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原作小說裡,村上春樹寫了什麼

2020-12-22 澎湃新聞

因為電影《燃燒》的關係,讀了村上春樹的原作《燒倉房》,也順便讀了村上的幾個短篇。都很喜歡。

《燒倉房》收錄於《螢》。原名為《螢,燒倉房及其他》,創作於1982年至1984年之間,1984年結集出版,是村上春樹第三部短篇小說集,收有五個短篇,是村上篇數最少的短篇集

在電影《燃燒》裡,因為李滄東在故事表述上的多義,讓很多人大呼「看不懂」。正向的評論是,李滄東在影像和故事上的豐富性,讓整部電影充滿了神秘的氣氛和社會性議題。負面評論則簡單粗暴,這不就是故弄玄虛嗎?

相較之下,村上的小說裡也充滿了曖昧和不確定的故事,但暗示的故事線索還是明白的。

《燃燒》海報

假如你糾結的是「故事」,那《燒倉房》給出的線索是這樣的。一個中產作家,認識了一個文藝虛無、生活飄忽的女孩子,後來女孩和富裕男混在一起。在三人的關係裡,富裕男提起自己有「燒倉房」的愛好,就是點燃廢棄的倉房,這引起了作家的追蹤興趣。

故事結局是女孩忽然消失不見了,但作家發現富裕男並沒有燒掉什麼倉房,於是作家記錄了整個過程。暗示的線索也擺上了臺面,富裕男把無人關愛的女孩,視作了廢棄的無用倉房,殺死了她。

故事就是如此,而這個小說, 以及改編成電影的《燃燒》,重點則不是講故事,而是「故事性」。

劉亞仁飾演鍾秀

村上春樹在小說裡,使用了富裕男是否殺死女孩作為懸念,但這並不是一個偵探故事,村上也沒興趣給出標準答案。在整個事件中,村上鋪陳了這條暗線,實際是從人物及其言行的描寫中,由讀者理解和想像完成的。

故事角度看,這是個簡單明確的故事,故事性角度看,村上春樹反覆利用書中敘述者的想像和暗示,讓這部短小的作品非常耐咂摸。

在女孩表演的啞劇「剝橘子」段落裡,村上有一個點題的描寫。女孩說假裝剝橘子的關鍵,是忘掉這裡沒橘子。與此同時,小說中的作家視角寫到:我漸漸覺得現實感被從自己周圍吮吸掉。

全鍾淑飾演惠美

你可以把它當作理解「故事性」的一把鑰匙。

「什麼是真相」這件事,關乎女孩是否被殺死的嚴肅問題,但就好像「剝橘子」的現實抽離感覺,你隱約分不清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富裕男殺死女孩」是隱線給出的故事,在整個小說裡處處都有暗示,但村上沒有明確給出「事實如此」的結論。結果是我們不知道富裕男是否殺死了女孩,但能確信的是,他「可以」殺死這個女孩。

真相對個人是重要的事,對故事而言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富裕男「可以」殺死女孩。這個似是而非的「可以」,給讀者大片的留白,我們只有以自己的想像去還原整個事件。這個還原的過程,才最終完成了小說創作,而這個讀者創作的啟發,恰恰是村上春樹的高明之處。

這種曖昧的無真相,其實是村上限制了記錄者的視角。以小說人物「作家」作為事件的觀察和記錄者,讀者沒辦法看到整個事件,只能跟著他去聽和去追問。你甚至可以理解為,女孩所說的那些經歷故事都是假的,因為那只是她自己的描述;又或者你可以理解為,根本沒什麼殺人事件,這是作家關於富裕男和漂泊女孩關係的想像。

史蒂文·元飾演本

李滄東在電影《燃燒》裡,就把這種多指向的真相,用影像給呈現出來。在電影裡富裕男可能殺死了女孩,第一視角的作家(被定位成一個底層男,而非村上的中產男)發起了暴力復仇。李滄東沒有給出明確答案,而是曖昧的把幾個段落剪輯起來,你可以理解為底層男的復仇是真實的,或者是自己根據想像的創作。

相較於小說,影像是更具有說服力的呈現方式,但李滄東仍然使用了村上式的豐富暗示。於是故事的含混不清,就帶來理解上的多義,這讓很多讀者(觀眾)有一種「未獲取確定真相」的不飽足,但正因為這種不飽足的饑渴感,讀者(觀眾)也更有意願去想像完成自己的故事線。

對於「看不懂」的讀者(觀眾)來說,可以把小說和電影就當作簡單的故事,而對於看進去了,有想像了的受眾而言,你才是完成創作的最終環節。

假如你想要理解李滄東的開放性多義結局,不妨讀一讀《燒倉房》,村上春樹給出了更明確的隱線暗示,儘管仍然是曖昧不清的。假如你的滿足感不限於此,那你就中了李滄東和村上春樹的圈套,被他們激勵去想像完成你理解的真相。

《燒馬棚》是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與193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1939年獲得歐·亨利獎

在我看來,李滄東可以說很忠實於村上春樹的《燒倉房》,我指的不是故事。相較於李滄東的社會議題和階級反動(受另一部作品《燒馬棚》影響很大),村上式的悠然中產審美,可沒有興趣。從「故事性」的角度,這兩位創作者用限制視角的方式,啟發觀眾(讀者)去解讀和想像,這才是真正的創作方式上的忠實。

相關焦點

  • 重溫《燃燒》:如何看懂李滄東、村上春樹和福克納的三重奏?
    到底《燃燒》骨子裡賣的是什麼膏藥?李滄東藉助這麼迂迴的手法,想要達成的又是什麼? 李滄東、村上春樹、福克納的調和雞尾酒 要談《燃燒》,勢必得先談談福克納的《燒馬棚》,以及村上春樹的《燒掉柴房》,這兩篇短篇小說間撲朔迷離的文學因緣。
  • 村上春樹崇拜的作家
    村上春樹崇拜的作家文:沈嘉柯村上春樹崇拜卡佛。這是個美國作家,短篇小說寫得特別好。卡佛看似溫柔,寫的故事裡全是苦澀,特別苦澀,他有文學夢想,渴望成為作家,但一直沒出名,小說也賣不掉。人總要做點什麼,來抵禦這無限悲哀。看過卡佛的小說,我就明白村上春樹為什麼崇拜他了。卡佛太走心了。不過卡佛的小說這麼慈悲,在中國流行不起來,他們會把這些真實痛苦中蘊含溫情的文字貶低為雞湯,就像他們貶低村上春樹是小資一樣。卡佛有本書叫《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看到這個名字,估計稍微文青點的讀者,就會想起村上春樹那本《當我們跑步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 村上春樹也是一位翻譯?他談到,相比寫小說,我更享受翻譯
    村上春樹極少在公眾場合演說,能邀得他出動,是因為當時要推他的新書《村上春樹的翻譯作品》(村上春樹 翻訳(ほとんど)全仕事)。村上迷都知道村上春樹愛翻譯,他曾經談起「相比寫小說,我更享受翻譯」,「三十歲我寫了《聽風的歌》拿下新人獎,當時最高興的莫過於從此可以放心翻譯了」。
  • 愛麗絲門羅小說日本熱賣 譯者是村上春樹
    今年9月10日公布的村上春樹翻譯的海外短篇小說選集,其中就包括201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斯·門羅的作品  芒羅小說日本熱賣  譯者竟是村上春樹  旅日華人作家毛丹青昨日在微博中透露,「路過大阪梅田的紀伊國屋書店,看見今年諾獎得主門羅的小說正在熱賣,而最大的廣告是村上春樹翻譯了她的一篇小說,顯得喜感十足。」
  • 村上春樹又又又又又又又回來了!
    如果說《刺殺騎士團長》只是一本普通的懸疑推理小說,那對於村上春樹這種世界頂尖作家來說,完全不必大驚小怪,可偏偏這本小說的分量,很重:村上春樹,一個日本頂尖作家,在這本小說中,親自承認了南京大屠殺。為了暖和一點,他常常在寒夜裡,摟著家裡的幾隻貓睡覺。村上春樹曾在自己的自傳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儘管眼下十分困難,但日後必定會開花結果」。這句話用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後來他把自己所經歷的困苦寫進書裡,他第一本書《且聽風吟》就聚焦了青年們的苦悶與彷徨。
  • 村上春樹的魅力
    然而,村上春樹顯然並不屬於這類作家,他寫過大量的散文和隨筆,其中滲透著他的寫作歷程和人生況味。後來,他又把那些鬆散細碎歸攏到一起,歷時六年,揉捏成了一部自傳性質的作品——《我的職業是小說家》。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探察到一位優秀的作家是怎樣煉成的。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裡,作者像是在演講一樣,以直白暢達的語言述說了自己對於一些重要話題的思考和總結。
  • 村上春樹 一棵什麼樣的樹
    ■村上森林: 一片什麼樣的林    村上春樹最著名的小說是1987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銷售700多萬冊,是眾多村上迷的最愛。在中國,讀者討論最多的是它,影響最大的也是它。《挪威的森林》確實清新脫俗,村上春樹寫它時將近40歲,他說:「想把青春的記憶延長的時候,就想寫青春小說。」
  • 《挪威的森林》等10部村上春樹代表性小說全面修譯
    《挪威的森林》等10部村上春樹代表性小說全面修譯 2015-01-30 09:46:03據村上春樹作品的責任編輯沈維藩介紹,林少華的修訂主要在潤色文字、糾正錯譯和補充漏譯三方面作出努力。此外,林少華為此次修訂新寫了洋洋萬餘言譯序,除介紹作者、分析作品外,還講述了譯者20多年翻譯村上作品的心路歷程,以及多次與「村上迷」討論譯文筆墨往來的趣事。
  • 如果你撐不下去了,就想想當年躲在後廚寫小說的村上春樹
    村上的自述將是遠方的駝鈴,走不走得到不知道,但那裡確實有人煙。天才也不早慧這是村上的首部自傳,寫了六年,披露了很多成名前的細節。他無疑是天才,而在一般觀念裡,天才是藏不住的,甚少經受寂寞。村上並無此優待,在決定寫作前,度過了平平無奇的30年。
  • 村上春樹幹嘛22歲就結婚?《且聽風吟》開始是用英語寫的?
    村上春樹幹嘛22歲就結婚?《且聽風吟》開始是用英語寫的?時報出版社表示,村上春樹在《身為職業小說家》中,首度回顧自己30多年來職業小說家的生涯,全書分成十二回,從入行、到工作的邏輯、乃至於小說的發想創意,可以看出村上春樹工作上的心路歷程。在《身為職業小說家》中,村上春樹首次介紹了為何自己在22歲就結婚。
  • 村上春樹:「永遠是鴨子,不可能變成天鵝」
    9月13日,《衛報》刊登了對村上春樹的長篇專訪,村上春樹在採訪中透露,他明年將動筆寫一本大部頭的長篇小說。對於自己在日本文學界的處境,他說,自己是「日本文學界的棄兒」,他形容自己是醜小鴨,「永遠是鴨子,不可能變成天鵝」。夢幻在小說中扮演重要角色對於《多崎作》的創作,村上春樹說,「最初,我只打算寫一個短篇小說。
  • 村上春樹:我是日本文學界的棄兒 永遠是醜小鴨
    村上春樹說。這句話也許就是理解他所有小說的題眼,但他說這句話時明確指向的是《多崎作》。  小說裡有一位爵士鋼琴家,他似乎籤下了死亡契約,能夠看透人的心靈。「鋼琴家為何能看到人身上的顏色,我不知道。」村上說,「它就那樣發生了。」村上春樹認為,小說一般都需要一定的神秘性,「如果非常重要的秘密無法解釋,那麼讀者就會感到失落。那不是我所希望的。
  • 《林少華看村上》:翻譯村上春樹作品最多的作家,教你書評怎麼寫
    村上春樹在我國,村上春樹無疑是最受歡迎的日本作家之一,其創作的作品如《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1Q84》等,出版以來深受廣大中國讀者喜愛。雖說村上作品的主題不外乎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孤獨,在生命裡各自尋找著什麼,對抗著什麼,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作家進行創作的心態和背景固然是不一樣的,所反映的內涵也千差萬別。
  • 村上春樹與漫長的告別
    當初確實是被「村上春樹最愛的書」這種廣告詞打動,據說村上春樹讀了十幾遍這本書,說「每次寫不下去的時候翻出來看看就有了靈感」。這種事情我是相信的,實際上並不需要成為一個作家,只要你經常寫點東西,那麼一種擁有強烈個性的文本自然會對你產生巨大的影響,通常來說,一個寫作的人,最近看過什麼,寫出來就會有那味兒了,講的就是這種情況。
  • 村上春樹:是什麼讓我35年堅持早睡早起?
    30歲,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可以寫小說,出版處女作,就拿到了23屆「群像新人獎」。33歲,他為了更好地寫作開始跑步,一跑就是35年,還一不小心跑成了專業的馬拉松運動員。60歲,他第一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不幸落榜,從此成了每年諾獎的話題人物。說到這裡,想必大家都已經猜到了,這位了不起的人物,就是日本非常著名的小說家——村上春樹。
  • 村上春樹落選原因分析:通俗小說不符評委口味
    英國《衛報》分析,可能因為他最新的小說《沒有色彩的多崎造和他的巡禮之年》被翻譯成英文將在2014年前出版。這為他增加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砝碼。  據業內人士介紹,日本的出版商幾乎每年都在準備為村上春樹的獲獎做準備,這樣的期待在去年達到頂點,最後卻授予了莫言。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喜歡村上春樹,是因為看了他的小說。《挪威的森林》我整本看了不下十遍,我是偶然在書店裡買到它的,同期買的書還有渡邊淳一的《白色戀人》。如果你沒聽說過渡邊淳一,那我希望你永遠都不要走進他的世界。關於《挪威的森林》,從第一次閱讀開始,我就深陷主人公渡邊的情感世界。他和直子之間的命運糾葛,以及和可愛的綠子的發展曲線,都吸引著我一次又一次的翻看那本小說。
  •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邊跑邊寫,村上春樹的另類創作哲學
    讀完《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後的感受就如荀子的這句話,村上春樹無論是堅持跑步,還是小說創作,都是堅持不懈地一直向前,才能取得令自己滿意的成果。村上春樹是日本後現代主義小說家,29歲開始創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另外被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如《挪威的森林》。
  • 一個逗號值25元,村上春樹在新作《刺殺騎士團》裡反思南京大屠殺
    這是村上春樹繼《1Q84》後,時隔8年推出的最新長篇小說。村上春樹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說,《刺殺騎士團長》這個名字來源於莫扎特歌劇《唐璜》,唐璜誘惑一位貴族的少女,將她做騎士團長的父親殺害。村上春樹每次聽這部歌劇都會想騎士團長是什麼?為騎士團長發音的奇妙感吸引住,於是成了這部最新小說的書名,騎士團長也成了小說中的關鍵性出場人物。《刺殺騎士團長》出版後,日本主流評論認為這部小說融入了村上春樹文學中迄今為止所有要素。
  • 村上春樹,70歲生日快樂!
    如果有人記錄,大抵為這麼一句:日本京都伏見區的國語教師村上一家今日喜得長子,取名村上春樹,多年後還取了英文名字 Murakami Haruki。當時沒人想到1月12日這普普通通的一天,在若干年後會因為村上春樹而被日本國民記住,排進了當日新聞廣播的社會日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