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讀書的孩子,往往從小時候就會有所表現,父母們還需及時發現並好好培養。
執筆:王豔微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曾言:0~3歲是孩子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其實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從其3歲前就能發現其中端倪。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1、專注力好
專注力是孩子能否提高學習成績的關鍵因素,不僅僅對於孩子,對於任何一個人都是十分重要的特質,若是娃的專注力高,那麼在課堂上就會隨著老師的節奏而思考,不會總是在上課時思緒飄走,自然學習效率就會越高。
有些孩子之所以學習不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專注力不夠, 無法保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學習成績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家長可以觀察孩子是否能專注的做一件事,比如集中注意力完成自己的玩具拼裝等,或者觀察孩子是否有點風吹草動就放棄自己手中正在做的事等。
如果發現他們精力集中,專心做自己的事不會被外界所幹擾時,那說明其專注力足夠強,家長就要好好培養。
2、喜歡思考
擅長思考的孩子都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而想要娃學習成績優秀,思維能力一定不能太弱。
觀察一個小孩是否愛思考,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參考的依據,那就是喜歡發出提問,好比「十萬個為什麼」。
對於家長來說, 孩子很多的提問顯得很無釐頭,而自己也不知該如何解答,但娃卻是像「粘屁蟲」一樣跟在身後,一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姿勢。這其實正反映了他們善於自己發現問題,並思考其中的原理。
所以家長可以觀察孩子是否善於思考,從而看出他們是不是「讀書的好料」。
3、孩子的意志力強
讀書是一件漫長而又無味的事情,十分考驗人的意志力,不少孩子剛開始學習很好,但漸漸的成績開始下滑,其實這都和意志力有關。
若是孩子意志力較差,那麼學習這件事就只能老師和家長在後面趕,娃在前面跑。作業必須督促才會寫,課文必須逼著才會背等。
所以,孩子在三歲時,家長可以觀察寶貝能否做一件事情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或有一顆堅持的心等,若是娃今天喜歡畫畫,明天喜歡寫字,那麼其意志力就不足夠強,很難說他是一塊讀書的好料。
孩子的性格、秉性都不相同,所以在孩子教育方面,父母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來完成。
1、讓孩子多思考
當孩子提出問題時,家長切不可不耐煩地打斷他們的提問,或者直接迴避他們的問題,這樣無疑是掐滅了娃的好奇心和主動思考的能力。
所以,父母還需呵護好孩子的好奇心,面對他們的問題積極的回應,並和他們一起探索事情的真相,引導他們開動自己的小腦筋,從而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2、不斷鼓勵和啟發孩子
有人說,孩子學習上的進步,其中父母對他們的鼓勵和啟發佔80%。
無論真假,但不得不說,父母的鼓勵和引導確實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提升自己。因此,建議父母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和行動,當他們考試不理想時,鼓勵相信他下次一定可以提高,當他們想要研究蝴蝶時,就帶著他一起去觀察。
當然,光靠父母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還得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才行。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異,可是家長們總是出現這樣的苦惱「為什麼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提不高呢?」「為什麼娃就是不願意學習,非得逼著才肯學呢?」「怎樣才能讓孩子主動的認真學習呢?」
這本《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力的88個細節》就是一本幫助父母培養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的家庭教育指導書。
書本通過多年的教育工作經驗,讓父母了解孩子不愛學習和陷入被動學習狀態中的原因,還通過生活中的普通事例,分析孩子的行為特點,幫助家長從根源找問題,從而幫助父母識別問題的癥結。
其次,針對孩子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比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走神;做作業不認真,囫圇吞棗,字跡潦草;督促他學習還鬧脾氣等,書中都提供了簡單、有效的技巧和方法。
不僅如此,還有88個具有實操的建議,從孩子的心理、生活、學習等方面的科學指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其愛上學習,走在同齡人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