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消費者具有更多選擇餘地,對產品的質量也要求更高,已經不僅僅是考慮「價廉」了,而是會更多地考慮「物美」了。
■ 謝 宏
消費者常常被「物美價廉」的廣告詞所吸引。這個詞彙是什麼時候來到我們生活中的?估計應該是市場經濟興起之後,商家用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而創造出來的,或者,是商家為誘導消費潮流,對人們的消費觀,賦予了新涵義而流行開來的,這大概也使用幾十年了。
「物美價廉」這形容詞實在是太富有煽動力了,也讓人們對其目標所指,充滿了憧憬之情。當初我們的加工業,也是用這一招突進歐美市場的,積少成多,賺取了巨額的利潤,使中國的來料加工業,興旺發達了幾十年後,才在這幾年漸漸走向衰落,並因此提出了產業的結構性調整。
無可否認,這些年中國的廉價物品,行銷世界各個角落,但凡出國的中國人,如果在國外想買點東西回國當禮物,也要小心加上謹慎,否則買到的,有可能還是中國產的物品。當年我在銀行工作的時候,曾與很多加工企業打過交道,它們幾乎都是來料加工企業,加工的產品都是外銷的,看到國外一些名牌產品就產於此地,不禁感慨,喔,此乃其出處也。
我也有過疑問,既然能給名牌做加工,為什麼不自己創立一個品牌呢?企業的領導解釋說,創立一個品牌,需要時間和金錢堆積,他們耗不起。原來這樣,都想短期內迅速積累財富,而沒有心思搞一個百年老店,大家還是只願意生產廉價的商品,來錢雖然少,但夠快,積少成多是他們的原則。
這就不奇怪了,全世界都可看見中國生產的廉價商品。說實話,當初我也是喜歡中國產品的,外觀美,價格便宜,我想這很符合「物美價廉」這個形容詞對商品的描繪。出國的時候,聽人說起,國外的東西都很貴,不如從中國帶過去。但凡出去的人,都會拖一兩個裝得鼓囊囊的行李箱,帶去一大包國產的必需品。
我是個懶人,極不願意帶東西出行,一直被我夫人詬病,後來也漸漸隨大流了,帶東西出去,甚至還帶了菜刀,在出境的時候,被出境處的保安嚴防死守盯牢。現在想來蠻好笑的。
在紐西蘭呆的時間久了,對國產和外國產的物品漸漸有了對比認識,心裡慢慢對「物美價廉」一詞產生了疑問。真的有這麼好的事嗎?一番考究之後,才知道似乎不是那麼回事。比如,我發現,我家後院晾衣的鐵絲,很多年了,竟然不生鏽;帶我家的狗狗辛巴去公園遛彎,發覺鐵籬笆牆的鐵絲,雖然經歷多年的風吹雨打,竟然也不生鏽。而我看在國內的,早就鏽跡斑斑了,我幾乎沒有看見不生鏽的鐵絲。
我再來說說另一件更有戲劇性的事。有一天,我去媽媽家吃晚飯,走的路上,我腳上國產的皮鞋,半路上突然鞋底掉了。我真的太幸運了,提前發現這個問題,因為我第二天就要出門旅行了,本來打算穿這雙鞋子出行的,屆時真不知道會出現什麼喜劇。而我買過的國外的皮鞋,只能穿舊而難以穿壞的。以前買國產的皮帶也是問題多多,後來去義大利旅遊,買了皮鞋和皮帶,好用得簡直無法說,而且還不貴。
在國內不用點火棒,我在紐西蘭是要用的,買中國產品是便宜,但打一段時間就不靈了。更糟糕的是,商場幾乎只進中國產的點火棒,讓你無可奈何。從國內帶去剪髮用的剪刀,用後才知道,根本就無法剪髮的,只能作為擺設了。紐西蘭一些二元店是專賣中國廉價商品的,如橡皮擦,鉛筆等,用用就壞,或者根本就無法用的,用起來徒生一肚子的氣。
後來用用國外的產品,你還真得服氣,人家是價格貴點,但設計人性化,還真的好用,沒有對比不知道,有了對比後,你很自然就會再選擇它們。我有時和朋友閒聊起來,我就開玩笑說,我要是口袋有錢,一定買外國貨,貴是貴點,但心情好,少生悶氣,命會長些。
這次回國探親,我因為要換冰箱和洗衣機,要把舊的淘汰掉,說起新舊產品的區別,上門收購的師傅說,過去的東西貴,但不偷工減料,好用加耐用;現在的便宜了,但容易出問題,成了易耗品。我家兩部名牌老空調,二十年了,沒有加過雪種,也沒出過問題,一直使用到現在都還好好的,那時價格可真的不便宜。
玩笑歸玩笑,但這樣的對比,總是讓人心生感慨的。「物美價廉」,這邏輯本來就說不通的。但奇怪的是,竟然有那麼多人相信。真的很佩服商家的「製造」和「誘導」消費者的能力。
在我看來,如果是從產業者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最好還是別相信「物美價廉」這套理論了,因為今天的消費者具有更多選擇餘地,對產品的質量也要求更高,已經不僅僅是考慮「價廉」了,而是會更多地考慮「物美」了。
(作者系移居紐西蘭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