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
孩子讀書12年中,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其中小學的時間就佔了孩子一半的學生生涯。小學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起點,這6年裡孩子的性格、習慣、學習等各方面都面臨著未知的變化。
許多家長心慌,如何面對孩子上小學?如何讓孩子好好學習?如何讓孩子勞逸結合……一些列問題接踵而來。家長有這樣的心態再正常不過,其實在面對小學生的教育時,往往不起眼的「小事」,蘊含著「大智慧」,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作為三餐飲食中最重要的一餐,但是很多家庭都忽視了它的作用,也許是因為繁忙的工作想睡一會,也許是因為嫌做飯麻煩,於是對孩子的早餐並不上心。
孩子的身體並不像大人這樣強壯,正是需要營養補充的時候,早餐對孩子身體的重要性比想像的更重要。
一早上孩子要上4節課,而且上午的課程時間最長也最重要,孩子的身體狀態直接決定了學習效率。試想一下,孩子餓得飢腸轆轆或者吃得不合適,一上午都無精打採,又何談學習呢?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中也特別提醒各位家長要上心孩子的早餐,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相信各位家長在學生時代,總能聽到自己的老師說「習慣很重要」,不過事實的確如此。
如果說幼兒園時期讓孩子隨便玩玩,家長也不多加約束倒也無妨,但是上了小學之後,不論是從年齡還是心智,都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最好時機。不然到了五六年級甚至初中高中,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後悔就為時已晚。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些小差錯甚至釀成不良後果,面對孩子的過錯,多數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罵一頓再說,其實這樣往往會起到反效果。這時候家長的處事方法尤為關鍵,可能會決定孩子日後的發展。
要求幼兒園的孩子「聽話」很正常,但上小學已經是6~12歲的年紀了,不能只顧著要求孩子做什麼,也應該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小學的孩子會逐漸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家長有必要及時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和孩子之間每隔一段時間進行定期的溝通交流。
而且,這個溝通不是簡單地「走個過場」就可以,更要注重溝通的有效性,不然徒勞的溝通只能是浪費雙方的時間。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中有提到過,家長選擇興趣班的時候,要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多問問孩子本人。
如今每個孩子周末至少報兩三個興趣班,這些本來是為了培養能力、挖掘特長而上的興趣班,但其實更多的是滿足了家長的願望。家長不顧孩子想法和長處,而人云亦云或者自己覺得好,其實這樣並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說到底,課終究是孩子自己去上,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其實無可厚非,但是最好要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家長尊重孩子的興趣;第二,家長尊重孩子的天分。
各位父母,你是如何陪伴教育孩子小學六年的呢?關於育兒你們有什麼見解嗎?歡迎留言分享,一起討論。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