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再修改,著作權法為創作者「撐腰」更有力

2020-11-17 中國青年網

11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自明年6月1日起施行。著作權是重要的智慧財產權類型,著作權法時隔十年的又一次重要修改,適應技術創新、文化產業發展和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需要,是我國智慧財產權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期議事廳邀請著作權法領域學者、律師、法官與行業人士,圍繞相關話題展開探討。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調查周刊

策劃主持:完顏文豪、李坤晟

編輯:劉荒

訪談嘉賓

馮 剛 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

劉文杰 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馮曉青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紅斌 君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

許華飛 攝影理論工作者、攝影評論人

過去往往「贏了官司輸了錢」,現在賠償上限提升10倍

相較於現行著作權法,本次修改大幅提高了侵權違法成本:其一,增設懲罰性賠償,對於故意侵權且情節嚴重的情形,可以適用賠償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其二,將法定賠償額上限,從原來的50萬元提高至500萬元,並設定500元的下限。

劉文杰:隨著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版權人維權成本高,舉證困難,獲得的侵權賠償額過低,侵權人獲利巨大,違法侵權屢禁不止的現象更加突出。著作權法修改,是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現實的有力回應,既是及時的,也是必要的。

張紅斌:著作權的法定賠償額幾十年不變,長期遭受詬病。由於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通常難以舉證,司法實踐中相當比例的案件,是由法院按照法定賠償額進行酌定,但法定賠償額的限制,導致權利人實際獲得的賠償額過低,往往是「贏了官司輸了錢」。本次修改強化了對創作群體的保護,加大對侵權人的威懾,體現出著作權法為創作者「撐腰」的應有之義。

許華飛:可能500元這個下限對大多數攝影人更為重要。過去攝影作品被侵權,賠償金額計算始終是個難點。少數作品可以按此前許可使用的價格計算,但更多作品未必被付酬使用過,賠償金額如何確定?各地司法實踐差異很大,很多時候官司打贏了,賠償兩三百元,還不夠跑幾次法院的打車錢。特別是網絡時代,有些攝影作品在社交媒體上被他人擅自使用,違法使用的收益也不多,甚至根本沒有違法所得,這樣攝影人很難舉證,去量化賠償的金額。這次著作權法修改,規定了法定賠償額500元的下限,雖然不算多,但起碼有個標準。

馮剛:修改後不意味著所有著作權案件的判賠數額,一定在500元至500萬元範圍內,只有法定賠償才受這個限制。此外,還有實際損失、違法所得和許可使用費3種確定賠償數額的方法。

這3種方法可以低於500元和高於500萬元。比如,一款特別火爆的網路遊戲被侵權,損失可能上億元。而一張照片在網站上的許可費標價可能100多元。這兩種情況下,低於500萬元或高於500元的判賠,都無法體現法律的公平性。

新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前面4種損害賠償方法都適用。比如,一個案件按法定頂格賠償500萬元,符合懲罰性賠償可以確定2500萬元的賠償額。

馮曉青:著作權法修改加入懲罰性賠償,有很多深層次原因:首先,包括著作權在內的智慧財產權的客體是無形的,跟物權等民事侵權的有形物客體不同,一件作品或發明的侵權更容易蔓延,也更難以控制,需要提高對侵權的法律制裁力度。

其次,在當前中國經濟社會中,智慧財產權包括著作權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同時,利用懲罰性賠償加大侵權制裁力度,符合國家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政策導向。

馮剛:這次修改還增設了舉證妨礙制度。按照新法規定,法院可以要求被告提供帳冊、銷售記錄等信息。相比現行法中權利人舉證自己遭受的損失,這次修改將解決著作權案件中權利人舉證難問題。因此,新法對著作權形成了體系化的保護。

「單純事實消息」除外,「時事新聞」適用著作權法

現行法律中,「時事新聞」不適用著作權法,此次修改為「單純事實消息」不適用。此前,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專門做出澄清:明確「時事新聞」,僅是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報導的「單純事實消息」。

劉文杰:現行著作權法這條規定給理論和實踐造成很大困擾,很多人誤以為,一切新聞報導,無論以何種形式呈現,只要其內容圍繞時事,都不受著作權法保護,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和傳播。

這種誤解與我國參加的版權領域國際公約,以及著作權法的立法宗旨完全相悖,導致出現隨意使用他人新聞作品的亂象。

此次修改明確只有對事實基本要素的簡單交代才不受版權保護,而一切對事實的獨創性表述、描繪或呈現都受到版權保護。這有助於釐清新聞報導的保護界限,明確了新聞作品抄襲、「搬運」等行為的侵權違法性質。

張紅斌:由於媒體形式多樣化,特別是自媒體興起後,存在將「時事新聞」擴大化的解釋傾向,或將他人撰寫的「時事新聞」改頭換面後發布,甚至全盤照抄。實踐中不乏涉及「時事新聞」或「新聞圖片」的著作權侵權案件。這次修改有助于澄清人們的認識誤區,加強對新聞報導中的圖片、評論性文字、視聽作品等內容的保護。

主持人:近年來,媒體在報導中運用新技術呈現一些新的作品形式,比如AI主播視頻報導、數據新聞等,如何看待這些新形式的著作權保護?

馮剛:現行和修改的著作權法,認為著作權的創作,應該是人類智能的成果,而非人工智慧成果。

著作權法保護的是一種特定的表達,如果這個表達是由人類決定的,只不過運用了人工智慧技術,那麼這種技術手段的法律價值,就跟過去的紙和筆一樣。如果這種表達由人工智慧自行決定,在人類給定的範圍內去形成,這才是真正的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才存在是否受到著作權保護的問題。

網路遊戲、短視頻將被涵蓋,著作權保護面更廣了

本次著作權法修改,在受保護「作品」類型中,將現行的「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改為「視聽作品」。同時,將列舉作品類型的最後一項兜底條款,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改為「符合作品特徵的其他智力成果」。

張紅斌:隨著產業形態和技術發展,一些作品可能並不適合或不能完全被納入法律明確列舉的受保護作品類型。特別是網路遊戲、賽事直播畫面、短視頻、VR影像等是否屬於作品,或屬於何種類型的作品,在實踐中爭議不斷。

馮剛:上世紀的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曹衝稱象》等,通過一張張圖片連續拍攝形成,強調作品中的攝製方法。但現在的《哪吒》等動畫大片,在電腦中直接製作完成,沒有攝製方式,跟電影作品的法定概念不契合。這類動畫電影市場價值很高,如果按照傳統的定義,現行法律不給予著作權保護,顯然脫離實際。

涉及這類著作權案件中,法院往往通過歸類到最相近似的作品類型中,來解決作品認定問題。但在司法實踐中,不同法院可能將同一客體歸到不同作品類型中,造成司法標準不統一。

劉文杰:近幾年,我國短視頻產業發展迅速,法院已經在多個司法判決中確認,具有創意的短視頻構成作品。引入「視聽作品」概念,明確了長短不是判斷是否構成作品的標準,將會促進短視頻的保護與產業發展。

馮曉青:改成「視聽作品」符合現實需要。首先,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很多新的作品形式,法律修改應該保持一種開放態度;其次,國際上也通用「視聽作品」這個說法。

馮剛:「視聽作品」這一表述,未來可能會有新的實施條例和司法解釋,把新作品類型涵蓋進去,這樣就能更加適應行業發展。

現行著作權法列舉的作品類型,是一個封閉式的體系,最後的兜底條款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但現行法律、行政法規沒有規定其他的作品類型,認定權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法院沒有權力自行擴展作品的類型。

這次修改把兜底條款擴展了,把作品認定權交給法院。法院就能夠在個案中,在立法者無法預見的新情況面前,有一些自主判斷的權力。

以前「人還活著,攝影作品保護期過了」,如今「去世後五十年」,作品仍受保護

此次著作權法修改,攝影界關注已久的「作品保護期」問題,終於得以解決。自然人創作的攝影作品,其保護期將從「作品首次發表後五十年」,更改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五十年」。

許華飛:過去有些老攝影家,人還活著,按照現行法律規定,作品權利的保護期就已經過了,別人拿他的照片出書掙錢,跟他沒有任何經濟上的關係。這樣的尷尬處境即將成為歷史。

這次修改同國際上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現狀和趨勢是一致的。現行法中,只有攝影作品和「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製電影方法創作的作品」的保護期,是作品發表之後五十年。電影通常是工業化產品,其著作權往往屬於法人,但攝影作品絕大多數都是自然人創作的作品。

此次修改相當於將攝影作品同自然人創作的其它形式的作品等同起來,攝影作品「二等公民」的地位由此改變。中國攝影界為此爭取了很多年,這次修法是多年努力的結果。

主持人:新法第二十條規定,「作品原件所有權的轉移,不改變作品著作權的歸屬,但美術、攝影作品原件的展覽權由原件所有人享有。」我們注意到,現行法只涉及美術作品,但本次修改加上了「攝影作品」。

劉文杰:攝影作品與美術作品一樣,具有審美屬性,並可能存在原件與複製件之分,法律上做同樣的處理較為妥當。

許華飛:對攝影作品而言,「原件」是一個新的概念,在界定上還有模糊之處。美術作品的原件相對簡單,蒙娜麗莎的原件就是羅浮宮的那幅畫。但攝影作品製作數量,在理論上是無限多的。過去攝影界有一個概念叫「原作」,但具體的定義沒有統一。現在「原件」的概念進入了法條,要在實踐中操作,就必須有具體清晰的定義。目前還沒有權威解釋,可能需要在未來的實踐中逐步釐清這個問題。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焦點

  • 著作權法大修為權利人「撐腰」更有力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原標題:不再「贏了官司輸了錢」,著作權法大修為權利人「撐腰」更有力編者按:11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自明年6月1日起施行。
  • 著作權法修改 明年6月1日起施行
    ……創作者的這些顧慮,新修改的著作權法作出了明確回應。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著作權法的決定,自明年6月1日起施行。修改後的著作權法完善了網絡空間著作權保護的有關規定,特別是大幅提高侵權法定賠償額上限和明確懲罰性賠償原則等,為創作者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進一步「撐腰」。著作權維權「得不償失」,是當前著作權保護的一大難點。
  • 新著作權法將實施
    新著作權法將實施 新華網 | 2020-11-12 08:14:02 作品被抄襲打官司維權值不值?幾秒鐘的短視頻受著作權保護嗎?……創作者的這些顧慮,新修改的著作權法作出了明確回應。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著作權法的決定,自明年6月1日起施行。
  • 專家:《著作權法》修訂為媒體和權利人維權「撐腰」
    《著作權法》修訂為媒體和權利人維權「撐腰」觀察家新《著作權法》將現行法中不受保護的「時事新聞」限縮為「單純事實消息」,將對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和媒體深度融合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11月11日,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下稱「新《著作權法》」)正式發布,並將於明年6月1日起實施。針對當下社會中新技術發展反映出來的新問題,長期困擾媒體和權利人的取證難、維權難、維權成本高、侵權賠償低等問題,新《著作權法》進行了一些新設計。近年來,短視頻迅猛發展,但對其是否屬於現行著作權法的保護範疇,社會各界爭論不已。
  • 新修改的著作權法為原創撐腰
    ……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日前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著作權法的決定,自明年6月1日起施行,將成為保護原創的利劍。 ​​ ​​​​
  • 十年磨一劍 新版著作權法「亮」在哪裡
    此項修改能夠使人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作品的類別,有助於在司法實踐和學術研究中減少爭議,並為今後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新形式作品預留認定的空間。」中國作家協會社會聯絡部權益保護處林洋認為。盜版問題實際體現的是資本與用戶之間的供需關係,解決盜版問題不僅需要監管部門加大打擊力度,更需要文學網站、搜尋引擎、廣告聯盟等相關方強化保護作者權益的觀念,拿出更有力的遏制措施。」林洋表示,本次著作權法修法大篇幅新增「技術措施」的規定,並強調不得避開或破壞技術措施,希望此項規定能夠有效減少盜版網站肆意採集正版資源,遏制盜版黑產發展。
  • 著作權法修改 時事新聞作品納入著作權法保護
    另外,此次著作權法對「作品」定義作出調整,網絡短視頻等新類型作品將獲得有力的法律保護。焦點1「時事新聞」將受著作權法保護著作權法的不適用範圍原本包括「時事新聞」,修改後變為「單純事實消息」不適用。這意味著,時事新聞不受著作權法保護成為歷史。
  • 解讀 | 新《著作權法》與海關執法
    來源:海關發布—— ——11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著作權法的決定修改後的著作權法完善了著作權保護的有關規定,大幅提高侵權法定賠償額上限和明確懲罰性賠償原則等,為創作者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進一步「撐腰」。# 著作權和海關有什麼關係?進出口貨物侵犯著作權怎麼辦?權利人怎麼尋求海關保護?
  • 著作權法修改的內容
    將「放映權」僅僅界定為「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則有失偏頗。在美國版權法之下,「display(放映或展示)與「perform(表演)」的區別僅在於前者為靜態的再現,後者為動態的再現。中國著作權法的起草者們顯然不是這樣理解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是在WIPO版權條約的基礎上加入中國著作權法的一項權利。
  • ...抄襲,梗,創作者,劇本,東野圭吾,融,作品,著作權法,見獵心喜...
    模仿致敬還是抄襲「融梗」,我們必須加以正視和釐清,不能讓外界質疑停留於輿論反映訴求的階段,更不應任由作品雷同的是與非,在無休止的「口水戰」中淪為一地雞毛。對於證據確鑿的依法處理、褫奪其生存空間,對於輿論誤傷的公開澄清、還以清白。至於是否劇本涉嫌「融梗」,電影改編劇本就被判了「死刑」,還能不能在劇作層面談論等引申問題,也是時候作出階段性結論。
  • 著作權法修改大家談丨從行政執法視角看著作權法修改
    >  最新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下稱二次審議稿)將現行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修改為第五十三條與現行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相比,二次審議稿第五十三條規定:「有下列侵權行為,損害公共利益的,除承擔本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的民事責任外,由著作權主管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等。」這一規定可以理解為:侵權人除承擔民事責任外,只要被認定為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應當受到著作權行政部門的處罰。
  • 評論精選10|從著作權法修改看新聞版權保護
    11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著作權法的決定,自明年6月1日起施行。修改後的著作權法完善了網絡空間著作權保護的有關規定,大幅提高侵權法定賠償額上限和明確懲罰性賠償原則。著作權法今年迎來施行30周年,此次修改是十年來首次修訂,也是30年來最大幅度修改。
  • 新著作權法修改劃重點 音樂版權市場還需要做好這幾點
    11 月 11 日,歷時十年的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終於通過表決,新著作權法將在 2021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新著作權法著重提高了版權保護覆蓋面,在原有基礎上加入了短視頻和遊戲直播等在內的視聽作品,侵權認定的範圍更廣,同時把侵權賠償上限提高了 10 倍,增加了懲罰性賠償,不僅將全方位保護創作者的版權價值,也會給版權市場帶來利好。
  • 新著作權法修改迎4大變化:侵權賠償上限提至500萬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幹事張洪波認為,從作品定義的科學設定、視聽作品概念的引入、實行懲罰性賠償等新設計來看,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將更有利於優化作品創作、傳播、管理、保護的環境。張洪波稱,後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還將隨之修改完善,希望著作權法的一些新規定能夠細化,讓各類侵權行為得到有效規制。
  • 新版著作權法將施行 攝影作品保護期延長
    來源:新京報著作權法修訂明確對集體管理制度監管,集體管理組織要為著作權人服務新版著作權法將施行 攝影作品保護期延長著作權法此次修訂,明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性質為非營利法人,這與民法典關於法人的分類做了銜接
  • 也談新修改《著作權法》「合理使用」條款的適用
    正如筆者2017年在「同濟智慧財產權與競爭法中心」公號發表的《就著作權限制和例外的「三步測試法」答在老師問》一文的注釋4所言:不同於美國版權法中的「合理使用」侵權抗辯,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22條(新法第24條)的規定嚴格來說是「權利的限制」,只是我國業內人士長期以來把它混同為「合理使用」而已。因此,筆者完全贊同「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的並不是合理使用」。
  • 著作權法修改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原標題:張洪波:著作權法修改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歷時十年終完成。2020年11月11日,是廣大著作權人和產業界期待已久的日子,這一天,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著作權法的決定,該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 「獨家」著作權法修改:文化強國建設重要一步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著作權保護領域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亟待通過修改完善著作權法予以解決。自2011年開始醞釀的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終於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標誌著著作權法律制度不斷與時俱進,向著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再邁重要一步。
  • 著作權法中的公眾使用權
    由於著作權法主要調整與作品相關的行為,以該類行為及其目的為標準對公眾進行類型化,實為合理選擇。依據作品使用目的,可把公眾分為作品的消費者、再創作者和信息提供者三類,他們可統稱為作品的「使用者」。在本文中,「公眾」與作品使用者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