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的生活儀式感:感恩自己,不忘初心

2020-12-19 Canva可畫

村上春樹說過:

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沒有小確幸的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罷了。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的有了存在感,讓我們的心能夠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的面對我們的生活。

如果你問我儀式感的定義

百度百科上對儀式感的解釋是:儀式感無處不在,是人們表達內心最直接的方式。

但其實,儀式是額外的加上一些耗時耗力耗錢的非必要的動作,來表達一些你認為很重要性的行為。是賦予某個時間或者某個時刻,特殊意義的東西,是對生活的重視。

我記得《小王子》裡,就有這麼一個小小的片段:

狐狸說:「你每天最好相同時間來。」

小王子問:「為什麼?」

狐狸答:「比如,你下午四點來,那麼從三點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發現了幸福的價值……所以應當有一定儀式。」

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

狐狸答:「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其實就是使某一天與你其他的日子有所不同,使某一時刻與你其他的時刻有些微的不一樣。

我們所有人,大多數的時候,的確就是匆匆忙忙而又平淡無奇的,時光總是被人們虛度,儀式感也常常被人們就那麼輕易地拋諸腦後。所以儀式感的作用,就是在日常的繁瑣中,給我們真正的愉悅感。

儀式感是活在當下的深刻

儀式很是多人都討厭的事情,畢竟生活已經很累,還搞那些虛頭巴腦的「儀式感」幹嘛,有那個錢還不如用在更務實的地方。形式主義固然不好,但很多時候打敗愛情的不是金錢距離誘惑,而是「你連敷衍都懶得敷衍了」。

《奇葩說》有一期討論「婚禮真的有必要嗎?」,胡漸彪曾經說過一段讓我感觸頗深的話:

「婚禮就像是愛情的迪士尼,當你在迪士尼坐上旋轉木馬的那一刻,當你將米妮的耳朵戴在頭上的那一刻,當你和迪士尼朋友熱情擁抱的那一刻,你都會有一種自己變成公主的感覺。」

當你體驗過某個充滿儀式感的瞬間後,就算之後一切恢復平常,你仍然要面對生活的一地雞毛,可不同的是,你會對未來充滿期待,你會感覺自己真真切切的活著。

讓本無意義的人生有那麼一點點的意義

儀式感的目的是讓自己感覺自己是在生活,生活的意義在於自身的賦予,沒有儀式感的生活,真的很可怕:一年365天,除了吃喝睡,就是日復一日重複的工作,生活不斷重複,日子泛善可陳,甚至連生命都顯得黯淡無光。

我想,儀式感對我們的意義就在於:

用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命中每一件重要的小事。

讓生活成為真正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

就像王小波說的,「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儀式感像一個保護罩,又像是生活的「重啟」鍵。當現實的喧囂讓你身心疲憊,鋪開一張潔白的餐布、或是點亮一支蠟燭開始,慢慢沉入自己的世界,離俗世的喧囂越來越遠,離內心的聲音越來越近。

生活需要儀式感,這樣生活才不至於那麼乏味。

臺灣作家舒國治寫過一篇《臺灣最遠的咖啡館》。開頭就是友人問他最近在幹嘛,他說,跑去臺東都蘭的咖啡館去喝咖啡。友人驚嘆,哇,臺灣最遠的咖啡館。

一種具有儀式感的消費方式,根本無法用算式衡量。他去那麼遠喝咖啡為了遇見誰嗎?沒有。那裡的咖啡特別名貴了不起嗎?也不是。

他只是莫名其妙地喜歡那個地方。一坐下去五六個小時不想起來,也不想換地方,用這樣一種儀式,遺忘平時的自己。

優質的生活一定是處處充滿儀式感。將優質生活等同於奢侈的人會說:「以我現在的生活水平可做不到。」這是一種絕對消極的想法,偏偏很多人認同。

我們好像都是在為了生存而活著,總覺得還沒有賺夠可以讓我們可以過「詩意人生」的錢。可後來才發現,一個人有沒有把自己的生活活成「詩」與錢有關,並不是完全由錢來決定。

有的時候坐下來好好的喝杯茶看本書,在煙花三月走出門好好看看風景,亦或者每天給自己好好做一頓早餐,拉開窗簾時對著自己說一句「早安」,這些都是一種「儀式」。

生活說到底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個人都一樣。但每個人對待生活的方式不同,你可以把它搞得一團亂麻,也可以從中摸索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儀式感是無味生活中最好的調味品

一個人的時候,也能好好的喝咖啡,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多出門走走,多看看看風景,給自己一點時間靜下來,慢下來,享受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瞬間,花點心思為生活增加一點儀式感。

電視劇《老友記》中有這樣一個經典的故事:情人節的那一天,有三個女孩沒有男朋友。對常人來說,這樣的日子註定了悽涼,但是這三個女孩卻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告別。

她們將前男友的送的信件、禮品、首飾統統放在一起,然後燒掉。由於燒的東西太多,消防員來到了現場,慶幸的是最終沒有引起火災,更幸運的是消防員之中有人對她們一見傾心。

與過去相比,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節奏變快了,情趣也少了。人們變得越來越匆忙,伴隨著一起消失的是那些儀式感,沒了儀式感的日子,變得喧囂、雜亂、無序。

大多數時候,我們似乎都忘記了身邊最渺小的小確幸,總是去過度追求那些不屬於我們的東西。

其實,無論是在圖書館遇到一本喜歡的書,還是在寒冷的冬天暖陽突然的降臨,都會讓人產生微小的幸福;就算是只有過馬路一路上都是綠燈,又或者是下雨天包包裡剛好帶上了新買的雨傘,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小幸福。

平淡的日子裡,我們慢慢懂得了給自己製造驚喜,那是因為我們學會給自己製造了儀式感,而那些無趣,正是因為缺少了儀式感。

所以儀式感的存在,就是為了讓無趣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平凡的日子有了詩情畫意。

就像《蒂凡尼的早餐》,一貧如洗的霍莉,總是會穿著黑色小禮服,戴著假珠寶,在蒂凡尼精美的櫥窗前,慢慢地將早餐吃完,最普通的可頌麵包與熱咖啡,也變成了盛宴。

人人都愛蒂凡尼的早餐,可是卻鮮少有人會扭頭看看自己在生活裡,儀式感究竟有多麼的匱乏。

我說:人生如夢,那就該有一場美夢

弗洛伊德認為,儀式是一種白日夢,而胡適就在他的《人生問題》裡寫道:人生就算是做夢,也要做一個像樣子的夢。

車水馬龍的鋼筋水泥森林,人來人往的燈紅酒綠海洋,我們都很容易陷入三點一線的死循環,卻始終也找不出一個環節可以拿來打破。

你可能每天面臨著早九晚六的上班壓力,忙到連早餐都沒時間吃;

你也可能每天面對著枯燥而乏味的工作,間隙還要操心著孩子有沒有人接;

你更有可能每天忙著加班,忙著開會,忙著還貸,忙著生活中一切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把生活中的紀念日都丟在一邊......

但是無論如何,這些都不影響你造夢。有些人所追求的儀式感似乎就在這樣的死循環裡,起了一個決定性的翻盤的作用。

他們會把自己的家收拾得整齊乾淨,

會在睡前不只是刷手機,也會看一本書,

會在端午節記得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過年的年夜飯,

該和家人在一起的絕對不會缺席,

會在年頭年尾的時候,拿出一本嶄新的檯曆,好好的放在桌上...

可是在喧囂的時代裡,誰敢說自己不是一個凡人呢,我承認,我是。

每天平凡的生活,但是我卻熱衷於用相機記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美好時刻,我喜歡看見一張照片通過各種修圖的方式由普通變得特別的時刻,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儀式感,是對每一個美好瞬間的尊重。

但是,對於生活的儀式感,很難通過發張配圖就悉數道盡。換句話說,單一的朋友圈圖片,無法承載生活「儀式感」的厚重,所以必然是經過精心設計、別致考究的製作,才能賦予照片最深沉的儀式感。

這也是Canva設計的初衷:用最簡單的設計方法,最有儀式感的形式,賦予每一張你想要的圖片靈魂。

儀式,其實就是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這種認真的儀式感會給予我們力量與安全,儀式帶來的神聖感,長此以往會讓我們做事養成專注而認真的態度,讓我們身上漸漸擁有的那種光芒將無可替代。

聽說,今天是感恩節。一直覺得感恩節是在現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裡,提醒我們儀式感的鬧鐘。

買一支想了很久的口紅,吃一頓想吃很久卻不舍的晚餐,用最有儀式感的形式慰藉一下辛苦了一年的自己;

也別忘了打開Canva,用最簡單的方法,最用心的方式,做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心意,送給父母和家人。

儀式感,就像河流上的小小燈塔。

這些我們自己創造的燈塔,

讓原本平淡的一天,擁有了特別的含義;

讓原本索然無味的生活變得靈動。

願我們,以後的生活好一點再好一點。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崇拜的作家
    村上春樹崇拜的作家文:沈嘉柯村上春樹崇拜卡佛。這是個美國作家,短篇小說寫得特別好。卡佛看似溫柔,寫的故事裡全是苦澀,特別苦澀,他有文學夢想,渴望成為作家,但一直沒出名,小說也賣不掉。多年後,他回憶自己的前半生,沒錢成家立業,孩子在哭,老婆要養,他說自己「寫作時候屁股下的椅子隨時會抽走」。這樣的處境,我相信很多作家同行會有體會。我也被很多人問起,哪裡來的時間寫東西?生活充滿焦頭爛額的瑣碎,時間對誰都是不夠用的,稀少的。
  • 村上春樹又又又又又又又回來了!
    大家都期待著這次村上春樹會帶來怎樣「小確幸」風格的故事。畢竟從《挪威的森林》到《海邊的卡夫卡》,再到《1Q84》,村上春樹的寫作風格已自成一派。可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在70歲這一年,村上春樹一改往日的風格,轉向懸疑推理。
  • 林少華:我印象中的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今年最新長篇《刺殺騎士團長》的中文簡體版仍將由「老搭子」林少華翻譯。目前,林少華正在緊鑼密鼓地工作,但仍撥冗為「夜光杯」寫下這篇專稿。本文作者(右)與村上春樹合影關於為人:做「心不 化 妝」之 人我見過兩次村上春樹。
  • 村上春樹與漫長的告別
    作家不會是一個海量閱讀家,也不應該是,因為他們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來寫自己的東西,又沒準備靠寫書評來過生活,時間又總是固定的少,尤其是deadline高懸在上的時候,莫言說自己不常讀書,說一本書拿起來翻一翻,讀上幾段,就大概知道這是什麼風格。
  • 陪跑就陪跑吧 村上春樹也許對獲獎並不感興趣
    在眾多作家中,村上春樹又顯得有些不一樣,生活中多了些許時尚元素:曾經開過酒吧,喜歡爵士樂,還曾在異國他鄉旅行。喜歡跑步又極其自律。 翻譯家林少華曾拜訪過村上春樹。第一次見面時,村上春樹穿著灰白色牛仔褲、三色花格襯衫,裡面一件黑T恤,挽著袖口,露出的胳膊肌肉隆起。不像作家,倒很像個「大齡男孩」,本分自然。
  • 村上春樹:跑步多年,我收穫的不止是身材
    這一堅持,就是30餘年。村上春樹曾說:「無論何等微不足道的舉動,只要日日堅持,從中總會產生出某些類似客觀的認知的東西來。」他把自己跑步的歷程和在途中的感悟,寫成了一本《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他在書中誠實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感,文字樸素自然,卻在簡單中讓人有深刻的體悟。
  • 用美食與美景致敬偶像村上春樹
    上大學的時候,車侑陳就讀遍了村上春樹所有的書,還加入了一個村上春樹書迷興趣部落,並為自己取了一個別致名字——胖孫女,這是村上春樹的小說《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中一個人物的名字。車侑陳喜歡偶像村上春樹的文字,尤其醉心於書中關於美食的描寫。
  • 孤單思考的摩羯座作家,不只有村上春樹
    比如前兩天剛剛度過72歲生日的村上春樹,全球擁有無數讀者,又時不時吐槽自己的星座,可能這就是摩羯座作家的魅力所在吧?村上在文學刊物上刊登的文章《棄貓》中譯本最初進入中國時,第一批70、80後讀者概念中的村上春樹,還是少年感滿滿的「叔」。
  • 村上春樹太難了,人們為什麼那麼希望他獲獎?
    除了歷年討論度最高的米蘭昆德拉和村上春樹,今年還要加上中國作家殘雪和餘華。雖然諾貝爾文學獎並不公布提名名單,但每到諾獎公布前夕,一些博彩公司會推出各自的諾獎賠率榜。歐洲最大的博彩公司立博(Ladbrokes)從1985年就開始為諾貝爾文學獎開盤。
  • 林少華,陪伴村上春樹三十五年
    林少華將村上的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逐一評述,除了品評每本書、每篇作品所體現或者蘊含的藝術特徵、心靈信息和精神趨向外,他還連續提取了作家較為典型的生活細節和創作思想的變化軌跡,還有一些隨筆、遊記和紀實文學。看《林少華看村上》,不僅僅可以讓我們比較全面地了解村上春樹的作品風格和成長曆程,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文學評論,提高我們的藝術鑑賞力。
  • 村上春樹:「永遠是鴨子,不可能變成天鵝」
    9月13日,《衛報》刊登了對村上春樹的長篇專訪,村上春樹在採訪中透露,他明年將動筆寫一本大部頭的長篇小說。對於自己在日本文學界的處境,他說,自己是「日本文學界的棄兒」,他形容自己是醜小鴨,「永遠是鴨子,不可能變成天鵝」。夢幻在小說中扮演重要角色對於《多崎作》的創作,村上春樹說,「最初,我只打算寫一個短篇小說。
  • 村上春樹的魅力
    然而,村上春樹顯然並不屬於這類作家,他寫過大量的散文和隨筆,其中滲透著他的寫作歷程和人生況味。後來,他又把那些鬆散細碎歸攏到一起,歷時六年,揉捏成了一部自傳性質的作品——《我的職業是小說家》。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探察到一位優秀的作家是怎樣煉成的。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裡,作者像是在演講一樣,以直白暢達的語言述說了自己對於一些重要話題的思考和總結。
  • 村上春樹: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
    在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裡,永澤對渡邊君宣稱:對死後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則上是不屑一顧的。他一語道出自己的理由:不是說我不相信現代文學。我只是不願意在閱讀未經過時間洗禮的書籍方面浪費時間。人生短暫。2017年,《挪威的森林》日文版初版三十周年。
  • 《村上春樹 美食》:因為崇拜,所以閃光
    崇拜是一種力量,因為喜歡那個閃閃發光的人,所以自己也要變得光芒萬丈。《村上春樹 美食》可以理解為是一部粉絲的追星筆記,本書的作者車侑陳是村上春樹的忠實粉絲,她幾乎讀過村上春樹所有的作品,她的讀書筆記也是另闢蹊徑,在所有人都在分析村上春樹筆下故事的情節和人物時,車侑陳卻將書中所有的美食整理成冊,車侑陳可以說是村上春樹塑造的吃貨作家。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後來我又買了幾本村上春樹的書,很不幸,在班裡傳閱的期間傳著傳著就找不見了。於是我現在手裡唯一的一本村上春樹的著作,就只有《挪威的森林》了。每當我閒下來的時候,感到空靈之時,都會再把《挪威的森林》看一遍。村上春樹說,他也許再也不會寫出像《挪威的森林》一樣類型的書了,這本書是不成熟的,孩子氣的,不能滿足他對文學世界的審美創造和文學理想。
  • 劉歡「遇見」村上春樹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的譯者嶽遠坤、作家蘇更生、17歲的樂壇新人塗議嘉以及她的新歌《春上村樹》的製作人劉歡等人現場分享了各自與村上春樹之間的特殊連結。讀唱會現場,《中國好歌曲》第一季學員塗議嘉首先講述了她的新歌《春上村樹》與村上春樹的神奇連結。「當時歌曲創作完要取名,不能直接叫『樹』,相關的名字我們想了很多,比如『木又寸』等等。
  • 村上春樹 一棵什麼樣的樹
    村上的目標是「很輕鬆的小說,二三百頁紙,漂亮的,留在記憶中那種漂亮的小說」,甚至是「一本把全國女孩的眼淚都逼出來的小說」。他確實做到了。    《挪威的森林》被村上春樹自己視為「另類小說」——「我用寫實風格去寫,是為了顯示不是我的東西也可以做到,所以儘快完成儘快離開。我想回到自己本來的世界去。」這「本來的世界」指的是《尋羊冒險記》、《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舞!舞!舞!》
  • 村上春樹:叼著奶嘴的大叔不配得諾獎?
    壹好生意不需要太複雜的策略。單眼相機只屬於發燒友,卡片機才是真王道。絕大多數客戶不會有耐心聽你講上30分鐘,他們拆開披薩餅的包裝,要的只是意料之中的那頓飽餐。所謂村上春樹的魅力,就在於他恰到好處地滿足了人們的期望——好故事、對生活無意義的感慨、孤獨感、自我不同的暗證、似是而非的愛……概括而言,就是「人這輩子沒什麼意思」。
  • 以食之名,品味村上春樹的世界
    以食之名,品味村上春樹的世界    ——車侑陳文藝隨筆《村上春樹•美食》上市    村上春樹在成為小說家以前,曾和妻子一起開過一家名為「彼得貓」的爵士吃茶店,裡面會播放爵士樂,供應咖啡、酒水以及一些小菜。不知是不是因為這樣的經歷,使得他在日後的寫作中,頻繁提及食物,還經常會出現烹飪相關的場景。    韓國知名料理師兼美食專欄作家車侑陳是村上十幾年的書迷了,村上的作品,她不知反反覆覆讀過多少遍。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重讀,她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和發現。
  • 《燃燒》的原作小說裡,村上春樹寫了什麼
    因為電影《燃燒》的關係,讀了村上春樹的原作《燒倉房》,也順便讀了村上的幾個短篇。都很喜歡。《燒倉房》收錄於《螢》。原名為《螢,燒倉房及其他》,創作於1982年至1984年之間,1984年結集出版,是村上春樹第三部短篇小說集,收有五個短篇,是村上篇數最少的短篇集在電影《燃燒》裡,因為李滄東在故事表述上的多義,讓很多人大呼「看不懂」。正向的評論是,李滄東在影像和故事上的豐富性,讓整部電影充滿了神秘的氣氛和社會性議題。負面評論則簡單粗暴,這不就是故弄玄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