家。 
  中國的教授正丟失風骨,他們更多的是唯唯諾諾而不是據理力爭,他們為職稱和經費奔忙,而不是致力於傳承知識和人格。那些希望傳承舊日傳統的教授陷入困境,他們要麼不得不隨波逐流,要麼被邊緣化。
  大學曾經引以為傲的嚴謹風氣和多元思潮,也在慢慢凋零。弔詭的是,一方面,我們正在放棄學術的標準,以抄襲為代表的學術體系崩壞,已經損害了整個國家的名譽;另一方面,大學卻正在有意或無意地用僵硬的價值觀捆縛學生,使曾經多元和寬容的大學文化,幾乎蕩然無存。
   
   四  
  如果一個國家的大學功利化、庸俗化,它培養出來的學生也難有高貴之心。 
  要蕩滌大學裡的功利思想,堅守獨立精神,需要從社會環境的層面著手培育。若社會功利思維不淡化,「大學精神」最終也是無源之水。 
  天津大學校長龔克坦言:「目前社會上有一個很清楚的官僚體系,高校裡若沒有明確的行政級別,就不知道該和誰對話,找不到省裡的主要負責人,甚至連廳局長都可能不願見沒有行政級別的教授,令你事難辦。 
  龔克所言「行政化、功利化」不難淡化,但是,學校縱然「淡化」了,那些局長們卻總抱著「以官論英雄」的思維不丟,又有何用?!
  我們並非不知道好大學是什麼樣子。我們可以回溯歷史,發現自己曾經處於何等高度;也可以環顧世界,思慕他人的優秀質地,並在這個基礎上,深刻地洞察今日大學之失。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的校訓
    原載清華大學校史館網站,原題也談清華校訓。
  • 清華大學校訓為何引用易經
    清華大學校訓用了哪句易經?
  • 「哈工大」以前的校訓是十六個字?網友:另外八個字太「帥」了
    6月7日晚上,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學子為母校百年校慶送上了精彩的無人機表演,在校園上空,無人機相繼組成了多個圖案,其中就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校訓:「規格嚴格、功夫到家」,那麼,這八個字是怎麼來的呢?這就是哈工大校訓「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來源。
  • 廣州:華南師範大學十六字校訓回應「百年樹人」教育理念
    廣州:華南師範大學十六字校訓回應「百年樹人」教育理念 2014-08-19 08:32:00 導讀:夏日炎炎,地處廣州石牌繁華地段的華南師範大學綠樹成蔭,寧靜致遠。從中山大道的校門往裡望去,第一課室大樓上鐫刻著「艱苦奮鬥、嚴謹治學、求實創新、為人師表」的校訓。這十六字在蒼翠的木棉樹的映襯下尤顯沉靜有力。
  • 清華大學校訓
    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來源:人民政協報 2016-3-31 胡顯章  1911年2月,清政府在北京城內設立的遊美學務處和籌建中的遊美肄業館遷入西北郊外的清華園辦公,並將校名定為「清華學堂」。4月29日,清華學堂正式開學。
  • 【校訓如燈】清華大學校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校訓原本一個由日本引進的舶來詞,在辭海中沒有對校訓的解釋。最早對 「校訓」概念進行解釋的是舒新城主編、中華書局1930年出版的 《中華百科辭典》,它對「校訓」的解釋是:「學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製成匾額,懸見於校中公見之地」,「目的在於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我們將陸續分享,古今中外的名校校訓。今天,先品讀清華大學校訓。
  • 中國大學校徽校訓:清華大學
    水木清華對於中國的學生們來說,肯定是一個比較神聖的詞語,因為這個是清華大學中的一個詞也是擁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我想每個人聽到清華大學這四個字的時候心裡都會泛起一波漣漪,因為我們努力的結果主要就是為了能進入像這樣中國最高層次的學府,但是每年錄取的人數卻是寥寥無幾,每個高中甚至是每個縣裡面僅僅有一個學生能考入這所學校
  • 談清華校訓
    梁啓超慷慨激昂的演講深深激勵了清華學子,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為清華校訓,1918年4月25日出版的《清華周刊》總138期封面上出現內含「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八個字的圓形圖標(圖一),1926年11月25日,由校評議會議決正式確定為清華學校校徽(圖二)。1928年,清華學校正式命名為清華大學,校徽依然沿用以上八字校訓(圖三)。
  • 高校校訓「德」字為先 四詞八字最常見最長校訓28字
    北京郵電大學學生在校訓前合影  清華大學校訓   9月,各大高校紛紛開學。新生了解學校的時候,校訓往往必不可少。正因為如此,有人指出,校訓最能反映大學的辦學傳統和教育特色。  國內高校校訓以工工整整的對仗形式為主,尤其是「4詞8字」。據統計,使用「4詞8字」校訓的高校有1836所。其次是4字和9字校訓:使用4字校訓的有231所學校,9字的有89所,6字的有86所。
  • 五所大學的校訓都有這4個字,清華大學也有,是巧合嗎?
    如果走訪過中國的多所大學,會發現很多大學的校訓都是類似的。其中用的最多的詞無外乎:博學、厚德、篤行、創新、自強、知行等等。這其中多數大學的校訓都是8個字結構,比如「明德厚學,知行合一」。但是有四個字,卻被5所大學共同運用著,這5所大學還都是頂級名校,其中清華大學也在用它作為校訓。沒錯,這4個字正是「自強不息」。那麼用它作為校訓的5所學校都是哪些高校呢?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一、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 清華校訓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背後
    1918年4月25日出版的《清華周刊》總138期封面上出現內含「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八個字的圓形圖標(圖一),1926年11月25日,由校評議會議決正式確定為清華學校校徽(圖二)。1928年,清華學校正式命名為清華大學,校徽依然沿用以上八字校訓(圖三)。
  • 百年清華 | 胡顯章談清華校訓
    梁啓超慷慨激昂的演講深深激勵了清華學子,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為清華校訓,1918年4月25日出版的《清華周刊》總138期封面上出現內含「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八個字的圓形圖標(圖一),1926年11月25日,由校評議會議決正式確定為清華學校校徽(圖二)。1928年,清華學校正式命名為清華大學,校徽依然沿用以上八字校訓(圖三)。
  • 探尋校訓背後歷史 重慶最早校訓出自晚清求精中學
    答案既不是重大的「十六字真言」,也不是西南大學的「8字校訓」,而是重慶求精中學的老校訓「因故知新,精益求精」。  求精中學辦公室副主任李衛國告訴記者,重慶求精中學創建於1891年,前身為求精學堂,是美國基督教MEM會牧師鹿依士按照西方教育模式創辦的新式學校,也是重慶第一所新式學校。
  • 你可知道清華大學校訓真正含義?
    清華大學是我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1911年建校,坐落於美麗的清華園,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勿載「。清華大學在我國的發展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棟梁之才,比如楊振寧,鄧稼先等各領域先鋒人物。
  • 清華大學校訓從何而來——《易經》的智慧
    生生不息,以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清華大學的校訓!清華大學建校百年有餘,是莘莘學子嚮往的聖地,亦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標的。清華園內產生清華大學中華民族是一個在相互戰火中總結洗禮後會冷靜思考的民族。清華大學校訓戰爭是為了更好地反省。德國在戰爭中反省過來,在不斷有難民與流民湧入歐洲時,只有德國向這些流民敞開懷抱。
  •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標語門事件,折射校訓治學怠慢態度,遠超改錯字
    今年秋季新學期開學,一幅標語上的一個錯字,將清華大學頂上網絡輿論熱議焦點。寫錯字其實並不是什麼嚴重的錯誤,但為什麼發生在清華大學頭上,卻讓全國網友譁然?綜觀這起輿情的事件的起源,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將歡迎新同學標語裡的「熱烈」錯寫成「熱列」,少了四個點,是不規範使用語言文字的行為。大家驚訝的是,這樣的錯誤井然發生在數一數二的清華大學身上,從下訂單製作條幅到付款驗收,再到吧它掛起來,那麼醒目的大門位置,按理說一般人都能挑出的錯,為什麼高校老師領導卻看不出來?
  • ——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來源:光明日報 2014-6-20 胡顯章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
  • 【清華史苑】清華大學校訓、校徽、校歌
  • 清華大學校訓這兩句校訓,要牢記於心,福氣不請自來!
    清華大學,有這樣兩句校訓,希望人人都拿來使用,若能做到這兩句話,好運自然來找你。這兩句話出自《易經》。第一句:自強不息,第二句,厚德載物。易經的原文這樣寫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分別出自易經的乾坤兩卦。
  • 李嵐清同志贈送清華大學校訓篆刻印
    李嵐清同志贈送清華大學校訓篆刻印清華新聞網10月28日電(記者 柳 夏)10月26日,《中國部分高校校訓篆刻作品選》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首發式。該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收錄了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的184方篆刻作品,其中除8方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教興國和德智體美外,其餘176方均為高校校訓,為清華大學篆刻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收錄其中。這些篆刻作品,使用的書體主要為小篆和大篆,規範典雅,富於美感。本書也是國內首次以校訓為內容和題材,集中創作並結集出版的篆刻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