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家的常客丨掌布民族中學教師楊惠勇

2020-12-20 天眼新聞

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的可能有很多種,能把一個人和一個完全陌生又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家庭聯繫得如此緊密而又如親人朋友般的,或許只有扶貧了。  我叫楊惠勇,是平塘縣掌布鎮民族中學的一名教師。2016年,掌布民族中學教師接到結對幫扶貧困戶的任務,我被安排幫扶掌布鎮田壩村十組幫扶貧困戶王明海、王永忠、王明舉、王光海、王永能五戶

田壩村十組是掌布鎮最偏遠的一個山村,地處惠水平塘的交界。兩面被青山所挾,一條清澈的小河流過村前,民風淳樸,村民熱情好客,是掌布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第一次來到結對幫扶戶王光海家中,我被眼前的場景震驚了。黑漆漆的屋內,除了一個用舊了的電飯鍋,家裡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各種雜物堆得到處都是,幾乎沒有一處可以下腳的地兒。

夫妻倆熱情的張羅著我們坐下,端茶遞水,很是周到。通過聊天,得知小倆口還有一個身患殘疾的哥哥,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一直跟著夫妻倆生活在一塊,大女兒上田壩小學六年級,明年就要到掌布鎮上去讀初中,小兒子剛上一年級。每天上學姐弟倆要爬一個多小時的山路。  多次上門了解情況後,我深深為王光海家感到擔憂,夫妻倆找不到賺錢的門路,妻子因為身體原因,也只能幹些簡單的活,家裡大女兒和兒子,雖然教育助學解決了一部分,但每月的生活費也足以讓這個貧困的家庭捉襟見肘。平日裡,一家人也就靠侍弄這一畝三分地,賴以維持生計。

隨著多次走訪來往後,王光海與我已經很熟悉了,我們常坐下來拉家常,他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自己求學到成家,種植杉樹、水稻情況,未完成的心願等。  聊天中,他總是在誇國家的政策好、現在的政府好,心裡由衷地感謝黨和政府。他說,年初,村裡根據他的實際情況,給申請了危房改造,現在已經開始動工了,自己一家五口都交了合作醫療保險,享受了大病醫療救助,孩子們也享受了教育助學,除了日常開銷和孩子們生活費用,其它的不想給政府添任何麻煩。  見我和其他老師幾次三番的上門,他總勸我們別走了,硬要拉我們在他家住上一晚,每次他總是說,這麼熱的天氣,山路難爬,來一趟也不容易。  8月假期集中走訪,我帶了些水果去看他,順路到他建房的地方看看,就一家五口,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丈夫在壘磚砌牆、妻子一邊在拆除澆築構件,一邊在忙著和水泥沙漿,殘疾大哥和他孩子也在工地上忙碌著,遞磚、送水,不知道他去哪裡找來一個親戚大媽在老屋的灶臺上為我們張羅著一桌好飯。

王光海見到我來顯得很高興,他興奮的告訴我,照這個速度,房子年後就可以打第一層板啦,目前就是資金跟趕不上,到處向請親們籌錢,最讓他感到安慰的是,大女兒王昌豔今年期末考試考了好成績,下學期就能到鎮上讀初中啦!能過個熱鬧年了。他支支吾吾的話語中,讓我一陣欣喜和感動,大家為著這美好的生活共同努力著,這不正是扶貧的真正願景嗎?  6月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樣在辦公桌前忙著備課,同事跑來告訴我,說是我的幫扶對象王光海來了,我很意外,還以為是他家裡遇到什麼事情了,跑出去一看才知道,原來他為了補貼家用,把家裡曬乾的海花草拿到集市上賣,趕完集後過來學校看看我,我問他海花草賣的怎麼樣?他不好意思的撓撓頭,說是蹲了一上午銷出去了幾捆,看著沒有賣完的海花草,整齊的碼放在地上,一大捆一大捆的綁好,心底不自覺地生出一絲悲涼,他住的遠,為了掙這些零用錢,要冒著高溫,花上幾個小時,上坡下坎好不容易才到這裡。  我想留著他吃午飯,他執意要走,死活要把提在手上的一個塑料包塞給我,說,這是過年自家殺的年豬,送塊臘肉我嘗嘗,我執意不能收下,他硬往我手裡塞,我見拗不過他,只好收下,他家的臘肉真香,後來的幾年,我每年都跟他買臘肉和香腸。  後來其他同事一聽是貧困戶自家的農產品,紛紛搶著和他預定臘肉和香腸,我當了一回他的推銷員,面對大家的熱心幫助,他感動的不知所措,雙眼滿含淚水,說什麼也不肯收下這些錢。  我勸他收下,這是他勞動所得應該的,再說這也是我們大家的一份心意,他一再的向大家表示感謝,說是家裡還有些橘子,等熟了一定要拿過來給大家嘗嘗。  經過了這次幫忙銷售臘肉香腸,從最開始對扶貧工作無從下手,到現在他看我的眼神,我讀出的是信任和感謝,我的扶貧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最讓我覺得興奮的是,他變得很有想法了,他告訴我,他在村領導的關心下,發展了生豬養殖,還得到了幾千塊錢的資助,家裡還有土板慄、蘿蔔、白薯、土雞等,東西都是自家種的養的絕對的放心,可以讓我幫忙拿到社會扶貧網上銷售,也可以放到朋友、同事們那裡幫忙推銷,他保證不會高於市場價。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我想或許我可以從這方面入手,總比爛在地裡沒人有要好,能賣出一些是一些。  這樣一個貧困的家庭,人窮志不窮,我想作為他們的結對幫扶責任人,能做的不僅是政策的傳播者,更是他們的精神引導人,引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增強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自結對幫扶以來,讓我對他們一家多了一份似親人般的牽腸掛肚,我的經歷不算豐富,也沒有什麼可用的資源,我的力量就猶如大海裡的一滴水那麼的微小。  但在扶貧工作中,我深刻地明白,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現實的困難磨滅了奮鬥的意志。所以在與王光海的每一次交流中,我都會鼓勵他樹立脫貧的信心,現實再困難,只要意志不倒,辦法總比困難多,何況現在國家有這麼大的脫貧決心和這麼好的扶貧政策,何愁摘不掉貧困戶這頂窮帽子!   這條通往田壩十組的崎嶇山路,我已經記不清走了多少次了。扶貧路上,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成為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筆財富。用心、用情、用力,我相信我能做的會更多,也會更好!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慶

編輯 齊青楊

編審 楊儀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以真心換真情 做群眾心裡的「便民聯繫人」丨威寧...
    300多個日日夜夜,駐紮在村裡,走過彎彎曲曲的鄉間小道,攀爬過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大山,看過農戶窗裡的閃閃燈光,聽過「汪汪汪」的犬吠聲,深入走訪過一個個村民之家,聆聽過每一個貧困戶的故事,我深切地感到,扶貧工作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做精做細是關鍵,解決這些問題,並非一蹴而就。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在駐村過程使我印象最為深刻,是我進入戶走訪第一天。來到了楊秀松家,這是一個特殊家庭。組織打掃環境衛生楊芝桃(右一)該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四口人,兩個老人和兩個小孩,戶主楊秀松和妻子宋庭華兩夫婦是76歲老人。兩個孫,一個14歲的孫子楊廷塘(現上劍河縣第四中學)和8歲的孫女楊庭倩(現在縣城關五小上三年級)。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貧困戶家裡的常客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第一...
    我叫趙冊貴,今年32歲,是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第一幼兒園教師。  2017年6月,根據組織安排,利用工作之餘到月亮河鄉郭家寨村田家寨組開展扶貧工作。還有一次下大雨,道路上到處是山水在流淌,周老師開著轎車在半路撞上了從山上滾落在路中的一塊石頭,我倆冒著譁譁的雨水尋找被撞落的車輪檔泥板。  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我沒有絲毫的懈怠。  走訪中,一貧困戶的孫女劉某從小父親服刑,母親改嫁,一直由他和老伴撫養,並在一起共同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眼裡的「鐵人」丨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
    上任後,我就注意到文聯村火石埡組的群眾長期受到取水難、水質差的困擾。  一水一電,皆是民生福祉。  為解決群眾吃水難問題,我多次與大家進行討論,組織群眾尋找新水源,同時匯報單位申請了3.6萬元幫扶資金。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開拓奮鬥路|水城縣營盤鄉營盤中學教師陳燾
    我叫陳燾,是水城縣營盤鄉營盤中學的一名教師。    從教22年,我見證過營盤鄉的變遷,扶貧路上也記錄著營盤鄉的蛻變,這是一段難忘的旅程。    扶貧工作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細緻。第一個階段是識別與納入。營盤鄉貧困戶識別與納入是經過各村支兩委認真調查、甄別並經過討論開群眾會決定的,之後公示納入。納入之後,我的主要任務就是到指定的農戶家中採集圖片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張貴海:舍小家為大家,做群眾的貼心人
    脫貧攻堅工作政策性強,扶貧數據平臺業務工作量大,只有自身業務素質過硬,能夠獨擋一面,才能更好地指導和謀劃全鄉扶貧工作。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依託黨建陣地強化宣傳引導,「全省組織系統「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期間,召開大小會議20餘場次,現場培訓、院壩會5次,參會群眾600餘人次。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更要引導群眾自力更生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郎...
    記得剛到安龍縣招堤街道郎元村的時候,我充滿了新鮮感,慢慢的,隨著對農村、對精準扶貧的理解,當我逐漸融入到裡面的時候,才覺得不過是滄海一粟,再平凡不過了。駐村前女兒3個月,兒子上高一,家裡的事無法顧及。妻子是一名教師,同時也參加了脫貧攻堅工作,孩子沒有歸落處,實在沒有辦法,「勒著」父母親把耕牛、母豬、生蛋雞等賣了,進城幫忙帶娃。
  • 「我的扶貧故事」從「小張哥哥」到「小張叔叔」的轉變丨惠水縣崗...
    2018年5月28日上午,我被組織派到龍泉村參加扶貧工作,開始了我的扶貧故事.......剛到龍泉村,住在年久失修的瓦房裡,比起生活環境更令我頭疼的是工作中毫無頭緒,扶貧工作是什麼、如何開展扶貧工作等問題使我既膽怯又陷入迷茫,那時我曾想過放棄,深夜裡不斷質問自己,我真的能任駐村工作嗎?
  • 「我的扶貧故事」摩託車上的扶貧幹部丨興仁市大山鎮野納村扶貧...
    記得第一次去我的結對幫扶對象,慶灣組貧困戶馮仕軍家裡時,我騎了兩個小時的摩託車,幾十公裡的山路歷經顛波曲折。九月秋風卷,沙塵瀰漫,到馮仕軍家時,我活似一個從土裡鑽出的泥人。我是貴州省興仁市第一中學的一名教師。2017年9月,我被安排到興仁市大山鎮野納村駐村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情對待群眾才能換得群眾真心丨普安縣盤水...
    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很榮幸能參與到脫貧攻堅這項工作中,成為眾多扶貧幹部中的一員,用真情和責任踐行我的扶貧之路。2020年11月23日下午,當聽到貴州省政府副秘書長袁家榆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貴州省剩下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時,我眼眶溼潤了,非常激動,幾年來扶貧路上的一幕幕像放電影一樣划過我的腦海。我們單位結對幫扶的對象是普安縣盤水街道官田村。
  • 「我的扶貧故事」仙人街上的旅遊大使丨石阡縣龍井鄉關口坪村第一...
    我叫楊光復,是貴州師範大學的一名教師。在脫貧攻堅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響應黨中央號召,經過層層選拔,於2019年初赴石阡縣龍井鄉關口坪村擔任第一書記。我憑著知識分子的悲憫情懷和黨員幹部勇於擔當作為的精神品質,扎紮實實地推進了關口坪村精準扶貧的各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把初心鐫刻在教育扶貧的路上丨六盤水市六枝特區...
    驚喜之時,我懸著的心也終於平靜下來!胡滴滴是我包保戶胡平的女兒,我幫扶她家後,成了微信好友,這一平臺成了我鼓勵他好學習和關心她就業的主渠道。現就業於月亮河鄉人民政府辦公室的胡滴滴我叫羅開學,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第二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已紮根農村教育30餘載。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是最好的學校,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丨劍河縣久仰...
    我叫王金澤,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網格員。我是2019年7月到巫溜村做網格員的,一年過去,一路的扶貧歷程,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和無數艱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考驗的是扶貧幹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氣和沒有一番「繡花功夫」,是難以成功的。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丨荔波縣力書村第一書記韋紅姬
    2018年3月,我很榮幸到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力書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奔赴村寨開展群眾工作。自己能夠成為全縣下派脫貧攻堅隊眾多隊員中的其中一員,深感榮幸與驕傲。從此,我踏上扶貧之路,承擔更多的責任與擔當。
  • 「我的扶貧故事」全心全意做好「文軍扶貧」聯絡員丨荔波縣洪江村...
    鞏固扶貧成效 文軍助力脫貧  雖然洪江村在2018年底脫貧出列,但底子薄,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我藉助自己多年在教育系統工作中積累的知識,充分利用「文軍」優勢,鞏固扶貧成效。  開展就業扶貧。積極動員入駐洪江藝術家修復老房,幫助群眾實現本村就業。2019年以來,藝術家支付村民的勞務費約200萬元。同時,開展思想扶貧。聯絡貴州黔劇院、「開心幫」演員、黔南「山地文藝輕騎兵」等隊伍進村舉辦了4場演出,用文藝「成風化人、凝聚人心」的精神火炬,點燃貧困群眾的致富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滿意度是我奮鬥的目標丨岑鞏縣馬坡村黨支部...
    我叫胡國祥,是黔東南州岑鞏縣舞水街道馬坡村村黨支部書記。   自2014年脫貧攻堅以來,我始終按照上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拓寬扶貧思路,落實幫扶項目,解決貧困群眾實際困難,贏得群眾真情,成了群眾的主心骨。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讚揚,是對我扶貧工作的認可丨劍河縣久仰鎮...
    當聽到這些讚揚時,我心裡感到無比欣慰。我叫楊通躍,是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久仰社區轄3個村,14個村民組共461戶197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7戶524人。為詳細了解村裡產業發展狀況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我走訪村裡各小組,進入每一家實地調查,與貧困戶交流談心。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群眾好幫手 發展產業促增收丨貴陽市交通集團...
    還沒來得及仔細品味寨子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我就一頭扎進了脫貧攻堅的工作中。理清思路,選準產業發展方向   要打好脫貧攻堅戰,群眾增收是根本,產業發展是關鍵。駐村之後,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走訪、了解全村115戶建檔立卡戶,與村兩委、駐村工作隊一道分析致貧原因,探討致富方法。平寨村之前因環境、氣候、交通等原因,沒有形成連片的產業,農業產業發展的基礎較為薄弱。但這裡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旅遊資源,看著這一方山山水水和樸實的群眾,我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為平寨村尋找發展合適的產業,一定要幫助我們的群眾擺脫貧困。
  • 「我的扶貧故事」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愛的教育丨天柱民族中學曾...
    我叫王菲菲。是「杭州市學生最喜愛的老師」、杭州市和餘杭區班主任工作室領銜人、餘杭區高中英語學科帶頭人,也是浙江省「春蠶獎」獲得者。我對中西部地區教育牽腸掛肚,我從山外走來,走進黔東南州天柱縣支教,掛職擔任天柱民族中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