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的可能有很多種,能把一個人和一個完全陌生又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家庭聯繫得如此緊密而又如親人朋友般的,或許只有扶貧了。 我叫楊惠勇,是平塘縣掌布鎮民族中學的一名教師。2016年,掌布民族中學教師接到結對幫扶貧困戶的任務,我被安排幫扶掌布鎮田壩村十組幫扶貧困戶王明海、王永忠、王明舉、王光海、王永能五戶
田壩村十組是掌布鎮最偏遠的一個山村,地處惠水平塘的交界。兩面被青山所挾,一條清澈的小河流過村前,民風淳樸,村民熱情好客,是掌布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第一次來到結對幫扶戶王光海家中,我被眼前的場景震驚了。黑漆漆的屋內,除了一個用舊了的電飯鍋,家裡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各種雜物堆得到處都是,幾乎沒有一處可以下腳的地兒。
夫妻倆熱情的張羅著我們坐下,端茶遞水,很是周到。通過聊天,得知小倆口還有一個身患殘疾的哥哥,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一直跟著夫妻倆生活在一塊,大女兒上田壩小學六年級,明年就要到掌布鎮上去讀初中,小兒子剛上一年級。每天上學姐弟倆要爬一個多小時的山路。 多次上門了解情況後,我深深為王光海家感到擔憂,夫妻倆找不到賺錢的門路,妻子因為身體原因,也只能幹些簡單的活,家裡大女兒和兒子,雖然教育助學解決了一部分,但每月的生活費也足以讓這個貧困的家庭捉襟見肘。平日裡,一家人也就靠侍弄這一畝三分地,賴以維持生計。
隨著多次走訪來往後,王光海與我已經很熟悉了,我們常坐下來拉家常,他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自己求學到成家,種植杉樹、水稻情況,未完成的心願等。 聊天中,他總是在誇國家的政策好、現在的政府好,心裡由衷地感謝黨和政府。他說,年初,村裡根據他的實際情況,給申請了危房改造,現在已經開始動工了,自己一家五口都交了合作醫療保險,享受了大病醫療救助,孩子們也享受了教育助學,除了日常開銷和孩子們生活費用,其它的不想給政府添任何麻煩。 見我和其他老師幾次三番的上門,他總勸我們別走了,硬要拉我們在他家住上一晚,每次他總是說,這麼熱的天氣,山路難爬,來一趟也不容易。 8月假期集中走訪,我帶了些水果去看他,順路到他建房的地方看看,就一家五口,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丈夫在壘磚砌牆、妻子一邊在拆除澆築構件,一邊在忙著和水泥沙漿,殘疾大哥和他孩子也在工地上忙碌著,遞磚、送水,不知道他去哪裡找來一個親戚大媽在老屋的灶臺上為我們張羅著一桌好飯。
王光海見到我來顯得很高興,他興奮的告訴我,照這個速度,房子年後就可以打第一層板啦,目前就是資金跟趕不上,到處向請親們籌錢,最讓他感到安慰的是,大女兒王昌豔今年期末考試考了好成績,下學期就能到鎮上讀初中啦!能過個熱鬧年了。他支支吾吾的話語中,讓我一陣欣喜和感動,大家為著這美好的生活共同努力著,這不正是扶貧的真正願景嗎? 6月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樣在辦公桌前忙著備課,同事跑來告訴我,說是我的幫扶對象王光海來了,我很意外,還以為是他家裡遇到什麼事情了,跑出去一看才知道,原來他為了補貼家用,把家裡曬乾的海花草拿到集市上賣,趕完集後過來學校看看我,我問他海花草賣的怎麼樣?他不好意思的撓撓頭,說是蹲了一上午銷出去了幾捆,看著沒有賣完的海花草,整齊的碼放在地上,一大捆一大捆的綁好,心底不自覺地生出一絲悲涼,他住的遠,為了掙這些零用錢,要冒著高溫,花上幾個小時,上坡下坎好不容易才到這裡。 我想留著他吃午飯,他執意要走,死活要把提在手上的一個塑料包塞給我,說,這是過年自家殺的年豬,送塊臘肉我嘗嘗,我執意不能收下,他硬往我手裡塞,我見拗不過他,只好收下,他家的臘肉真香,後來的幾年,我每年都跟他買臘肉和香腸。 後來其他同事一聽是貧困戶自家的農產品,紛紛搶著和他預定臘肉和香腸,我當了一回他的推銷員,面對大家的熱心幫助,他感動的不知所措,雙眼滿含淚水,說什麼也不肯收下這些錢。 我勸他收下,這是他勞動所得應該的,再說這也是我們大家的一份心意,他一再的向大家表示感謝,說是家裡還有些橘子,等熟了一定要拿過來給大家嘗嘗。 經過了這次幫忙銷售臘肉香腸,從最開始對扶貧工作無從下手,到現在他看我的眼神,我讀出的是信任和感謝,我的扶貧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最讓我覺得興奮的是,他變得很有想法了,他告訴我,他在村領導的關心下,發展了生豬養殖,還得到了幾千塊錢的資助,家裡還有土板慄、蘿蔔、白薯、土雞等,東西都是自家種的養的絕對的放心,可以讓我幫忙拿到社會扶貧網上銷售,也可以放到朋友、同事們那裡幫忙推銷,他保證不會高於市場價。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我想或許我可以從這方面入手,總比爛在地裡沒人有要好,能賣出一些是一些。 這樣一個貧困的家庭,人窮志不窮,我想作為他們的結對幫扶責任人,能做的不僅是政策的傳播者,更是他們的精神引導人,引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增強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自結對幫扶以來,讓我對他們一家多了一份似親人般的牽腸掛肚,我的經歷不算豐富,也沒有什麼可用的資源,我的力量就猶如大海裡的一滴水那麼的微小。 但在扶貧工作中,我深刻地明白,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現實的困難磨滅了奮鬥的意志。所以在與王光海的每一次交流中,我都會鼓勵他樹立脫貧的信心,現實再困難,只要意志不倒,辦法總比困難多,何況現在國家有這麼大的脫貧決心和這麼好的扶貧政策,何愁摘不掉貧困戶這頂窮帽子! 這條通往田壩十組的崎嶇山路,我已經記不清走了多少次了。扶貧路上,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成為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筆財富。用心、用情、用力,我相信我能做的會更多,也會更好!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慶
編輯 齊青楊
編審 楊儀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