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位世界級的心理學家兼哲人是如何看待人生的?

2020-12-14 文眼看世界

很多頂級的心理學家不僅在心理學領域取得了偉大的建樹和突破,他們在哲學領域也有其獨特的認識,對人生和生命更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有的甚至開創出了一種心理哲學或生命哲學,在心理和哲學之間架起了一道能夠雙向溝通的橋梁。今天,挑選了五位世界級的心理學家同時又是哲學巨人,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是如何對待外界及自我人生的。

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1856—1939,精神分析學創始人,精神心理專家,知名醫師,猶太人,其創立的學派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在他有生之年,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對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等進行了完善和拓展,他的精神分析學說為現代醫學新模式鑑定了基礎,為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探討了生活中常見失誤的心理作用,比如遺忘、失言、筆誤、錯放東西等。弗洛伊德在書中作出的結論,如今已被人們廣泛接受並傳承。後來,他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組」,也就是後來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派」,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弗蘭克、榮格、費登等都在其中。弗洛伊德的代表作《夢的解析》、《圖騰與禁忌》、《性學三論》。

對待人生,弗洛伊德這樣說:

1,沒有所謂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

2,沒有所謂的的口誤,所有的口誤的背後都是一種潛意識的流露。

3,精神健康的人,總是努力工作和愛人。做到了這兩件事,其他的事就沒什麼大的困難。

4,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開始尋找和創造;二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5,良心是一種存在於我們內心的感覺,是對於躁動於我們體內的某種異常願望的抵制。

6,夢是願望的滿足,內心願望什麼就很容易夢見什麼。

7,本我過去在哪裡,自我就應在哪裡。

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

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曾經追隨弗洛伊德學習和探討神經症問題,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人。

阿德勒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在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採的權力意志論之後,他對弗洛伊德的學說進行了改造和發展,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為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人生,阿德勒闡述如下:

1,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遇到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於這種人。

2,應付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勇氣和方法,能說明一個人是如何定義生活的意義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3,世界本身很單純,人生也一樣。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人把世界變複雜了。

4,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的世界。

5,生活的不確定性正是我們希望的來源。

6,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很脆弱,面對世界我們需要不斷地克服困難,完善自我,到任何時候,都絕不能放棄努力尋求生命的意義。

7,奉獻乃是生活的真實意義。假如我們在今日檢視我們從祖先手裡接下來的遺物,我們將會看到什麼?他們留下來的東西,都帶有對人類生活貢獻的特徵。

三、卡爾·榮格

榮格

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開始與弗洛伊德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之後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首次提出「情結」和「無意識」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大類,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他的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著深遠影響和巨大作用。

代表作有《無意識心理學研究》、《論精神的實質》、《埃裡恩:自身的現象學研究》等。

對於人生,榮格這樣看:

1,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2,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無人,孤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要緊的感受。

3,要對這殘缺的世界保持耐性,同時也別高估自己的完美。

4,對最強烈衝突的克服,使我們獲得一種穩定超然的安全與寧靜感。要獲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安全與寧靜,所需要的正是這種強烈衝突的大爆發。

5,每件促使我們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

6,一年中的夜晚與白天數量相同、持續時間一樣長。即使快樂的生活也有其陰暗筆觸,沒有「悲哀」作為平衡,「愉快」一詞就會失去其內在意義。耐心鎮靜地接受世事變遷,是最好的處事之道。

7,對於任何事務,要改變它就要先接受它。譴責不會解放,而只會壓迫。

8,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決定著一切。

9,理解自身的陰暗,是對付他人陰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10,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

四、艾瑞克·弗洛姆

弗洛姆

1900—1980,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西方人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精神處境。弗洛姆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企圖調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跟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學說,他的精神分析學說對世界的發展和建構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弗洛姆對聖經中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的解釋奠定了他的人本主義哲學的基石。他指出,辨別善惡通常被視為是一種美德,而研究聖經的學者卻都認為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是犯了罪,因為他們違背了上帝。他認為人應運用其理智來建立自己的道德價值,而不是以服從權威來建立道德價值。

他還把亞當與夏娃的故事作為比喻,以進化論和存在主義角度解釋人類不安的情緒。他說亞當與夏娃吃知識樹的果實後,他們意識到自己與大自然已不再是一體。於是他們覺得自己「赤裸」並「羞愧」。到此,他們已經進化成人類,意識到自己,意識到道德價值,意識到面對大自然和社會的巨大力量帶來的無力感。按照弗洛姆的觀點,一切罪惡感和羞愧都源於人意識到存在的割裂性,要解決這種存在的分裂,唯有全面發展人類獨有的特性——愛和理性。

弗洛姆認為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創造力,而不是感情。他以此創造力把各種日常來當作「真愛」的證明,並藉此把自戀型神經症和性虐待傾向區別開來。弗洛姆相信愛的本質有四大元素: 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他清醒的指出,現代社會的人或人際關係缺少一種對別人的自由的尊重,更不了解別人真正的希望和幸福之需求。

面對人生或生活,弗洛姆這樣說:

1,每天安靜地坐十五分鐘,傾聽你的氣息,感覺它,感覺你自己,並且試著什麼都不想。

2,愛情與成熟度無關。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麼每種愛的努力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就永遠得不到滿足。

3,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或她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或她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或一種利用的工具。

4,現代人生活在這樣一種錯覺之下: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實上他追求的,不過是別人期望他去追求的東西罷了。

5,雖然人人都有諸如飢、渴、性等某些需求,但是,引起人性格差異的那些衝動,如愛恨、貪慾、渴望臣服及沉溺於感官享樂等,都是社會進程的產物。人的傾向——即在人身上所表現出的最美好或最醜惡的那些事物,並非人性中所固有的,而是人在創造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進程的產物。換言之,社會不但具有壓抑功能,而且有創造功能。人的天性、激情和焦慮都是一種社會文化產物;實際上,人自身就是人類不斷奮鬥的最重要創造物和成就,其本身的記錄即是一種歷史。

6,如果一個人只愛一個人,而對其他人漠不關心,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共生性依戀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義。

7,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離不開你。

五、維克多·弗蘭克

弗蘭克

1905—1997,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學的創辦人。

弗蘭克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在於他靠自身體驗所創的意義治療理論。所謂意義治療,是指協助患者從生活中領悟自己生命的意義,藉以改變其人生觀,進而面對現實,積極樂觀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或生活的意義。

意義治療的本質上是一種存在分析方法,它與精神分析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站在一種更廣闊的視野上看待人性問題,深入探討人生,通過對人生問題的診斷,使治療對象獲得活著的意義。意義治療的理論基礎是一種生命哲學,它由三個互相連接的基本信念構成,即意志的自由、追求意義的意志和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在對待生命意義上,弗蘭克給出了四個要點:即人性觀、自由、責任和自我超越。人性觀——人的存在有三個層次,即身體、心理和精神,其中精神層次最高。自由——人活著雖不能免於生物、心理或社會上等各種條件的限制,但是面對這些限制,人卻保有選擇的自由,人依然有選擇善的自由權利。責任——人的首要責任是良知。人是自由的,但責任重於自由。人有責任去實現個人生命的獨特意義,此外還要對其他事物負責,不論是社會、他人或自己。自我超越——人類存在的特徵是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實現,人的特徵是「追求意義」不是「追求自己」。生命的真諦,必須在世界中找尋,在對意義本身的探求上獲得。

弗蘭克由人類行為經驗的現象分析中指出生命的意義是會改變的,並指出一般人可以藉由實現以下三種價值來獲得生命的意義:

創造價值——透過某種類型的活動以實現個人的價值,即功績或成就之路,亦即工作的意義。如:經由個人工作、嗜好、運動、服務、自我的付出或貢獻、與他人所建立的關係等來發現生命的意義。經驗價值——藉由對世界的接納與感受中實現的,即經由體驗某種事物或經由體驗某個人(愛情)來發現生命的意義。如:欣賞藝術作品、投入大自然懷抱、與人交談、體驗愛的感覺等。態度價值——指當個人面對無法改變之命運(罪惡感、死亡或痛苦的逼迫)時所決定採取的態度,此價值即苦難的意義,是人類存在的最高價值所在。如:個人所持的生活信念或價值觀、生命觀等。

弗蘭克認為人類最原始的動機力量是追求意義的意志,當人覺得對自己的生命感到無意義,他的行為就失去依據,也就隨之受到「存在之空虛」的困擾,意義治療學所說的「存在的挫折」正是這個意思。處此情況的人(指對生活感到無意義或失去活下去的信心或動力的人),可藉助意義治療或經由自我探索,找到或尋回生活目標。一個人生活有了目標後就會感到生命是有意義的,他自己也會由此得救。

對於人生或生命,弗蘭克這樣理解:

1,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並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於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否則,在力圖自保的殘酷鬥爭中,他很可能因為忘卻自己的人性尊嚴與做人的根本,以至變得與禽獸無異。

2,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生命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覆,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覆。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

3,人是一個個體,人自成一個單位,因為人無法被分割,人不只是個個體,他更是個整體。

4,每一個人都是絕對新的個體。兩個人存在於世上,精神上可以非常親近,但卻無法合併。

5,人是一種靈性的、動態的存在,人存在的每個當下呈現的是作決定的機會,這牽涉到作決定的自由與相對而來的責任。人還是自我引導的,人的靈性和動態是凌駕於超我之上的,人並非全部都是由本能驅動,他更多的是由自我所引導。正因如此,人才能對其他人去做出愛與被愛,去了解對方關愛對方而不是把人當作事物一樣利用和操控。人還是動態的,他並不是一直處於平衡穩定的狀態,人總是從現狀中不斷努力朝向理想的狀態。

6,無從決定良心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我們只能決定該如何對良心做出響應與行動。

7,人只有在超越自身時才能理解自己。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能超越自身的局限,使自身的存在充滿意義。

弗蘭克在他的名著《人類對意義的追尋》中講了一個他在集中營裡的親身經驗:他與一群俘虜被納粹強迫跋涉到某地鋪鐵軌,其中一位俘虜提到不知道他們妻子的命運如何,這讓他想到他自己新婚的妻子。那一瞬間他領悟到雖然他不知道他妻子的下落,但是她「存在」於他的心裡。

於是他寫下了這樣的話:「人類可以經由愛而得到救贖。我了解到一個在這世界上一無所有的人,仍有可能在暝想他所愛的人時所嘗到或顯現的幸福感覺,即使這感覺是極短暫的一霎那。」

相關焦點

  • 最牛逼的心理學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
    4.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人生有兩大快樂: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可以尋求和創造;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5. 沒有一個沒有理智的人,能夠接受理智。
  • 你知道世界級心理學家 如何看待人生嗎(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篇)
    美國心理學家舒爾茨評價阿德勒經常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個最早帶有社會心理學烙印的人物,因為他在1911年就和弗洛伊德決裂了。他後來發展一種理論,在這種理論個社會興趣起著十要的作用。人物生平1896年的4月到9月,他應徵服役,在奧地利軍隊的一所醫院工作。
  • 世界最頂級的心理學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
    只要能做到這兩件事,其它的事就沒有什麼困難。 3 沒有口誤這回事,所有的口誤都是潛意識真實的流露。 4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 世界上最頂級的四位心理學家,看看他們都是如何看待人生的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世界頂級的心理學家和普通人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認知思維能力的不同。那麼頂級心理學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呢?一、 人生的意義首先是弗洛伊德。生本能表現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死本能表現為破壞和毀滅欲望,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在這兩種本能的驅動下做出的。弗洛伊德對於人生的意義的觀點不夠直白,叔本華和尼採對於人生的意義的觀點是非常類似,並且更加直白的。
  • 心理好文 | 世界最頂級的心理學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
    只要能做到這兩 件事,其它的事就沒有什麼困難。3、沒有口誤這回事,所有的口誤都是潛意識真實的流露。人生有兩大快樂: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可以尋求和創造;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5、沒有一個沒有理智的人,能夠接受理智。
  • 頭條丨五位世界級科學家齊聚水頭小鎮,探尋遠古生命奧秘
    近日,五位世界級科學家:中國古生物學者邢立達教授,美國傑克遜地球科學學院地質科學系教授Julia A Clarke,比利時根特大學生物系教授
  • 心理學家新成果:如何看待壓力很重要,人際交往可減壓
    人際交往中朋友們聚會 「關於如何看待壓力的新觀點」 我想起了前一段時間看過的一個TED演講,主講人是著名的健康心理學家 她認為,如何看待壓力至關重要,求助他人和幫助他人都可以緩解壓力,壓力有正向的積極作用。而她的研究目標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幫人如何擺脫壓力,而是讓人更善於處理它。
  • 為什麼心理學家說,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哲人:阿德勒的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哲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哲人:答案不應該是從別人那裡得到,而應該是自己親自找出來。哲人: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 如何看待和學習人工智慧?這是五位哈佛博士生的AMA
    問耕 發自 SMB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最近,五位哈佛的在讀博士生集體來到著名社區reddit,展開一場圍繞人工智慧和認知科學的AMA(Ask Me Anything)。例如,在通過圖片識別皮膚癌這件事上,人工智慧機器已經達到了人類醫生的水平。金融和銀行部門也會更快的實現自動化。通常股票的購買是一個複雜的決策過程,最終這些交易將由各種數據決定,算法正在取代人的決策。但我們仍然不知道人工智慧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經濟和工作,只有時間會說明一切。提問:機器學習是當前的熱門話題。AI的下一個大事件會是什麼?
  • 啟功:哲人·痴人
    一般說,神交二字多是指尚無交往而聞名相慕的人,我對張老何以忽然用上這兩個字?其理不難說明:住得距離遠,工作各自忙。張老筆不停揮地撰稿,我也筆不停揮地寫應酬字。他的文章出來,我必廢寢忘食地讀,讀到一部分時就忍不住寫信去喝採或抬槓。他的著作又常強迫我用胡說八道的話來作「序」,說良心話,我真不知從何寫起。「口門太窄」,如何吐得出他這輛「大白牛車」?
  • 心理學:理性看待擁有與失去,是人生的必修課
    弗洛伊德認為,能否理性地看待你所失去的東西,將直接決定你的個性、信念、品質、世界觀、生活目的等。那麼,到底如何看待喪失現象,又該如何應對喪失心理呢?如何看待擁有與失去,也成為生活的智慧。心理學家認為,個體長期處於匱乏狀態,身心發展會產生殘缺。個體不能擁有基本的需求,在認知、信念、世界觀的構建方面會產生嚴重的問題。同時需要意識到,個體不能理性地看待失去,同樣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個體面對失去的事物,負向情感會令個體產生憤怒,而正向情感則會產生內疚。當內疚心理投向個體內部時,就會產生壓抑和負罪感。長期的壓抑和負罪感,嚴重阻礙了個體的成長和發展。
  • 世界頂級的心理學家如何看待人生?
    3、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可以追求和創造;另一個是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可以去品味和體驗。4、沒有口誤這回事;所有的口誤都是潛意識的真實流露;當你瞧不起一個人的時候這種輕視一定能夠感覺得到他/她就會做出某些事情來自衛。5、寧肯聽任自己失望,也絕不存在失望。6、人是一個受本能願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
  • 理想國與哲人王
    本文的主旨不是勸人不要做萊庫格斯或哲人王。照我看,這是個興趣問題,勸也是沒有用的。有些人喜歡這種角色,比如說,我哥哥的那位同學;有人不喜歡這種角色,比如說,我。這是兩種不同的人。這兩類人湊在一起時,就會起一種很特別的分歧。據說,人脖子上有一道紋路,舊時劊子手砍人,就從這裡下刀,可以乾淨利索地切下腦袋。
  • 能夠改變人生的一本書是什麼?喜讀阿德勒哲學課《被討厭的勇氣》
    這兩年又重新拾起曾經喜歡的書本,閱讀範圍也比較雜,不單有中外文學經典名著,也有不少潮流新書與時俱進。讀過一句話:人有時候,會因為讀了一本書,受其影響而從此改變人生之路。我終於機緣巧合遇見了這本書,讀完後深表贊同以上觀點!
  • 富人不一定幸福,窮人未必不幸福,心理學家:差別在於這3點
    如何做才能持續獲得幸福?這個答案,在百年前,早已由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作出解答:幸福即貢獻感+2個前提。,這也是我目前最認同的一個心理學家之一,他結合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哲人:「這裡要把「相信」這個詞分成信用和信賴。從銀行貸款要有抵押,如果你能還得起我就借給你,這種不是信賴,而是信用。」哲人:「相信他人時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考慮信用如抵押之類事,這就是信賴。」我們無條件信賴被人會遭到背叛,就好比貸款保證人受到損失一樣。即使這樣依然相信就叫信賴。
  • 如何看待「尼特族(Neet)」灰塵一般的人生?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館」精華回答By  壹心理答主「垮掉的一代」龐大的數字,或許在表明:有時候,真的不是這一屆年輕人不行,而是這個社會不行。你怎麼看?>>>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原問題詳情)如何看待「尼特族(Neet)」灰塵一般的人生?
  • 從心理學家視角學習如何透徹了解一個人
    很多人驚嘆於一些心理學家根據一個人的衣著談吐說出其性格特徵,這並不是心理學家獨門絕技。各行各業中不乏能迅速識人的人,銷售尤甚。簡單的看,就是不斷學習鍛鍊,才能精準熟知人性把握人心。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人的心理,由於工作主要是發現人們存在的心理障礙進行疏導,並不用去研究相應方法利用人心特性達到自己目的,所以心理學家對人心的把握更具客觀性,沒有銷售或其他行業投客戶所好的功利性。心理學家如何去探究人的本質呢?心理學家會像醫生一樣把握一個人的情緒狀況,或是消極或是積極。如果發現諮詢者情緒消極,就需要找到癥結所在,並對其進行積極引導。
  • 哲人不王
    後人說,百代多行秦政制,也有人說,表儒裡法,當時的皇帝自己說得客氣一點兒:本朝制度,王霸雜用。這個「用」字用得好——儒家思想,好用的用,不好用的,朱元璋一聲令下,就刪了。君主既然不會傻到變成哲人的工具,哲人何不取而代之,當真去當哲人王?問題是,仲尼果若有天下,真就能開出萬世太平來嗎?哲學家也有當了王的,最出名的是羅馬皇帝奧勒留,一位優秀的羅馬皇帝,如是而已。
  •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這五位母親中,玄女自私,而她才是人生贏家
    劇中這五位母親她們對子女的愛不盡相同,其中玄女自私任性,白淺比較隨心,樂胥有點意難平,少辛幸福美滿,而青丘狐後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但無論玄女如何努力爭取,始終都不是離鏡心尖上的人兒。明明知道翼族和天族通婚不能生孩子,卻執意生下了女兒。後來玄女結局有點悲涼,她的自私也傷害到了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是胭脂公主相助,或許會顛沛流離。
  • 百歲哲人張世英追思會:父親的萬有相通與美在自由
    百歲哲人的獨特性:足夠的人生跨度、歷史曲折、哲學思考 我常想,父親為什麼會提出萬有相通的世界觀和美在自由的人生觀?作為一個百歲哲人,父親這樣思考有什麼獨特性、創造性、深刻性?在我看來,哲學家和哲人有很大的不同,哲人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實踐、去身體力行自己哲學思想的人,百歲哲人更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