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明確規定:違法行為也可以正當防衛

2020-09-04 法律工作者霍顏回

2020年8月28日,兩高一部發布了《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將對今後社會見義勇,弘揚社會正義產生深遠的影響。

對於發揮指導意見的出臺意義,公安機關至關重要,因為公安民警身處執法一線,第一時間收集證據以及決定對犯罪嫌疑人採取什麼樣的強制措施。特別是大量的治安案件中也存在防衛行為,但由於治安案件受到的制約、監督相對較少,辦案民警的認識、辦案習慣等因素影響,實務中對於治安案件很少認定正當防衛。

問題一:治安案件是否存在防衛行為?

《意見》明確規定不法既包括犯罪行為,也包括違法行為。不應將不法侵害不當限縮為暴力侵害或者犯罪行為。所以在治安案件中也應當進行防衛行為的認定。

問題二:針對未成年人可否實行正當防衛?

成年人對於未成年人正在實施的針對其他未成年人的不法侵害,應當勸阻、制止;勸阻、制止無效的,可以實行防衛。

問題三:嫌疑人已經取得控制受害人財產,是否仍可以正當防衛?

在財產犯罪中,不法侵害人雖已取得財物,但通過追趕、阻擊等措施能夠追回財物的,可以視為不法侵害仍在進行。

問題四:何為不法侵害結束?

對於不法侵害人確已失去侵害能力或者確已放棄侵害的,應當認定為不法侵害已經結束。

問題五:認定不法侵害的開始和結束的標準認定?

對於不法侵害是否已經開始或者結束,應當立足防衛人在防衛時所處情境,按照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依法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斷,不能苛求防衛人。

問題六:如何對無刑事責任能力人或者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進行正當防衛?

明知侵害人是無刑事責任能力人或者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的,應當儘量使用其他方式避免或者制止侵害;沒有其他方式可以避免、制止不法侵害,或者不法侵害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可以進行反擊。

問題七:如何界定防衛行為與相互鬥毆?

通過綜合考量案發起因、對衝突升級是否有過錯、是否使用或者準備使用兇器、是否採用明顯不相當的暴力、是否糾集他人參與打鬥等客觀情節,準確判斷行為人的主觀意圖和行為性質。

問題八:因瑣事發生的相互動手是否存在正當防衛?

因瑣事發生爭執,雙方均不能保持克制而引發打鬥,對於有過錯的一方先動手且手段明顯過激,或者一方先動手,在對方努力避免衝突的情況下仍繼續侵害的,還擊一方的行為一般應當認定為防衛行為。

問題九:事先的防衛準備是否影響正當防衛?

雙方因瑣事發生衝突,衝突結束後,一方又實施不法侵害,對方還擊,包括使用工具還擊的,一般應當認定為防衛行為。不能僅因行為人事先進行防衛準備,就影響對其防衛意圖的認定。

問題十:如何認定不法侵害的危害程度?

在判斷不法侵害的危害程度時,不僅要考慮已經造成的損害,還要考慮造成進一步損害的緊迫危險性和現實可能性。不應當苛求防衛人必須採取與不法侵害基本相當的反擊方式和強度。

問題十一:什麼是重大損害?

「造成重大損害」是指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死亡。造成輕傷及以下損害的,不屬於重大損害。

相關焦點

  • 國家司法解釋明確,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等行為,可正當防衛
    對於正在進行的拉拽方向盤、毆打司機等妨害安全駕駛、危害公共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可以實行防衛。成年人對於未成年人正在實施的針對其他未成年人的不法侵害,應當勸阻、制止;勸阻、制止無效的,可以實行防衛。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正當防衛的法律規定和立法精神,對於符合正當防衛成立條件的,堅決依法認定。要切實防止「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做法,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  2.立足具體案情,依法準確認定。要立足防衛人防衛時的具體情境,綜合考慮案件發生的整體經過,結合一般人在類似情境下的可能反應,依法準確把握防衛的時間、限度等條件。
  • 為什麼認定於海明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 如何判定正當防衛?
    根據上述規定和查明的事實,本案中,死者劉海龍持刀行兇,於海明為使本人人身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暴力侵害,對侵害人劉海龍採取制止暴力侵害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其防衛行為造成劉海龍死亡,不負刑事責任。公安機關對此案作撤案處理符合法律規定。
  • 讓正當防衛行為更有底氣
    在正當防衛的成立標準、防衛過當認定等問題上,實務中和學界一直都把關偏嚴,正當防衛限度的司法異化現象長期存在。司法實踐中,個別涉正當防衛案件的處理看似於法有據,但結果得不到社會認同,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有關辦案人員沒有充分考慮常理、常情,導致對法律規定的理解和適用與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一般認知出現偏差。
  • 律師:砍傷城管的重慶女攤主被認定正當防衛符合法律規定
    2020年8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發布的《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此意見明確規定了正當防衛的適用條件。  此意見中關於正當防衛適用的條件具體規定如下: 5.準確把握正當防衛的起因條件。正當防衛的前提是存在不法侵害。
  • 兩高一部作出全面系統規定 讓正當防衛行為更有底氣
    在正當防衛的成立標準、防衛過當認定等問題上,實務中和學界一直都把關偏嚴,正當防衛限度的司法異化現象長期存在。司法實踐中,個別涉正當防衛案件的處理看似於法有據,但結果得不到社會認同,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有關辦案人員沒有充分考慮常理、常情,導致對法律規定的理解和適用與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一般認知出現偏差。
  • 法律小講堂丨解讀正當防衛認定新規三大焦點問題
    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正當防衛的法律規定和立法精神,離不開探究該制度的起源及立法背景。正當防衛緣起於人類的防衛本能,隨著社會發展,防衛權由本能發展為法律認可的權利,防衛行為由私力報復演變為社會認可的法律行為。而現代意義上的正當防衛制度則起源於西方啟蒙運動時期。
  • 正當防衛制度新規明確:防衛過當應兼具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是與不法行為作鬥爭的重要法律武器。1997年刑法修訂對第二十條正當防衛制度作了重大調整,放寬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增設特殊防衛制度。最高法院研究室主任姜啟波指出,1997年刑法施行以來,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依照修改後刑法的規定,依法正確、妥善處理了一大批相關案件,總體上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 明確了!非法侵入住宅行為可以實行防衛 | 「兩高一部」出臺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指導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近日聯合出臺《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正當防衛的法律規定和立法精神,對於符合正當防衛成立條件的,堅決依法認定,切實防止「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做法,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
  • 防衛行為正當化進一步為正當防衛「解綁」
    斯河近日,最高檢發布了對6起防衛行為人不捕不訴的典型案例,旨在進一步明確正當防衛制度的法律適用,統一司法標準,準確理解把握最高法、最高檢和公安部於今年9月聯合發布的《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
  • 【職工法律微課堂】重磅!正當防衛有了新標準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姜啟波在發布會介紹,《指導意見》第一部分專門對正當防衛制度適用的總體要求作出規定。具體而言,應把握立法精神,嚴格公正辦案。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正當防衛的法律規定和立法精神,對於符合正當防衛成立條件的,堅決依法認定,切實矯正「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傾向,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
  • 正當防衛所針對的不法侵害既包括犯罪行為,也包括違法行為
    《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那麼,正當防衛所針對的不法侵害是否僅為暴力侵害或者犯罪行為,對於一般違法行為是否可以實行正當防衛?
  • "兩高一部"對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作出全面規定
    辦理正當防衛案件要合乎事理情理法理  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是與不法行為作鬥爭的重要法律武器。於海明面對不法侵害,根據法律規定有實施正當防衛的權利,「如果在事實和價值上不作出對於海明有利的選擇,不僅難以起到警示那些惡意滋事者的作用,更會在未來,讓公民不敢行使法律規定的正當防衛權利。」
  • 正當防衛認定新規來了!正當防衛以後可以名正言順了
    對於符合正當防衛成立條件的,堅決依法認定,切實矯正「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傾向,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意見對準確把握正當防衛的起因、時間、對象條件等提出了十方面規則。對於正當防衛的時間,意見明確規定:「對於不法侵害是否已經開始或者結束,應當立足防衛人在防衛時所處情境,按照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
  • 法律就得給正當防衛撐腰
    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題:法律就得給正當防衛撐腰新華社記者白陽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明確對於符合正當防衛成立條件的,堅決依法認定,切實矯正「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傾向。這是合民心、順民意的司法進步。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是與不法行為做鬥爭的重要法律武器。
  • 明確了!非法侵入住宅行為可以實行防衛|「兩高一部」出臺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指導意見
    意見明確,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正當防衛的法律規定和立法精神,對於符合正當防衛成立條件的,堅決依法認定,切實防止「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做法,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意見規定,正當防衛的前提是存在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既包括侵犯生命、健康權利的行為,也包括侵犯人身自由、公私財產等權利的行為;既包括針對本人的不法侵害,也包括危害國家、公共利益或者針對他人的不法侵害。
  • "兩高一部"對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作出全面系統規定
    辦理正當防衛案件要合乎事理情理法理  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是與不法行為作鬥爭的重要法律武器。於海明面對不法侵害,根據法律規定有實施正當防衛的權利,「如果在事實和價值上不作出對於海明有利的選擇,不僅難以起到警示那些惡意滋事者的作用,更會在未來,讓公民不敢行使法律規定的正當防衛權利。」
  • 兩高一部為正當防衛者撐腰:可對暴力犯罪行為特殊防衛
    正當防衛的起因是存在不法侵害。《指導意見》第五條對不法侵害的具體理解作了規定,明確「不法侵害既包括侵犯生命、健康權利的行為,也包括侵犯人身自由、公私財產等權利的行為;既包括犯罪行為,也包括違法行為」。「不法侵害既包括針對本人的不法侵害,也包括危害國家、公共利益或者針對他人的不法侵害。」「對於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等不法侵害,可以實行防衛。」
  • 正當防衛新規出臺:這些情形,你可以勇敢出手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3日公布,意見對正當防衛制度的總體要求和具體適用作出細化規定。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涉正當防衛案件往往廣受關注。此次出臺的意見,能否解決司法實踐中的突出問題,有效保護正當防衛和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讓你我面對不法侵害「出手」更加理直氣壯?
  • 兩高一部」出臺《意見》對依法準確適用正當防衛制度作出全面系統規定正當防衛,不是「誰死傷誰有理」
    於海明面對不法侵害,根據法律規定有實施正當防衛的權利,「如果在事實和價值上不作出對於海明有利的選擇,不僅難以起到警示那些惡意滋事者的作用,更會在未來,讓公民不敢行使法律規定的正當防衛權利。」  2018年12月,最高檢專門針對正當防衛問題發布第十二批指導性案例,分別是陳某正當防衛案、於海明正當防衛案、侯雨秋正當防衛案和朱鳳山故意傷害(防衛過當)案。
  • 「兩高一部」出臺《意見》對依法準確適用正當防衛制度作出全面系統規定 正當防衛,不是「誰死傷誰有理」
    辦理正當防衛案件要合乎事理情理法理  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是與不法行為作鬥爭的重要法律武器。於海明面對不法侵害,根據法律規定有實施正當防衛的權利,「如果在事實和價值上不作出對於海明有利的選擇,不僅難以起到警示那些惡意滋事者的作用,更會在未來,讓公民不敢行使法律規定的正當防衛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