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疫情防控尤為緊張、各地紛紛出臺人員流動管控政策。這給依靠春節實現業績突破的實體零售企業帶來了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和挑戰。當下零售商超該如何應對,才能實現門店業績突圍呢?
其實無論是居家隔離的地區,還是日常生活、出行正常的地區,春節期間顧客的消費需求還是很大的。贏合恆盛認為實體零售企業需要重點在營銷、社區、配送等方面做準備,以滿足特殊時期的顧客需求。其次需要對企業所處的商圈消費形勢有準確的判斷與清醒的認識,從而指導做出爭取的決策。
1、疫情防控帶來的影響
第一、消費主力軍下降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零售企業均在正常運營,但由於全國各地紛紛出臺政策,尤其是各大中心城市倡導就地過年,非必要少出行、少流動,導致三、四、五線零售企業不同程度損失了一定的消費主力。
第二、消費者購買特點的變化
1.疫情之下,顧客到店次數的頻次下降,但是會激發潛在購買需求,尤其是高頻剛需品類。
2.對非剛需的食品、非食品類的需求和購買慾下降。所以在近半月裡我們要少推生鮮爆款,優先做雜貨、非食品類的年貨特賣。
第三、線上渠道運營必須成為超市企業應急運營的必備能力。
去年年初,受疫情影響,一些沒有線上運營平臺或小程序等渠道的零售企業,要麼選擇暫停營業,要麼臨時抱佛腳入駐一些線上巨頭平臺。
但是,當下零售企業已建立了完善的線上運營平臺和社群,擁有成熟的到家業務和配送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我們的風險,增加競爭和盈利優勢。
2、如何實現業績「突圍」
今年生鮮品類應該不會成為掣肘門店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門店需要注意是否做好從倉到店最後一公裡的應急預案。
相比往年,今年生鮮品類承擔著更為艱巨的任務,不僅要為門店引流,還要有提升盈利的能力。即使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雜貨、非食品類的「年貨」銷售不佳,作為超市門店命脈的生鮮品類,必須要具備力挽狂瀾的實力。
現在大多數超市保持生鮮整體價格穩定,主推雜貨、非食品類的促銷活動。但是在春節前一周,一定要用生鮮的暢銷品類、爆款單品做低價營銷活動,將賣場人氣、氛圍營造出來。
我們都知道生鮮品類具有高頻、剛需、短保的屬性,顧客不會因為超市提前做爆款營銷而進行大量囤貨。所以我們在春節前可以放心大膽地做生鮮營銷,但是一定要保證生鮮商品的品質,因為生鮮經營的核心一方面是優質貨源供應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是科學合理的營銷策略以及與其他品類配合產生的聚客力。
無論是在疫情常態化、節前經營不確定因素增加的情況下,零售企業都應將生鮮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才能實現業績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