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胡呂,2015年10月,我通過招考進入仁懷市喜頭鎮人民政府工作;2018年3月,我到喜頭鎮共和村任黨支部書記。從那一刻起,共和成了我的另一個家。
胡呂查看村裡的刺梨產業
2018年3月14日,喜頭鎮組織委員饒紅和黨委書記羅進先後找我談話,「小胡,組織準備派你到共和村工作,談談你的想法?有困難嗎?」「服從組織安排,有困難再匯報。」就這樣,我打起鋪蓋,收拾行李,一個人到了共和村。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共和村原本是省級一類貧困村,更讓領導操心的還是2016、2017連續兩年被仁懷市委組織部納入整頓的後進村黨組織。還沒到共和村工作前,我了解到共和村還有90多戶群眾未脫貧,後面的大多都是硬骨頭,攻堅任務艱巨,更清楚村班子凝聚力不足,在群眾中威望不高,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
如何破局打開工作局面,讓共和村群眾實現摘帽致富成為我的奮鬥目標。 那段時間,我白天就到組到戶、到項目實施的現場開展工作,下雨天或晚上,就到組召集群眾會,講政策、做群眾思想工作,充分組織發動群眾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
2018年以來,我帶領村兩委完成21口水窖建設、鋪通管網140餘公裡;完成4個村民組弱電改造、安裝路燈1003盞;完成15.048公裡組組通公路建設、1.8公裡產業路建設、55公裡連戶路建設;協調眾籌64.1萬元,為26戶貧困戶修建農信小康屋;完成三改352戶、基礎設施五小件101戶。
通過近三年的努力和攻堅, 一系列的幫扶項目逐一落地見效,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黨員幹部示範帶頭勁頭足,吃苦在前,和群眾一起越幹越有勁,村民們對村支兩委的態度轉變了,由冷眼旁觀到積極參與,從評頭論足到建言獻策,大家的勁兒都使到脫貧工作上來了。村裡的路硬化了,村裡的環境美了,群眾與幹部的心近了,村幹部的心更齊了。
2019年6月,深受組織厚愛,我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稱號;共和村在2019年12月榮獲仁懷市「脫貧攻堅先進村」稱號;共和村黨支部在2020年6月榮獲「遵義市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稱號。
猶記得到村工作後不久,群眾送給我一雙鞋墊,我想那是一份期待;2018年下半年脫貧攻堅考核期間,下鄉時群眾端來的一碗荷包蛋,我想那是一份親情;2020年疫情期間, 我帶領村兩委守護共和群眾的安全,群眾為村裡送來的白菜和臘肉,我想那是一份戰友情;組織信任我,讓我當上了這個村支書;群眾支持我,讓我一肩挑,但我沒有驕傲,心裡就想著一定要帶領大家脫貧致富奔小康。
接續鄉村振興,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績,發展必須得有好的產業作為支撐,返鄉青年廖雲飛在共和村發展蛋雞養殖30000餘羽,年產值能達500多萬元;他還積極引導宣傳,穩定全村紅糧種植4300畝,確保727戶(其中脫貧戶123戶)群眾穩定增收。種植大戶徐光康在我的引導和幫助下,帶動群眾發展刺梨產業200餘畝。2020年6月,他帶領村兩委採取飛地抱團項目發展模式,幫助脫貧戶周繼星等發展中華蜂養殖項目68桶,2021年有望達到200桶。
目前,共和村水電路訊基本齊全,就學就醫有保障,農業發展初有成效,接下來,我還想通過有機高粱高標準種植基地示範園區建設來做強做優共和村紅粱產業,通過提升服務來帶動群眾發展,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口述 胡呂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春燕
編輯 孟錦群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