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瓜瓜老師收到了不少家長的留言:
「孩子要學英語,先加強聽說好?還是先抓緊讀寫呢?」
「現在國內考試還是以讀寫為主,是不是可以先從讀寫開始?」
「孩子平時學英語就是背默抄,筆試成績很好,但一到口語就成'啞巴'了,家長應該怎麼辦?」
……
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家長還是很重視孩子的英語啟蒙,但比較糾結的是英語啟蒙,到底是先聽說,還是先讀寫?
其實,瓜瓜老師覺得家長要給孩子科學正確的英語啟蒙,一定是先搞定聽說,然後再過渡到讀寫。
英語啟蒙,為什麼要先聽說呢?
就像家長說的那樣,孩子的英語筆試成績很好,但一到口語就不行了。
不單單是孩子,成年人也是如此。就像我們絕大部分人即使過了英語四六級,卻不敢開口說英語,連交流的目的都達不到,跟外國人說英語也是磕磕絆絆,就成了典型的「啞巴英語」,聽不懂,也不會說。
為什麼中國人學英語,大多數會變成「啞巴英語」呢?因為我們學英語的方式不對,而正確學英語的方式是先聽說,後讀寫。
很多人會習以為常地認為:學英語就是從學字母開始的。因為小時候我們學英語就是這樣學的,老師也是從字母開始教的。
但其實仔細思考下,就會發現字母代表著文字,並非是語言,換句話說,語言和文字,是不同的東西。
語言,說白了就是說話。在史迪芬·平克的《語言的本能》中提出:語言能力是人類的先天本能。人類的語言已經有6-10年萬年的歷史,以至於語言已經深深地反作用於我們的大腦,成為了一種人類本能。
所以,語言是可以習得的。人類對母語的掌握就是習得而來的,就是在母語的自然環境中無意識地學成的。
學會一門語言,就是學會聽說,聽得懂、說得出,能夠跟另一個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溝通交流。
相比語言,文字出現的比較晚,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只有60000年的歷史,人類的祖先在文字被發明前一直都是文盲,甚至,至今仍有些民族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
可見,文字並不是人類的本能,它是語言的視覺化圖像或符號,需要通過後天去學習、掌握的。
簡單來說,文字對應的是讀寫技能,就是學會讀寫,能夠讀書籍、雜誌和報刊,能夠用寫作進行書面表達,需要專門的學習才能獲得的一種技能。
正如孩子從牙牙學語,到4歲左右掌握基本母語語言,6歲能夠使用母語語言。此時,孩子已經能聽會說,卻不會讀寫,成為自己母語的文盲,就需要去上學校學習並掌握文字的讀寫技能。
所以,孩子必定是先本能地、無意識地習得語言,而後才通過專門的學習習得文字。
人類的認知規律如此,因而,要讓孩子掌握英語這門語言,一定要先搞定聽說,然後再讀寫。
「先聽說,後讀寫」,怎麼做?
「先聽說,後讀寫」這6個字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其實包含了兩個深刻的含義。
第一個含義是,聽說和讀寫的學習對象不同。正如前文所說,聽說技能的學習對象是語言,讀寫技能的學習對象是文字,所以,孩子學英語,一上來就學字母肯定是不對的,因為字母是文字,不是語言。
第二個含義是,聽說、讀寫代表著學習的順序。在語言學習中,聽在前,說在後,這是一種獲取信息的輸入技能;在文字學習中,讀在前,寫在後,是一種表達信息的輸出技能。
無論是語言學習還是文字學習,都是輸入在前,輸出在後。輸入的質量決定著孩子英語輸出的水平,這也是為什麼家長傾向於為孩子選擇靈瓜歐美外教直播課的原因。
因此,在孩子的英語啟蒙學習過程中,都要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一個重點,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
所以,瓜瓜老師建議:
在孩子3-5歲的階段,家長對孩子的英語啟蒙就是注重孩子的聽說方面,平常給孩子大量可理解性的輸入;在孩子5歲前,可適當增加一些以繪本為主的閱讀啟蒙,但不要作為學習重點;在孩子5-8歲的階段,幫助孩子從聽說過渡到讀寫,讓孩子實現獨立閱讀。
語言的目的是用來交流的,在孩子的英語啟蒙學習過程中,多鼓勵孩子開自信、大膽地開口說英語,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英語啟蒙是一個漫長而持續的過程,也需要家長更多的陪伴和堅持,堅持下去就會發現孩子的英語啟蒙並非是難以攻克的難題。
END
編輯|瓜瓜
責編|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