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出現肺性腦病、意識不清就應選擇立即氣管插管嗎?

2021-12-29 科普醫哥

有位備考晉升中級職稱的同仁在我微信交流群裡分享了這樣的一道題求解:

這位同仁認為根據題幹信息可以判斷患者出現了肺性腦病,尤其是二氧化碳分壓高達80mmHg且意識不清,這是氣管插管的適應症,所以應該選擇「立即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而不是"低流量持續吸氧"。

真是這樣嗎?

並非如此。

這是一道非常好的題,非常貼近臨床實踐。這道題提醒我們在處理臨床問題時需要綜合病情特點來進行分析——除了高碳酸血症和神志朦朧,題幹中還有四個重要且關鍵信息我們不能忽視:

1、患者發生病情變化的原因是服用了地西泮影響了呼吸功能,並非感染、多痰等原因。

2、根據病史,患者存在慢性呼吸衰竭,甚至可以斷定存在慢性二氧化碳瀦留。

3、血氣分析示PH7.30,PaO2 45mmHg,PaCO2 80mmHg。

4、呼吸頻率28次/分。

也就是說,雖然患者存在高碳酸血症、神志朦朧、發紺,但結合同時存在上述四項病情信息,可以先採用吸氧(或無創呼吸機)改善缺氧、改善通氣,如果存在地西泮過量還可嘗試予氟馬西尼拮抗,而不是首選立即氣管插管機械通氣。

為什麼首選不是氣管插管,而是吸氧、無創呼吸機等方式。

患者反覆咳喘20年(39歲開始發病),雙肺可聞及哮鳴音,提示病人基礎疾病為支氣管哮喘。近5年來動則氣急,並伴有尿少、雙下肢浮腫,提示病情控制欠佳,肺功能差,合併慢性呼吸衰竭(慢性二氧化碳瀦留),甚至伴有慢阻肺、肺心病的可能。

之所以不首選氣管插管,而是首先採用吸氧、無創呼吸機等方式,那是因為:

1、患者發生病情變化並非是感染、多痰等原因,而是服用了地西泮加重了呼吸衰竭,治療上能維持生命體徵、加快消除鎮靜劑的副作用,如果能採用無創方法,有創方法不作為首選。

2、對於急性呼吸衰竭的病人來說,PaCO2 80mmHg可導致昏迷,但對於有慢性Ⅱ呼吸衰竭的病人來說,PaCO2 80mmHg一般不至於引起昏迷,因為病人早已耐受一定範圍內的高碳酸血症狀態,而且PH3.0尚未達到氣管插管指徵——氣管插管指徵:PH<7.30伴PaCO2 >50mmHg或PaCO2 進行性升高。

3、患者發紺較明顯那是與缺氧有關,因為不吸氧狀態下,PaO2 僅有45mmHg。對於慢性高碳酸血症病人來說,不建議將血氧完全糾正,PaO2一般在 60~80mmHg,因此這類病人只要合理的控制性給氧往往很容易改善缺氧,通常不建議面罩給氧(因此ABC都不是正確答案)。

4、患者呼吸頻率28次/分,這也未達到氣管插管的指徵。氣管插管指徵是:呼吸頻率>35次/分,或<6~8次/分。

綜上所述分析可見這個病人的給氧方法並非必須氣管插管,也不是備選答案中的ABC,因此,在備選答案中,D(低流量持續吸氧)為最佳答案。

這道題的備選答案中沒有無創呼吸機治療,其實對於這類病人,無創呼吸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作為首選——不僅可以改善缺氧,還可以輔助呼吸、改善通氣。

可能有人會疑問:「無創呼吸機不是用於意識清醒且能主動合作的病人嗎?這個病人神志朦朧能用嗎?「。

其實這是無創呼吸機特例優勢——如果意識障礙是由CO2瀦留引起或者鎮靜劑導致,且血壓、心率、呼吸頻率不在無創呼吸機禁忌症範圍,除了病因治療外,可以優先選擇在嚴密監護下使用無創呼吸機。

根據臨床經驗和研究文獻,很多這類患者經過無創呼吸機治療後,可改善神志和病情,從而降低氣管插管、縮短住院天數、降低死亡率。

畢竟合併慢性呼吸衰竭(如慢阻肺)患者一旦氣管插管很難脫機,因此,懂得正確採用無創呼吸機治療肺性腦病(CO2麻醉),幫助病人避免氣管插管並提高救治成功率,是非常重要的。

相關內容我之前寫過文章和講過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本微信公眾號裡搜索——在臨床上時常會遇到類似的病人,且晉升考試在即,希望對需要的同仁有所幫助,祝大家有所收穫。

參考文獻:

[1]劉又寧.呼吸內科學高級教程.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16.

[2]俞森洋,蔡柏薔,呼吸內科主治醫生760問(第3版).2017.10.

[3]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內科學(第9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4]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急診急救分會,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與繼續教育中心急診學專家委員會.無創正壓通氣急診臨床實踐專家共識(2018).臨床急診雜誌.2019.20(1):1-12.

[5]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呼吸生理和重症監護學、《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編委會,生理呼吸無創正壓通氣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09年).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2009.2:86-98.

[6]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員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21年修訂版).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2021.44(3):170-205.


相關焦點

  • 氣管插管有後遺症?
    最終被醫生診斷為氣管切開術後喉氣管重度狹窄,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氣管插管也有後遺症?北醫三院耳鼻喉科副主任王麗介紹,氣管插管造成喉氣管狹窄的原因比較複雜,大致有四類。  器械因素 選用的插管太粗、管芯太長,插管外套囊充氣過多,插管的質量不好,浸泡的消毒液或塗抹於其表面的潤滑劑直接刺激喉氣管黏膜等,都容易造成喉內創傷。
  • 插管後氣管狹窄的危險因素及其處理
    良性氣管狹窄常見的原因是氣管插管後、氣管切開、氣管結核及肺移植術後等,國外氣管狹窄的主要原因是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及肺移植術後,而國內氣管狹窄主要的原因是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後和氣管結核,氣管插管是良性氣管狹窄最主要的原因,約佔所有病因的 1/3。
  • 【頭條】2015 DAS指南更新:非預期困難氣管內插管的管理
    喉鏡的選擇喉鏡的選擇會影響氣管內插管的成功率。與傳統的直接喉鏡檢查相比,視頻喉鏡(videolaryngoscopes)可以提供更良好的視野,是目前臨床實踐的首選,也是某些麻醉科醫師的必備之選。所有麻醉醫師均應被訓練使用視頻喉鏡,儘快熟悉使用方法可顯著提高插管成功率。
  • 慢阻肺患者是否應該長期使用呼吸機?有什麼好處?
    慢阻肺患者是否應該長期使用呼吸機?有什麼好處?呼吸機和制氧機有什麼區別?是否要長期使用呼吸機?每天需要用多久,什麼時候用?首先可以這麼說,當發展到慢阻肺二期,也就是出現II型呼吸衰竭時,患者會出現二氧化碳瀦留的情況,二氧化碳分壓高於50,人酸鹼平衡失調,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感染髮病,急性發作住院,值得一提的是,每急性發作一次,你的病情就會加重一次,肺功能也會進一步的永久性下降,因此預防急性加重是延長慢阻肺患者生存時間的關鍵點。
  • 術中不需插管呼吸 摘除氣管腫瘤
    南都訊 記者侯玉曉 通訊員遊玉華 手術中病人不需要呼吸,不需要氣管插管通氣,竟能生命平穩!近日市中醫院在ECMO輔助下,成功救治一例氣管腫瘤幾乎完全堵塞管腔的病例。這是近年來國內罕見、省內首例由ECMO輔助下完成的氣道腫瘤切除手術。
  • 海大醫院提醒您,慢阻肺患者秋冬季節要注意
    海大醫院呼吸科主任叢大龍接診後,對患者進行了細緻的檢查,並向家屬詳細了解了患者病史,得知患者5天前曾出現感冒症狀,自行服用抗生素後症狀未緩解,近日突然症狀加重。叢大龍立即對其進行氣管插管並送入ICU治療。經全力搶救,患者恢復了意識。在ICU內經過5天的治療,患者成功脫離呼吸機,轉入普通病房繼續治療。
  • 【防疫科普】疫情期間,慢阻肺患者要注意什麼?
    編者按:  慢阻肺(COPD),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點。該病中老年人群患病率較高,是僅次於高血壓、糖尿病的中國第三大常見慢性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能忽視這種肺部疾病隱形殺手。
  • 促進慢阻肺規範化診療,暢談NICE慢阻肺診療更新要點
    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於2019年發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和管理指南,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的「慢阻肺診斷與管理:NICE指南更新的總結」一文總結了NICE 2019指南的慢阻肺穩定期管理的更新內容。為更好地了解NICE指南更新要點,近日召開了「瀚暢E堂,潤物有聲——慢阻肺雲解讀」討論會。
  • 不動聲色的殺手---慢阻肺
    1、逐漸削弱患者的呼吸功能  慢阻肺會引起患者呼吸道以及肺泡的永久性損傷,造成患者呼吸困難,並逐漸加重。慢阻肺早期症狀並不特異,容易被忽略,而其實患者在出現這些症狀之前,肺功能已經下降。在明確診斷時,肺功能可能已經有中、重度損害。
  • 疫情之下慢阻肺患者應提高防範避免急性加重
    而冬春季是慢阻肺疾病的高發期,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慢阻肺患者也成為潛在的易感人群之一,更應該注意加強防範。  慢阻肺不可逆,但可防可治  我國慢阻肺患病人群接近1億,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最新數據顯示,我國40歲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由2002年的8.2%上升至2018年的13.7%,即40歲及以上人群中每7人中就有一位慢阻肺患者。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主任曹潔教授介紹,我國超過70%的慢阻肺患者屬於早期患者,慢阻肺在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肺功能下降迅速,就診時大多患者肺功能已減退30%-50%。且慢阻肺疾病具有不可逆性,一旦肺功能受損基本無法恢復。
  • 什麼是缺氧缺血性腦病 缺氧缺血性腦病這樣治療
    缺氧缺血性腦病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疾病,有許多人都不了解缺氧缺血性腦病,甚至還有一些人都沒有聽說過缺氧缺血性腦病,那麼請問什麼是缺氧缺血性腦病?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方法是什麼?缺氧缺血性腦病原因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
  • 慢阻肺患者痰多怎麼辦?
    對於慢阻肺病友來說,生活中總有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痰! 喉嚨有痰其實挺難受的,對於肺患者來說這個問題更加嚴重,慢阻肺患者的痰仿佛吐不完一樣,一口接一口。
  • 慢阻肺,肺氣腫,肺心病,肺大泡患者做好這六點,便可以安全過冬
    當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患者肺功能檢測出現不完全可逆性氣道氣流受阻時,就可診為慢阻肺,而慢支炎、肺氣腫經肺功能檢測無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者則不屬於慢阻肺。但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可視為慢阻肺的高危期。入冬以後,老年人患慢阻肺的患者應更加注重保養,以避免病情加重。
  • 極限狀態下,氣管插管會有難度嗎?
    拋出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最近發現很多年輕醫生在全麻誘導插管的時候對麻醉的安全性完全把關不足。為了達到最大的肌松效果,他們往往在給入各種藥物很長時間才進行氣管插管。殊不知,給入誘導藥物後的每一秒鐘都是最危險的時刻。從安全角度,我們應當儘量縮短這個時間。因此,才有人把這個階段形象比喻為飛機的起飛階段。
  • 重度昏迷七天 奇蹟般康復——湖北恩施州首例痊癒氣管插管危重患者...
    2月8日上午,秀秀出現吐詞不清、站立不穩等症狀。在鹹豐縣人民醫院,CT顯示兩肺感染性病變,高度懷疑新冠肺炎,被救護車緊急送往民大醫院。「入院後,她就被診斷為新冠肺炎(危重症)。」民大醫院副院長石磊介紹,醫院專門抽調危重症專科醫護人員對秀秀進行專人專護,每6小時換崗,24小時守護。
  • 慢阻肺如何防治,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2、咳痰,一般為白色粘液或漿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帶血絲,清晨排痰較多。急性發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膿性痰。 3、氣短或呼吸困難,早期在勞力時出現,後逐漸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動甚至休息時也感到氣短。 4、喘息和胸悶,部分患者特別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時出現喘息。
  • 科普|【世界慢阻肺日】近億國人都患的病,不可掉以輕心啊!
    今年的主題是—— 改善慢阻肺生活 無論何人與何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是最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我國40歲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達13.7%,總患病人數為9990萬。
  • 關注慢阻肺過度充氣
    慢阻肺是一種氣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涉及大氣道與小氣道,特別是小氣道。由於小氣道的阻塞和狹窄,以及炎症造成肺泡損傷,導致部分慢阻肺患者出現肺過度充氣(肺氣腫)。
  • 【助醫在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咳痰:咳嗽後通常咳少量黏液性痰,部分患者在清晨較多,合併感染時痰量增多,常有膿性痰,合併感染時可咯血。(3)氣短或呼吸困難:是COPD的標誌性症狀,是患者焦慮不安的主要原因,早期僅於勞力時出現,後逐漸加重,以致日常活動甚至休息時也感到氣短。
  • 一項使用機器人內窺鏡在人體氣道模型中的自動氣管插管的概念證明
    摘要通過喉鏡自動進行氣管插管的機器人內窺鏡(REALITI)現已開發來實現自動氣管插管。這項概念驗證的研究使用了簡便的參與者樣本抽取,包括受過訓練的麻醉醫生和未經醫學訓練的非專業參與者,用來評估機器人設備將氣管插管插入人體模型的性能。7名麻醉醫生和7名沒有接受過醫學培訓的參與者,將一個機器人內窺鏡裝置原型插入到氣道假人的氣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