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的孩子8歲,每天回家之後要做作業、跳舞和畫畫,有時去樓下玩耍,正是天真爛漫,活潑可愛。所以當新聞裡醫生表示,「很多家長主動要求孩子整容,接過的最小諮詢者只有8歲」,我很震驚。也許比起整容,更需要整整心!
醫生表示,16周歲以下不建議整容。
不考慮先天畸形和外傷的修復,追求容貌改善的整容項目日益趨向低齡化,這是值得警惕的!這並不是只關乎一個人、一個家庭的事,而是關乎整個社會。整容的背後是一張利益的大網,前赴後繼的家長和孩子們正在往裡鑽,他們真的清楚這個網絡的形狀嗎?
不論是否考慮整容,至少要知道以下幾點。
01
整容好,整容妙,整容背後都是鈔票
是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信奉「顏值即正義」,很多青少年追捧偶像,理由都是「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然而顏值只是「開始」,才華才使人淪陷,人品才使人著迷,可是當有些人效仿偶像的時候,顏值反而成為了最重要的一環,豈非本末倒置?
當商家打出口號「當不了學霸,那就當校花」,折射出社會的喧囂和利益的鼓譟。這背後的邏輯是成為學霸很難,成為校花卻很容易,只要花點錢,不用學習就能成為人群的焦點。是啊,誰不想要變美,誰不想要變成焦點,可是當真一步登天,術後校花?
一步登天很難,如果「家裡有礦」,也許能在臉上搭房。
30歲的吳曉辰是堅定的整容愛好者,因為媽媽愛整容,耳濡目染之下,她走向同樣的選擇。從14歲開始整容,至今整容費超400萬,她曾戲稱「我的臉上是一棟樓」。而之所以如此花費,也是為了追趕潮流,保持每年一次大手術的頻率。
對某些人來說,整容是一個魔盒,永遠有「更完美」的自己在等待解鎖,永遠在潮流中翻轉騰挪。吳曉辰的整容經歷也並非一帆風順,她也曾因為感染,下巴嚴重變形,也曾逛街逛到一半大口吐血……
02
整的好,整的妙,整容日記卻是圈套
有人說「高考是最後一次不看臉的競爭,以後顏值最重要」;有人說「真心勸高考完的學生好好整容,別去打工了,以後有的是時間打」;有人在網上記錄「真情實感的整容日記」;也有人通過整容變成「網紅」,開啟「勵志」的逆襲……仿佛整容就是一步登天的金鑰匙,仿佛外貌的美麗就代表著成名和成功。
可是,也許我們應當保持懷疑。有時候,真情實感和整容套餐,只差滑鼠輕輕一擊。在這個「看臉的世界」,擺在面前的榜樣社區和美麗日記,也許只是一種花言巧語。
誠然,你可以通過網頁了解到方方面面的信息,然而商家只想把整容醫院、醫生和產品禮盒送到你手裡。整容的益處往往與放大焦慮共同出現,商家不遺餘力地宣傳造勢,想讓你相信,巨大的美貌紅利,近在咫尺,觸手可及。
也有的人並不是對容貌不滿,只希望通過手術方便生活,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手術都有風險,如果風險成真,可能永遠都在悔恨。
北京女孩靳魏坤就是如此,她只想縮小胸部,不致於影響生活和工作,然而一場手術下來,卻發現胸部完全變黑,乳腺組織全部壞死。為了減少痛苦,改變現狀,她報名了中韓合作的整容節目,旁人都羨慕她不僅能夠整容,甚至還能包裝出道,多少人求而不得的夢想!
為了節目效果,不僅整胸也要整臉,可結果卻是胸部整形繼續失敗,臉部整形慘不忍睹,一場幻夢變成艱難的維權之路,她被人唾棄羞辱,為了復原只能繼續修復,5年時間10次手術17項整容,她飽嘗痛苦,越來越後悔當初邁出的那一步,她說:「如果這一切你都能接受的話,親愛的,我相信,這個世上已經沒有什麼你不能接受的事了。包括那張你並不滿意,但卻健康天然的臉。」
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在《斷頭王后》中感慨:「那時她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想想那些為了整容而陷入裸貸、賣卵、失去健康甚至生命的年輕人,真的嘆息。
03
TA也整,我也整,美貌紅利早收早好
可有些孩子們對整容並不擔心,有些家長們也對此樂此不疲,以前是孩子瞞著家長,現在卻是家長主動帶著孩子前去諮詢。這背後也隱藏著家庭教育和社會價值的焦慮。
有的孩子自己想通過整容改變外在形象,獲得自信和認可,其實這並不能怪孩子。在這個信息洪流滾滾而來的時代,到處充斥著廣告和不良信息。不論是雜誌、電視節目、大街櫥窗和購物中心,還是社交網絡,青少年被信息衝刷,到處是「漂亮、妝容精緻、聰明、時髦、苗條」的形象,到處是對潮流的追趕。
孩子們失去了更多原本單純的時光,他們本應在這段時光中開發創造力、建立自信心,如今卻深陷信息侵襲,把外表同別人的眼光看得比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具體行為更加重要。孩子們已經產生時尚焦慮,伴隨著焦慮而來的是尋求服飾、化妝品乃至整容的支持,從而失去了建立良好自我形象和心理健康的機會。
不僅孩子們如此,家長亦然。有些家長熱衷帶孩子整容,其實是對孩子的不自信和否定。淺層是對外貌不滿意,更深層的其實是對孩子內在能力缺乏信心。家長將整容作為「獎勵」和「禮物」,暴露了內心的焦慮,似乎只有通過整容,先人一步獲取美貌紅利,孩子才能在與他人的競爭中「不輸在起跑線上」,整容仿佛是在補課,補上先天缺的一堂外貌課。
有的孩子還很小,還在讀初中甚至小學,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家長便急不可耐地替她做了決定,趕著向外部的商業化、窄化審美妥協,只想追求千篇一律的美麗,並不在意未來可能出現的獨特美麗,而那也許才是個人區別他人的特別風景。
當然,家長們的選擇也可能是基於社會壓力,和對成功的追求,所做出的「趨利避害」之舉,不論是戀愛還是求職,美麗的容貌成為了一種「敲門磚」,整容成為了具有某種必要性的投資,仿佛整容就可以變美,而變美更接近成功。或許手術會一切順利,只是也別把美夢太過當真,尤其是對於孩子,風險並不只是手術而已。
04
別衝動,別慌張,留點時間讓孩子成長
人們之所以擔憂整容低齡化趨勢,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更是因為擔憂整容對青少年心智的影響。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當一個人有成熟的心智,再去選擇整容,改變自身容貌,提升自信,獲得更多自主性,這是個人的自由,無可指摘。然而青少年還處於發育期,很多思想還不成熟,小小年紀便去整容,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是個巨大的挑戰。
有人說,一次就好,有什麼大不了,何必危言聳聽,可是人總容易被催生出新的欲望,誰知道整容之後會面臨什麼呢?TED曾有視頻講述,青少年日益沉迷網絡,他們會模糊現實與網絡,分不清真實與虛假。有些孩子過於在意自己的外貌,出現逃課、厭學,因為自己「當天不夠好看」,甚至有人選擇酗酒、自殘等行為。
前幾年有個13歲的小女孩多次整容引發人們的討論,她認為13歲的自己除了瘦一無所有,而正是一次次的整容讓她變得越來越美、越來越特別,她為此感到驕傲,因為變美而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而她做到了。看了對比圖片,你會覺得她美嗎?她的行為值得鼓勵嗎?
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女孩》中指出,如果女孩在家中要面對父母的憂心忡忡,在外又在意他人的眼光,以及隨處可見以貌取人的標準,那麼心智發育尚不成熟的她們,可能只想成為「更好的產品」。有些男孩也有同樣的問題,孩子們漸漸分不清真實的美和虛假的美。
這確實是個「看臉」的世界,人與人相遇相識相知,外貌是第一印象,但這更是看能力的世界,青春會消逝,容顏會衰老,而氣質和才華、修養和能力可以愈發明豔充滿生命力。
「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能夠熱愛自己的身體,對它溫柔以待,不再執著於改變外貌,而將注意力轉移到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上,或許沒有模式化的美麗,但卻可以真實自在、有朝氣、有底氣,有「萬裡挑一的有趣靈魂」,有由內而外散發的人格魅力。
對於整容的日益低齡化趨勢,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