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說過:
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沒有小確幸的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罷了。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的有了存在感,讓我們的心能夠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的面對我們的生活。
如果你問我儀式感的定義
百度百科上對儀式感的解釋是:儀式感無處不在,是人們表達內心最直接的方式。
但其實,儀式是額外的加上一些耗時耗力耗錢的非必要的動作,來表達一些你認為很重要性的行為。是賦予某個時間或者某個時刻,特殊意義的東西,是對生活的重視。
我記得《小王子》裡,就有這麼一個小小的片段:
狐狸說:「你每天最好相同時間來。」
小王子問:「為什麼?」
狐狸答:「比如,你下午四點來,那麼從三點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發現了幸福的價值……所以應當有一定儀式。」
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
狐狸答:「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其實就是使某一天與你其他的日子有所不同,使某一時刻與你其他的時刻有些微的不一樣。
我們所有人,大多數的時候,的確就是匆匆忙忙而又平淡無奇的,時光總是被人們虛度,儀式感也常常被人們就那麼輕易地拋諸腦後。所以儀式感的作用,就是在日常的繁瑣中,給我們真正的愉悅感。
儀式感是活在當下的深刻
儀式很是多人都討厭的事情,畢竟生活已經很累,還搞那些虛頭巴腦的「儀式感」幹嘛,有那個錢還不如用在更務實的地方。形式主義固然不好,但很多時候打敗愛情的不是金錢距離誘惑,而是「你連敷衍都懶得敷衍了」。
《奇葩說》有一期討論「婚禮真的有必要嗎?」,胡漸彪曾經說過一段讓我感觸頗深的話:
「婚禮就像是愛情的迪士尼,當你在迪士尼坐上旋轉木馬的那一刻,當你將米妮的耳朵戴在頭上的那一刻,當你和迪士尼朋友熱情擁抱的那一刻,你都會有一種自己變成公主的感覺。」
當你體驗過某個充滿儀式感的瞬間後,就算之後一切恢復平常,你仍然要面對生活的一地雞毛,可不同的是,你會對未來充滿期待,你會感覺自己真真切切的活著。
讓本無意義的人生有那麼一點點的意義
儀式感的目的是讓自己感覺自己是在生活,生活的意義在於自身的賦予,沒有儀式感的生活,真的很可怕:一年365天,除了吃喝睡,就是日復一日重複的工作,生活不斷重複,日子泛善可陳,甚至連生命都顯得黯淡無光。
我想,儀式感對我們的意義就在於:
用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命中每一件重要的小事。
讓生活成為真正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
就像王小波說的,「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儀式感像一個保護罩,又像是生活的「重啟」鍵。當現實的喧囂讓你身心疲憊,鋪開一張潔白的餐布、或是點亮一支蠟燭開始,慢慢沉入自己的世界,離俗世的喧囂越來越遠,離內心的聲音越來越近。
生活需要儀式感,這樣生活才不至於那麼乏味。
臺灣作家舒國治寫過一篇《臺灣最遠的咖啡館》。開頭就是友人問他最近在幹嘛,他說,跑去臺東都蘭的咖啡館去喝咖啡。友人驚嘆,哇,臺灣最遠的咖啡館。
一種具有儀式感的消費方式,根本無法用算式衡量。他去那麼遠喝咖啡為了遇見誰嗎?沒有。那裡的咖啡特別名貴了不起嗎?也不是。
他只是莫名其妙地喜歡那個地方。一坐下去五六個小時不想起來,也不想換地方,用這樣一種儀式,遺忘平時的自己。
優質的生活一定是處處充滿儀式感。將優質生活等同於奢侈的人會說:「以我現在的生活水平可做不到。」這是一種絕對消極的想法,偏偏很多人認同。
我們好像都是在為了生存而活著,總覺得還沒有賺夠可以讓我們可以過「詩意人生」的錢。可後來才發現,一個人有沒有把自己的生活活成「詩」與錢有關,並不是完全由錢來決定。
有的時候坐下來好好的喝杯茶看本書,在煙花三月走出門好好看看風景,亦或者每天給自己好好做一頓早餐,拉開窗簾時對著自己說一句「早安」,這些都是一種「儀式」。
生活說到底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個人都一樣。但每個人對待生活的方式不同,你可以把它搞得一團亂麻,也可以從中摸索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儀式感是無味生活中最好的調味品
一個人的時候,也能好好的喝咖啡,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多出門走走,多看看看風景,給自己一點時間靜下來,慢下來,享受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瞬間,花點心思為生活增加一點儀式感。
電視劇《老友記》中有這樣一個經典的故事:情人節的那一天,有三個女孩沒有男朋友。對常人來說,這樣的日子註定了悽涼,但是這三個女孩卻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告別。
她們將前男友的送的信件、禮品、首飾統統放在一起,然後燒掉。由於燒的東西太多,消防員來到了現場,慶幸的是最終沒有引起火災,更幸運的是消防員之中有人對她們一見傾心。
與過去相比,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節奏變快了,情趣也少了。人們變得越來越匆忙,伴隨著一起消失的是那些儀式感,沒了儀式感的日子,變得喧囂、雜亂、無序。
大多數時候,我們似乎都忘記了身邊最渺小的小確幸,總是去過度追求那些不屬於我們的東西。
其實,無論是在圖書館遇到一本喜歡的書,還是在寒冷的冬天暖陽突然的降臨,都會讓人產生微小的幸福;就算是只有過馬路一路上都是綠燈,又或者是下雨天包包裡剛好帶上了新買的雨傘,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小幸福。
平淡的日子裡,我們慢慢懂得了給自己製造驚喜,那是因為我們學會給自己製造了儀式感,而那些無趣,正是因為缺少了儀式感。
所以儀式感的存在,就是為了讓無趣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平凡的日子有了詩情畫意。
就像《蒂凡尼的早餐》,一貧如洗的霍莉,總是會穿著黑色小禮服,戴著假珠寶,在蒂凡尼精美的櫥窗前,慢慢地將早餐吃完,最普通的可頌麵包與熱咖啡,也變成了盛宴。
人人都愛蒂凡尼的早餐,可是卻鮮少有人會扭頭看看自己在生活裡,儀式感究竟有多麼的匱乏。
我說:人生如夢,那就該有一場美夢
弗洛伊德認為,儀式是一種白日夢,而胡適就在他的《人生問題》裡寫道:人生就算是做夢,也要做一個像樣子的夢。
車水馬龍的鋼筋水泥森林,人來人往的燈紅酒綠海洋,我們都很容易陷入三點一線的死循環,卻始終也找不出一個環節可以拿來打破。
你可能每天面臨著早九晚六的上班壓力,忙到連早餐都沒時間吃;
你也可能每天面對著枯燥而乏味的工作,間隙還要操心著孩子有沒有人接;
你更有可能每天忙著加班,忙著開會,忙著還貸,忙著生活中一切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把生活中的紀念日都丟在一邊......
但是無論如何,這些都不影響你造夢。有些人所追求的儀式感似乎就在這樣的死循環裡,起了一個決定性的翻盤的作用。
他們會把自己的家收拾得整齊乾淨,
會在睡前不只是刷手機,也會看一本書,
會在端午節記得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過年的年夜飯,
該和家人在一起的絕對不會缺席,
會在年頭年尾的時候,拿出一本嶄新的檯曆,好好的放在桌上...
可是在喧囂的時代裡,誰敢說自己不是一個凡人呢,我承認,我是。
每天平凡的生活,但是我卻熱衷於用相機記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美好時刻,我喜歡看見一張照片通過各種修圖的方式由普通變得特別的時刻,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儀式感,是對每一個美好瞬間的尊重。
但是,對於生活的儀式感,很難通過發張配圖就悉數道盡。換句話說,單一的朋友圈圖片,無法承載生活「儀式感」的厚重,所以必然是經過精心設計、別致考究的製作,才能賦予照片最深沉的儀式感。
這也是Canva設計的初衷:用最簡單的設計方法,最有儀式感的形式,賦予每一張你想要的圖片靈魂。
儀式,其實就是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這種認真的儀式感會給予我們力量與安全,儀式帶來的神聖感,長此以往會讓我們做事養成專注而認真的態度,讓我們身上漸漸擁有的那種光芒將無可替代。
聽說,今天是感恩節。一直覺得感恩節是在現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裡,提醒我們儀式感的鬧鐘。
買一支想了很久的口紅,吃一頓想吃很久卻不舍的晚餐,用最有儀式感的形式慰藉一下辛苦了一年的自己;
也別忘了打開Canva,用最簡單的方法,最用心的方式,做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心意,送給父母和家人。
儀式感,就像河流上的小小燈塔。
這些我們自己創造的燈塔,
讓原本平淡的一天,擁有了特別的含義;
讓原本索然無味的生活變得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