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五件不起眼「小事」,蘊含家長的「大智慧」

2020-09-17 孕媽咪育兒經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


孩子讀書12年中,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其中小學的時間就佔了孩子一半的學生生涯。小學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起點,這6年裡孩子的性格、習慣、學習等各方面都面臨著未知的變化。

許多家長心慌,如何面對孩子上小學?如何讓孩子好好學習?如何讓孩子勞逸結合……一些列問題接踵而來。家長有這樣的心態再正常不過,其實在面對小學生的教育時,往往不起眼的「小事」,蘊含著「大智慧」,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孩子的早餐問題,家長不可掉以輕心

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作為三餐飲食中最重要的一餐,但是很多家庭都忽視了它的作用,也許是因為繁忙的工作想睡一會,也許是因為嫌做飯麻煩,於是對孩子的早餐並不上心。

孩子的身體並不像大人這樣強壯,正是需要營養補充的時候,早餐對孩子身體的重要性比想像的更重要。

一早上孩子要上4節課,而且上午的課程時間最長也最重要,孩子的身體狀態直接決定了學習效率。試想一下,孩子餓得飢腸轆轆或者吃得不合適,一上午都無精打採,又何談學習呢?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中也特別提醒各位家長要上心孩子的早餐,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良好的習慣對孩子很重要,家長要注重培養

相信各位家長在學生時代,總能聽到自己的老師說「習慣很重要」,不過事實的確如此。

如果說幼兒園時期讓孩子隨便玩玩,家長也不多加約束倒也無妨,但是上了小學之後,不論是從年齡還是心智,都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最好時機。不然到了五六年級甚至初中高中,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後悔就為時已晚。

  • 學習上,培養孩子養成預習、複習、自省、做筆記等習慣;
  • 生活中,培養孩子早睡早起、規範自我、做計劃行事等習慣;
  • 交友時,培養孩子尊重他人、講文明懂禮貌、有自我主見等習慣;

面對孩子錯誤,家長採用「接納+鼓勵+承擔」三部曲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些小差錯甚至釀成不良後果,面對孩子的過錯,多數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罵一頓再說,其實這樣往往會起到反效果。這時候家長的處事方法尤為關鍵,可能會決定孩子日後的發展。

  • 首先,既然事情已經發生結果也不可逆轉,家長要學著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並且和他一起找出原因所在,避免下次再犯。
  • 其次,孩子知道自己犯錯後也會非常內疚自責,這時家長就不要再用打罵、吼叫給孩子增加壓力。而是應該給孩子點鼓勵,安撫一下他受傷脆弱的小心靈。
  • 最後,接納和鼓勵的背後,並不是意味著要一味地縱容孩子犯錯,孩子上小學已經不小了,必要的時候需要讓他承擔犯錯的後果,下次才會有所警醒。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是親子關係必不可少的一環

要求幼兒園的孩子「聽話」很正常,但上小學已經是6~12歲的年紀了,不能只顧著要求孩子做什麼,也應該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小學的孩子會逐漸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家長有必要及時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和孩子之間每隔一段時間進行定期的溝通交流。

而且,這個溝通不是簡單地「走個過場」就可以,更要注重溝通的有效性,不然徒勞的溝通只能是浪費雙方的時間。

選擇興趣班要問問孩子,家長別自作主張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中有提到過,家長選擇興趣班的時候,要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多問問孩子本人。

如今每個孩子周末至少報兩三個興趣班,這些本來是為了培養能力、挖掘特長而上的興趣班,但其實更多的是滿足了家長的願望。家長不顧孩子想法和長處,而人云亦云或者自己覺得好,其實這樣並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說到底,課終究是孩子自己去上,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其實無可厚非,但是最好要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家長尊重孩子的興趣;第二,家長尊重孩子的天分。

各位父母,你是如何陪伴教育孩子小學六年的呢?關於育兒你們有什麼見解嗎?歡迎留言分享,一起討論。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小學階段,為學之初,如何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
    有時和許多學習成績好的學霸家長聊天,問孩子成績優秀的原因是什麼?發現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小學階段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也有一些在高中階段成績突飛猛進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比較拔尖,但是家長仍然有些惋惜孩子有些好的學習習慣在小學沒有形成。
  • 讀後感《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
    開篇語《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作者劉稱蓮老師,高級家庭教育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師,親自關係培訓師。最主要的是用自己的育兒知識和實踐,培養了一個品學兼優的女兒。全書共6個章節,分別從生活、閱讀、學習、品格、心理、溝通等方面闡述對孩子不同方式的陪伴和鼓勵。
  • 讀書|該不該讓孩子玩?怎麼讓孩子玩?《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2
    現在很多孩子不愛學習也不快樂,覺得沒有什麼玩的時間,開始情緒低落甚至是厭學。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麼應該怎麼做呢?那麼家長該不該讓孩子玩呢?又該讓孩子怎麼玩呢?本篇接上一部分,是我讀《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的讀書筆記第二部分。講述作者對於讓孩子玩的看法!
  •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3
    小學階段培養孩子的品德甚至比讓孩子學習知識更重要。今天的內容就來分享書中的小學階段孩子要培養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品德。本篇接上一部分,是我讀《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的讀書筆記第二部分。講述作者對於讓孩子玩的看法!本書的作者劉稱蓮是一位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諮詢師,也是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父母大講堂的講師。
  • 清華學霸媽媽總結:帶娃走過小學六年,這6件事兒最重要
    這種說法,其實小學階段,才是家長要帶著孩子脫離「傻白甜」,成為靠勤奮獲得成績的學生最好時機。規劃小學生涯記住這6件事兒一位閨蜜曾經對我說,如果再給她一次機會,她一定會帶娃去上幼小銜接班,再不濟也要按著多學點漢字。
  • 讀書|該不該讓孩子玩?怎麼讓孩子玩?《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2
    現在很多孩子不愛學習也不快樂,覺得沒有什麼玩的時間,開始情緒低落甚至是厭學。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麼應該怎麼做呢?那麼家長該不該讓孩子玩呢?又該讓孩子怎麼玩呢?本篇接上一部分,是我讀《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的讀書筆記第二部分。講述作者對於讓孩子玩的看法!本書的作者劉稱蓮是一位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諮詢師,也是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父母大講堂的講師。
  • 如何順利地《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
    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孩子的小學階段是最容易讓家長們感到困惑、焦慮、甚至是無所適從的階段。我們不知道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如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如何處理並維護好親子關係,如何分配好學習和玩的時間,如何塑造孩子的優秀品格,如何培養閱讀習慣等等。最近讀了《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讓我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作為小學生家長的焦慮和擔憂。
  • 《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預告:惹人煩惱的青春期
    等到孩子睡了以後,這位母親陷入了沉思中……各位書友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共讀《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這本書,上面這個情景就是作者和女兒在成長中真實遇到的事兒,這本書講述的就是作者的女兒在初中三年的經歷,和母親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煩惱和解決方法。1作者劉稱蓮,曾經是中學教師,為了孩子,開始探索家庭教育,現在是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諮詢師。
  • 「讀書筆記」|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六)
    爸爸要在平時生活中適當犧牲一些工作上的應酬來陪孩子。其實孩子真正需要家長陪的也就是小學及小學以前的時光。等他們步入中學,他們更喜歡和朋友交流、談心。3.民主制定「契約約束」用契約來約束孩子的行為,會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也會有效地建立孩子的規則意識,以便孩子更好地適應將來的學校和社會生活。
  • 小學六年,幫助孩子打好三項基礎,孩子一生學習無憂
    1、小學以學習為主,孩子必須收起玩心孩子上小學,家長往往容易進入誤區。小學的六年分成低、中、高三個階段,低年級階段是幼小銜接的關鍵期,孩子的學習習慣要從這個時期開始培養。需要提醒的是,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需要耐心地幫助孩子去適應,多給孩子鼓勵和安慰,同時家長還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2、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有的孩子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甚至把學習過程看成茫茫黑暗看不到頭,其實這就是沒有掌握方法的結果。
  • 五件小事,堅持三年,幼兒園畢業時你家孩子最優秀!
    行動起來心願才能達成,如果你想培養優秀的寶寶,那麼就在幼兒園三年裡,堅持做這五件小事,雖然需要花費時間,但是給予你的回報絕對是超乎想像哦!第一件小事 早睡早起小事雖小,做起來不小。由於幼兒園和小學的管理不同,家長們對孩子準時入園的重視度並不高,上幼兒園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早上遲到一會兒是常事兒,晚上一忙,睡得晚也不奇怪。
  • 讀書|如何讓孩子愛學習並且提高成績?《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1
    小學生在小學六年時間裡呢,孩子既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還要養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的小學六年是孩子一生中的關鍵留言。本書的作者劉稱蓮是一位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諮詢師,也是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父母大講堂的講師。她一直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始終堅持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她也用她的家庭教育方法,培養出一位素質全面,心態陽光的優秀女兒。
  • 「讀書筆記」|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五)
    傾聽在親子溝通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家長要專注地聽孩子講述。只有家長用心且全神貫注,孩子才會對我們敞開心扉。4.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鬧情緒的時候,還沒有學會情緒管理的孩子更會把一切都表現在外。父母應該理解、接納,並幫助孩子梳理情緒,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慢慢的,孩子自主調節情緒的能力也會鍛鍊出來。
  • 智慧的父母成就優秀的孩子,這5件小事,看出父母的大智慧
    其實大智慧都蘊藏在小事情當中,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學會做這5件事,就能夠成就大智慧。第一件事是學會聆聽孩子。不管孩子是聊日常瑣碎還是聊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父母都要耐著性子傾聽。學會傾聽是走進孩子生活,與孩子搞好親子關係最重要的一步。只有與孩子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才會願意服從父母的管教。所以,無論父母再忙,孩子說的話再幼稚,父母都要給予孩子最大的耐心,聆聽孩子所說的一切話語。
  • 有這幾個特徵的孩子,小時候雖然「不起眼」,長大多半很有出息
    ——《世說新語·言語第二》每次經歷一場多年以後的同學聚會,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嘆:當年那個「不起眼」的孩子,如今可真有出息!所謂「不起眼」的孩子,不像尖子生那樣時刻得到老師的關注,也不像經常淘氣惹事的孩子得到老師的「另類」關注。但也正是因為這種「不起眼」,更容易一鳴驚人!
  • 人到六十,要想不「孤獨終老」,就要做好這四件不起眼的小事
    有人說,人到六十,我們逃離不了生老病死,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做好這四件不起眼的小事,讓我們不至於陷入「孤獨終老」的境地。仔細一想,還是很有道理的,現在我不妨把這四件小事寫出來吧。
  • 帶著孩子逛故宮,怎樣不磨人還長知識?家長只要做好3件小事
    來北京旅行,很多家長都會帶著孩子去逛故宮。作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故宮的開放面積已經接近80%。成年遊客光是從午門到神武門走一圈兒都感覺累得慌,更別說帶著孩子了。除了地方大之外,故宮的第二個特點就是人多!
  • 「三年級現象」家長聽過嗎,面對成績下滑洪流,家長如何正確抵制
    孩子的成績是家長時時刻刻都在關注的,每次成績稍有波動,父母就會緊張的不行。孩子的小學階段是比較重要的打基礎階段,孩子成績稍有下滑,在家長心中都是天崩地裂般的存在,這種情況大多數發生在孩子3年級的時候。三年級現象,到底是怎麼回事小學教育界一直有這樣一句話口口相傳,一二年級不相上下,三年級開始分化,四五年級天上地下。
  • 優秀的孩子,大多是家長「陪」出來的,學會正確陪伴效果事半功倍
    比如學習知識、培養習慣、鍛鍊能力等等,對於陪孩子玩這件事,卻從不看好,也不陪孩子做。其實,這是不對的。那麼建議家長去看一下《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于敏是一位有20年教學經驗的高級教師,她說:「孩子的小學六年是成長的關鍵期
  •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心理,讓天使自己飛翔
    它提醒我們:孩子終歸要獨立面對人生的路,家長從小放手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孩子才會成為獨立的、自信的、負責任的人。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親子溝通,需要家長和孩子有心的交流。小學生的「早戀」有一位媽媽給我講了他兒子的故事,他說孩子在五年級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