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關於澳大利亞俚語正在消亡的雜誌文章引起眾多讀者紛紛分享他們最喜愛的俚語表達。
這篇文章由雪梨記者喬恩•唐尼森(Jon Donnison)撰寫,著眼於巴瑞·哈姆弗萊斯(Barry Humphries)為「老澳(strine——對澳大利亞的謔稱)」所做的巨大貢獻,以及發源於澳大利亞傳奇飲酒文化的詞語。以下為讀者分享的其他俚語精選。
As crook as Rookwood——病得不輕。「Crook」意為病得很嚴重,快死了。「Rookwood」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墓地。(分享者:來自澳大利亞雪梨的路易絲•惠特比(Louise Whitby))
Bogan——傻帽。最好語氣重點兒說!(分享者:來自英國艾塞克斯的凱特(Kate))
Cark it——死亡。(分享者:來自澳大利亞雪梨的路易絲•惠特比)
Drongo——無用之人或傻瓜。形容那些「電梯去不了頂樓」或是「燈是亮著的,但沒人在家」(譯者註:反應遲鈍、腦袋不靈光)的人。來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一匹名叫「Drongo」的賽馬,它在37場比賽中一場都沒贏過。(分享者:來自澳大利亞布裡斯班的傑克(Jack))
Face like a dropped pie——醜。特有畫面感,在東帝汶工作的澳大利亞人經常這麼說。常用來形容我。(分享者:來自東帝汶帝力的韋恩·洛弗爾(Wayne Lovell))
Firies——消防員。(分享者:來自雪梨的道格(Doug))
「Chunder(嘔吐)」一詞的起源
在原文中我們寫道:「chunder(嘔吐)」一詞來源於第一批澳大利亞移民,他們在航行中暈船,嘔吐前,都會大喊「下面的人小心(Watch out under)」。
來自奧平頓的斯圖爾特(Stuart)提出了另一種理論,他引用了牛津詞典中的解釋:「可能出自20世紀50年代一則頗具押韻的俚語Chunder Loo 'spew'。該俚語出自一個名叫Chunder Loo of Akim Foo的卡通人物。該卡通人物曾出現在20世紀初澳大利亞《公報》(Bulletin)刊登的眼鏡蛇鞋油(Cobra)廣告當中。」
Fit as a Mallee bull——非常強壯健康。Mallee(馬裡)是澳大利亞南部維多利亞的一個地區,氣候乾旱,動物必須非常健碩才能得以生存。(分享者:來自法國克萊斯河畔博賽的莫妮卡•梅倫(Monica Meren))
Full as a centipede's sock drawer——非常飽。這是在我去墨爾本旅遊的時候,聽到一個剛吃完一頓超級大餐的傢伙說的。(分享者:來自英國格拉斯哥的布萊恩·默多克(Brian Murdoch))
Garbos——清潔工。(分享著:來自雪梨的道格(Doug))
Go off like a frog in a sock——發瘋。(分享者:來自英國薩福克的巴頓•米爾斯(Barton Mills))
Go troppo——抓狂。我想這個詞最開始是用來形容在達爾文港這種熱帶地區被熱」暈「了的人。我在英國德文郡就有過一次這樣短暫的經歷。(分享者:來自英國德文郡埃克塞特的H•阿爾希(H Arshi))
Have a root——發生性關係。在慈善義賣的時候有人問」需要什麼幫助嗎「,而你若回答「沒事,我就是隨便逛逛(rooting around)!」就會有點小尷尬,(這裡root引人遐想)」(分享者:來自英國北林肯郡(Scunthorpe)的莎拉•梅裡曼(Sarah Merriman))
He needs that like a third armpit——他壓根不需要。(分享者:來自英國奧爾弗裡頓的布萊恩·奧斯汀(Brian Austin))
He played a Barry——他遜透了。Barry是Barry Crocker的簡稱,和shocker(糟糕的人或事物)押韻。Crocker曾演唱澳大利亞肥皂劇《芝麻綠豆》(Neighbours)的主題曲。(分享者: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奎克山的阿拉(Alla))
Kangaroos loose in the top paddock——古怪或腦子不靈光。我喜歡這則習語,因為它讓我想起乾燥沙漠裡令人蛋疼的灼熱,還有澳大利亞廣闊的戶外空地。(分享者:來自英國多塞特郡的艾德裡安·費希爾(Adrian Fisher))
Knock up——叫醒。住在南澳大利亞寄宿家庭的時候,房東先生告訴我早上他會叫我起床。他毫無惡意的澳大利亞英語意在敲房門叫我起床,可是作為美國人,我當時特別震驚,還以為他要把我肚子搞大。(分享者:來自瑞士Choex的寶芬妮·安·大朗威哈皮(Bethani Ann De Long Vehapi))
Like a mad woman's breakfast——到處都是、雜亂。(分享者:來自法國的約翰·米勒德-希克斯(JohnMillard-H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