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已經夠累了,那些處處追求儀式感的成年人後來怎麼樣了?

2020-08-27 羿雲天說

當家庭教育越來越盛行的當下,有一種聲音特別受一部分父母喜歡——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包含其中的論調包括但不限於:儀式感,能讓孩子形成正面的價值觀;儀式感,能給孩子傳遞更多的愛和安全感;儀式感,能讓孩子對生活多一重敬畏。

然後對應每個小標題舉幾個例子,最終來個總結陳詞——儀式感的意義,就在於用莊重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個特殊時刻。

從近兩年流行的「生活需要儀式感」到如今「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仿佛儀式感成了生活的必需品,沒有儀式感的生活就是低級的錯誤的,甚至不配好好生活。

為了論證「儀式感究竟有多重要」,一度搬出了林徽因每次作詩之前,必要一盞茶,一把琴,一本線裝書,唯有此意境,才配得上人間四月天。

於是更加堅定了「人生一世,必須精緻」。

但是,當越來越多的偽精緻男女拼了命地追求生活的儀式感時,如今又出現了另一種受到越來越多人追捧的新論調——

層次越低的人,越追求儀式感。

就像農村人以前一直渴望能夠像城裡人一樣,天天都可以吃到大魚大肉,沒想到,如今的城市裡卻吃膩了大魚大肉,又開始驅車跑到鄉村挖野菜吃蕎面饅頭一樣,儀式感的流行也是緊隨潮流。

他們想要把生活過得精緻,就需要處處儀式感。

可是,就像偽精緻男女一樣,剛發工資買這買那,胡吃海喝,享受高級生活之後,接下來的到發下個月工資之前又開始借唄花唄解決溫飽的日子。

你把生活的1%裝點得那麼好看,然後呢?

99%的日子,卻又不得不得過且過。

對不起,你那不是有儀式感,你只是作!

有人把濾鏡下的幻象,當成了生活本身。

當儀式本身已經耗光了所有的心力,內心其實早已空無一物。

就像叔本華說的,人之所以活得苦悶,一是物質匱乏,二是精神空虛。

當某一階層的人需要你們的時候,就鼓吹儀式感,當他們開始享受另一種奢華的時候,又窮盡辭藻貶損儀式感。

鼓吹生活需要儀式感,其實就是在販賣焦慮和製造貧富人群之間的仇恨。

仿佛販賣焦慮的年代,沒有儀式感的生活連呼吸都是錯的。

以前鼓動做什麼都要儀式感,現在又說追求儀式感的人層次低。

那麼,到底什麼是儀式感?儀式感究竟有多重要?我們還要不要儀式感?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話題:「為什麼有些人需要儀式感?」

回答:人生於世,就像在一條漫長的暗黑河流裡漂泊。而所謂的儀式感,大概就是人類於這河流上建造的閃爍的小燈塔。靠這些燈塔,我們才能標定我們的存在。

網友「小缸和阿燦」接梗回覆:

每個人每個時間段對於儀式感的定義都不同:

我覺得廣義上來說,儀式感就是花心思把日常的事情變成不日常而產生的一種神聖感。

狹義上來說,儀式感就是花心思讓自己開心的一種感覺。

舉例說明:

比如我每天做菜,那做菜就只是我的一個日常而已,但是有一天,我想要邊唱rap邊做菜,甚至給自己背後掛條橫幅再做菜,那這種感覺就很微妙了,因為我給日常生活加了一些浪漫的小心思,加了一些藝術情調,而情調是遠離我的日常生活的,加上之後是讓我開心的,這就讓我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儀式感。

那如果是一個愛做菜的rap歌手呢?

邊唱rap邊做菜對他來說根本就算不上是儀式感,而是他的日常生活,一個rap歌手做菜想擁有儀式感的話,就得再增添一些他日常生活中沒有的元素,比如穿著太極服做菜,比如劈叉做菜,比如邊看「小缸和阿燦」的視頻邊做菜。

所以,生活中為什麼要有儀式感?

其實並沒有什麼高尚的理由,只是覺得單調的生活容易枯燥,日常的循環容易無聊。只是想選擇每天開心一些。

而在知乎上也有一個相反的提問:「為什麼有些人不需要儀式感?」

有人留言:有意義的東西才需要儀式。

可是,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呢?

《士兵突擊》中的經典臺詞說:「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有意義。」

如果刻意地去追求什麼都要有意義,那麼我們就真的變成了生活的奴隸,而不是生活的主人。

其實,我們喜歡或者討厭儀式感,只是喜歡儀式感帶給我們的快樂和敬畏感,討厭的只是追求儀式感的人追求出的那種優越感罷了。

我不否認儀式感,只是當越來越多的平臺開始直播賣貨,把平臺變成微商展示臺的時候,那些鼓吹生活需要儀式感的人,他們只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最後你才發現幾乎所有鼓吹儀式感的商家和文章都是在吸引你花錢買買買,最後掏空你的口袋,還以為你佔了多大便宜。


羿雲天,鄭州市作協會員,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閉症療育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

相關焦點

  • 生活到底有多需要儀式感,成年人的世界,下一秒已成陌路
    對於熱戀中的情侶來說,每個節日都有它不同的意義,他們限定出很多特殊的日子來為彼此增進感情,比如認識一百天紀念日,一周年紀念日,總之你想要哪天特殊它就可以與眾不同,就拿昨晚的平安夜來說,朋友圈成了展示儀式感最好的舞臺,各種秀美食,秀恩愛,甚至秀紅包,慢慢的羨慕感由衷而來。
  • 淺談生活中的儀式感,你對儀式感的定義是什麼
    對於人生你有怎麼樣的定義?有什麼樣的界限,而對於想要過好一個完美的人生,那你就需要生活的儀式感,給你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你對儀式感的定義是什麼。有的人認為,對於儀式感的定義就是要住非常好的房子,開非常好的車,享受很好的服務,能夠吃各種昂貴的東西,對這一類人來說他們生活的儀式感,是金錢堆砌出來的,當然這是對於那些擁有物質豐厚的人而言的,倘若對於沒有物質豐厚而言的人,他們就不配擁有生活的儀式感了嗎?當然不是,生活的儀式感,不是靠金錢的多少來決定的,而是看自己對生活那種認真的態度而決定的。
  • 村上春樹的生活儀式感:感恩自己,不忘初心
    儀式感是活在當下的深刻儀式很是多人都討厭的事情,畢竟生活已經很累,還搞那些虛頭巴腦的「儀式感」幹嘛,有那個錢還不如用在更務實的地方。形式主義固然不好,但很多時候打敗愛情的不是金錢距離誘惑,而是「你連敷衍都懶得敷衍了」。
  • 話題|我們的生活,到底需不需要儀式感?
    與此同時,也有另外一些不那麼在意儀式感的朋友,表示折騰這些太累了、平時已經夠累了,只想懶散地借著放假之機,在家攤平了賴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也都有自己的故事。   一大家子的聚會,我的加油站   年輕的時候,我也和很多人一樣,是不稀罕什麼儀式感的,甚至有點反感,覺得矯情、做作,「生活又不是演戲,整那麼多花樣做啥子」。
  • 請丟掉過多的儀式感,好的愛情是回歸生活和用心,不是發520紅包
    笑笑哭著問為什麼這樣,大壯竟然很冷漠地說,我玩兒夠了,沒有新鮮感了,打算換一個女朋友!笑笑聽到這樣的回答現實憤怒,然後大聲吼道,「你給我買了這麼多禮物,說明你很愛我,怎麼可能突然間就說只是玩兒玩兒,你肯定騙我了?」是呀,這種情況擱誰身上都覺得很難接受,在這裡卻也給我們提了個醒,講究儀式感不等於愛你!
  • 生活神聖而充滿儀式感,營造生活的儀式感,打造高幸福感的孩子
    這些生活裡的儀式感給人們最真實的表達和感受。2. 儀式感使人們對生活的更高追求。儀式感是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不關你是什麼身份,你都可以去追去更加美好的生活,給自己儀式感。儀式感是人們對漫長生活的堅信和嚮往、期待,儀式感使人們是對生活中的快樂和幸福感受更加深刻,讓人們更加幸福和快樂。二、為何生活中需要「儀式感」?1. 儀式感編織孩子獨特的回憶。
  •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孩子的童年時期很珍貴,只有短暫十餘載,生活要有儀式感,孩子的生日需要有儀式感,讓孩子快樂的成長,是父母應盡的責任,給孩子過有儀式感的童年生日,是非常有必要的,將是孩子難忘的美好記憶。做父母就應該留給孩子更多的美好童年回憶,留給孩子一些美好記憶,如若不然,該給的時候不給,待到遺憾想要彌補之時,孩子已經不需要了,若是拼命想給,想要彌補,孩子都嫌父母煩。
  • 給孩子過聖誕節,是生活必需的儀式感!
    後來,我還聽了《寶貝幸福密碼》張文敏的課,說父母一定要做個有趣的父母,發現生活中的美並帶給孩子。我覺得說的太對了,自從開始了育兒學習之後,我發生很多改變,開始注意塑造生活中的儀式感,做個有趣的媽媽!風靡一時的《小王子》這本書裡,有一段關於儀式感的對白:狐狸說:「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
  • 淺談儀式感,什麼才是真正有品質的生活
    社會在不斷發展,人的思想也在不斷進步,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自身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對儀式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會想要去追求品質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談一下到底什麼樣才是儀式感,什麼樣才是有品質的生活,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 那些學電氣的女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學電氣的女生,後來都怎麼樣了?像電氣這樣的工科專業,一般就讀的女生很少。對多數女生來說,哪怕學習很好,但在就業方面,都不如男生有優勢。那些學電氣的女生,後來都怎麼樣了?但是,實話說,女生學電氣又怎樣,至少在青春年華中,也同樣有過迷茫、有過無措,並有著對此的堅韌努力和不屈奮鬥的苦和累,有著如今回想起來的翻翻感慨和那些已經銘刻的韶華記憶。。。截圖來源:知乎,部分內容來源網絡,證才通整理編輯。
  • 那些「沒朋友」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五一前後,隨著疫情趨於好轉,全國各地的學生、上班族已經返校和復工了。但長期的被隔絕狀態,還是將多數人都卡在了重新生活的「瓶頸」裡——一場生死患難,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面對這種現實,這篇有關日本震後社會心理學的文章,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 張天愛在家吃飯也要穿晚禮服,是儀式感還是作?啥時候需要儀式感
    儀式感,就是一種點綴,是增加幸福感的一種生活方式。 同事就是一個非常注重儀式感的人。但是,她之前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因為平時工作忙,原來的同事基本上一回家就倒頭大睡,第二天早早起床,趕地鐵,然後開始新的一天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同事說自己的生活太枯燥了,每天都一樣,不知道生活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後來,同事學會了有儀式感的生活。
  • 被精緻生活掏空的年輕人後來怎麼樣了?
    簡單淳樸的生活,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愛因斯坦「沐浴焚香,一盞茶,一把琴,一本線裝書。」這是林徽因在每次作詩前所做的準備。儀式感,是為了讓生活脫離枷鎖,追求思想上的自由。但在當下,儀式感卻漸漸變成了一種自我滿足的標準。「做精緻的豬豬女孩」,當樂觀的生活態度變成了盲目的追求,那一切也就變了味了。一位姓陳的90後姑娘,在房間裡燒了三個炭盆,睡衣穿戴整齊,悄然自盡離世。
  • 滿足高層次的追求 林肯飛行家開啟儀式感生活
    然而實際上,要做出一款優秀的豪華車,單單有品牌背書和物質基礎是不夠的,還應該提供獨一無二的儀式感,滿足用戶更高層次的追求。  提到儀式感,我們能想到的有奔馳的香氛系統、寶馬的手勢控制、奧迪的矩陣大燈……當然,還有一個品牌不得不提,那就是林肯。
  • 胡可婚後9年後悔:多少成年人的婚姻敗給了儀式感
    但女人為之感動的,從來不是儀式感,而是對儀式的期待。在相互揣摩、相互感受對方的心意中,為感情加溫。說白了,儀式感是為了讓你覺得,自己在生活,而不是在生存。02節目中,胡可為沙溢準備了一套驚喜。生活中自然少不了眼前的苟且,而只有詩和遠方,才能支撐著我們跨過這些無聊又艱難的日子。這樣的詩和遠方,被稱作儀式感。
  • 總覺得生活沒意思,只是因為儀式感的缺乏
    無數個平淡無奇的日子構成了生活的大部分,而儀式感可以讓平淡如水的生活,泛起漣漪,讓我們記住那一刻的日子。正如李思圓曾說:「生活中那些無趣和委屈,那些一潭死水、灰頭土臉、見不到陽光的日子,其實是因為缺少了儀式感。
  • 寶媽追求「假精緻」,沉浸其中無法自拔,網友:窮人不配擁有儀式感
    婷婷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女孩,一直以來生活都非常節約,雖然和老公在結婚之後收入還算可觀,但是她的勤儉節約習慣一直沒有被摒棄。只是當女兒出生之後,婷婷的生活狀況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這一切都是源於面子。漸漸的婷婷成為了大家羨慕的對象,但是在這樣精神生活的背後,婷婷卻承受了他人不知的辛苦,每天除了本職工作之外還做了幾份兼職,經常累得腰酸背疼,但是人卻又不敢放棄,因為她要將假精緻進行到底。看到婷婷如此的生活,有網友表示:窮人不配擁有儀式感,也有網友表示,難道不累嗎?
  • 520「我愛你」521 我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
    這詩意的儀式感,讓蒼白的生活光華熠熠,映照著霍莉心中美好的嚮往。人人都愛蒂凡尼的早餐,可是卻鮮少有人扭頭看看自己在生活裡,儀式感有多麼匱乏。戀愛久了、結婚多年之後,許多人的生活不約而同進入「死水微瀾」的狀態,所謂的七年之癢並非一定要天崩地裂,有時候就是不痛不癢不遠不近,味同嚼蠟,這個時候,生活的儀式感就是最好的調味品,少不了的,你現在這個階段,其實很需要這個內容。
  • 那些被忽視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奇葩說》裡,有一個辯手說,人和人之間,需要的是一種被看見感。成人的世界,看見感,會讓人覺得被需要,被溫暖。而孩子的世界,「被看見」是一種生存的必須。父母花了很多的心思關心弟弟上學是否順利,卻忘了轉頭問維婭一句「你今天過得怎麼樣?」父母關心弟弟在學校有沒有交到新的朋友,卻沒有人注意到維婭和最好的朋友分道揚鑣,正在獨自舔傷。維婭就這樣成長為了一個懂事、體貼、不需要家人操心的孩子。
  • 追求生活儀式感的你,怎能錯過一支優雅的派克筆!
    追求生活儀式感的你,怎能錯過一支優雅的派克筆!年末來臨,聖誕、新年,各種節日即將接踵而至。說到節日,不得不提互送禮物這一事項,對於追求生活儀式感的我們,禮物是節日必不可少的點綴,更意味著對彼此無可替代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