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千年積澱的茶文化知識,讓我們對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下面我們就來共同了解有關茶文化知識的介紹吧。
茶文化的起源
●(1)神農時期: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 (2)商周時期:飲食茶葉的習慣得到繼承和發展。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
(3)春秋戰國:食用。《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人類最早為什麼要飲茶呢?是怎樣形成飲茶習慣的呢?
歷史上有這四種說法: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作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嘗食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本草經》中寫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
中國茶道的發展過程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點茶
點茶又叫鬥茶:意思是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鑑賞茶湯以定優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泡茶
元代人已開始普遍使用茶葉或茶末煎煮飲茶,不加或少加調料。這種簡便、純粹的「清飲」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加上後來的沸水衝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這種飲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茶德與茶俗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莊晚芳教授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具體內容為:
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約外匯。
美——名品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係。
敬——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淨水甘。
茶是需要用心去品的。品茶是一種藝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薰陶和升華,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客來敬茶,以茶會友,以茶代酒,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良風美俗。茶道是東方文化的精華,其核心為和,具有深遠的哲思。有人說,中國人性格像茶,總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執著持久,強調人與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氣氛中共同進步。在中國茶文化中,處處貫徹著和諧精神。茶文化源遠流長,是當之無愧的中華國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本文由LearningYard新學苑原創,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