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人九種體質的發現

2020-12-23 科學網

  

 

為國際友人進行中醫體質辨識

 

 

 

 

王琦教授出席2007年度國家科技獎頒獎大會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琦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世界醫學正形成三個朝向。一是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二是從群體醫學向個體醫學發展;三是人類疾病的防治與健康維護從「生物醫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這三個朝向都關聯到一個核心命題,那就是從疾病醫學向「人」的醫學的轉變。

 

一、 為什麼從研究人的「病」轉向研究病的「人」

 

科學革命的本質是思維方式的革命,如天文學中的哥白尼革命,化學中的拉瓦錫革命,物理學中的愛因斯坦革命,新範式最終取代了舊範式而進入了新的認識水平。醫學也不例外。

 

18世紀以前,受工業革命的影響,醫生把人比作機器,認為疾病就是機器某部分的機械失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形成了以治療為主的機械醫學模式。到19世紀,生物學家、醫學家提出了進化論、細胞學說,發現了微生物等致病因子,從生物學角度明確了疾病發生的原因,形成了生物醫學模式,這可以說是醫學的第一次革命,也是現代醫學建立的基礎。

 

到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鼠疫、天花、結核等惡性傳染病的銷聲匿跡,各種慢性病成為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人們逐漸意識到,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是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除生物學因素外,還與人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環境汙染等有密切關係,於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醫學家恩格爾提出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這可以說是醫學的第二次革命。

 

此後,人類對於疾病的研究不斷深入,由組織水平到細胞水平,到分子水平,再到基因水平;從廣度上,新的疾病不斷被發現,40年來,至少有30種新的病原體被發現,新型疾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現,至《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全稱為「國際疾病和相關保健問題統計分類」,簡稱ICD-10)中,其系統收錄的疾病已達3萬餘種。舊的問題還沒得到解決,新的問題不斷出現。在以疾病為中心的醫學體系下,這種「從因入手」的拮抗治療法總是被疾病牽著鼻子走,形成了諸多的困惑和尷尬。

 

人們開始反思:醫學的目的究竟是維護人的健康,還是消滅人的疾病?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醫學的目的的再審查》的報告中指出:「當代世界性的醫療危機,它根源於近代醫學模式的、主要針對疾病的技術統治醫學的長期結果。」

 

人們逐漸認識到,醫學應當是人的醫學,而不是疾病的醫學。1996年WHO在《迎接21世紀挑戰》報告中強調:「21世紀的醫學,不應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應以人類健康作為醫學研究的主要方向。」人是疾病的載體,是疾病發生、發展的土壤,無論是外界環境、生活習慣還是行為方式所引起的疾病都會導致生物體自身的損害。以上情況表明,研究疾病常常是被動的、滯後的,研究人體自身才是主動的、本質的。於是,在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的基礎上,從以疾病為中心的群體醫學向以人為中心的個體醫學轉變,從研究人的「病」轉向研究病的「人」成為醫學發展的新趨勢,這標誌著醫學第三次革命的來臨。

 

但什麼是人的醫學,如何研究病的「人」?

 

大千世界,人各百態。每個人都秉承了父母不同的遺傳特徵,具有不同的生活居處,不同的喜怒哀樂,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可以說是千差萬別。而以人為中心的醫學就是要在綜合考慮個體間差異性的基礎上,提供個性化的疾病診療方案和預防保健措施。因此,我們要研究病的「人」,首先就要從研究個體差異入手,研究體質,這將為個體化診療作出貢獻。

 

我在第344次香山科學會議《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個體化診療》主題評述報告中對個體化診療的表述是:「個體化診療是基於以人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充分注重人的個體差異性,進行個體醫療設計,採取優化的、針對性的治療幹預措施,使之更具有有效性與安全性。並據此拓展到個性化養生保健及包括人類生命前期的生命全過程,從而實現由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的轉化。」

 

二、人的體質如何研究

 

人體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要對人的體質進行整體狀態的研究是一個極為困難的問題。有人將中醫體質研究過程凝練成「32+32」兩個數字。

 

「32」分別是提出三個科學問題、構建四個基本原理、發現四個差異特徵群、發現九種基本體質類型、形成兩個體質辨識方法和工具、開發三個體質辨識技術、提出三辨診療模式、構建體質三級預防體系、創建一門新的學科;研究成果是經過了「32」年學術研究徵程所取得的。

 

1. 三個關鍵科學問題——體質研究的理論核心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是思想、方法和新知識的種子,只有不斷地提出問題並尋找答案的人,才能取得科學的成果。

 

我們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和實踐,在研究體質之中,提出了三個關鍵科學問題,所有的研究便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

 

第一是體質可分論。

 

首先是人類體質可分的理論基礎。在微觀世界中,人們發現了蛋白質,發現了染色體,而對於作為一個整體的、動態的人,我們又發現什麼了呢?人在出生之時,已經初步具備了形體的胖瘦、強弱、高矮等不同特徵,隨著生命過程的進一步發展,每個個體又表現出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狀態,不同的環境適應能力與反應狀態。現代生物遺傳學研究證實,構成DNA四種鹼基的排列方式決定了無窮無盡的形態結構,形成了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DNA有完全相同的鹼基排列次序,因此,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個體差異現象是絕對的。

 

從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體液說」到中國《黃帝內經》的「陰陽二十五人」,2500年來,人們一直在研究這種個體差異現象如何分類的問題,但始終未能找到系統的分類方法,或偏重於氣質分類,或方法過於單一;或屬於「現象」分類;或未能直接應用於臨床和預防,成為醫學界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任何學科的研究,首先要解決分類的問題。世界上紛繁複雜的事物或現象,如果不予分類,不立系統,便無從認識,難以研究利用。正確的分類是促進科學進步,產生重大發展的基礎。例如,地球上的物種以百萬計,千變萬化,各不相同,早在《爾雅》中就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4類,因此通過把形態上極為相似的物種歸類,逐漸形成了今天的生物學分類,即7個等級逐級分類,由高到低分別是界、門、綱、目、科、屬、種。這樣分類的對象是形形色色的種類,都是進化的產物。因而從理論意義上說,分類學是生物進化的歷史總結。

 

在長期的臨床、科研工作中,我們認識到對人群個體差異性進行分類的重要性,並從中醫體質學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

 

首先,提出體質之所以可分有兩個前提,一是體質的形成與先後天的多種因素相關。遺傳因素的多樣性與後天因素的複雜性使個體體質存在明顯的差異;而即使是同一個體,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其體質特點也是動態可變的,所以體質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呈現其多態性特徵。

 

二是處於同一社會背景,同一地方區域或飲食起居比較相同的人群,其遺傳背景和外界條件類同,使特定人群的體質形成群體生命現象的共同特徵,從而又表現了群體的趨同性,不同時代的人群也呈現不同體質的特點。個體差異性與群體趨同性是相互統一的,沒有個體的差異性就無「體」可辨;沒有群體的趨同性就無「類」可分,因此二者形成了「體質可分」的理論基礎。

 

中醫學認為,陰陽、氣血、津液是生命的物質基礎,而體質現象即是陰陽、氣血、津液盛衰變化的反應狀態,因而能從中醫體質學角度進行分類。所發現的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9種體質類型及其形成的概念系統,反應了不同人群的個體特徵,為「體質辨識」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我們開展基於代謝組學的體質分類研究,發現陽虛、陰虛體質的潛在生物標誌物,發現二者生物特徵主要表現為能量代謝、脂代謝、糖代謝、胺基酸代謝的差異,以及神經遞質、臟腑功能的改變,為體質可分提供了新的依據。

 

我們在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平和質心理特徵研究中,發現陽虛質與內向性、痰溼質與隨和性、平和質與外向性,三種體質與各自心理特徵有一定的相關性,從而證實了體質與心理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從體質心理學角度為體質可分論提供了新的依據。

 

第二是體病相關論。

 

體質差異是重要的生命現象,是疾病發生的環境,決定著個體對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和疾病的轉歸和方向。不同體質的人群對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患病後發展規律不同,用藥後的反應不同,而產生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體質差異

 

治病必求於本。解決了根本,才能治好各種疾病。但這個「本」究竟是什麼呢?歸根結底就是體質。

 

醫學幾千年來一直在「求本」,在找「病因」,但我們找到的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原因呢?為什麼他會得高血壓、糖尿病?因為他有代謝症候群,為什麼得代謝症候群?因為他肥胖。為什麼他肥胖?因為他不注意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為什麼他注意飲食結構、生活方式,還會肥胖?因為遺傳。那如果他家只有他自己肥胖呢?

 

中醫體質研究發現,某些疾病,甚至是一類疾病的發生與人的體質因素與類型有關,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中風屬於痰溼體質較多,成為發生這些疾病的「共同土壤」。人們過去在治療疾病時,往往被疾病「牽著鼻子走」,而沒有注意到這些疾病的共同背景。抓住了體質就抓住了根本。現代醫學也把這些病稱為「代謝症候群」,從代謝障礙和胰島素抵抗去解釋其發病原因。其他還有「結石體質」、「結核體質」、「痛風體質」、「糖尿病體質」等等,都是從不同角度研究體質與疾病的關係。

 

第三是體質可調論。

 

人的體質既具有穩定性,又具有可變性,通過幹預可以使人的體質偏頗失衡狀態得到改善與調整,從而恢復健康,甚至從根本上改變治療觀點。

 

調體可用於亞健康狀態的幹預。亞健康的表現雖然繁多,但相同體質的人總會有一組相類似的表現。比如陽虛體質的人會有四肢欠溫、易出汗、頭髮易落、肌肉鬆弛等表現;陰虛體質的人,則會面色潮紅、有烘熱感、眼睛乾澀、口乾咽燥、皮膚偏乾等;痰溼體質的人多表現為肥胖,肢體不爽或身體沉重等一系列症狀。因此,根據亞健康的表現不同,判斷為不同的體質,再辨體用藥,就可達到有效幹預亞健康的目的。如可以針對痰溼體質之人飲食宜清淡,少食肥膩;陰虛體質之人,少食辛辣製品;陽虛體質之人予以溫補之品等。辨體用藥、改善偏頗體質不僅可以調整亞健康狀態,阻斷其向疾病狀態轉變,還可以達到積極預防的保健策略。

 

中醫體質學對於現代難治病的治療,則主要體現在對其高危人群的調體幹預上。

 

我們通過對現代難治性疾病患者的體質進行幹預,使其體質偏頗失衡狀態得到改善與調整,從而使其所患疾病失去了其存在的物質基礎。如對於過敏性疾病,提出了改善過敏體質,從而治療過敏性疾病的新觀點、新方法,並根據此觀點研製出治療過敏性疾病的過敏康膠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實驗研究證明,過敏康膠囊可降低小鼠抗原特異性IgE,抑制致敏小鼠肥大細胞組織胺釋放,對過敏性疾病的治療與預防復發有良好作用。

 

在改善肥胖人痰溼體質及治療相關疾病的過程中,給予痰溼型體質單純性肥胖的人群服用化痰祛溼方,治療3個月後,患者的體重減輕,痰溼體質指標得以改善。藥效學實驗表明,化痰祛溼方藥能減少體內脂肪的聚集,改變脂質代謝,降低血液黏稠度,使病理性脂肪肝得到逆轉,防止肝纖維性變,從而達到改善痰溼體質而減肥降脂的目的。我們通過上述研究初步驗證了「體質可調論」。

 

2. 四個基本原理——體質研究的理論背景

 

原理是解釋事物如何產生形成的或其為什麼發生的、被廣泛接受的科學定律,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或道理,是在大量觀察、實踐基礎上經過歸納、概括而得出的。

 

就體質研究而言,其經驗基礎是對人群中個體差異性的觀察與總結;其理論背景則是人們對這種個體差異性的基本看法。進行中醫體質研究,必須探明中醫體質學說的基本原理。

 

一是「體質過程論」,認為體質是一個隨著個體發育的不同階段而不斷演變的生命過程。這就是說,在人體的發育過程中,體質的發展經歷了幼年、青年、壯年、老年等不同階段,每一階段的體質都具有其不同的特點,比如,臨床經驗證明,早產兒及新生兒應儘可能少用氯黴素,否則會出現腹脹、嘔吐、進行性蒼白、紫紺等一系列症狀,即所謂「灰嬰症候群」,這是由早產兒及新生兒體質的特殊性決定的,具體地說是由於他們肝內缺乏一種代謝氯黴素的酶且腎臟排洩功能也較差,使氯黴素血濃度過高所致。這種現象在青年人就不會發生。

 

二是「形神構成論」,認為體質是個體軀體素質與相關的心理素質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統一體。我們運用心理學上的艾森克個性問卷,對痰溼體質進行了與個體心理特徵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痰溼體質的個性以中間型為多,內向型次之,外向型最少。其神經質水平以情緒穩定型為多,中間型次之,不穩定型最少,初步印證了形神構成論的理論。

 

三是「環境制約論」,即環境對體質的形成與發展始終起重要的作用。在個體體質的發展過程中,生活條件、飲食構成、地理環境、季節變遷等對體質均產生一定的制約影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攝入增加,使當代人類的體質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等「文明病」、「富貴病」發病比率較以前顯著增加。

 

四是「稟賦遺傳論」,即遺傳是決定體質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內在因素。毫無疑問,體質差異,個體體質的形成與遺傳密切相關,不同個體的體質特徵分別具有各自不同的遺傳背景,這種遺傳背景所決定的體質差異,是維持個體體質特徵相對穩定性的一個重要條件。

 

3.四個個體差異特徵群——體質分類的標尺

 

分類法是根據對象的共同點和差異點進行分析整理,分門別類,從而找出規律,預見未來。正確的分類是促進科學進步,產生重大發現的基礎。

 

如何對體質進行正確的分類?我們通過檢索大量的古代及現代文獻,結合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實踐,提煉出個體差異現象的四個表達特徵群,即體質特徵可以從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心理特點、反應狀態四個方面表達,以此作為尋找人與人之間異同點的標尺,從而劃分體質類型。

 

形態結構指可以觀察的包括軀體形質的特徵群,生理機能指可以觀察的特異生理信息的特徵群,心理特點指可以觀察的性格、情感等心理方面的特徵群,反應狀態指可以觀察的對自然環境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特徵群。比如,痰溼體質的人,形態結構表現為體形肥胖,腹部肥滿鬆軟,生理機能多見皮膚出油較多,多汗,汗黏,眼泡輕微浮腫,容易睏倦等,心理特點以溫和穩重多見,在反應狀態上對梅雨季節、潮溼環境適應能力較差。

 

4. 九種基本體質類型——體質研究的核心成果

 

以四個特徵群作為劃分體質類型的標尺,我們研究發現「億萬蒼生,人有九種,一種平和,八種偏頗」,分別是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比如氣鬱質的人,像《紅樓夢》中的林妹妹一樣,見到落花,心生惆悵,發出「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感慨,這種體質的人都有一種多愁善感、憂鬱脆弱的情感特徵。

 

在全國流行病學調查中,證實了人群中確實存在9種體質類型,其中,平和質佔32.75%,8種偏頗體質類型依次為:氣虛質、溼熱質、陰虛質、氣鬱質、血瘀質、陽虛質、痰溼質、特稟質。我們從微觀水平探索了體質的生物學內涵,如人類全基因組表達譜研究,發現陽虛、陰虛、痰溼與平和質比較具有獨特的基因表達譜,人類白細胞抗原檢測發現痰溼質具有獨特的遺傳學特徵,生理生化指標的檢測也發現,陽虛質、陰虛質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功能減退,及與環核苷酸系統和免疫功能紊亂具有一定的關聯性,部分痰溼質存在血脂代謝紊亂、糖代謝障礙及嘌呤類代謝障礙。這些都為體質分類提供了客觀的證據。

 

5.形成兩個體質辨識方法與工具,量表編制與標準建立

 

標準的建立是一門學科客觀化所必需的工具。

 

體質差異是一種複雜的生命現象,探索體質差異規律,開展體質研究關鍵是如何對人群中存在的個體差異現象運用一個標準化的工具進行分類,從而在此基礎上能夠進一步進行體質辨識和療效評價,最終形成體質分類判定標準和方法學體系,從而為人群中體質類型的判別提供理論指導與應用工具。

 

體質研究課題組自1978年開始體質分類研究工作,通過對108種傳統文獻及168種現代文獻進行梳理,對中醫體質分類的理論淵源及形成發展進行了系統整理,為體質分類標準化量表的制定提供了依據。

 

中醫體質研究課題組按照研究目的的確定——體質類型概念框架的建立——條目的收集和條目庫的形成——條目的精選——問題的形成——預調查——調查和測評的過程,從充分體現中醫體質類型內涵入手,以中醫體質理論為指導,嚴格按照量表編制的方法和程序,開發了可以對體質類型進行科學評價的測量工具——《中醫9種基本體質分類量表》

 

在該量表的開發和標準的建立過程中,在量表的編制、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錄入、統計分析等方面均按照科學方法實施,嚴格進行質量控制,以保證研究結果的質量。該量表再現性的相關係數表明,該量表重測信度良好,有充分的內部一致性,顯示了中醫9種基本體質分類量表的效標效度。

 

為進行中國人群和日本人群的體質比較研究,課題組在《中醫9種基本體質分類量表》性能評價良好的基礎上,和日本富山大學、富山國際傳統醫學中心合作,將中文版的中醫體質量表開發為日文版,並進行了信度、效度評價。總體來說,該量表的日文版性能評價良好,可應用於日本人群的體質評價以及進行中日體質比較研究。

 

在基於《中醫9種基本體質分類量表》科學評價結果的基礎上,經專家多次討論論證,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和統計分析,制定了《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利用本標準可進行簡單快速的體質類型判定,並可用於比較幹預前後分數變化,分析幹預效果等。《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經中華中醫藥學會批准,認定為學會標準。

 

6. 三個體質辨識技術——拓寬應用領域的實用技術

 

如果說《中醫體質量表》和《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的研製實現了體質理論向實踐的轉化,那麼我們開發的三個體質辨識技術,又拓寬了體質研究應用的領域。

 

雷達分析圖——由於人體內氣、血、陰、陽的偏頗往往兼雜出現,因而體質狀態亦多有兼挾,為此開發了雷達分析圖,將體質得分直觀地標註於圖上,連接得分點,根據所圍成面積的大小進行複合體質的判定。

 

個體體質信息採集分析系統——在進行了大範圍的實踐應用之後,會得到大量的數據,需要進行大規模數據分析修正,我們開發的個體體質信息採集分析系統能夠針對原始信息群,實現體質信息存儲訪問與可視化統計分析和體質參數修正兩大功能。

 

三維中醫體質模型——基於9種體質類型,利用多媒體技術、計算機圖形學等,實現對特殊的體質外部細節特徵的視覺描述與動態展現,為體質特徵模型化及體質健康推廣的普及化提供了視覺手段,能夠應用於教學、科研與臨床。

 

7.三辨(辨體—辨病—辨證)模式——指導「治已病」的多元診療模式

 

診療模式是人們對診療活動內在規律認知的反映,其實用性與先進性直接關係到臨床水平與能力的提高。

 

我們提出了要形成符合中醫當代臨床科學規範的、多元動態的開放性的中醫診療新模式,要根據臨床實際,靈活運用辨體論治、辨證論治、辨病論治,多種方法相互結合補充。

 

辨證的指向目標是「病」過程中的某一階段,將疾病某一階段的病理特點與規律作為研究的主體;辨病的指向目標則是疾病全過程的病理特點與規律,是對某一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總體認識;而辨體所指向的目標是「人」,將人作為研究的主體,主要診察形體、稟賦、心理以及地域和奉養居處等對人的影響,亦即人對這些因素的反應。

 

在患病過程中,體質、疾病、證候三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反映了疾病的本質、規律與特徵,而病與證的發生都以體質為背景的。若將體質、疾病、證候三者割裂開來,都不能準確把握生命過程中的疾病現象。由於體質、疾病、證候對個體所患疾病本質的反映各有側重,所以強調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有利於對疾病本質的全面認識。儘管三者指向不同,但它們又是相互聯繫,密不可分,歸於統一的。因此辨體、辨病、辨證在臨床診療中三位一體,缺一不可,由此構成一個完整的診療體系,它充分體現了中醫臨床思維的多元性和複雜性特徵。

 

8.體質三級預防概念體系——指導「治未病」的多級預警體系

 

預防是在某些危害還沒有發生前,採取防範措施避免其發生。由此可見,「治未病」不是現有醫學的延伸,而是有著全新的內涵和廣闊的領域。為此,我們提出了「體質三級預防概念體系」,針對不同人群制定相應的預防保健措施,為從大面積人群治未病角度提供方法與途徑。

 

一級預防,亦稱病因預防,是針對致病因素的預防措施。個體體質的特殊性,往往導致機體對某種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如痰溼體質易感溼邪,易患痰溼為患的疾病如眩暈、胸痺、痰飲等。因此,對於具有偏頗體質而未發病的人群,應採取相應的措施避免致病因子對人體的侵襲,積極改善偏頗體質,增強自身抵抗力,從而實現對特殊人群的病因預防,阻止相關疾病的發生。

 

二級預防,也就是臨床前期預防,即在疾病的臨床前期作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三早」預防措施。對於理化指標正常,但身體確有不適感覺的亞健康人群和理化指標處於臨界狀態的人群,如高血壓臨界、糖耐量調節受損等,現代醫學往往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根據體質類型建立辨體防治方案,對高危人群進行方藥幹預,糾正體質偏頗,可達到對相關疾病預防的目的。

 

三級預防,即臨床預防。對已患某些疾病者應及時治療,防止發展。注意患者的體質差異有利於確定證候的變化趨向。證具有變化的特徵,證的變化趨向是由體質決定的。因此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應隨時注意到體質對證候的制約與影響,從而掌握證候的轉變規律,更好地為治療服務。在治療中注意積極改善患者的偏頗體質,可以從根本上改善證候,治癒疾病。

 

9. 一門新的學科

 

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有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理論體系。形成獨立的理論體系,是一門學科建立的標誌。關於理論體系在學科發展中的重要性,黑格爾在談到哲學的理論體系對哲學的重要性時的看法很具有代表性,他指出:「哲學若沒有體系,就不能成為科學。沒有體系的哲學,只能表示個人主觀的特殊心情,它的內容必定是偶然性的。」

 

幾十年來,我帶領團隊運用文獻學、信息學、臨床流行病學、數理統計學、心理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進行體質研究,構建了中醫體質理論體系,至2005年出版《中醫體質學》創新教材,標誌著一門新的學科的建立——中醫體質學。

 

作為生命科學範疇的一部分,中醫體質學理論特色在注重調節人體整體機能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個體體質及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其以人為中心的模式與當今醫學發展趨勢相一致,且這一特色貫穿於疾病的認識、診斷、治療、保健養生、康復的全過程。中醫體質學以自身主體性與開放相容性為發展模式,以新興交叉學科的面貌,在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領域中異軍突起,並將帶動諸多相關學科群取得突破性進展。

 

三、體質研究對國民健康的促進作用

 

我們所建立的體質辨識方法廣泛應用於生命質量評估研究、健康管理及中醫體檢,深入到醫院、社區、家庭。

 

健康管理是通過健康評價,根據不同的健康問題和危險因素來制定改善目標,選用針對目標的幹預措施,最終達到有效降低危險因素的目的。從健康到亞健康再到疾病,體質因素的影響不可忽視。各種體質偏頗是疾病發生失調的內在依據。同時,正是由於體質的不同,導致機體疾病的發生與轉歸也不盡相同。因此通過體質辨識,可以實現個性化的、針對性的健康管理。目前的健康體檢,多是進行西醫理化檢查,將指標異常作為健康或不健康的標準,在加入體質辨識後,對指標正常但已是偏頗失衡的體質狀態就能夠進行早期幹預。比如,一個人肝功能是好是壞,通過儀器可以查出來,但一個人焦慮,儀器是查不出來的,體質辨識是補充了機器不能夠做到的那部分,有些早期病理信息比機器辨識更為提前。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的全國41家「治未病」中心,均建立了體質辨識中心、體質調養方案。廣東省中醫院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治未病中心,涵蓋體質辨識中心,成立至今已進行了數萬人次體質辨識,並給予保健和幹預。浙江省中醫院體質辨識中心通過將中醫體質辨識與醫學體檢和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動態監測等手段相結合,對受檢者健康狀況進行個性化評估,提供具有中醫特色的辨識體檢結論和報告,建立受檢者個性化檔案,定期跟蹤,開展四季養生、冬病夏治研究,並在冬令進補季節根據九種體質研製出辨體調理膏進行幹預,得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開拓了中醫院的健康服務市場。

 

體質的成果還應用於不同人群的養生防病,幫助人們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案。治未病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養生防病,根據不同的體質制定不同的養生方案,比如陰虛體質宜食用滋補腎陰的食品;陽虛體質宜食用益火溫陽的食品等。

 

對於亞健康人群,可以依據不同體質類型制定相應的調體措施,改善體質偏頗狀態,防治亞健康。通過研究,我還發現中醫體質與不同類型亞健康的關係,如疼痛型亞健康與血瘀質相關;早衰型亞健康與陽虛質相關;疲勞型亞健康與氣虛質相關;心理型亞健康與氣鬱質相關,這些為制定個性化養生方案提供了依據。

 

體質辨識是個體化診療和普適性相結合的有力工具。200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發放《首都市民中醫健康指南》500萬冊,推廣應用中醫9種體質,形成廣泛的社會實踐。2009年10月10日衛生部頒布了《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2009年版)》,在「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服務規範」中納入中醫體質辨識,是唯一一項中醫體檢內容,實現了中醫藥首次進入國家公共衛生體系,首期計劃建立3億份健康檔案。

 

總之,中醫體質學研究體現了人文與科學的交融,體現了複雜的科學思維,體現了學科前沿;它符合原始創新,為中醫基礎理論形成了新的學術增長點,突顯中醫學重視整體調整的思想,符合WHO關於「21世紀的醫學應該以人類健康為主要方向」的醫學目的,符合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趨勢,前景十分廣闊美好。

 

科學研究是一項艱辛的勞作。在我生命的年曆中,每項成果的取得都是艱苦勞動的結果。在全國20000例大樣本體質流行病學調查期間,為了獲得高質量的調查結果,我足跡遍及祖國北至吉林、南至福建、西至新疆的大江南北、城市鄉村。

 

人生如旅,歲月如歌。回首一路走來的中醫體質研究學術歷程,有艱難險阻,也有風景無數,只有從傳統中來又能超越傳統,才能在學術上有所建樹。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中醫學才能發展。雖然這條路走起來艱辛,但也其樂無窮。「一重山水一重天,萬裡雲天萬裡路」,我們從事的中醫體質學術之旅還會繼續一如既往地堅定地走下去。

 

《科學時報》 (2010-6-8 A3 探索)

相關焦點

  • 中國人體質可分為九種類型!60%為溼熱體質,你是屬於什麼體質?
    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體質的差異。中國人的體質可分為九種類型: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殊體質等9種類型。一、平和體質,重在維護平和體質是正當的體質。五、血瘀體質,促進血液循環瘀血者膚色黑,嘴唇黑,舌下的靜脈瘀紫,皮膚粗糙,眼睛裡還有許多紅色血絲眼,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易怒、健忘和不耐煩。
  • 九種體質的特質?
    了解九種體質,對照家人的體制以後,就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覺悟,這樣的觀察很有意思,了解了身邊的朋友的體制,就會理解他們的舉動。九種體質1:怕冷派2:缺水派3:痰溼4:長痘派5:氣短派6:長斑派7:抑鬱派>8:過敏派9:健康派1 2 3 4 5 6 7 8 9 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系統,而是一個動態模式,其實,我們高明白了九種體質就會及時調整它,問題就沒有了。
  • 山西省12家診所被授予中醫九種體質辨識與調理技術應用示範點
    黃河新聞網訊 近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體質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九屆學術年會暨第二屆全國中醫體質調理人才標準化建設論壇在廣東省佛山市舉辦。本次體質人才論壇共頒發中醫體質辨識健康管理師證書527人;中醫九種體質辨識與調理技術應用示範點196人/家;中醫體質調理人才標準化建設優秀人才獎49名。
  • 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中國人的九種體質看一看自己屬於哪種
    2009年4月9日,《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正式發布,該標準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九個類型,這是經中醫臨床專家、流行病學專家、體質專家多次論證而建立的體質辨識的標準化工具,《中醫體質與分類判定》標準是我國第一部指導和規範中醫體質研究及應用的文件,旨在為體質辨識與中醫體質相關疾病的防治,養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據,使體質分類科學化規範化
  • 「龍生九子,人有九質」,中國人的九種體質都有哪些特徵?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出生、成長背景,這決定了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體質。中醫將人的體質分為9種基本類型:氣虛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血瘀體質、特稟體質、氣鬱體質、痰溼體質、溼熱體質、平和體質。
  • 男女九種體質辨識與調理
    在中醫治療過程當中,首先需要判斷患者是什麼體質類型,然後根據類型進行調理。很多不太了解中醫科學的朋友,可能也不知道中醫九種體質都是哪些類型。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九種體質辨識與調理方法。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根據這些知識,來看看自己是屬於哪種體質的。
  • 中醫九種體質辨識調養方法
    [摘要]中醫根據不同人的身體狀況,把人體分為九種體質,不同體質的人有不同的養生方法,那麼,九種體質都有哪些、怎麼知道自己是什麼體質?中醫根據不同人的身體狀況,把人體分為九種體質,不同體質的人有不同的養生方法,那麼,九種體質都有哪些、怎麼知道自己是什麼體質?
  • 九種體質~特稟體質解析
    特稟質,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稟賦遺傳等因素造成的一種體質,其中包括先天性和遺傳性的生理缺陷而引起的,過敏性反應。1:特稟體質的概念所謂特稟就是稟賦特異,以先天失常為主的主要特徵。由於這類情況在生活中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所以現學術界公認的特稟質是另一種和先天遺傳有關的體質~過敏體質,在很多著作上都是講特稟質就是過敏性體質。特稟體質的表現:特稟體質者主要表現為為機體對某些外界刺激過於敏感,有的表現為接觸性質,如花粉,冷空氣,柳絮,油漆等,有的是食物攝入,如食物,藥物等。
  • 中醫九種體質辨識及飲食調養
    我們舉一個喝水的例子:我們在生活中有時候會發現,有的人平時總是會感覺到口渴、喉嚨幹,總想喝水,感覺總是喝不夠,就算寒冷的天氣,也只想喝涼水甚至還喝冰水。中醫認為這類人一般屬於陰虛體質。  還有的人,雖然平時會覺得口渴,但是還是很少會主動的喝水,就算喝水也只愛喝熱水。這樣的人多屬痰溼體質,由於痰飲內阻,水溼不化,雖然口渴,但並不想喝水。
  • 中醫九種體質,你是哪一種?想防病養生,先辨識中醫體質!
    中醫可以通過望、聞、問、切來收集患者身體情況,包括臉色、聲音、胖瘦、壯弱、行動、舌苔、脈象等來判斷一個人的體質。中醫體質分為以下九種: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
  • 人有九種體質,不同體質對應不同養生方,老中醫教你一次性分清楚
    人有九種體質,不同體質對應不同養生方,老中醫教你一次性分清楚經常怕冷,夏天身體也熱不起來?別人感冒兩三天就好了,自己卻持續一兩個星期不好?明明吃得不多,卻還是胖了起來?……這一系列的問題,在老中醫眼裡,都是體質的問題。自古以來,我國就講究養生,而養生的關鍵就是要遵循自身體質。那麼,如何才能分辨清楚自己的體質呢?人的體質大體可分為九種,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血瘀質、痰溼質、氣鬱質、溼熱質、特稟質。
  • 中醫認為的九種體質該如何養生
    中醫把人體的體質分為九種,分別是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溼質,            溼熱質,氣鬱質,血瘀質,特稟質。那麼對於這些相互獨立的體質咱們該如何去區分認識他們?
  • 九種中醫體質,你是哪一種?想防病養生,先辨識中醫體質!
    中醫可以通過望、聞、問、切來收集患者身體情況,包括臉色、聲音、胖瘦、壯弱、行動、舌苔、脈象等來判斷一個人的體質。中醫體質分為以下九種: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
  • 九種體質辨識與推薦食療方—溼熱質
    九種體質之溼熱質 1 體質特徵 由於溼熱內蘊,表現出面垢油光,口苦口乾,口中異味,身重睏倦,容易心煩急躁,大便黏滯不暢,小便短黃、舌質偏紅,苔黃膩等,男性易陰囊潮溼,女性易帶下發黃,還易患痤瘡、脂溢性脫髮
  • 立冬進補好時節,九種體質各不同,悠著點,別補出病根
    然而由於先天稟賦和後天環境的原因,導致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若冬季養生得當,不但體質會得到改善,也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強,反之,不顧自身體質,大補、蠻補、調攝失宜,勞力過度就會傷及元氣、種下病根。因此冬季養生,一定要先看體質。
  • 九種體質VS九種中成藥
    據研究結果顯示,目前中國人的體質主要有9種,包括「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溼質、溼熱質、氣鬱質、血瘀質、特稟質」。  玉屏風散——氣虛質  【病例】王小姐天生麗質,身體柔弱,雖然是白領階層中的佼佼者,但是她卻總是樂不起來,並且平時總是容易感冒。
  • 國醫大師王琦:疾病與體質相關,怎樣調節?
    人作為個體是有差異的,所以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病,這就是體質。體質有兩個因素組成,一個是遺傳,另一個是後天生活習慣。」王琦教授將體質分為九種,其中的平和體質是最不容易生病的,其餘八種都有「偏頗」,容易造成不同種類的病症。那麼體質是否可調呢,偏頗型體質如何才能接近平和型呢?
  • 「酸鹼體質論」被推翻了,那關於9種體質是怎麼回事?
    許多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關於酸鹼體質的一些言論,例如人的體質有酸鹼性之分,偏酸性的體質會導致包括癌症在內的各種疾病;想要健康,必須保證身體的鹼性環境等等。 而現在,酸鹼體質理論被推翻、創始人被判罰,證明了這些言論,都是謊言!
  • 你連九種體質都不知道,還好意思談養生?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時候就取決於你們體質的區別。   「新@非常周末」請來了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住院醫師封慧、王志鵬、侯倩針對「中醫體質辨識及調理養生方法」與大家面對面交流,教你快速自測體質,對症調理,事半功倍。
  • 春季流感感冒總痊癒不了 關鍵在於改善氣虛體質
    原標題:氣虛體質感冒總好不了? 防治感冒要改善氣虛體質 在寒流席捲全國時,不少人都得了感冒。雖然同是感冒,但其中有一類人最為突出,表現為三天兩頭的感冒,周圍只要有感冒的,他必定中招,甚至感冒了好幾個月也不見好。這類容易反覆感冒且感冒後遷延不愈的人多數屬於氣虛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