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去漢字化」後果尷尬 多位前總理呼籲學漢字

2020-12-16 環球網

最近,韓國一批前總理聯名上書現任總統李明博,認為要根本解決韓國的「文化危機」,就應從小學開始分階段教學生認漢字。新加坡媒體發表署名文章說,漢字不是外文,「去漢字化」過程的矯枉過正,不僅產生了文化斷層,也給韓國帶來了嚴重的民族文化危機。

呼籲從小學開始學漢字

「文化危機」是韓國長期面對的問題:年輕人普遍不懂漢字,越來越多國民成了「漢字盲」;而韓國的兩個鄰國中國與日本都是漢字大國,有15億人在使用漢字,韓國遠離漢字,雖可獨樹一幟,卻陷入了自我隔離的孤立狀態。

韓國健在的多位前總理是在全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的推動下,聯名向青瓦臺提出《敦促在小學正規教育過程中實施漢字教育的建議書》。他們認為,「這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專用韓文』的錯誤文字政策,今天韓國陷入了比上世紀90年代經濟危機還要危急的文化危機中。」因此建議,「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在小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分階段學習漢字,不應將漢字視為外語,而應為國語生活正常化,和韓文一起作為『國字』進行教育。」

漢字是爭論不休課題

漢字是韓國國內爭論不休的課題,甚至遠在朝鮮時代,他們就開始爭論漢字的存廢。兩千年前,朝鮮與日本一樣,因為自己沒有文字,又嚮往中國的文明與強大,主動模仿中國並全盤輸入中華文明體系,其中最具體的事物便是使用中國人創造的漢字。

李氏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傾全力製造了朝鮮半島最早的表音文字「訓民正音」,一是力圖要擺脫漢文的束縛,建立自主的語文體系;二是提供平民百姓更易學易寫的文字,遂於1446年正式頒布「訓民正音」,也就是自創的「朝鮮文字」(韓國稱「韓文」)。但到19世紀末葉為止,朝鮮王朝還是使用漢字撰寫官方文件和歷史著作,包括漢文的文學作品。

北朝鮮和中國的朝鮮族,早在上世紀50年代已逐步取消使用漢字,而韓國也在1948年公布專用「韓文」的法律,並規定每年10月9日為「韓國文字節」。不過韓國的「去漢字化」政策依然搖擺不定。尤其學校在推行「去漢字化」過程中,有時積極,有時和緩,但總體趨勢還是儘量減少使用漢字。

帶來民族文化危機

「去漢字化」過程的矯枉過正,不僅產生了文化斷層,也帶來了嚴重的民族文化危機。

1980年以來,韓國加速「去漢字化」,但中國的重新崛起,東亞的復興在望,特別是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使韓國有識之士預感到即將被孤立、不知何去何從的文化危機感。韓國的「去漢字化」問題遂再度成為舉國重新檢討的國家課題之一。

亡羊補牢之策

韓國工商界人士最感憂慮:韓國超過40%的商品輸出對象是漢字文化圈,70%外國遊客亦來自漢字文化圈;韓國年輕人連國內對方名片的姓名都看不懂,更不用說跟漢字文化圈的同行打交道、談生意了。韓國五大經濟團體在2003年決定,建議屬下19萬家公司,招聘職員時進行漢字資格檢定考試,只錄取能認識1817個漢字、書寫1000個漢字的新職員。

專家認為,韓文教育與漢字教育無根本的衝突,因為51萬個韓文單詞中,70%原本是漢字詞,學會漢字就能更精準掌握韓文。相反,缺乏對漢字的準確理解,反而無法完全掌握韓國自己的民族語言。20名前總理顯然在後悔執政期間未曾重視民族文化問題,結果才有今天的尷尬局面。不過,能亡羊補牢也不失為一個積極舉措。

相關焦點

  • 韓國文字的去漢字化
    當時韓國朋友告訴我說在韓國高中畢業生必須掌握數千漢字。  2010年8月9日,韓國首爾,首爾教育史料館為放暑假的孩子們舉辦講座和培訓班,孩子們在圖書館裡穿著傳統服裝參加漢字講座,學習寫漢字。 視覺中國 資料圖  二十年之後的今天,當我再到韓國。在公司裡的書架上幾乎看不到漢字了。與文字中去漢字化的趨勢相反,今天在韓國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多了。
  • 芮曉恆:去漢字化還是恢復漢字?韓國又開撕了
    近日,困擾多年的「去漢字化」之爭,再次成為了韓國社會關注的焦點。 2016年5月12日,韓國憲法法院舉行《國語基本法》有關使用純粹韓文的條款是否違憲的公開辯論。 根據《國語基本法》第3條和第14條,「韓文是指標記國語的固有文字」,「政府機構等的公文必須符合語文規範,須用韓文書寫。僅在制定總統令時,可以用漢字或其他外國文字後附括號標註」。
  • 韓國為何要去漢字化?
    以此來取代漢字的主流地位。但這場去漢字化運動並沒有得到上層貴族的支持,最終失敗。上層貴族認為捨棄漢字就是捨棄中華文明,失去中華文明的朝鮮半島就是一個蠻夷之地。清朝晚期,國力衰微,世界步入了工業文明時代,亞洲唯一的工業強國日本憑藉堅船利炮撬開了韓國的國門,至使半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 「去漢字化」的3個國家,有一個去得最徹底,文字完全西化
    比如說在華夏周邊曾經有三個國家,千百年來一直以漢文化為本源、以漢字為文化傳承基礎的國家,在近現代就紛紛開啟了「去漢字化」模式,其中還有一個「去漢字化」去得最徹底的國家,連文字都已經完全西化,可以說是徹底的「數典忘祖」了。
  • 對文字曾包含漢字的日本韓國出現「去漢字化」的現象,小編想說…
    所謂去漢字化,我個人認為有兩種,第一種就是上述第一點中,理所當然應該用漢字書寫的部分,也把漢字廢掉了;第二種就是把可用可不用漢字的那些詞彙的漢字給廢掉了。很明顯,去漢字化是有程度之分的,韓國日本的程度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分開來說。先說日本。
  • 王永民:去中國化與「漢字危機」
    要讓頌揚漢字、研究漢字、學用漢字成為新風時尚。讓源於崇洋媚外的「漢字落後論」及「去漢字化」沒有市場。這就是當下人們感到不安的「漢字危機」。再繼續下去,後果不敢想像。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危機」?透過400字錯24字這個現象,不難發現,這是「去漢字化」造成的,「去中國化」在語言文字領域裡的表現就是「去漢字化」,就是「用拼音代替漢字」。    求是網:漢字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麼?
  • 日本為何要去漢字化?
    日文中有大量的訓讀詞存在,所謂訓讀詞就是表述使用的是漢字,但字的讀音卻是本民族的讀音。當搞明白漢字是以什麼形式應用到日文當中後,那就可以給『去漢字化』下定義了。所謂去漢字化,大體上就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把理所應當用漢字書寫的部分去掉,改為本土文字。
  • 漢字化繁為簡60年,專家建議繁體字重回課本,備受爭議
    漢字,堪稱是文字界最美的「文物」,它有數千年演變傳承的古老歷史,它有集結構音韻和文化於一身的內涵,因此,漢字被譽為是華夏文化基石。六十來年前,中文漢字化繁為簡,這是漢文字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全民書寫習慣改變。但,漢字簡化並非始於此。
  • 廢除漢字幾十年,韓國為何又後悔了?
    在樸正熙宣布廢除漢字之後,進程十分艱難。直到80年代中後期,韓國社會上的漢字痕跡才漸漸少去,電視、報紙雜誌上的漢字越來越少,韓文(諺文)越來越多。 去漢字化導致的第一大問題就是沒有學過漢字的韓國人的面對那些用漢字寫的歷史古籍是一點都看不懂。韓國最愛吹鼓其歷史,但現在搞得歷史資料古籍都看的一知半解,非常諷刺! 韓文還有一大問題就是表意差,閱讀效率低。舉個例子:
  • 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比韓語中的多?漢字在日本和韓國經歷了什麼?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有漢字,然後才有了「漢字文化圈」。然而,「漢字文化圈」裡的國家和地區對漢字的認識和感情卻是十分的複雜,尤其是日本和韓國。在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日本最初將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日語中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表示。日本奈良時期的《日本書紀》和《古事記》用的就是這種「漢式和文」;到了平安時期,連朝廷的公文和官方文件,都是用漢式和文寫成的。
  • 憲法法院「廢」漢字「換」韓文?韓國排斥漢字竟鬧出這麼多笑話!
    當時,高舉「去漢字化」大旗的韓字團體,將反對的矛頭對準了用漢字書寫的「光化門」匾額,經歷長達2年的艱難調解,最終漢字匾額得以保留。「光化門」匾額外媒:韓國人放棄漢字帶來負面影響不過,據媒體稱,廢除漢字所帶來的麻煩也越來越多。據悉,現在的韓國詞彙中,70%來源於原來的漢字詞。韓文作為表音文字,有許多同音詞,人名與地名更是出現混淆。
  • 費勁心思摒棄漢字的韓國,正遭受傳統文化上的尷尬
    學語言的人可能都聽過一句話,叫做「三分鐘韓語,三小時英語,三天的法語,三年的德語,三百年阿拉伯語。」講的就是韓語可能是世界上最簡單的語言了。我們知道,整個東亞地區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是很深的,而漢字也是東亞地區常見的文字。
  • 國際解讀|要開始使用漢字了?韓國會再次掀起「漢字之爭」
    由於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古代韓國一直都在使用漢字,甚至就連韓國的史書也是用漢字書寫的。然而從1948年發布《諺文專屬用途法》以來,韓國已經花了72年時間來廢除漢字,不過儘管如此,在韓國國內關於是否要使用漢字的爭議仍然持續不斷。
  • 韓國議員提議要教小孩漢字,去漢字50年後的韓國,為何還要恢復?
    您想想,漢城這個名字,聽著就感覺這是中國人的地盤,以韓國人的自尊心,怎麼接受得了,從1970年開始到2020年,韓國已經推行了,整整50年的去漢字化,今天大量的韓國老百姓,那真是一個漢字都不認識了,那麼效果如何呢?
  • 韓國景福宮光化門復原 牌匾用韓文還是漢字引爭議
    工期提前引發質量擔憂 匾額遭「去漢字化」團體反對 到了1910年,日本攻佔朝鮮半島,將其吞併為日本的殖民地,並於1926年在其政治中心的象徵景福宮門前建造了朝鮮總督府。光化門難逃劫難,被日本人拆除後移至景福宮東門建春門的北面。1968年,在原來位置後退10米多的地方,光化門又一次被建立起來,然而,原本精湛的木結構工藝已然不再,人們看到的只是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門樓,門樓上是韓國前總統樸正熙用韓文題寫的「光化門」匾額。
  • 漢字在韓國日趨走俏 犯人學漢字或獲得減刑(圖)
    其實,在韓國等周邊國家很容易就找到中國文化的影子,而漢字就是一個重要見證。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各國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增強,當年的漢字文化圈也開始出現了新一輪漢語熱。一百年前,韓國官方文字還僅限於漢字,但在日本佔領朝鮮半島以及韓國有意推行「去漢字化」運動後,漢字在韓國的地位一度衰落。韓國古代很多書籍大多用漢字撰寫,年輕一代卻視其為外文。
  • 廢除漢字惹的禍!韓國人婚禮現場收紅包顯尷尬
    對此,韓國年輕一代和老一輩人的觀念有所不同,年輕人認為韓國人就應當使用韓國發明的文字,而老一輩人反駁道,「你們年輕人把諺文用得得心應手,可是出生在漢字一代的我們,用漢字用慣了,無可厚非。」眾所周知,韓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使用的文字是漢字,後來由於廢除了漢字,導致各種弊端顯露出來。鑑於廢止漢字後的種種不便,韓國民眾開始呼籲恢復漢字使用。
  • 《中日韓共用常見808漢字表》近日發布 共尋漢字「基因」
    (新華社發)11月30日,由新華社、日本經濟新聞社、韓國中央日報主辦的「東北亞名人會」第十次會議在韓國首爾舉行,來自中日韓三國的30多位各界要人濟濟一堂,共商東北亞共同繁榮前景。主會場中由808個漢字組成的書法吊燈是本次會議的一大亮點。此外,韓語版新書《中日韓共用常見808漢字表》也在當天會上正式亮相。未來,該字表有望在中日韓三國加以推廣和應用。
  • 尷尬!韓國人婚禮現場收紅包不認識名字:廢除漢字惹的禍
    對此,韓國年輕一代和老一輩人的觀念有所不同,年輕人認為韓國人就應當使用韓國發明的文字,而老一輩人反駁道,「你們年輕人把諺文用得得心應手,可是出生在漢字一代的我們,用漢字用慣了,無可厚非。」眾所周知,韓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使用的文字是漢字,後來由於廢除了漢字,導致各種弊端顯露出來。鑑於廢止漢字後的種種不便,韓國民眾開始呼籲恢復漢字使用。
  • 中文到底有多牛?連韓國又要恢復漢字?但美國網民的評價出人意外
    首先,韓國詞彙中有70%來源於原來的漢字,若只使用韓文會造成人名與地名出現混淆的情況,原來韓文作為表音文字,有許多同音詞。這種尷尬事出現過很多次,比如韓國第20屆國會議員金成泰和金聖泰的名字,用韓文書寫是一模一樣的,當時為了區分開來,韓國國會只好將其中一位議員的名字用漢字來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