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典忘祖」這個詞,一般是用來形容某些人,忘了自己的祖宗出處,但其實,這世上還存在著「數典忘祖」的國家。
比如說在華夏周邊曾經有三個國家,千百年來一直以漢文化為本源、以漢字為文化傳承基礎的國家,在近現代就紛紛開啟了「去漢字化」模式,其中還有一個「去漢字化」去得最徹底的國家,連文字都已經完全西化,可以說是徹底的「數典忘祖」了。
熟知歷史和地理的朋友肯定都知道這是哪三個國家——韓國、越南以及日本。
古代的東方世界存在著一個龐大的漢文化圈,漢字當時是東方世界的「壟斷性」文字,韓越日當然都是在漢文化覆蓋範圍內的地區。
在近現代的東方歷史進程中,隨著大清的衰落和世界格局的大洗牌,華夏周邊的鄰居們紛紛「覺醒」了「自我意識」,從「漢文化圈」退群成為了潮流,「去漢字化」則成為了必須手段。
一水之隔的日本從三國時期開始就受到漢字的影響,但他也是這三個國家當中唯一沒有全面採用漢字普及全民的國家。
他們並沒有直接採用漢字作為自己的語言,而是在借鑑漢字的基礎上慢慢形成了今天的日語,但是,日語當中存在的漢字之多,幾乎多到能讓中國人猜出一段日文的大致意思。
不僅僅是漢字,有著「唐風遺民」之稱的東瀛,在書法藝術以及很多傳統民俗方面,也繼承了大唐遺韻。
雖然在二戰後他們曾有過文字改革,試圖去除並廢止日文中的漢字,但時至今日他們的語言當中仍然保留了至少一千八百個以上的常用漢字,而我們的常用漢字也不過兩三千,可見日本的「去漢字化」並不徹底。
相比於日本保留了大量漢字的不徹底「去漢字化」,韓國的文字轉變就相對利落,直接以命令的形式以諺文取代漢字。
在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漢字廢存之爭後,如今韓國的「去漢字化」已基本接近成功了,但仍然不算徹底——比如說他們的身份證上就仍然需要輔以漢字才能準確標記姓名,其次,韓文其實仍然屬於方塊字結構,書法同樣在韓得到了傳承。
反而是剩下的越南,成為了「去漢字化」最徹底的國家。越南的歷史有非常長的時間依附於華夏而存在,故而漢字在古代越南就是官方文字,而且是被稱作為「儒字」,可見其正統文化實際上當時也是推崇華夏正統的儒家。
雖然漢字在越南歷史上的地位,相較於歷史上的韓國和日本來說是最高的、民間使用也是最廣和最久的,但在「去漢字化」的過程中越南確是最徹底的,他們的文字如今已經完全是全面西化,全面改用了字母化的現代越南文。
這大概與越南是三個國家中遭受殖民程度最嚴重的原因有關,他們廢止漢字的行動早於韓國三年,執行廢止的過程也是乾淨利落,以至於在年輕一代心中已經完全抹除了對於漢字的歷史情懷,越南如今的書法也變成了用毛筆字刷字母而已。
文字的西化,除了讓新一代忘卻了漢字在他們歷史中的功勞之外,同時也讓他們逐漸忘卻了儒家精神的傳承,文化的斷層,也讓越南年輕一代與華夏之間的情感聯繫變得疏淡而漸行漸遠,在各種國際關係當中,他們對華夏的種種表現往往體現出一絲「數典忘祖」的意味。
當然,其實在上世紀我國也曾有過要廢止漢字的聲音,但現實證明「去漢字化」是絕對錯誤的,包括如今那些已經「去漢字化」的國家,也嘗到了「去漢字化」帶來的弊端惡果,漢字也必將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通行語之一,未來,這些「去漢字化」的國家也許又會興起「回歸漢字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